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防风治疗湿疹
扩展阅读
雀斑吃啥药 2025-04-28 06:45:57
西安激光去雀斑那里好 2025-04-28 06:43:15
湿疹不停流水怎么办 2025-04-28 06:41:45

防风治疗湿疹

发布时间: 2025-04-27 20:39:15

❶ 治疗湿疹的36种常用中药

一、祛风类药物
1. 防风: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肺、脾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可治疗湿疹伴瘙痒者。
2. 刺蒺藜:味苦辛,性温,归肝、脾经。具有祛风止痒的功效,常与防风、荆芥、地肤子等配伍使用。
3. 全蝎:味辛咸,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止痒、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适用于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
4. 僵蚕:味辛咸,性平,归肝、肺、胃经。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适用于湿疹伴皮肤瘙痒者。
二、祛湿类药物
1.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
2. 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具有燥湿消痰、温中下气除满的功效,适用于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
3.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具有渗湿健脾的功效,适用于亚急性、慢性湿疹。
4.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型的湿疹。
5. 车前子:味甘,性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湿疹水疱明显,皮肤湿烂者。
6. 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内蕴的湿疹。
7. 萆薢: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经。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浊不化的急性、亚急性湿疹。
8. 藿香:味辛微,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湿、祛暑辟秽、和中止呕的功效,适用于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
三、清热类药物
1.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湿热证的湿疹。
2.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中焦湿热证的湿疹。
3.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湿热下注、瘀阻经络而引起的湿疹。
4. 龙胆草: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适用于湿热为主证的急性湿疹。
5. 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适用于湿热所致的急性湿疹、皮炎
6. 玄参:味甘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慢性湿疹迁延日久,证属阴伤有虚热者。
7. 白鲜皮: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湿毒所致的湿疹、外阴湿疹、阴囊肿痛。
8. 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适用于急性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等湿热而热象明显者。
9. 青黛:味咸,性寒,归肝、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适用于血热引起的皮肤红斑、热痛。
10.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疮毒以及湿热久郁的湿疹。
11. 马齿苋:味酸,性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血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急性湿疹,有渗出糜烂者。
12. 地肤子:味苦甘,性寒,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湿清热止痒的功效,适用于湿疹伴瘙痒者。
四、理血类药物
1. 生地黄:味甘,性凉,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滋阴、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血热毒盛型湿疹。
2.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证的慢性湿疹。
3. 赤芍:味苦,性凉,归肝经。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血热型湿疹皮炎等皮肤病
4. 紫草: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适用于麻疹及其他热病发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红活或疹出不畅等。
5. 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功效,适用于慢性湿疹,湿热久郁而致血瘀者。
6. 白茅根: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热证而有阴津不足者。
7. 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病情迁延日久,湿热毒邪瘀热互结于肌肤的慢性湿疹。
五、补益类药物
1.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
2. 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血的功效,适用于湿疹属脾虚湿盛证。
3.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补精益髓的功效,适用于湿疹迁延日久,有血虚证候者。
4. 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肺化痰、养阴润燥、益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慢性湿疹后期,阴伤有热者。
5. 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养血祛风、补益肝肾、乌须黑发的功效,适用于慢性湿疹而血虚风燥见症者。

❷ 小儿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湿疹中医辨证分型

小儿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对于婴儿湿疹,可以使用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艾叶各15克,川椒4.5克。将这些药材加清水适量煎沸,然后倒入盆内,待水温适宜后,外洗患处。每日早、晚各洗1次。此法具有祛风渗湿、消炎止痒的功效。

对于另一种类型的湿疹,可以使用鲜女贞叶60克,地骨皮、生大黄、松花粉、青黛各30克,川黄柏15克,枯矾9克。先煎煮前两味药材,将药液倒入盆中备用,再将后五味药材共研成细末,备用。使用时,先用药液温洗患处,洗后拭干,再取药粉扑擦患处。每日早、晚各洗擦1次,此法解毒凉血、收湿止痒。

对于脂溢性婴儿湿疹,可以使用地榆、川黄柏、野菊花、苦参、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百部等量。每日1剂,加清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连渣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3-5次,此法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祛风止痒。

对于婴儿湿疹,还可以使用苍耳草(全株)30克,蛇床子、白鲜皮、苍术、苦参、生大黄、川黄柏、地肤子各15克。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倒入盆内,待温后外洗擦患处。每日早、午、晚各1次,此法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小儿湿疹中医辨证分型

湿热并重型湿疹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患者可伴有身热心烦、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湿疹皮损表现为潮红,并有轻度肿胀,可出现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现象,如抓托,可出现渗液流津,瘙痒不止。舌质红,舌苔白或黄,脉弦滑或滑数。

脾虚湿盛型湿疹病程日长。患者有口渴、大便不干或溏泄等症状,湿疹病变处可出现粗糙肥厚或兼有少量渗液,皮处还会有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皮肤伴有轻度潮红、瘙痒,皮损可见抓痕鳞屑,伴有纳食不香,身倦等症状。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或腻,脉沉缓或滑。

血虚风燥型湿疹病程长。皮损可出现粗糙肥厚、角化皲裂,皮损表面可有抓痕、血痂,病处皮损颜色暗或呈色素沉着。舌质淡,舌体胖,舌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❸ 治疗湿疹的中药药方

在中医治疗湿疹方面,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药方,它由地黄5克,陈皮10克,赭石30克,金银花10克,红花10克,冬瓜皮20克,车前草10克,土茯苓15克,连翘10克,地肤子10克,生槐米30克,防风10克,茯苓皮10克组成。

这个方子的疗效已经被众多患者验证,对于改善湿疹症状具有显著效果。为了增强疗效,可以内服“消银颗粒”,同时外用“力康霜”。

我已成功治愈了许多患有湿疹的病人,如果你正遭受湿疹的困扰,不妨试试这个药方,或许它能给你带来新的希望。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症状包括皮肤红肿、瘙痒、干燥、脱屑等。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体内湿热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的原则。上述药方中的药材多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的功效,能够帮助改善湿疹症状。

“消银颗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有黄连、黄柏、苦参等,能够清热解毒,对于湿疹等皮肤病有一定的疗效。而“力康霜”则是一种外用药物,主要成分有地肤子、苦参、黄柏等,能够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当然,使用任何药方之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确保安全有效。希望这个药方能够帮助到你。

❹ 湿疹治疗偏方

治疗湿疹的偏方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草药配方。
首先,荆芥、防风各6克,生地、当归、乌药、刺蒺藜、白藓皮各12克,煎水内服,每日两次。
其次,雄黄、防风、苦参各60克,生地榆、蛇床子、地榆炭、炒苍术、黄柏各30克,枯矾20克,花椒10克,煎水外洗。
第三,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各30克,煎水外洗;或使用三黄洗剂。
此外,硫黄膏可用于患处外涂。
对于婴幼儿湿疹,可以使用茵陈120克,焙焦后研成细末,与青黛15克,冰片5克混合均匀,高压灭菌后备用。取适量外敷于患处。配合外洗方:苍术20克,苦参20克,黄柏15克,煎水至500毫升,清洗患处,每日两次。治疗30例,结果经1~3周,治愈27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而对于阴囊湿疹,可以使用百部60克,鲜黑面叶60克,苦参3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2分钟后冷却,洗患处,每日1~2次。治疗18例,结果少则洗1次,多则洗4次,均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