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乳腺湿疹样癌基本概述
乳腺湿疹样癌,一种乳腺癌的特殊类型,由Sip Paget于1874年首次描述。因其临床特征表现为乳头和乳晕区的慢性湿疹样改变,故也被称为上皮瘤样湿疹或乳腺Paget病。乳腺湿疹样癌不同于其他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其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组织学表现和临床特征。
在病理学上,乳腺湿疹样癌主要表现为表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类似湿疹的皮肤病变。病变的外观通常呈现出红斑、鳞屑、瘙痒和湿疹样变化,这些特征与乳头湿疹极为相似。然而,与普通湿疹不同的是,乳腺湿疹样癌的病变内部含有肿瘤细胞,并且在长期发展后可能导致乳腺组织的破坏和癌症的转移。
乳腺湿疹样癌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在进行病理学评估时,医生会仔细检查病变区域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以及是否存在癌细胞的特征。确诊乳腺湿疹样癌后,治疗方案将根据患者的病情、癌症的分期以及个人的健康状况而定。
治疗乳腺湿疹样癌的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等。手术通常是首选治疗方式,以切除病变组织。化疗和放疗则用于消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防止癌症的复发和转移。靶向治疗则针对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靶点,以达到更精确地杀死癌细胞的效果。
乳腺湿疹样癌虽然属于罕见的乳腺癌类型,但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使得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患者在诊断后应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② 湿疹样癌知多少
湿疹样癌又名Paget病,为临床上表现为湿疹样皮损,组织病理已表皮内有大而淡染的异常细胞为特点的一种特殊型皮肤肿瘤。
湿疹样癌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多认为起源于乳腺导管及顶泌汗腺导管开口部原位癌,并从该处想下沿乳腺导管及腺上皮扩展,最终可侵入结缔组织;向上则扩展到表皮内而形成Paget病皮损。
湿疹样癌的临床表现
1、 乳房Paget病
几乎均累及妇女,好发于单侧乳房和乳晕部,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罕见于男性乳房。皮损出发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常伴有湿疹话,呈表浅糜烂、渗出或结痂,浸润明显,缓慢向周围扩大,可形成溃疡和乳头回缩。常伴发乳腺癌,可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2、 乳房外Paget病
可累及两性,但以女性居多,平均发病年龄大于乳房Paget病。好发于女阴,其次为阴囊、会阴、肛周,亦见于阴部以外顶泌汗腺区(如腋窝等)。皮损和乳房Paget病相似,但面积较大,呈界限清楚的红色斑片或斑块,表明呈湿疹样,糜烂、渗出和结痂,长有痛痒感。一般预后较乳房Paget病号,但可伴发真皮内侵袭性癌;由直肠腺癌扩展到肛周皮肤或由宫颈癌扩展到外阴部者,称为继发性乳房外Paget病,预后不良。
湿疹样癌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表皮内单个或呈巢状排列的Paget细胞,胞体大,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间桥,细胞内含一个大的胞核,胞质丰富而淡染,甚至空泡装,PAS反应阳性,耐淀粉酶;Paget细胞增多时科将周围细胞挤压成网状,还可将表皮基底膜带挤压成细线状,真皮内伴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湿疹样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老年人单侧乳房或顶泌汗腺分布区发生湿疹样斑片,基底有浸润,病程缓慢,持久存在,如按湿疹治疗无效,均应怀疑本病,病理活检可确诊。本病应与乳房、外阴湿疹、Bowen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等进行鉴别。
湿疹样癌的治疗
乳房Paget病应进行乳房次全切除术,如伴发乳房内肿块,应进行乳房根治术。乳房外Paget病应首选Mohs外科技术,广泛深切除,以免复发,若损害较大,累及腹股沟和肛周时,需作植皮术。
③ 湿疹样乳癌的诊断鉴别
典型病例的乳头溢液涂片做病理观察时,可以找到发生恶变的派杰氏细胞。由专于该病在早期属与慢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较难鉴别,因此对乳头、乳晕的慢性皮肤病变,经2周以上治疗无明显好转或虽好转但反复发作的病人,应高度警惕。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变部位皮肤的病理组织活检,应做多点的活检取材。
④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临床表现很象慢性湿疹。多数病人常以乳头局部奇痒或轻微灼痛而就诊。可见病人的乳头、乳晕部位皮肤发红,轻度糜烂,有浆液性渗出而潮湿,有时还覆盖黄褐色鳞屑状痂皮,病变皮肤变硬、增厚,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乳头和乳晕部皮肤糜烂经外敷药物处理后,可一时好转,但很快又复发。 在湿疹样乳癌的较早期,即病变仅仅局限于...乳头乳晕部,乳房内尚未触及肿块时行患侧乳房单纯切除,则治疗效果尚好;而若是待乳房内肿块已经形成,则预后就较差了,必须行乳癌根治术。因此,在病变尚处于乳头乳晕的湿疹样改变的初期,即予以及时诊断治疗,是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临床对经治疗2周以上无效的乳头乳晕部的皮肤损害应考虑作活检,以明确诊断。
⑤ 湿疹样乳癌疾病概述
湿疹样乳腺癌,亦称派杰氏病,是一种在乳头区域发生的恶性肿瘤,属于乳腺癌的特殊类型。其较为罕见,大约占乳腺癌总数的0.7%至3%。它是由乳头表皮细胞原位恶变而来,与深层乳腺组织的癌瘤无直接关联,因此也被称为“乳头癌性湿疹”或“乳头湿疹样癌”。
湿疹样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激素、环境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中,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激素因素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可能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
湿疹样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乳头的瘙痒、灼热感、脱屑、出血、分泌物等。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乳头皮肤的红肿、粗糙、增厚、凹凸不平,以及乳晕区域的色素沉着等症状。由于症状不典型,加之患者可能忽视乳房自查,导致早期诊断较困难。
湿疹样乳腺癌的诊断通常包括临床检查、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MRI)、病理检查等。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主要通过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病理类型通常分为原位癌和浸润癌,原位癌通常预后较好,而浸润癌则预后相对较差。
治疗湿疹样乳腺癌主要根据肿瘤分期、患者个体情况以及临床医生的综合判断来制定。对于早期湿疹样乳腺癌,通常采用乳房保留手术(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对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乳房切除手术,并结合化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治疗目标不仅包括根治肿瘤,还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湿疹样乳腺癌的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患者年龄、个体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因此,定期乳房自查、乳腺癌筛查以及及早诊断对于预防和治疗湿疹样乳腺癌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