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荨麻疹水母
扩展阅读
足部湿疹涂什么药膏 2025-01-10 23:59:45
湿疹手足癣怎么治疗 2025-01-10 23:54:34
宝宝起湿疹了怎么护理 2025-01-10 23:49:25

荨麻疹水母

发布时间: 2021-01-15 23:31:22

1. 7岁小孩去年6月份被水母咬到腿,12月份得寻麻疹,

您好,宝宝现在过去这么久出现荨麻疹,跟之前没有关系,考虑是过敏因素所致,可以吃点抗过敏的药物

2. 我有寻麻疹已经2个多月了,越来越难受,怎么办

楼上的抄。超讨厌你们这样复制一大堆没用的东西。网络搜一下一大把。

楼主,我和你一样。不过,以前我是一年发一次,今年最惨,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开始可能一个月1次,最近这2月天天都发作,特别是晚上最想睡觉的时候,全身痒得难受啊。我看过医生了,开了一些中药跟西药。

供楼主参考一下,楼主要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哦。
我伴有内热的。这是医生给我开的方子:

甘草粒10G、防风15G、泽泻10G、紫苏叶15G、茯苓20G、淮山20G、蝉蜕10G、乌梅20G、牡丹皮10G、山萸肉15G、生地20G、知母10G

迪皿盐酸坐西替利 每天1粒
复合维生素 每天3粒
盐酸雷尼替丁胶囊 每天2次 每次1粒

另外,我经常上网找方子,看到“盐酸西替利嗪片”,我也吃了,止痒的效果很好,每次发作吃1粒,能顶24小时左右,过后还是会复发,但是很适合夜半三更痒醒的时候吃。

3. 水母咬了有特效方法吗

如果严重中毒的话,症状应该表现为:头痛 胸闷 上气不接下气 被咬的地方出现红肿,突起,发热专,发晕 不清醒
应该属立即去医院

不过,一般破水母刺到,只会感到炙痛并出现红肿,只要涂抹硝炎药或食用醋,过几天即能消肿止痛。但是在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一带的海面上,有两种分别叫做海蜂水母和曳手水母的,其分泌的毒性很强,如果被它们刺到的话,在几分钟之内就会呼吸困难而死亡,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杀手水母。所以当被水母刺伤,发生呼吸困难的现象时,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强心剂,千万不可大意,以免发生意外。

4. 反复出现荨麻疹是饮食问题吗

有人对花粉敏感,有人对豆仁敏感,也有人对甜美的巧克力有敏感症。情人节刚过,农历新年还没过完,明天是元宵,这期间,送礼中少不了令大人小孩喜欢的巧克力,人们吃得多,除了因饮食不当而引起的燥热之外,一些人可能因巧克力引发皮肤过敏而不知。研究显示,巧克力含有300多种化学成分,在中医的病症中,巧克力是常见引起荨麻疹的食品之一。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病,患者身上会出现搔痒性的浮肿红疹,疹子大多在数小时内消失,但是新的疹子又不断在其他部位出现,整个病程通常在两三周内痊愈,如果持续发作达六周以上,就是慢性荨麻疹。引起荨麻疹可能是经由免疫球蛋白E所引起的过敏性,或由物理性原因、慢性潜在的感染等因素造成。引发荨麻疹的原因很多,包括药物、食物、吸入性过敏原、蚊虫叮咬、感染等。常见的荨麻疹病因如下:食物方面虾、蟹、牡蛎等带壳海鲜类,鱼肉、猪肉、蛋、乳酪、酵母、巧克力、花生、口香糖、芋头、香菇、芒果、笋、辣椒、番茄、草莓、奇异果、香蕉、酸乳酪、牛奶、小麦,以及食物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 食物造成的过敏性反应通常在两小时内发生,少数会延迟到一两天才发作。彭医师说,荨麻疹与个人特殊体质有关,吃同样食物的人,只有带特殊体质者才会产生荨麻疹。食物过敏还要注意所谓的交叉过敏,也就是对某种食物过敏的患者,对类似的食物可能也会过敏,例如对花生过敏,也可能对黄豆或是其他豆类过敏;对海鲜过敏者,也常出现交叉过敏的现象。对于食物引起的荨麻疹,有些人是“以前吃过没事,现在吃了却出现过敏性的疹子”。这可能的原因包括:食物的新鲜度(不新鲜食物易引发过敏症)、食物中含有寄生虫(不同的过敏原),以及烹调方式,肉类中残留抗生素,水果或蔬菜所含的农药,果皮上沾到其他植物的花粉等。药物方面包括阿司匹林及其他解热镇痛剂、抗生素、利尿剂、止咳剂、X光师使用的显影剂、麻醉剂等。另外,中药、眼药水、自行购买配搭不妥的成药等,也可能引发荨麻疹。有时,病人服药后,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出现荨麻疹,所以最近一个月使用的药物,都可能是此症的成因。感染方面慢性鼻窦炎、慢性牙齿及齿龈发炎、慢性胆囊炎、感冒或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统的慢性细菌感染、念珠菌等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吸入性的过敏原:花粉、灰尘、动物的皮屑、挥发的化学物质、喷雾剂等。全身性疾病:红斑性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输血反应、血管炎、腺癌、淋巴癌等。物理性刺激:冷、热、震动、水、阳光、压迫或搔抓、运动等。可能引起接触性荨麻疹的成分:植物的小刺毛、毛虫、水母、药物、染发剂、化学物质、食物、衣物质料、唾液、化妆品、香水等。荷尔蒙影响:怀孕以及黄体素引起月经前恶化的现象等。

