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做了几次艾灸后局部起了红疙瘩还痒
做完艾灸后皮肤出现疹子,并且瘙痒难忍、心烦气闷,这是艾灸在身体里起作用了。
从中医角度来说,这些症状是由于体内不同内脏部位的湿邪、寒邪、风邪作怪造成的痒、肿、泡。
而艾灸之后,阳气渗透进入体内,肝、脾、肾之阳气得到有效补充和恢复,功能加强,排毒和自愈能力加强。与病邪有了抗争的势力,使得病邪被赶出内脏、血液和其他组织器官而走入皮肤。
在排出的时候,皮肤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症状的疹子,这就是中医的排毒、排病反应。
举个例子,荨麻疹是脾虚之后湿邪堆积,无力运化,与肝火化风之风邪狼狈为奸,行入血液,发作时不定位成片发作。
还有其他所有西医说各种不同症状的皮疹、斑疹、丘疹、带状疱疹等,都是湿邪为主的风邪、寒邪团伙,流窜搞破坏导致的各种皮肤病,有的瘙痒难忍,有的疼痛难受,有的流黄水,有的干燥起皮……
越是瘙痒,说明毒气越重越深,对内脏、血液、器官损害越严重。
病邪能深入到这种地步,也可以判断病邪进入已久,可称之为“年深固疾”之病。而往往此类患者还比较急躁,既然“年深固疾”,那就要给艾灸一段时间,给身体排毒一段时间,着急不得。
会痒,是好现象!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体内有任何病邪,人体自己先要通过皮肤排出,能排到皮肤的毒素,看着多么可怕,那已经是没有威胁了。
中医讲:“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先受制于内而后发于外”。只要能发出来,此病一定能痊愈,这就要看患者能否给病邪排出的机会,能否坚持到病邪完全排出。
在《明疮疡痛痒麻木论》中有这样两句话:“若人质肌肤附近火灼则为疮,近火则痛,微远则痒。痛者为实,痒者为虚,非为虚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其中,拿人与火的距离说明痛和痒的关系:痛了,那是因为离火近;痒,那是因为离火远。
因此,“痒”,是因为虚,不是身体虚弱,而是“火力”不足,也可以理解为阳气温煦得不够。
“挠”是一种本能反应,在“挠”的时候,皮肤上会出现红道,能解痒,这是否就是一种气血通畅的表现?
“痒”在现代医学来说,属于神经系统掌管的知觉。当瘙痒出现时,大脑发出“挠”的指令,这个指令得不到实施,神经调节就失调,就想别的办法,让面部肌肉抽动,自行解痒。
《内经》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医宗金鉴》的外科心法中也提到了:“诸痛疮疡,皆属心火。”
我们常常说心痒难耐,其实心不会真的感觉到痒,但是很多皮肤病病人会有体会,越是心情不好,觉得烦乱,越痒得厉害。
也确实有很多皮肤病病人,因为压力大,心绪不得安宁,结果得了皮肤病。白癜风、神经性皮炎就是典型的“心因性”皮肤病。
现代医学也认为“皮肤是一种心理器官”,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时,更易诱发或加重原有的皮肤病。但现代医学的理解角度和中医不同,它从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包括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等,来理解心理因素引起的皮肤病的变化。
阳气足,百病消
而中医有“心肾相交”的说法,心在五行学说之中,属火,火中之阳下降至肾,便能温养肾阳;而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
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关怀,把自己过盛的东西,传递给对方,恰恰平衡了对方的不足。
也就是说,阳气,尽管先天藏于肾脏,后天也由此生成和升发,但是肾阳的本原,却来自于“心”,当然不是解剖学里的心脏,而是中医所说的“藏神”的心。就好比地球的温暖,其实是来自天上太阳的恩赐。
其实不说火,就说冬天,在外面被冻得凉凉的皮肤,回到家里,在换衣服时,皮肤裸露在暖气中,许多人就会出现“痒”的感觉,很轻微,随着体温的上升,痒也慢慢散去。
正因为冬天太阳不那么热情了,地面的阳气也开始准备封藏,地面一片萧条,能量大部分回归地下,为第二年生发新的生命储备力量。
大地寒冷,人也开始觉得冷,毛孔尽量闭合,避免寒气进入身体。与此同时,新陈代谢也变慢了,患有皮肤病的人感觉冬天病情加重,其实不是病情加重,而是皮肤没有阳气的支持,体内多余的湿热代谢不出去,才会觉得更痒。
夜晚也一样。夜晚相当一天之中的冬天,阳气也要潜藏起来。所以有些病人晚上会觉得更痒。
中医认为,睡眠是养阳的最好办法。我们多留意会发现,睡眠好的人,相对显得年轻有活力,皮肤也往往不会出现大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的人,“挠”肯定不是很好的办法。首先,这种病如果发作得不剧烈,常常表现为在冷热空气交换的时候,感觉到痒,“挠”的时候出现红道,并且有些凸起,那么你要注意了,你是不是得了慢性荨麻疹。
不管是不是荨麻疹,建议那些经常觉得痒,或挠之出现明显痕迹,及长湿疹的人,平时多用艾灸督脉,刮灸膀胱经,重点穴位如关元、肾俞、足三里穴,长期坚持,当你的阳气足了,寒邪驱除了,身体的痒自然消失了,当你的湿气灸没了,水泡自然不起了。
看了这篇文章后,希望大家能够冷静的对待艾灸后这些正常的反应。
❷ 荨麻疹艾灸哪些穴位
荨麻疹艾灸的穴位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曲池穴:位于屈肘时的肘横纹外侧端,艾灸此穴位有助于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从而缓解荨麻疹症状。
2.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与股骨内侧髁之间连线的上三分之二的交点处。艾灸此穴位有助于活血化瘀,有助于消除荨麻疹引起的皮肤红肿。
