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黄帝水痘
扩展阅读
喉咙管长疱疹 2025-04-28 04:30:16
祛雀斑的的食物 2025-04-28 04:29:36

黄帝水痘

发布时间: 2025-04-27 18:24:42

1. 古时候说的瘟疫到底是什么病

瘟疫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对众多流行性疾病的统称,如:鼠疫、天花、流感等。

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古时对瘟疫的记载有《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其发病急剧,证情险恶。若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可见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1)黄帝水痘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

1、先秦时期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2、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瘟疫流行之猖獗。

3、隋朝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

他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4、唐朝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瘟疫的方剂。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

这些都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瘟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5、宋代

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

6、元朝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瘟疫的治疗方法。

7、明朝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

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是对温疫病因的创新性见解。

8、清朝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

他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瘟疫

2. 人类历史上传染病之首是哪一个

人类历史上传染病之首是哪一个?

一、几种致命瘟疫的疫情概况
天花。公元前1100多年前,印度或埃及出现急性传染病天花。公元前3~前2世纪,印度和中国流行天花。公元165~180年,罗马帝国天花大流行,1/4的人口死亡。6世纪,欧洲天花流行,10%的人口死亡。17、18世纪,天花是欧洲最严重的传染病,死亡人数高达1.5亿。19世纪中叶,中国福建等地天花流行,病死率超过1/2。1900~1909年,俄国因天花死亡50万人。
鼠疫。公元前430~前427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有专家认为此疫即鼠疫。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始于公元6世纪,源自中东,流行中心为近东地中海沿岸,持续近60年,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最令人恐怖的是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史称“黑死病”,1348~1351年在欧洲迅速蔓延,患者3~5天内即死,3年内丧生人数达6200万(有的说是3000万),欧洲人口减少近1/4,其中威尼斯减70%,英国减58%,法国减3/4。1348年疫情高峰时,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城市的死亡人数均在10万以上。此次“黑死病”延续到17世纪才消弭。流行范围较广的是第三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1894年,香港地区爆发鼠疫,20世纪30年代达到最高峰,波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逾千万人。其中,印度最严重,20年内死亡102万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当今,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地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还时有出现。
霍乱。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大规模流行的世界性霍乱共发生8次,地区性流行也出现过几次。1817~1823年,霍乱第一次大规模流行,从“人类霍乱的故乡”印度恒河三角洲蔓延到欧洲,仅1818年前后便使英国6万余人丧生。1826~1837年,霍乱第二次大流行,穿越俄罗斯并先后到达德国、英国、加拿大和美国。1846~1863年,霍乱第三次大流行,波及整个北半球。1865~1875年,霍乱第四次大流行,由一艘从埃及到英国的船所引发。1883~1896年,霍乱第五次大流行,到达了埃及。1910~1926年,第六次霍乱大流行。1961年出现第七次霍乱大流行,始于印度尼西亚,波及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患者逾350万。1992年10月,第八次霍乱大流行,席卷印度和孟加拉国部分地区,短短2~3个月就报告病例10余万,死亡人数达几千人,随后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1997年9月起,霍乱在非洲大规模蔓延,仅1998年的头3个月乌干达就报告病例11335例,肯亚报告病例10108例。
流感。1510年,英国发生有案可查的世界上第一次流感。1580、1675和1733年,在欧洲均出现大规模流感。1889~1894年,“俄罗斯流感”席卷整个西欧。最致命的是席卷全球的1918~1919年流感。它可能源于美国,1918年3月11日美国的一个军营107名士兵首次发病,不到两天即有522名士兵被感染,一周之内各州均出现病例,数月传遍全国,但未被引起高度重视。4月,流感相继传至欧洲、中国、日本。5月,流感遍布非洲和南美。9月疫情达到高峰。10月,流感便使美国的死亡率达到了创纪录的5%。当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67.5万人死亡。全球约有2000~5000万人在这场流感灾难中丧生。18个月后,这场疾病离奇地消失。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也波及世界多个地区。“亚洲流感”在美国导致7万人死亡,“香港流感”使美国3.4万人因感染致死。1977~1978年的“俄罗斯流感”始流行于前苏联,后又波及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
其他主要传染病。结核病已使2亿人死亡;疟疾仅在1997年就与厄尔尼诺现象一起造成150~270万人死亡;登革热于1981年使古巴30多万人患病,至今还时有发生;而埃博拉病毒造成的死亡率则高达78~88%。此外,伤寒、西尼罗河病毒、梅毒、艾滋病、军团菌等,也都对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
电脑病毒的起因
感染的病毒型别及传播方式,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 防毒软体没有更新的情况下访问到被挂马的网站。 2. QQ、MSN欺骗诱导使用者点选有病毒的连结。 3. 开启病毒邮件包含的附件。 4. U盘病毒传播。 5. 清理病毒的时候没有全盘扫描,造成病毒清理不完整。 6. 未及时更新系统补丁。