5. 寻麻症会传染吗

1.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 在所有荨麻疹中约占1/3。
(1)起病较急,皮损常突然发生,为限局性红色大小不等的风团,境界清楚,形态不一,可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散在,逐渐可随搔抓而增多增大,互相融合成不整形、地图形或环状。如微血管内血清渗出急剧,压迫管壁,风团可呈苍白色,周围有红晕,皮肤凹凸不平,呈橘皮样。
(2)皮损大多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自然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陆续发生,此起彼伏,不断发生,1天内可反复多次发作。
(3)自觉剧烈瘙痒、灼热感。
(4)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或局限于某部。有时黏膜亦可受累,如累及胃肠,引起黏膜水肿,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黏膜受侵时则有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如伴有高热、寒战、脉速等全身症状,应特别警惕有无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的可能。
(5)皮肤划痕症可呈阳性。
(6)血常规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若有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或细胞计数正常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或同时有中性颗粒。
2.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发病约占荨麻疹的2/3。风团反复发生,时多时少,常经年累月不愈,可达2个月以上。在经过中时轻时重,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有的无一定规律,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大多数患者找不到病因。
此外,临床上尚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荨麻疹:
(1)人工性荨麻疹(factitious unicatia):又称皮肤划痕症(dermatographism):①患者皮肤对外界机械性刺激非常敏感,皮肤上通常无风团,若用指甲或钝器划皮肤时,即发生与划痕相一致的条状隆起(图1,2),不久消退,伴有瘙痒;②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发病原因。体内感染病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绝经期等与发病有关,也可由药物引起如青霉素,也有认为与皮肤肥大细胞存在某种异常功能有关;③病程不定,可持续数月或长期存在;④有极少数皮肤划痕症消退0.5h~6h后,风团反应又在原位出现,并可持续至48h,此称延迟性皮肤划痕症(delayed dermatographism)。
(2)蛋白胨性荨麻疹(急性蛋白过敏性荨麻疹):由食物蛋白分解的蛋白胨引起。在正常情况下,蛋白胨容易消化而不被吸收入血中,但在暴饮暴食并有精神激动或同时饮酒时,蛋白胨可以通过肠黏膜吸收入血而致病。皮肤充血发红、风团、头痛、乏力。一般病程较短,可在1~4h消退,有时持续几小时或1~2天。属抗原抗体反应。
(3)寒冷性荨麻疹(cold urticaria):有获得性和家族性两种。
①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见,系生后不久开始发病,可持续终生,发病机制及介质均不清楚,女性多见,症状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一般暴露于冷空气或冷水中0.5~4h后发病,呈不超过2cm直径的红色斑丘疹,非真性风团,不痒有灼烧感,常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和关节痛及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冰块试验阳性,即用冰块置于患者前臂皮肤上,2min后可在该部位引起典型的风团,被动转移试验阴性。
②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可能为自体免疫性变态反应,对冷过敏,大多属特发性,约1/3有遗传过敏史。常从儿童开始发病,在气温骤降,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于暴露或接触部位发生风团或斑状水肿,可持续0.5h~4h消失,重者可有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等。若游泳时发生,可致寒冷性休克甚至溺水致死。统计有约25%患者在进冷饮食时可引起口腔和喉头肿胀,严重者发生窒息死亡。抗体为IgE,认为寒冷可使体内某种正常代谢产物变为抗原,从而引起抗体产生,亦可能因寒冷因素改变了皮肤蛋白的立体结构而成为抗体不能识别其自身组织蛋白的抗原性物质。风团的形成是因皮肤受冷后IgM大分子球蛋白聚积的结果。主要介质是组胺和激肽。发病机制属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冰块试验为阳性,亦可用冰水浸手法测验,可把手臂浸入5~10℃的冷水中5min,若引起风团及红斑者为阳性。被动转移试验阳性,在极少数情况下寒冷性荨麻疹可发生于球蛋白血症(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白血病、肝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梅毒性)、冷纤维蛋白原血症、冷溶血症、特别在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等。
(4)胆碱能性荨麻疹:又称小丘疹状荨麻疹或全身性热性荨麻疹。多见于23~28岁青年。由于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酒精饮料等使体内深部温度上升等诱发因素刺激中枢神经,通过胆碱能传入神经刺激汗腺神经结合部,引起乙酰胆碱释放,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生,或由于胆碱酯酶不足而发生。约占荨麻疹的5%~7%。皮损特点为直径1~3mm小风团,周围有红晕,疏散分布,不相融合。多在上述因素刺激后2~10min发疹,持续30~50min,很少超过3h,皮疹即全部消退,掌跖很少发生,自觉剧痒。有时每次发病后有8~24h的不应期存在,在这段时间内,即使再遇上述刺激,也不会发疹。约有近1/3患者可伴有头痛、口周水肿、流泪、眼胀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少数有眩晕、低血压、哮喘发作等现象。病程经数年后渐趋好转。以1∶5000醋甲胆碱(methacholine)作皮试或划痕试验阳性者,可在注射处出现风团,并于周围出现卫星状小风团(正常人少见)。但轻症患者或同一患者重复试验,结果常不一致。
(5)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于日光或人工光源后数秒至数分钟后,局部出现瘙痒、红斑、风团、偶尔有血管性水肿,严重者发生皮疹的同时可有畏寒、乏力、晕厥、痉挛性腹痛、支气管痉挛等。常常为特发性的,有时可伴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等。根据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对不同波长的光反应情况,可分为2大类6个亚型。第一大类一般认为发病与IgE变态反应有关,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关的致病抗原。该类又分3个亚型,即Ⅰ型、Ⅳ型和Ⅵ型。Ⅰ型主要对280~320nm的短波紫外线过敏,照射后局部皮肤可见明显组胺释放,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出现中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Ⅳ型对400~500nm的可见光过敏,目前已肯定此类型属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可能是迟发型皮肤卟啉症的一种皮肤表现,其光敏原为原卟啉Ⅸ。但又与其他卟啉症不同,其尿卟啉排泄正常,而红细胞原卟啉、粪原卟啉及粪卟啉增加。此类病人照光后可活化血清中补体系统,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Ⅵ型由400~500nm光线引起,与Ⅳ型的不同处是由β胡萝卜素引起。另一大类亦包括3个亚型,Ⅱ型系由300~400nm长波紫外线引起,Ⅲ型为400~500nm的可见光,Ⅴ型为280~500nm的广谱光线。一般认为该类患者与免疫反应无关,大部分找不到原因。但少数患者属于SLE早期或后期表现。也可能由药物引起,如布洛芬、磺胺、氯丙嗪等。
(6)压迫性荨麻疹:皮肤受压后4~8h,局部皮肤发生红色水肿性斑块,常为深在性水肿,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与血管性水肿类似,有烧灼或疼痛感,持续约8~12h消退。约半数患者可出现发热、多汗、眩晕、头痛、恶心、疲乏、无力、气急、烦躁等全身症状,尚有少数有精神压抑表现。常见于行走后的足底部和臀部等受压迫的部位。血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增高。发病机制可能与激肽有关。有统计此类病人中约94%同时伴有慢性荨麻疹,43%对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呈阳性反应,63%伴划痕症,但与遗传过敏无关。多数压力性荨麻疹为迟发性,但极少数为立即型,局部受压后20min即出现皮损。明确诊断可作如下检查:用宽带挂在肩部下悬2~10kg砝码,或让病人采取坐位,把宽带悬于大腿中部10~30min,去除宽带后立即观察,然后分别在4、6、8h,直至20h连续观察,并可同时在背部划痕,以证实同时存在划痕症,若划痕症阳性,2h可重复试验。
(7)血清病性荨麻疹:由于应用异体血清,包括各种抗毒血清、疫苗、丙种球蛋白或白蛋白、输血等一切由人或动物提供的血清及其制品、血液而引起。在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红斑、瘙痒及风团等,亦有发生环状红斑、结节性红斑等。此外,约有2.7%患者还可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肌痛、关节痛、紫癜、低补体血症等全身症状,称为血清病,其症状有自限性,逐渐消失。但亦有少数症状严重者偶可引起死亡。约有1%~3%受血者,在输血后发生全身荨麻疹,目前认为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所致,引起血管及平滑肌改变,也可间接通过过敏毒素导致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发现15%~20%多次受血者的血中存在有抗IgA的IgG抗体,可与供血者血中的IgA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而引起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但有的无抗体发现,如输入丙种球蛋白后也可发生荨麻疹。原因是因输入丙种球蛋白后,使血液中免疫球蛋白G浓度增高,互相凝聚、固定补体所致。
(8)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某些变应原后发生风团、红斑,可分为免疫性、非免疫性和机制不明三种,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系由原发性致荨麻疹物质引起,无需致敏,几乎所有接触者均可发生,其发病机制是接触物质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缓激肽等而引起反应。较常见物质为动物或植物如水母、荨麻、毛虫、粉蝶等。多种化学物质亦可引起,据调查,成人中约88%的人对5%苯甲酸产生阳性反应,85%的人对5%苯丙烯酸呈阳性反应,58%的人对25%山梨酸呈阳性反应。大都于接触上述物质45min以后发生反应,在2h内消退。这些物质除由非免疫性反应发生外,亦可由免疫性反应引起。出疹可局限于接触部位,亦可全身泛发。要确定其接触物质,最常用的方法是做斑贴试验。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大多数病例属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常见接触物质为鱼、虾、蔬菜、动物毛发、皮屑、鸡蛋、药物和化学物质等,其与上述非免疫性的区别在于:
①一般第一次接触不会产生风团,须经多次接触才发病;
②有过敏体质者,如哮喘、花粉症(枯草热)、湿疹患者,比较容易发生;
③一旦发病,除接触部位发生痒、红、风团外,还会发生鼻炎、结膜炎、哮喘、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④除手部等接触部位外,吸入及口部接触亦可引起反应;
⑤引起反应者多为蛋白质、药物或化学物质等。在接触后数分钟至1~2h内发生痒、烧灼、红斑、风团甚至水疱外,尚可发生流涕、流泪、气喘、腹痛、腹泻、呕吐甚至窒息、休克等全身反应,又称过敏接触性荨麻疹综合征。机制不明者兼有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表现的一种反应,如硫酸铵引起者。
(9)水源性荨麻疹和水源性瘙痒:接触任何温度的水均可引起瘙痒,少数可发生荨麻疹,风团较小,自来水湿敷背部,30min内即出现典型皮损。有报告在家族中有类似患者。仅发生瘙痒而无荨麻疹者常为特发性的,也见于老年人皮肤干燥者,亦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霍奇金病、脊髓发育不良综合征、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等患者。水源性瘙痒亦可发于急性发作的血液学疾病患者。实验证明特发性水源性瘙痒和荨麻疹患者的血中组胺水平升高,在病损组织内有肥大细胞脱颗粒,被动转移试验阴性。浴前1h口服H1受体拮抗剂可减少风团形成。
(10)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在有些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发现有循环自身抗体因此而命名。据统计至少在30%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中均查到自身抗体,皮内注射自体固有的血清能发生风团和红斑反应,有抗IgE或抗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la)的IgG型自身抗体,以上两种自身抗体均释放组胺,能刺激血中的嗜酸细胞。荨麻疹病情直接和血清中自身抗体FcεRIa的多少有密切关系。
(11)肾上腺能性荨麻疹:表现小而痒的风团,周围有白晕,当情绪激动、摄入咖啡可引起。皮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能发生风团,本病是由于对交感神经末梢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敏感所致,应与胆碱能性荨麻疹鉴别。临床治疗多用β受体阻滞剂及抗组胺剂,避免用肾上腺素。
(12)荨麻疹性血管炎:特征为有荨麻疹和坏死性血管炎的损害。1973年由Mcffie报告,组织学显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因部分病例有持久而严重的低补体血症,故命名为低补体血症性血管炎。以后许多学者相继诊断为坏死性小静脉炎性荨麻疹和低补体血症血管炎荨麻疹综合征等,现多认为荨麻疹性血管炎较合适。患者有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损害,常持续24h以上,少数有喉头水肿。伴有全身不规则发热、关节炎、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腹痛、血沉加快,个别见肾脏损害,32%患者出现低补体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紫癜、鳞屑和色素沉着。自觉轻度瘙痒和疼痛。发现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内有免疫复合物沉积(Ⅱ型变态反应),可能为其病因。
本病又可分为低补体血症型和正常补体血症型两种亚型,前者的系统性损害大于后者。本病用泼尼松、吲哚美辛(消炎痛)、秋水仙碱、氨苯砜等治疗有效。
(13)[2]血管性水肿: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又称血管神经性水肿(angioneurotic edema)、昆克水肿(Quincke edema)或巨大荨麻疹(urticaria gigantra),是一种发生在皮下组织疏松部位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后者较少见。获得性血管性水肿(acquired angioedema)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与荨麻疹相似。急性发作者可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引起。造影剂和一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可待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也可通过非免疫机制引起。食物如水果和鱼类,吸入物主要是羽毛和动物皮屑,迟缓发作者往往由寒冷和日光引起。除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外,血管性水肿常常伴发荨麻疹,一般人群中约有15%~20%的人均患过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或两者,但慢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的发病率较低。血管性水肿常发生于30~40岁,女性在40~50岁发病率最高。约有50%患者5岁以后发病,20岁以后10%~20%患者呈间歇性发生。
①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 HAE):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最早由Robest Grave于1843年报道,后在1882年Quincke报道同一家庭有两例发生,以后学者渐认识其遗传性,从而命名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病机制与补体、凝血、纤溶、激肽形成等系统有密切关系。患者有生化异常,观察到给患者皮内注射血管舒缓素(kallikrein,一种蛋白质水解酶)通常无反应。并证明血清中缺乏CIINH蛋白,此种抑制物也能抗血管舒缓素。有认为85%患者是由于血中CI胆碱酯酶抑制物(CIEI)的水平降低,15%患者除CIEI减低外,尚有功能失常,致CI过度活化,进而激活C4及C2释放激肽。在血纤维蛋白溶酶参与下,激肽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发生血管性水肿。发作时C4及C2均减少,静止期C4减少。 大多数病例在儿童晚期或青少年发病。多数有家族史,常常连续几代人受累,但约有20%无阳性家族史。临床表现特征为复发性、局限性、非压陷性皮下水肿,无红斑和瘙痒,由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扩张而感疼痛。本病发作是自发的,约有半数患者发作与轻微外伤有关,如碰撞、挤压、抬重物、性生活、骑马等,一般在外伤后4~12h出现肿胀。部分患者发病与情绪激动、感染、气温骤变有关。月经前后和服雌激素型避孕药时常频繁发作。在发作期间,水肿在数小时内呈进行性加重,24~72h内消退至正常。以四肢(96%)、面部(85%)、肠黏膜(88%)和口咽部受累多见,损害直径可达数厘米或占一个肢体,面部和唇部肿胀可进行而累及上呼吸道。有皮肤损害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复发性腹痛在多数家庭成员中可以是本病唯一的表现,酷似急腹症的腹绞痛可出现。急性喉水肿是最严重和危及生命的表现,26%未经治疗的患者可因喉水肿死亡。