3.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的位置。艾灸足三里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过敏体质,对荨麻疹的治疗有良好效果。
4. 风门穴: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的位置。艾灸风门穴能够调节气血、疏风通络,对荨麻疹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详细解释: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风团,并伴有瘙痒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荨麻疹多与风邪侵袭、体质虚弱等因素有关。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调和气血、疏经通络,从而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
曲池穴、血海穴、足三里穴和风门穴都是治疗荨麻疹的常用穴位。艾灸这些穴位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过敏体质,调节皮肤气血流通,从而缓解荨麻疹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治疗荨麻疹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此外,荨麻疹患者还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避免过敏原的接触,以减轻病情。
❸ 中医治疗荨麻疹方法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荨麻疹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和针灸用药等。
1.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选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调节体质等功效的中药组成方剂,如麻黄桂枝汤、消风散等。
2. 中成药:一些中成药如防风通圣丸、荨麻疹丸等,具有方便服用的特点,也是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物。
二、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拔罐、艾灸等。
1.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
2. 拔罐:利用负压原理,排出体内的湿气,有助于缓解荨麻疹的症状。
3. 艾灸:利用艾条的温热刺激,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改善过敏体质。
三、详细解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优势
中医治疗荨麻疹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内外兼治。通过药物治疗,可以针对性地改善患者的体质,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非药物治疗则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气血,舒缓局部症状。此外,中医治疗还注重预防和调养,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整,降低荨麻疹的复发几率。
四、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荨麻疹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患者仍需注意避免过敏原,保持生活规律,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同时,中医治疗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宜自行购药使用,以免药不对症或产生不良反应。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中医治疗荨麻疹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❹ 荨麻疹如何用穴位治疗
你好,荨麻疹也分好几种类型的:
风寒束表型、风热客表型、脾胃湿热型、气血两虚型。
艾灸穴位:肩骨禺、曲池、中脘穴。
用法:平卧,取艾绒似绿豆大直接放在穴位上各灸3壮。每2天灸1次,10次一疗程,连续1~2疗程。
注意:对于实热、阴虚血热、行经期间。先针刺(针灸针)曲池、外关、合谷,以去热邪,舒经络,然后在进行灸法。
❺ 荨麻疹艾灸的效果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出现荨麻疹可以使用艾灸来治疗荨麻疹。
因为艾灸是通过温热刺激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达到清热祛湿,祛风止痒的功效,而且艾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方法,要患者长期的坚持,才能达到效果,在通过艾灸治疗荨麻疹的同时,要注意做好饮食的调理,尽量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让艾灸的效果达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