人类历史上传播速度最快的是什么烈性传染病

西班牙流感
由禽流感病毒变异引起的“西班牙大流感”,由于西班牙首先公布了流感疫情而因此得名。1918年3月,“西班牙大流感”首先爆发于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森军营,在一年之内席卷全球,患病人数超过5亿,死亡人数近4000万,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4倍。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而现在已消失的传染病

天花。
早在30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宣布已经完全消灭了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天花。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世界上最后一批天花病毒至今仍储存在美国和俄罗斯的研究机构里。世界卫生组织曾举行会议,考虑限期销毁这批病毒,以杜绝潜在的危险。但美俄对此表示反对,坚称保留这批样本可以研制出更好的疫苗,以防范日后恐怖分子发动的生化袭击。
天花曾是人类的死敌,数千年来夺走数亿条人命,许多人还因它失明或脸上布满麻坑。直到1796年,人类才研发出天花疫苗,之后又花了近200年才根绝此病。但目前,全球仍有500多株天花病毒,其中400多株存放在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另外100多株存放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维克托国家病毒实验室。据悉,这两个机构戒备森严,天花病毒被冷冻在-70
℃的容器里。
在过去的20年间,要不要彻底消灭天花病毒数度引发激辩。美国宣称,恐怖分子可能把天花病毒变成武器,对付从未接种疫苗的新一代人类,因此须保留病毒样本,以研发对抗天花的新药剂或疫苗。俄罗斯的立场也差不多。不过一些发展中国家持相反意见。有国家指出,这些病毒一旦被恐怖分子盗走,后果不堪设想。