6. 水母会不会中毒 中毒后有什么症状

水母会不会中毒 中毒后有什么症状

水母,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的水母型个体。外形似伞,伞缘有很多触手,口位于下面中央,有的有长口管,或有长口腕。可分小型的水螅水母和大型的钵水母两类。水母又叫做海蛰,是一类很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隶属于腔肠动物门。

海蜇、海月水母、口冠海蜇(又称沙海蜇、倒牛)、白色霞水母、僧帽水母、四叶小舌硬水母等属有毒水母。箱型水母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水母。箱型水母俗名海黄蜂, 学名 Chironex fleckeri, 英文名 Australian box jellyfish。主要生活澳大利亚东北沿海一带,经常漂浮在昆士兰沿岸的浅海水域。

被水母刺伤后,一般症状为皮肤发痒、 灼烧并引起疼痛;重者失去知觉,如果严重中毒的话,症状应该表现为:头痛、胸闷、上气不接下气,被咬的地方出现红肿、突起、发热、发晕、昏迷,应该立即去医院。

在水中被水母刺伤时,不要慌张,应立即上岸,因为水母都是成群地游动,如果继续待在水中,有进一步被刺伤的可能。首先把附在皮肤上的水母或其触手清除掉,然后局部伤口用1:2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通常可缓解症状。如果病人出现休克症状,应先进行抗休克处理,然后立即送病人去医院。

因水母刺细胞引发的皮肤炎和水母的种类、毒液的毒性、浓度、接触时间长短、刺细胞的穿透力、接触面积大小等因素有关。它所引起的症状可能有疼痛、剧痒,局部有线状丘疹样的皮疹,伴随潮红与水肿,严重时也可有水泡、出血、坏死与溃疡性变化。有时也可能产生荨麻疹样的皮疹。如果接触到眼眶周围或结膜会导致结膜炎、眼皮水肿等。另外,严重的过敏性反应包括喉咽水肿、血管性水肿等也可发生。在极度敏感的病人可能引发休克,并有致死的报告。慢性皮肤表现有因时常抓痒引起的苔藓化皮疹,感觉异常、局部多汗与淋巴腺肿大。

7. 寻麻疹是怎样、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前者经数天或数周可治愈,后者则反复发作持续数月。
1.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 在所有荨麻疹中约占1/3。
(1)起病较急,皮损常突然发生,为限局性红色大小不等的风团,境界清楚,形态不一,可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散在,逐渐可随搔抓而增多增大,互相融合成不整形、地图形或环状。如微血管内血清渗出急剧,压迫管壁,风团可呈苍白色,周围有红晕,皮肤凹凸不平,呈橘皮样。
(2)皮损大多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自然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陆续发生,此起彼伏,不断发生,1天内可反复多次发作。
(3)自觉剧烈瘙痒、灼热感。
(4)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或局限于某部。有时黏膜亦可受累,如累及胃肠,引起黏膜水肿,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黏膜受侵时则有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如伴有高热、寒战、脉速等全身症状,应特别警惕有无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的可能。
(5)皮肤划痕症可呈阳性。
(6)血常规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若有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或细胞计数正常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或同时有中性颗粒。
2.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发病约占荨麻疹的2/3。风团反复发生,时多时少,常经年累月不愈,可达2个月以上。在经过中时轻时重,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有的无一定规律,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大多数患者找不到病因。
此外,临床上尚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荨麻疹:
(1)人工性荨麻疹(factitious unicatia):又称皮肤划痕症(dermatographism):①患者皮肤对外界机械性刺激非常敏感,皮肤上通常无风团,若用指甲或钝器划皮肤时,即发生与划痕相一致的条状隆起(图1,2),不久消退,伴有瘙痒;②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发病原因。体内感染病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绝经期等与发病有关,也可由药物引起如青霉素,也有认为与皮肤肥大细胞存在某种异常功能有关;③病程不定,可持续数月或长期存在;④有极少数皮肤划痕症消退0.5h~6h后,风团反应又在原位出现,并可持续至48h,此称延迟性皮肤划痕症(delayed dermatographism)。
(2)蛋白胨性荨麻疹(急性蛋白过敏性荨麻疹):由食物蛋白分解的蛋白胨引起。在正常情况下,蛋白胨容易消化而不被吸收入血中,但在暴饮暴食并有精神激动或同时饮酒时,蛋白胨可以通过肠黏膜吸收入血而致病。皮肤充血发红、风团、头痛、乏力。一般病程较短,可在1~4h消退,有时持续几小时或1~2天。属抗原抗体反应。
(3)寒冷性荨麻疹(cold urticaria):有获得性和家族性两种。
①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见,系生后不久开始发病,可持续终生,发病机制及介质均不清楚,女性多见,症状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一般暴露于冷空气或冷水中0.5~4h后发病,呈不超过2cm直径的红色斑丘疹,非真性风团,不痒有灼烧感,常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和关节痛及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冰块试验阳性,即用冰块置于患者前臂皮肤上,2min后可在该部位引起典型的风团,被动转移试验阴性。
②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可能为自体免疫性变态反应,对冷过敏,大多属特发性,约1/3有遗传过敏史。常从儿童开始发病,在气温骤降,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于暴露或接触部位发生风团或斑状水肿,可持续0.5h~4h消失,重者可有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等。若游泳时发生,可致寒冷性休克甚至溺水致死。统计有约25%患者在进冷饮食时可引起口腔和喉头肿胀,严重者发生窒息死亡。抗体为IgE,认为寒冷可使体内某种正常代谢产物变为抗原,从而引起抗体产生,亦可能因寒冷因素改变了皮肤蛋白的立体结构而成为抗体不能识别其自身组织蛋白的抗原性物质。风团的形成是因皮肤受冷后IgM大分子球蛋白聚积的结果。主要介质是组胺和激肽。发病机制属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冰块试验为阳性,亦可用冰水浸手法测验,可把手臂浸入5~10℃的冷水中5min,若引起风团及红斑者为阳性。被动转移试验阳性,在极少数情况下寒冷性荨麻疹可发生于球蛋白血症(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白血病、肝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梅毒性)、冷纤维蛋白原血症、冷溶血症、特别在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等。
(4)胆碱能性荨麻疹:又称小丘疹状荨麻疹或全身性热性荨麻疹。多见于23~28岁青年。由于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酒精饮料等使体内深部温度上升等诱发因素刺激中枢神经,通过胆碱能传入神经刺激汗腺神经结合部,引起乙酰胆碱释放,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生,或由于胆碱酯酶不足而发生。约占荨麻疹的5%~7%。皮损特点为直径1~3mm小风团,周围有红晕,疏散分布,不相融合。多在上述因素刺激后2~10min发疹,持续30~50min,很少超过3h,皮疹即全部消退,掌跖很少发生,自觉剧痒。有时每次发病后有8~24h的不应期存在,在这段时间内,即使再遇上述刺激,也不会发疹。约有近1/3患者可伴有头痛、口周水肿、流泪、眼胀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少数有眩晕、低血压、哮喘发作等现象。病程经数年后渐趋好转。以1∶5000醋甲胆碱(methacholine)作皮试或划痕试验阳性者,可在注射处出现风团,并于周围出现卫星状小风团(正常人少见)。但轻症患者或同一患者重复试验,结果常不一致。
(5)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于日光或人工光源后数秒至数分钟后,局部出现瘙痒、红斑、风团、偶尔有血管性水肿,严重者发生皮疹的同时可有畏寒、乏力、晕厥、痉挛性腹痛、支气管痉挛等。常常为特发性的,有时可伴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等。根据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对不同波长的光反应情况,可分为2大类6个亚型。第一大类一般认为发病与IgE变态反应有关,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关的致病抗原。该类又分3个亚型,即Ⅰ型、Ⅳ型和Ⅵ型。Ⅰ型主要对280~320nm的短波紫外线过敏,照射后局部皮肤可见明显组胺释放,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出现中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Ⅳ型对400~500nm的可见光过敏,目前已肯定此类型属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可能是迟发型皮肤卟啉症的一种皮肤表现,其光敏原为原卟啉Ⅸ。但又与其他卟啉症不同,其尿卟啉排泄正常,而红细胞原卟啉、粪原卟啉及粪卟啉增加。此类病人照光后可活化血清中补体系统,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Ⅵ型由400~500nm光线引起,与Ⅳ型的不同处是由β胡萝卜素引起。另一大类亦包括3个亚型,Ⅱ型系由300~400nm长波紫外线引起,Ⅲ型为400~500nm的可见光,Ⅴ型为280~500nm的广谱光线。一般认为该类患者与免疫反应无关,大部分找不到原因。但少数患者属于SLE早期或后期表现。也可能由药物引起,如布洛芬、磺胺、氯丙嗪等。
(6)压迫性荨麻疹:皮肤受压后4~8h,局部皮肤发生红色水肿性斑块,常为深在性水肿,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与血管性水肿类似,有烧灼或疼痛感,持续约8~12h消退。约半数患者可出现发热、多汗、眩晕、头痛、恶心、疲乏、无力、气急、烦躁等全身症状,尚有少数有精神压抑表现。常见于行走后的足底部和臀部等受压迫的部位。血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增高。发病机制可能与激肽有关。有统计此类病人中约94%同时伴有慢性荨麻疹,43%对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呈阳性反应,63%伴划痕症,但与遗传过敏无关。多数压力性荨麻疹为迟发性,但极少数为立即型,局部受压后20min即出现皮损。明确诊断可作如下检查:用宽带挂在肩部下悬2~10kg砝码,或让病人采取坐位,把宽带悬于大腿中部10~30min,去除宽带后立即观察,然后分别在4、6、8h,直至20h连续观察,并可同时在背部划痕,以证实同时存在划痕症,若划痕症阳性,2h可重复试验。