在人类历史上,造成减员数量最多的传染病是鼠疫还是天花?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1、黑死病(1347-1351)。黑死病在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认为是由一种名为鼠疫的细菌造成的。但最近有人认为是由其它一些疾病引起的。关于鼠疫的起源在专家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黑死病开始于十四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或中亚。在随后的数年内由商人和士兵携带到俄罗斯南部克里米亚。在十四世纪四十年代,流行病从克里米亚传到西欧和北非。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到5000万。黑死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面板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特殊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的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在1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在1348~1350年间,总共有2500万欧洲人死于黑死病。但是,这次流行并没有到此为止。以以后的40年中,它又一再发生。14世纪20年代当此瘟疫细菌再次爆发之前,它已经在亚洲戈壁沙漠中潜伏了数百年,之后迅速随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处传播,从中国沿着商队贸易路线传到中亚和土耳其,然后由船舶带到义大利,进入欧洲。欧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的火药筒。3年里,黑死病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2、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885-1950)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指1855年始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场重大鼠疫。这次世界性大流行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前两次而出名。这场鼠疫蔓延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先从云南传入贵州、广州、香港、福州、厦门等地后,这些地方死亡人数就达10万多人。中国南方的鼠疫还迅速蔓延到印度,1900年传到美国旧金山,也波及到欧洲和非洲,在10年期间就传到77个港口的60多个国家。单在印度和中国,就有超过1200万人的人死于这场鼠疫。据世界卫生组织透露,这次大游行一直延延续到1959年,这时全世界因鼠疫而死亡的人数减少到了200个左右。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一致认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起源于云南,并认为云南是一个古老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但又都断言云南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认为云南的鼠疫是输入性的。即从印度和缅甸直接或辗转传入的。然而,1974年,云南鼠疫工作者从云南剑川县的中华姬鼠中分离出鼠疫菌,证实了滇西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者们称为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这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提供了进一步的的科学根据。现在,鼠疫已非常罕见,但并不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它仍然会在鼠类之中传播,一有机会还会传播给人。在20世纪80年代,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每年都有发生鼠疫的报道。1996年印度爆发的鼠疫还成了世界性的重大新闻。目前,每年大约有1000到2000人感染鼠疫。即使在美国,平均每年也会有10多人从野外鼠类感染鼠疫,1/7的患者死亡。尽管鼠疫已非不治之症,也容易控制,但是历史惨剧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影却难以消除,它仍然被许多人视为最恐怖的疾病。3、查士丁尼瘟疫(541-542)查士丁尼瘟疫是指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它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但是此次瘟疫对拜占庭帝国的破坏程度很深,其极高的死亡率使拜占庭帝国人口下降明显,劳动力和兵力锐减,正常生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还产生了深远的社会负面后果,而且对拜占庭帝国、地中海、欧洲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4世纪以后,曾经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渐渐分裂为东西两部分。雄距东部的拜占庭帝国的历代皇帝一向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自居,所以一直试图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再现往日的辉煌。到公元6世纪时,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决定采取行动实现这一梦想。于是,查士丁尼于公元533年发动了对西地中海世界的征服战争。然而就在他横扫北非、征服义大利,即将重现罗马帝国辉煌的时候,一场空前规模的瘟疫却不期而至,使东罗马帝国的中兴之梦变为泡影。公元541年,鼠疫开始在东罗马帝国属地中的埃及爆发,接着便迅速传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它地区。当时出现了许多诡异恐怖的情景:当人们正在相互交谈时,便不能自主地开始摇晃,然后就倒在地上;人们买东西时,站在那儿谈话或者数零钱时,死亡也会不期而至。而最早感染鼠疫的是那些睡在大街上的贫苦人,鼠疫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万人不幸死去。官员在极度恐惧中不得不向查士丁尼汇报,死亡人数很快突破了23万人,已经找不到足够的埋葬地,尸体不得不被堆在街上,整个城市散发著尸臭味。查士丁尼自己也险些感染瘟疫,在恐惧之中,他下令修建很多巨大的能够埋葬上万具尸体的大墓,并以重金招募工人来挖坑掩埋死者,以阻断瘟疫的进一步扩散。于是,大量的尸体不论男女、贵贱和长幼,覆压了近百层埋葬在了一起。鼠疫使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它还继续肆虐了半个世纪,直到1/4的罗马人口死于鼠疫。这次鼠疫引起的饥荒和内乱,彻底粉碎了查士丁尼的雄心,也使东罗马帝国元气大伤,走向崩溃。

肺结核和淋病哪一个是重点传染病,哪一个是常见传染病?

肺结核!
淋病不要乱来就没事了!

英国历史上的传染病及影响

黑死病,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黑死病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1347年在西西里群岛爆发后,在3年内横扫欧洲,并在20年间导致2500万即相当于一半欧洲人的死亡。黑死病沿着战争和贸易的路线不断传,沿途的城市和乡村完全毁灭,全球的政治、经济受到致命性打击。此病在随后300年间多次在欧洲卷土重来,后世学者估计,共有多达2亿人死于这场瘟疫。
席卷欧洲,英国也有波及吧。
还有霍乱,天花,疯牛病这些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

人类历史上最厚的书是哪一本

《大不列颠网络全书》,又称《大英网络全书》
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网络全书——《大不列颠网络 全书》,又称《大英网络全书》,是世界上最厚的书,曾经被英国人认为该书 的权威性仅次于“上帝”。《不列颠网络全书》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产物。当地的书商和印刷工人科 林•麦克法卡尔和雕刻家安德鲁•贝尔决定以“绅士协会”的名义发表一套 工具书。他们聘请了当时28岁的威廉•斯梅利,让他以200英镑为报酬编辑 一部三卷、共100章的《大英网络全书》。第一卷是1768年12月出版的,售价六便士。1771年三卷通通完成,共2391页,包括160幅铜板雕刻,全部出售量为3000套。

世界历史上十大传染病死亡事件!

一、像羊群一样地死亡著 雅典大瘟疫 “人们像羊群一样地死亡著。病人裸著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由于吃了躺得到处都是的人尸,狗、乌鸦和大雕也死于此病。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指头、脚趾、眼睛,就是丧失了记忆。”公元前430年的一天,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如此记录了这场席卷整个雅典的瘟疫。 这场瘟疫是人类历史上记载较详尽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直接导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

二、多种瘟疫集体爆发 安东尼瘟疫 公元2世纪中期,伤寒、天花、麻疹以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瘟疫,一起袭击了安东尼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称,当时罗马一天就有2000人染病而死,相当于被传染人数的1/4。最后,整场瘟疫导致罗马本土1/3人口死亡,总死亡人数估计高达500万。

三、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 查士丁尼瘟疫 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开始于公元541年,最初是先在东罗马帝国属地的埃及爆发,接着迅速传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他地区。君士坦丁堡 40%的城市居民在此次瘟疫中死亡。大量尸体不论男女、长幼和贵贱,覆压了近百层,埋葬在一起。这场鼠疫继续肆虐了半个世纪,1/4的东罗马帝国人口死于鼠疫。

四、肆虐三百年,死亡近两亿 欧洲黑死病 “黑死病”于1347年在西西里群岛爆发后,在3年内横扫欧洲,并在20年间导致2500万欧洲人死亡。患者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面板出现许多黑斑,死亡过程极其痛苦,故称为“黑死病”。 此病在随后300年间多次在欧洲卷土重来,后世学者估计,共有多达2亿人死于这场瘟疫。

五、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杀 灭绝印第安人的天花 被史学家甚至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居住着2000-3000万原住民,约100年后,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万人。 研究者指出,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印第安人。随后,瘟疫肆虐,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和黄热病等病也接踵而至。 18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了牛痘,人类终于能够抵御天花病毒。

六、惟一强制免疫的疾病 肆虐两个世纪的黄热病 1648年,墨西哥的Yucatan半岛首次爆发大规模黄热病。此后的两个世纪里,黄热病在美洲、非洲及少数欧洲国家流行,故又称为“美洲瘟疫”。此病传播媒介为伊蚊,是出血症的重要起因 黄热病目前是世界卫生组织惟一强制免疫的疾病。(进入一感染国,或从感染国出境去一非感染国时,必须出示黄热病免疫接种证书。)

七、无法估量的损失 霍乱横行的19世纪 霍乱共有7次世界性大流行的记录。第一次始于1817年,随后的5次爆发,均发生在19世纪,故被称为“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19世纪世界病”。 霍乱导致的死亡人数无法估量,仅仅印度,在100年间就死亡3800万人,欧洲则仅在1831年里就死亡90万人。 英国医生约翰·斯诺在1832年英国霍乱平息之后,追查到了伦敦霍乱爆发的根源——一台已经被污水污染的水泵,由此证实了水源为霍乱途径之一。

八、20世纪人类的噩梦 西班牙大流感 由禽流感病毒变异引起的“西班牙大流感”,是20世纪人类的噩梦。1918年3月,“西班牙大流感”首先爆发于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森军营,在一年之内席卷全球,患病人数超过5亿,死亡人数近4000万,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4倍。

九、战争的帮凶 俄国斑疹伤寒 1917年10月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国斑疹伤寒严重流行,约300万人死亡。斑疹伤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蝨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每况愈下,军纪松懈,而疏于驱除蝨子,最后导致东战线上发生大规模斑疹伤寒的流行。蔓延到俄国境内,适逢俄国因革命而动荡不堪,瘟疫迅速传开。

十、仍在肆虐的瘟疫 疟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殖民非洲、亚洲等地的欧洲部队发生了疟疾大流行,特别是在东非的英军,感染疟疾丧生者达10万以上。 现在,疟疾已成为全球最普遍、最严重的热带疾病之一,每年全球约有3亿宗病例发生,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研制出疟疾疫苗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但2006年,Joe Cohen发明了首个有效的疟疾疫苗。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传染病的人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酰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期。

水痘是哪一类传染病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herpds,zoster virus,VZV)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其他法定传染病和重点监测传染病》,不在甲、乙、丙类传染病之规定之列,报告时限为24小时。

3. 外科疾病有哪些

感冒,发烧应该是内科疾病。
内科一般用药物治疗,外科一般用手术治疗。
胸腹腔脏器非机械性损害找内科;肌肉、骨、韧带机械损伤,创口感染找外科。
有些外科病未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必手术治疗,某些内科病随着病程进展也可变为外科病,注意及时就医。

从历史渊源上讲,最早期的外科只能处理一些身体外部的疾病,比如说一些常见的疖、痈、皮肤的肿块、还有一些简单的外科,因此在古代中国被称为外科。当然历史上也有传说,华佗用麻沸散麻醉病人进行开颅手术,这只是传说而已,姑妄听之,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上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首先那个时代对于解剖学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再者就是无菌操作和感染问题。在西方,早期的外科的发展也是一样的,四五百年前的西方,外科根本就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而是理发师来代理,也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皮肤表面的问题。当然后来随着西方的解剖学、麻醉学、化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外科在西方医学中渐渐发展成熟。