(7)血清病性荨麻疹:由于应用异体血清,包括各种抗毒血清、疫苗、丙种球蛋白或白蛋白、输血等一切由人或动物提供的血清及其制品、血液而引起。在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红斑、瘙痒及风团等,亦有发生环状红斑、结节性红斑等。此外,约有2.7%患者还可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肌痛、关节痛、紫癜、低补体血症等全身症状,称为血清病,其症状有自限性,逐渐消失。但亦有少数症状严重者偶可引起死亡。约有1%~3%受血者,在输血后发生全身荨麻疹,目前认为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所致,引起血管及平滑肌改变,也可间接通过过敏毒素导致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发现15%~20%多次受血者的血中存在有抗IgA的IgG抗体,可与供血者血中的IgA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而引起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但有的无抗体发现,如输入丙种球蛋白后也可发生荨麻疹。原因是因输入丙种球蛋白后,使血液中免疫球蛋白G浓度增高,互相凝聚、固定补体所致。
(8)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某些变应原后发生风团、红斑,可分为免疫性、非免疫性和机制不明三种,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系由原发性致荨麻疹物质引起,无需致敏,几乎所有接触者均可发生,其发病机制是接触物质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缓激肽等而引起反应。较常见物质为动物或植物如水母、荨麻、毛虫、粉蝶等。多种化学物质亦可引起,据调查,成人中约88%的人对5%苯甲酸产生阳性反应,85%的人对5%苯丙烯酸呈阳性反应,58%的人对25%山梨酸呈阳性反应。大都于接触上述物质45min以后发生反应,在2h内消退。这些物质除由非免疫性反应发生外,亦可由免疫性反应引起。出疹可局限于接触部位,亦可全身泛发。要确定其接触物质,最常用的方法是做斑贴试验。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大多数病例属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常见接触物质为鱼、虾、蔬菜、动物毛发、皮屑、鸡蛋、药物和化学物质等,其与上述非免疫性的区别在于:
①一般第一次接触不会产生风团,须经多次接触才发病;
②有过敏体质者,如哮喘、花粉症(枯草热)、湿疹患者,比较容易发生;
③一旦发病,除接触部位发生痒、红、风团外,还会发生鼻炎、结膜炎、哮喘、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④除手部等接触部位外,吸入及口部接触亦可引起反应;
⑤引起反应者多为蛋白质、药物或化学物质等。在接触后数分钟至1~2h内发生痒、烧灼、红斑、风团甚至水疱外,尚可发生流涕、流泪、气喘、腹痛、腹泻、呕吐甚至窒息、休克等全身反应,又称过敏接触性荨麻疹综合征。机制不明者兼有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表现的一种反应,如硫酸铵引起者。
(9)水源性荨麻疹和水源性瘙痒:接触任何温度的水均可引起瘙痒,少数可发生荨麻疹,风团较小,自来水湿敷背部,30min内即出现典型皮损。有报告在家族中有类似患者。仅发生瘙痒而无荨麻疹者常为特发性的,也见于老年人皮肤干燥者,亦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霍奇金病、脊髓发育不良综合征、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等患者。水源性瘙痒亦可发于急性发作的血液学疾病患者。实验证明特发性水源性瘙痒和荨麻疹患者的血中组胺水平升高,在病损组织内有肥大细胞脱颗粒,被动转移试验阴性。浴前1h口服H1受体拮抗剂可减少风团形成。
(10)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在有些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发现有循环自身抗体因此而命名。据统计至少在30%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中均查到自身抗体,皮内注射自体固有的血清能发生风团和红斑反应,有抗IgE或抗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la)的IgG型自身抗体,以上两种自身抗体均释放组胺,能刺激血中的嗜酸细胞。荨麻疹病情直接和血清中自身抗体FcεRIa的多少有密切关系。
(11)肾上腺能性荨麻疹:表现小而痒的风团,周围有白晕,当情绪激动、摄入咖啡可引起。皮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能发生风团,本病是由于对交感神经末梢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敏感所致,应与胆碱能性荨麻疹鉴别。临床治疗多用β受体阻滞剂及抗组胺剂,避免用肾上腺素。
(12)荨麻疹性血管炎:特征为有荨麻疹和坏死性血管炎的损害。1973年由Mcffie报告,组织学显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因部分病例有持久而严重的低补体血症,故命名为低补体血症性血管炎。以后许多学者相继诊断为坏死性小静脉炎性荨麻疹和低补体血症血管炎荨麻疹综合征等,现多认为荨麻疹性血管炎较合适。患者有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损害,常持续24h以上,少数有喉头水肿。伴有全身不规则发热、关节炎、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腹痛、血沉加快,个别见肾脏损害,32%患者出现低补体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紫癜、鳞屑和色素沉着。自觉轻度瘙痒和疼痛。发现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内有免疫复合物沉积(Ⅱ型变态反应),可能为其病因。
本病又可分为低补体血症型和正常补体血症型两种亚型,前者的系统性损害大于后者。本病用泼尼松、吲哚美辛(消炎痛)、秋水仙碱、氨苯砜等治疗有效。
(13)血管性水肿: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又称血管神经性水肿(angioneurotic edema)、昆克水肿(Quincke edema)或巨大荨麻疹(urticaria gigantra),是一种发生在皮下组织疏松部位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后者较少见。获得性血管性水肿(acquired angioedema)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与荨麻疹相似。急性发作者可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引起。造影剂和一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可待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也可通过非免疫机制引起。食物如水果和鱼类,吸入物主要是羽毛和动物皮屑,迟缓发作者往往由寒冷和日光引起。除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外,血管性水肿常常伴发荨麻疹,一般人群中约有15%~20%的人均患过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或两者,但慢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的发病率较低。血管性水肿常发生于30~40岁,女性在40~50岁发病率最高。约有50%患者5岁以后发病,20岁以后10%~20%患者呈间歇性发生。
①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 HAE):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最早由Robest Grave于1843年报道,后在1882年Quincke报道同一家庭有两例发生,以后学者渐认识其遗传性,从而命名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病机制与补体、凝血、纤溶、激肽形成等系统有密切关系。患者有生化异常,观察到给患者皮内注射血管舒缓素(kallikrein,一种蛋白质水解酶)通常无反应。并证明血清中缺乏CIINH蛋白,此种抑制物也能抗血管舒缓素。有认为85%患者是由于血中CI胆碱酯酶抑制物(CIEI)的水平降低,15%患者除CIEI减低外,尚有功能失常,致CI过度活化,进而激活C4及C2释放激肽。在血纤维蛋白溶酶参与下,激肽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发生血管性水肿。发作时C4及C2均减少,静止期C4减少。 大多数病例在儿童晚期或青少年发病。多数有家族史,常常连续几代人受累,但约有20%无阳性家族史。临床表现特征为复发性、局限性、非压陷性皮下水肿,无红斑和瘙痒,由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扩张而感疼痛。本病发作是自发的,约有半数患者发作与轻微外伤有关,如碰撞、挤压、抬重物、性生活、骑马等,一般在外伤后4~12h出现肿胀。部分患者发病与情绪激动、感染、气温骤变有关。月经前后和服雌激素型避孕药时常频繁发作。在发作期间,水肿在数小时内呈进行性加重,24~72h内消退至正常。以四肢(96%)、面部(85%)、肠黏膜(88%)和口咽部受累多见,损害直径可达数厘米或占一个肢体,面部和唇部肿胀可进行而累及上呼吸道。有皮肤损害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复发性腹痛在多数家庭成员中可以是本病唯一的表现,酷似急腹症的腹绞痛可出现。急性喉水肿是最严重和危及生命的表现,26%未经治疗的患者可因喉水肿死亡。
②获得性血管性水肿(acquired angioedema):皮损为急性限局性肿胀,累及皮下组织,边界不清,呈正常肤色或微红,表面光亮,触之有弹性感。常发生于眼睑、口唇,耳垂、外阴(包皮为最常见部位)等组织较疏松的部位,或口腔、舌,若发生于喉部黏膜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导致死亡。常与荨麻疹伴发,损害往往单发,多持续2~3天始消退,常在同一部位反复发生。本病常于夜间发病,醒时始发现,常无痒感即使有亦很轻微,或仅有轻度烧灼及不适感。约有1/4病例有反复出现红斑史,红斑可出现在水肿之前,也可同时出现,或与水肿发作无关。本病可累及内脏黏膜,当波及胃肠道时,可出现腹绞痛、胀满、恶心、呕吐、不能排气等急性肠梗阻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脱水及血压下降,钡餐造影可显示黏膜水肿。