英语中外科的单词:SURGERY,意思就是“手的技术”。说明了外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动手操作。当然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内科与外科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其中出现了许多的交叉。目前是这样划分的,凡是需要外科手术解决的疾病划归外科学的范畴,凡是不需要外科手术来治疗的疾病归到内科。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疾病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科室会诊,比如说冠心病,有的人服药可解决问题,有的人需要做介入治疗,有的则需要外科手术。因此这就需要科室之间的协作,和互相的了解和学习。这里提到一个介入治疗,其实就是介于内科、外科和放射科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目前有的医学有专门的介入科,有的则归到放射科的一个分组,有的部分则归到内科,比如心脏介入归内科,有的则归到外科,比如神经介入治疗。这种划分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而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习惯渐渐形成的。

说了半天大家可能越来越不明白了。这儿给出一个目前国内医院常用的内外科的分科情况。内科一般分为: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风湿病科;外科分为:心胸外科(也有的医院将之分为胸外科和心外科两上专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包括腹部外科、乳腺外科、甲状腺外科等、血管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烧伤和整形外科、小儿外科(也属于儿科的范畴)。

从本质上讲,内科和外科虽然都属于医学的范畴,即使二者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共通之处,但二者的工作性质以及内外科医生的思维方式都是大相径庭的。内科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虽然的有其实践性,但是它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把人体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进行研究。而外科由于存在人为的因素的介入,更多的时候要把人体当作一个开放的系统来思考。如果把内科医生称为“家”的话,那么外科医生就是“匠”。但是如果一个内科医生只是关门做学问,而不去进行临床实践,他就永远也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家”;同样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只去钻研如何把手术做的漂亮完美,而忽略了理论的学习和归纳总结,他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巧匠”。也许是工作性质的不同,内外医生的外在气质也有一定的差别,外科工作对医生的要求是雷厉风行,胆大心细,果断干脆,遇事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内科工作要求医生思维缜密,知识渊博,细致入微。医学院毕业的女同学一般向往干内科工作,因为内科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男同学都向往做外科工作,因为外科工作更有挑战性,更有成就感,更有吸引力。外科工作是这样的,有了手术,大家都想去做,既使手术过程很累,还要担风险。但是在排手术的时候大家都希望更可能多地上台。我想可能世界上没有几种职业象外科这样的,把工作当作快乐和荣誉来看待。也许这正是这种工作性质吸引着许多有志男儿不计报酬和辛劳投入这项事业,工作着,痛着,并快乐着。
回答者:yj_boy7 - 副总裁 十级 8-21 10:

4. 惊蛰有什么讲究和禁忌 惊蛰的由来

说到惊蛰节气,大家一定会想到下个不停的雨,确实惊蛰节气的到来就意味着我国雨季也到了,那么惊蛰有什么讲究和禁忌呢?惊蛰节气要注意什么?大家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
惊蛰的由来
惊蛰最开始并不叫惊蛰,而是叫做“启蛰”。顾名思义,“启”自然就是最初的意思,“蛰”是蛰伏的意思,启蛰就是说曾经在冬季时候那些蛰伏的动物们,到了这个时候,都纷纷跑出来了,动物开始活跃,植物自然也不会闲着,这时候就慢慢进入到了春耕的季节,长时间的农闲时间已经过去,农家人们就要开始忙活春耕了,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
启蛰后来之所以改名叫做“惊蛰”,是因为到了汉景帝时代,因为汉景帝名为刘启,所以需要避讳,于是将启蛰改名为惊蛰,也有“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的意思。而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已经没有必要避讳了,所以又重新开始使用“启蛰”这个名字,但是因为“惊蛰”的时间已经有好几百年,所以这个习惯已经改不过来了,惊蛰就沿用至今。
惊蛰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1)穿着方面
惊蛰时节天气转暖,但是惊蛰时节的昼夜温差很大,而且惊蛰前后,多发“倒春寒”的现象,特别在阴雨绵绵的日子,暴露在外的肢体很容易引发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会引发关节炎。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捂”为主。
(2)饮食方面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不讲究“补”,而讲究“防”的节气。惊蛰时节前后,天气逐渐转暖,饮食方面,应该以清淡温和为主,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在惊蛰这天民间讲究吃梨,吃梨助益脾气,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在日常饮食和养生方面,这里建议多吃一些含高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清淡食物。例如:春笋、菠菜、苦瓜、山药、莲子、银耳等等。
(3)锻炼方面
“春雷响,万物长”,春天万物复苏,惊蛰过后的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不过我们应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增强体质,早睡早起。
惊蛰节气要注意什么
1、提升气血,阴阳调和
惊蛰过后,各种病毒和细菌在度过了隆冬之后也异常活跃起来,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因此养生应顺应阳气长盛、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2、平衡作息,调养饮食起居
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及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春天早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通达。
3、提高疾病预防意识
惊蛰时节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又是疾病多发的时期。因而,这一节气中必须做好一些疾病的预防工作。由于春季与肝相呼应,养生不当则易伤肝,要重点保护肝脏。
4、惊蛰应养足睡眠
人体的皮肤在寒冷的冬天里受到刺激,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和毛孔闭合。惊蛰过后,气温升高,身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大脑的供氧量也就显得不足了。加上气温回暖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因此,惊蛰节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为身体提供足够的精力支持。
5、惊蛰忌怒火,保持精神愉悦
快乐的情绪会加快体内系统的循环,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
而怒气伤肝,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所以,我们要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使怒气消除,切忌妄动肝火。
6、惊蛰宜做和缓运动
春季的自然界呈复苏之势。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此时,人体各脏器的功能都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运动器官也不例外,如四肢关节、肌肉还处在“苏醒前期”,若运动幅度大,运动量大,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
所以,应以和缓的运动为主,如走路、慢跑、打太极拳等。
7、惊蛰重在保暖
惊蛰节气逢“九九”到九尽,冷空气活动还比较频繁,需要注意防寒。
预防惊蛰易得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蛰是藏的意思,惊蛰的意思就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因此,春季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甲型肝炎、腮腺炎、肺炎等。
8、惊蛰应适当多吃温热食物
虽然冬季已经过去,但仍有余寒未清,人体内的阳气已经苏醒,开始生发、壮盛,此时可以吃些温补的食物御寒助阳。
例如韭菜、大蒜、洋葱、香菜、生姜、葱,这些食物性温,味辛,可以驱散风寒,抑制病菌。
9、惊蛰应少吃酸味食物
中医认为,春天里,人体的肝气容易亢奋,名医孙思邈有“春日应该省酸”之说。虽然适量酸味对补养肝气有益,但如果本身已经亢奋的肝再摄入过多的酸味,会造成肝气过旺的现象,反而伤肝,肝受损了势必伤及脾胃。
10、惊蛰应适当多吃甘味食物
甘味对补脾气最有益,脾脏强健了,可以辅助肝气。甘味食物具有滋养、补脾、润燥、补气血、解毒及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有助于脾的运化作用。性温味甘的食物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麦;蔬果类如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板栗;肉类如牛肉、鲫鱼、鲈鱼。

5. 黄帝内经之百病解毒丹方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2011-08-11 香墨苑 阅 5232 转 14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分享到微信