8. 荨麻疹症状及治疗

1.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 在所有荨麻疹中约占1/3。
(1)起病较急,皮损常突然发生,为限局性红色大小不等的风团,境界清楚,形态不一,可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散在,逐渐可随搔抓而增多增大,互相融合成不整形、地图形或环状。如微血管内血清渗出急剧,压迫管壁,风团可呈苍白色,周围有红晕,皮肤凹凸不平,呈橘皮样。
(2)皮损大多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自然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陆续发生,此起彼伏,不断发生,1天内可反复多次发作。
(3)自觉剧烈瘙痒、灼热感。
(4)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或局限于某部。有时黏膜亦可受累,如累及胃肠,引起黏膜水肿,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黏膜受侵时则有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如伴有高热、寒战、脉速等全身症状,应特别警惕有无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的可能。
(5)皮肤划痕症可呈阳性。
(6)血常规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若有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或细胞计数正常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或同时有中性颗粒。
2.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发病约占荨麻疹的2/3。风团反复发生,时多时少,常经年累月不愈,可达2个月以上。在经过中时轻时重,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有的无一定规律,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大多数患者找不到病因。
此外,临床上尚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荨麻疹:
(1)人工性荨麻疹(factitious unicatia):又称皮肤划痕症(dermatographism):①患者皮肤对外界机械性刺激非常敏感,皮肤上通常无风团,若用指甲或钝器划皮肤时,即发生与划痕相一致的条状隆起(图1,2),不久消退,伴有瘙痒;②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发病原因。体内感染病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绝经期等与发病有关,也可由药物引起如青霉素,也有认为与皮肤肥大细胞存在某种异常功能有关;③病程不定,可持续数月或长期存在;④有极少数皮肤划痕症消退0.5h~6h后,风团反应又在原位出现,并可持续至48h,此称延迟性皮肤划痕症(delayed dermatographism)。
(2)蛋白胨性荨麻疹(急性蛋白过敏性荨麻疹):由食物蛋白分解的蛋白胨引起。在正常情况下,蛋白胨容易消化而不被吸收入血中,但在暴饮暴食并有精神激动或同时饮酒时,蛋白胨可以通过肠黏膜吸收入血而致病。皮肤充血发红、风团、头痛、乏力。一般病程较短,可在1~4h消退,有时持续几小时或1~2天。属抗原抗体反应。
(3)寒冷性荨麻疹(cold urticaria):有获得性和家族性两种。
①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见,系生后不久开始发病,可持续终生,发病机制及介质均不清楚,女性多见,症状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一般暴露于冷空气或荨麻疹冷水中0.5~4h后发病,呈不超过2cm直径的红色斑丘疹,非真性风团,不痒有灼烧感,常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和关节痛及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冰块试验阳性,即用冰块置于患者前臂皮肤上,2min后可在该部位引起典型的风团,被动转移试验阴性。
②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可能为自体免疫性变态反应,对冷过敏,大多属特发性,约1/3有遗传过敏史。常从儿童开始发病,在气温骤降,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于暴露或接触部位发生风团或斑状水肿,可持续0.5h~4h消失,重者可有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等。若游泳时发生,可致寒冷性休克甚至溺水致死。统计有约25%患者在进冷饮食时可引起口腔和喉头肿胀,严重者发生窒息死亡。抗体为IgE,认为寒冷可使体内某种正常代谢产物变为抗原,从而引起抗体产生,亦可能因寒冷因素改变了皮肤蛋白的立体结构而成为抗体不能识别其自身组织蛋白的抗原性物质。风团的形成是因皮肤受冷后IgM大分子球蛋白聚积的结果。主要介质是组胺和激肽。发病机制属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冰块试验为阳性,亦可用冰水浸手法测验,可把手臂浸入5~10℃的冷水中5min,若引起风团及红斑者为阳性。被动转移试验阳性,在极少数情况下寒冷性荨麻疹可发生于球蛋白血症(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白血病、肝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梅毒性)、冷纤维蛋白原血症、冷溶血症、特别在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等。
(4)胆碱能性荨麻疹:又称小丘疹状荨麻疹或全身性热性荨麻疹。多见于23~28岁青年。由于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酒精饮料等使体内深部温度上升等诱发因素刺激中枢神经,通过胆碱能传入神经刺激汗腺神经结合部,引起乙酰胆碱释放,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生,或由于胆碱酯酶不足而发生。约占荨麻疹的5%~7%。皮损特点为直径1~3mm小风团,周围有红晕,疏散分布,不相融合。多在上述因素刺激后2~10min发疹,持续30~50min,很少超过3h,皮疹即全部消退,掌跖很少发生,自觉剧痒。有时每次发病后有8~24h的不应期存在,在这段时间内,即使再遇上述刺激,也不会发疹。约有近1/3患者可伴有头痛、口周水肿、流泪、眼胀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少数有眩晕、低血压、哮喘发作等现象。病程经数年后渐趋好转。以1∶5000醋甲胆碱(methacholine)作皮试或划痕试验阳性者,可在注射处出现风团,并于周围出现卫星状小风团(正常人少见)。但轻症患者或同一患者重复试验,结果常不一致。
(5)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于日光或人工光源后数秒至数分钟后,局部出现瘙痒、红斑、风团、偶尔有血管性水肿,严重者发生皮疹的同时可有畏寒、乏力、晕厥、痉挛性腹痛、支气管痉挛等。常常为特发性的,有时可伴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等。根据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对不同波长的光反应情况,可分为2大类6个亚型。第一大类一般认为发病与IgE变态反应有关,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关的致病抗原。该类又分3个亚型,即Ⅰ型、Ⅳ型和Ⅵ型。Ⅰ型主要对280~320nm的短波紫外线过敏,照射后局部皮肤可见明显组胺释放,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出现中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Ⅳ型对400~500nm的可见光过敏,目前已肯定此类型属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可能是迟发型皮肤卟啉症的一种皮肤表现,其光敏原为原卟啉Ⅸ。但又与其他卟啉症不同,其尿卟啉排泄正常,而红细胞原卟啉、粪原卟啉及粪卟啉增加。此类病人照光后可活化血清中补体系统,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Ⅵ型由400~500nm光线引起,与Ⅳ型的不同处是由β胡萝卜素引起。另一大类亦包括3个亚型,Ⅱ型系由300~400nm长波紫外线引起,Ⅲ型为400~500nm的可见光,Ⅴ型为280~500nm的广谱光线。一般认为该类患者与免疫反应无关,大部分找不到原因。但少数患者属于SLE早期或后期表现。也可能由药物引起,如布洛芬、磺胺、氯丙嗪等。
(6)压迫性荨麻疹:皮肤受压后4~8h,局部皮肤发生红色水肿性斑块,常为深在性水肿,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与血管性水肿类似,有烧灼或疼痛感,持续约8~12h消退。约半数患者可出现发热、多汗、眩晕、头痛、恶心、疲乏、无力、气急、烦躁等全身症状,尚有少数有精神压抑表现。常见于行走后的足底部和臀部等受压迫的部位。血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增高。发病机制可能与激肽有关。有统计此类病人中约94%同时伴有慢性荨麻疹,43%对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呈阳性反应,63%伴划痕症,但与遗传过敏无关。多数压力性荨麻疹为迟发性,但极少数为立即型,局部受压后20min即出现皮损。明确诊断可作如下检查:用宽带挂在肩部下悬2~10kg砝码,或让病人采取坐位,把宽带悬于大腿中部10~30min,去除宽带后立即观察,然后分别在4、6、8h,直至20h连续观察,并可同时在背部划痕,以证实同时存在划痕症,若划痕症阳性,2h可重复试验。