第一步气——风(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第二步气——热(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第三步气——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第四步气——湿(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第五步气——燥(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第六步气——寒(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一 立春助阳生发
(2月3-5日)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陟负冰
宜:多梳头,清热解毒,补阳气;
忌:吹风,刺激性食物
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补阳气的葱,蒜,芽菜(豆芽,香椿,姜芽),韭菜(补肝阳)等生发性食物。立春吃芽菜少放醋或不放醋,少放肉或不放肉。果汁等酸味具有抑制收敛作用的少吃。芽菜中可放一些姜丝中和其寒性,宜凉拌,煮汤为佳。猪血是养血的,韭菜炒鸡蛋是补肝肾,益气血的美食。韭菜炒猪肝,气血不足,健忘失眠的人宜多吃。阴虚有热,患疮疡的人最好不要吃。还可以多吃芥菜,鸡肝,鸭血,红枣等温性食物。青色主肝,可以多吃菠菜,芹菜。酸味入肝,会导致肝功能偏亢,损伤脾胃。不吃油腻及刺激性食物。适量运动有好处。
头痛发热伤于风,按摩食疗得健康。在六淫病邪中,风是致病的首要因素。防风食物——天麻,可制作天麻(20克)炖鱼头。梳头也将风邪拒之门外。风池穴,风府穴。
春来痔不来,春去痔无踪。痔疮是肠胃内热蓄积而成。多吃时令菜。菠菜泡红酒,田螺水汁,提肛运动三法可治痔疮。
立春水痘发病高,清热解毒是关键。“百草回芽,百病发作”。可选用金银花甘蔗汁。甘蔗,入肺经,胃经,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能。解毒祛湿方:新鲜马齿苋30克捣烂成汁,荸荠粉20克,加入适量冰糖,倒入开水搅拌均匀。荸荠,性寒味甘,入脾,胃经,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生津止渴,利尿化湿的功效。多吃稀粥,米汤,面条,白菜,芹菜,菠菜,胡萝卜汁,绿豆海带汤,新鲜水果。
是月食地黄粥以补虚。
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勿食生葱,损人津血。勿食生蓼,必为症痼,面起游风。勿食蛰藏之物,减折人寿。勿食虎豹狸肉,令人神魂不安。此月四日,宜拔白发,七日宜静念思真,斋戒增福,八日宜沐浴,其日忌远行。
宜食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荠菜,豌豆苗,春笋,山药,藕,萝卜,荸荠,甘蔗,芋头等。——孙真人十二月修养法

二 雨水谨防湿邪
(2月18-20日)
獭祭鱼 鸿雁来 草木萌动
宜:喝粥,补肾健脾;
忌:立即收起冬衣
雨水来临湿气重,当心脾胃受伤害。“反了春,冻断筋”,“春天喝粥,胜似补药”,推荐薏苡仁党参粥。还有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鲫鱼等,亦可以加一些花椒。
早春“捂一捂”,有量也有度。春捂的重点是腿和脚,穿衣宜下厚上薄。“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足踝以下双脚共有66个穴位,占10分之一。常敲风市穴。脱衣以15度为度。
肝脾相利,养肝莫忘调脾胃。“脾胃作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调肝养脾的食物有,糯米,燕麦,高梁,南瓜,茼蒿,四季豆,板栗,红枣,山药等。其中茼蒿是时令蔬菜,最适宜。对老年人来说,按摩腹部也可调养脾胃。
补肾兼健脾,五更不再泻。多因肾阳虚引起,宜补肾健脾。推荐荔枝大枣粳米粥。荔枝,补脾益血,壮阳益气。配山药,莲子更佳。平时多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

三 惊蛰顺时养阳
(3月5-7日)
桃始花 仓庚(黄鹂)鸣 鹰化为鸠
宜:养护阳气,较缓和地运动;
忌:过度操劳。
二月二,龙抬头。
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肝区疼痛,眼睛干涩,困倦,头顶痛,咽干口苦,打嗝,腹泻,手脚抽筋等都与肝相关。零食吃点话梅,杏脯等,不吃甜味夹心饼干,多吃白菜,包心菜和菠菜,帮助排毒。女贞子的中药,具有补肾滋阴的功效。滋阴清肝火,最常用的莫过于菊花了,有克制燥气的功效。
背痛脚凉者,补足阳气以健身。多吃精白面,吃一些偏阳性的青椒,韭菜,蒜苗,葱头,豆芽等来养护我们的阳气。另外,还可以喝点酒,最好是高梁酒。气不虚,血热之人是不能喝酒的。补气穴位:足三里和关元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惊蛰到,防虫扰。赔补正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板蓝根,永不过期的中药抗生素,功效只有清热,凉血。还有薄荷,菊花,牛蒡子等清热药物。春季蔬菜莼菜,也是预防各种病毒和细菌的佳品之一。
春练宜从惊蛰始,缓和运动最健康。如走路,登山,慢跑,打太极等。推荐放风筝,具有清目,泻内热,解忧,健身的作用,“风筝疗法”。
二月肾气微,肝当正王。宜戒酸增辛,助肾补肝,宜静膈去痰水,小泄皮肤微汗,以散玄冬蕴伏之气。勿食黄花菜,陈醋,菹,发痼疾。勿食大小蒜,令人气壅,关膈不通。勿食葵及鸡子,滞人血气,冱精。勿食兔及狐貉肉,令人神魂不安。仲春气正,宜节酒保全真性。——《孙真人十二月修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