(7)血清病性荨麻疹:由于应用异体血清,包括各种抗毒血清、疫苗、丙种球蛋白或白蛋白、输血等一切由人或动物提供的血清及其制品、血液而引起。在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红斑、瘙痒及风团等,亦有发生环状红斑、结节性红斑等。此外,约有2.7%患者还可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肌痛、关节痛、紫癜、低补体血症等全身症状,称为血清病,其症状有自限性,逐渐消失。但亦有少数症状严重者偶可引起死亡。约有1%~3%受血者,在输血后发生全身荨麻疹,目前认为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所致,引起血管及平滑肌改变,也可间接通过过敏毒素导致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发现15%~20%多次受血者的血中存在有抗IgA的IgG抗体,可与供血者血中的IgA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而引起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但有的无抗体发现,如输入丙种球蛋白后也可发生荨麻疹。原因是因输入丙种球蛋白后,使血液中免疫球蛋白G浓度增高,互相凝聚、固定补体所致。
(8)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某些变应原后发生风团、红斑,可分为免疫性、非免疫性和机制不明三种,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系由原发性致荨麻疹物质引起,无需致敏,几乎所有接触者均可发生,其发病机制是接触物质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缓激肽等而引起反应。较常见物质为动物或植物如水母、荨麻、毛虫、粉蝶等。多种化学物质亦可引起,据调查,成人中约88%的人对5%苯甲酸产生阳性反应,85%的人对5%苯丙烯酸呈阳性反应,58%的人对25%山梨酸呈阳性反应。大都于接触上述物质45min以后发生反应,在2h内消退。这些物质除由非免疫性反应发生外,亦可由免疫性反应引起。出疹可局限于接触部位,亦可全身泛发。要确定其接触物质,最常用的方法是做斑贴试验。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大多数病例属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常见接触物质为鱼、虾、蔬菜、动物毛发、皮屑、鸡蛋、药物和化学物质等,其与上述非免疫性的区别在于:
①一般第一次接触不会产生风团,须经多次接触才发病;
②有过敏体质者,如哮喘、花粉症(枯草热)、湿疹患者,比较容易发生;
③一旦发病,除接触部位发生痒、红、风团外,还会发生鼻炎、结膜炎、哮喘、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④除手部等接触部位外,吸入及口部接触亦可引起反应;
⑤引起反应者多为蛋白质、药物或化学物质等。在接触后数分钟至1~2h内发生痒、烧灼、红斑、风团甚至水疱外,尚可发生流涕、流泪、气喘、腹痛、腹泻、呕吐甚至窒息、休克等全身反应,又称过敏接触性荨麻疹综合征。机制不明者兼有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表现的一种反应,如硫酸铵引起者。
(9)水源性荨麻疹和水源性瘙痒:接触任何温度的水均可引起瘙痒,少数可发生荨麻疹,风团较小,自来水湿敷背部,30min内即出现典型皮损。有报告在家族中有类似患者。仅发生瘙痒而无荨麻疹者常为特发性的,也见于老年人皮肤干燥者,亦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霍奇金病、脊髓发育不良综合征、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等患者。水源性瘙痒亦可发于急性发作的血液学疾病患者。实验证明特发性水源性瘙痒和荨麻疹患者的血中组胺水平升高,在病损组织内有肥大细胞脱颗粒,被动转移试验阴性。浴前1h口服H1受体拮抗剂可减少风团形成。
(10)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在有些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发现有循环自身抗体因此而命名。据统计至少在30%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中均查到自身抗体,皮内注射自体固有的血清能发生风团和红斑反应,有抗IgE或抗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la)的IgG型自身抗体,以上两种自身抗体均释放组胺,能刺激血中的嗜酸细胞。荨麻疹病情直接和血清中自身抗体FcεRIa的多少有密切关系。
(11)肾上腺能性荨麻疹:表现小而痒的风团,周围有白晕,当情绪激动、摄入咖啡可引起。皮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能发生风团,本病是由于对交感神经末梢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荨麻疹敏感所致,应与胆碱能性荨麻疹鉴别。临床治疗多用β受体阻滞剂及抗组胺剂,避免用肾上腺素。
(12)荨麻疹性血管炎:特征为有荨麻疹和坏死性血管炎的损害。1973年由Mcffie报告,组织学显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因部分病例有持久而严重的低补体血症,故命名为低补体血症性血管炎。以后许多学者相继诊断为坏死性小静脉炎性荨麻疹和低补体血症血管炎荨麻疹综合征等,现多认为荨麻疹性血管炎较合适。患者有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损害,常持续24h以上,少数有喉头水肿。伴有全身不规则发热、关节炎、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腹痛、血沉加快,个别见肾脏损害,32%患者出现低补体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紫癜、鳞屑和色素沉着。自觉轻度瘙痒和疼痛。发现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内有免疫复合物沉积(Ⅱ型变态反应),可能为其病因。
本病又可分为低补体血症型和正常补体血症型两种亚型,前者的系统性损害大于后者。本病用泼尼松、吲哚美辛(消炎痛)、秋水仙碱、氨苯砜等治疗有效。
(13)[2]血管性水肿: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又称血管神经性水肿(angioneurotic edema)、昆克水肿(Quincke edema)或巨大荨麻疹(urticaria gigantra),是一种发生在皮下组织疏松部位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后者较少见。获得性血管性水肿(acquired angioedema)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与荨麻疹相似。急性发作者可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引起。造影剂和一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可待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也可通过非免疫机制引起。食物如水果和鱼类,吸入物主要是羽毛和动物皮屑,迟缓发作者往往由寒冷和日光引起。除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外,血管性水肿常常伴发荨麻疹,一般人群中约有15%~20%的人均患过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或两者,但慢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的发病率较低。血管性水肿常发生于30~40岁,女性在40~50岁发病率最高。约有50%患者5岁以后发病,20岁以后10%~20%患者呈间歇性发生。
①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 HAE):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最早由Robest Grave于1843年报道,后在1882年Quincke报道同一家庭有两例发生,以后学者渐认识其遗传性,从而命名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病机制与补体、凝血、纤溶、激肽形成等系统有密切关系。患者有生化异常,观察到给患者皮内注射血管舒缓素(kallikrein,一种蛋白质水解酶)通常无反应。并证明血清中缺乏CIINH蛋白,此种抑制物也能抗血管舒缓素。有认为85%患者是由于血中CI胆碱酯酶抑制物(CIEI)的水平降低,15%患者除CIEI减低外,尚有功能失常,致CI过度活化,进而激活C4及C2释放激肽。在血纤维蛋白溶酶参与下,激肽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发生血管性水肿。发作时C4及C2均减少,静止期C4减少。 大多数病例在儿童晚期或青少年发病。多数有家族史,常常连续几代人受累,但约有20%无阳性家族史。临床表现特征为复发性、局限性、非压陷性皮下水肿,无红斑和瘙痒,由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扩张而感疼痛。本病发作是自发的,约有半数患者发作与轻微外伤有关,如碰撞、挤压、抬重物、性生活、骑马等,一般在外伤后4~12h出现肿胀。部分患者发病与情绪激动、感染、气温骤变有关。月经前后和服雌激素型避孕药时常频繁发作。在发作期间,水肿在数小时内呈进行性加重,24~72h内消退至正常。以四肢(96%)、面部(85%)、肠黏膜(88%)和口咽部受累多见,损害直径可达数厘米或占一个肢体,面部和唇部肿胀可进行而累及上呼吸道。有皮肤损害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复发性腹痛在多数家庭成员中可以是本病唯一的表现,酷似急腹症的腹绞痛可出现。急性喉水肿是最严重和危及生命的表现,26%未经治疗的患者可因喉水肿死亡。
②获得性血管性水肿(acquired angioedema):皮损为急性限局性肿胀,累及皮下组织,边界不清,呈正常肤色或微红,表面光亮,触之有弹性感。常发生于眼睑、口唇,耳垂、外阴(包皮为最常见部位)等组织较疏松的部位,或口腔、舌,若发生于喉部黏膜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导致死亡。常与荨麻疹伴发,损害往往单发,多持续2~3天始消退,常在同一部位反复发生。本病常于夜间发病,醒时始发现,常无痒感即使有亦很轻微,或仅有轻度烧灼及不适感。约有1/4病例有反复出现红斑史,红斑可出现在水肿之前,也可同时出现,或与水肿发作无关。本病可累及内脏黏膜,当波及胃肠道时,可出现腹绞痛、胀满、恶心、呕吐、不能排气等急性肠梗阻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脱水及血压下降,钡餐造影可显示黏膜水肿。

饮食保健
方1牛肉南瓜条
组成:牛肉300克,南瓜500克。
用法:牛肉炖七成熟,捞出切条,南瓜去皮、瓤,洗净切条,与牛肉同炒即可。
功效:固卫御风。
主治:荨麻疹,属风寒者,皮疹色淡呈丘疹状,遇寒尤剧者。
方2玉米须酒酿
组成;玉米须30克,甜酒酿100克,白糖少许。
用法:将玉米须放在铝锅中,加水适量,煮20分钟后捞去玉米须,再加入甜酒酿,煮沸后放人白糖调味。每日2次,每次1剂。
功效:解热透疹。
主治:荨麻疹偏风热型,疹色红,灼热瘙痒,遇热尤剧,得冷则轻,伴发热口干。
方3荸荠清凉散
组成:荸荠200克,鲜薄荷叶10克,白糖10克。
用法:荸荠洗净去皮切碎搅汁,鲜薄荷叶加白糖捣烂,放荸荠汁中加水至200毫升,频饮。
功效:凉血祛风止痒。
主治:荨麻疹属血热者,皮疹红色,灼热瘙痒,口干心烦,发热,舌红苔暴
方4乌梢蛇羹
组成:乌梢蛇1条,姜、料酒、盐、湿淀粉各少许。
用法:乌梢蛇杀好洗净,整条放入沙锅中,加清水适量,放入姜、料酒各少许。先用旺火烧开,撇去浮沫后用小火将蛇煮熟,降温后将蛇捞出。用手将蛇肉一丝一丝撕碎,将撕碎的蛇肉放回原锅汤中,加盐调味后,用大火烧开,调入湿淀粉。佐膳食,隔日1次,连食3~5次。
功效:祛风通络定惊。
主治:气血亏虚慢性荨麻疹,经常复发,伴有饮食差,面色欠华,睡眠不佳,神疲者。
荨麻疹最好吃什么
葡萄、绿茶、海带、芝麻、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绿豆、意仁等,苦瓜
荨麻疹不宜吃什么
食物蛋白、防腐剂、调味品、色素添加剂等,其中食物包括:鱼、虾、蟹、贝类、鸡肉、鸭肉、鹅肉、猪肉、牛肉、马肉、狗肉、兔肉、竹笋、蒜苗、菠菜、茄子、西红柿、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果酒、葡萄酒、黄酒、白酒等及鸡蛋、牛奶、巧克力、干酪等。
预防护理
对于荨麻疹,无论是从预防还是从治疗方面来说,找出致病因素是其关键。急性荨麻疹由于发病急,病程短,常可找到原因,再去除致病因素,治疗后常能很快治愈。而对于慢性荨麻疹来说,由于病因不明,不能针对性地预防及治疗,因而疗效不理想。

9. 荨麻疹的诱因有哪些

食物:較常引起蕁麻疹的食物有甲殼類海鮮(如蝦、貝類、鱉、蟹腳)。發酵過的食物、飲料(如酒、養樂多、發粿、糯米)。堅果(如桃、李、荔枝、龍眼)。蛋、牛乳、草莓、豬肉、巧克力、蕃茄、芒果、香菇、茄子、筍子、芋仔、木耳等,食物引起的蕁麻疹有些人會合併一些胃腸症狀,如拉肚子、腹痛、厭食、嘔吐等。 藥物(吃及注射):特異體質的人當吃到某些藥,包括中藥及草藥,如磺胺計劑、匹靈類、水楊酸、青黴素、碘化物、奎寧,某些胃藥等藥物。或注射到疫苗、血清、抗生素、胰島素、肝精、荷爾蒙或輸全血時等會引起嚴重程度不一的蕁麻疹。 昆蟲叮咬:如蚊蜂類的次螫、水蛭、水母的刺傷、水中的小昆蟲的叮咬、 疥蟲。 物理性因素:有些人在早上或晚上,天氣比較冷或比較熱時全身就會起蕁麻疹,用力劃皮膚引起皮膚劃紋症的隆起;有些人在緊張、流汗、喝酒、用力、運動、天氣熱時會引起小小的膨疹,有的不會癢,有的很癢;有些人吹到冷風,碰到冷水,也會引起蕁麻疹。 外界接觸物:特異體質的人常對化妝品、化學品或外用藥水、藥膏、藥粉起過敏,常由接觸的地方先行起風疹塊。 心理因素:情緒興奮有時也會引起蕁麻疹,此外情緒不穩、緊張、憂慮或疲勞,確能加重過敏反應。 遺傳因素:有少數人具有過敏性遺傳體質,比較容易對冷引起過敏,有時合併過敏性鼻炎、過敏性氣喘。 其他:蕁麻疹常發生於肝病、腸寄生蟲、癌症、瘧疾、風濕熱、白血病、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紅斑性狼瘡等病人。 所以大家应该及时避免与此类诱因接触引发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