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带状疱疹中医叫什么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蛇串疮。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皮肤病,中医和西医对其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治疗手段。在中医理论中,带状疱疹的成因与体内湿热、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以下是关于带状疱疹中医称呼的详细解释:
一、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因为体内湿热内蕴,再加上外感毒邪,两者相结合而导致皮肤出现疱疹等症状。带状疱疹常伴随疼痛,这与中医中“不通则痛”的理论相符。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整体状况,包括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因和病情。
二、蛇串疮的名称由来
中医将带状疱疹称为蛇串疮,这是因为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为皮肤上出现成簇的水疱,沿着一侧神经分布,类似于蛇的形状。这个名称形象描述了带状疱疹在皮肤上的表现,也反映了中医对这种病症的传统认知。
三、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多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等。通过调理患者的体质,增强抵抗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同时,中医还注重预防和调养,提倡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预防病情复发。
总之,带状疱疹在中医中被称为蛇串疮,这一称呼反映了该病症在皮肤上的表现。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注重整体调理和内外兼治,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 疱疹是什么样的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春季是其高发季节。病毒在体内潜伏,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发疾病。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感染带状疱疹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民间称其为“串腰龙”,文献中称为“缠腰火丹”,因该病主要侵犯胸腰部位,占发病的60%以上。实际上,这种疾病也可影响头、面、耳及上下肢。带状疱疹的病程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因此得名。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肝胆火盛、脾湿郁久及外感毒邪所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感染进入体内,潜伏于脊神经后根神经节或其它发病部位的神经细胞中。在免疫力正常时,病毒可能不会引发症状,但在免疫力下降时,如遇到劳累、感冒等诱因,病毒会大量繁殖,引发神经炎症和坏死,导致病人出现疼痛和疱疹。
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复杂,病毒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中引发原发感染或隐性感染。病毒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然后沿神经通路传播到脊髓神经后根或三叉神经,最终到达颅神经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大量繁殖,导致神经节发炎和坏死,引起病人疼痛。同时,病毒还会沿神经通路下传,引起该神经支配区域的疱疹。
带状疱疹的早期症状包括全身疲倦无力、食欲不振和轻度发烧。发病部位常感觉灼热和跳痛。若发生在胸部或腰部,可能会误诊为心脏病或急腹症。因此,及早识别和治疗对于减轻病情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3. 蛇盘苍带状疱疹的特点
带状疱疹,中医又称“蛇丹”,其特征性的表现是沿着神经分布的疱疹,呈一条长串,形状如同蛇行,因此得名“缠腰龙”。常见于胸背部,沿着肋间神经分布,尤其易在抵抗力下降时发作,如外伤、手术、感染或肿瘤等情形下诱发。
发病初期,病变皮肤区域会有灼热和刺痛感,随后会在几天内出现密集的小水泡,周围皮肤伴随红肿,疼痛感强烈,仿佛被火烧灼。严重的病例可能还会伴随淋巴结肿大和发热等全身症状。通常,带状疱疹局限于身体一侧,但也偶见两侧同时发病。它可能发生在胸部,或者面部,尤其在三叉神经分布的区域。面部的带状疱疹有时会蔓延至眼睛,对视力造成影响。
带状疱疹的病程通常为2-3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愈合,不会留下疤痕。然而,部分患者在疱疹消退后仍可能会经历长期的神经痛,这是带状疱疹的一个后遗症。
4. 中医辨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组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其特征为神经痛和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成簇疱疹。病程一般2-3周。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春秋季节,一般愈后不再复发。但近年来各种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有所增多,泛发性的带状疱疹或复发性的带状疱疹也可见到。其具一定的自愈性,但常在所有皮疹及水疱消退后遗留长达几月到几年的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学所说的“蛇串疮”、“缠腰火丹”、“蛇丹”、“蜘蛛疮”、“火带疮”等范畴。
1、辨治要点。
中医学认为本病患者病因病机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生毒,循肝胆经外发而成;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外溢肌肤,感受外邪,搏结化毒而发。若老人正气不足,湿毒蕴蒸,壅阻肌肤,经络失疏,致使气滞血瘀,则常遗留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止。
2、基础治疗。
患者应忌食辛辣,鱼腥发物;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心理调节应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以防皮损扩大,病情加重。预防与调理应重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患者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防止感冒。
3、中医内治。
根据部位不同加用引经药,头面部多用银花藤、白芷等,躯干部多用柴胡,四肢多用桑枝引经。年纪较大的久病患者在本病中后期,尤其是皮损已退遗留后遗神经痛期,应加入扶正补虚之品,如黄芪、党参等。早期肝胆湿热俱盛时应慎用活血化瘀之品,否则易造成毒邪走散;疾病后期应适时、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减少遗神经痛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的机率。对于顽固性、严重性的后遗神经痛,我们应考虑加入虫类药物搜经络风邪,以通络止痛,如蜈蚣、全蝎等。必要时可根据辨证加入中药针剂静滴,如下:
苦碟子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清热活血祛瘀。适用于湿毒火盛、肝脾湿热型带状疱疹,伴有疼痛尤佳。
灯盏花素注射液:40mg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清热活血祛瘀。适用于湿毒火盛、肝脾湿热型带状疱疹,伴有疼痛尤佳。
丹参酮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化瘀,通脉通络。适用于毒热未尽,气滞血瘀者。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解毒抗炎,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早期使用可预防后遗神经痛。
黄芪注射液:10-2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气行气活血。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参麦注射液:50-10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4、中医外治。
(1)二味拔毒散:雄黄、枯矾1:1研细。以浓绿茶水调成糊状,涂于色红有水疱的皮疹上,待水疱完全干涸后停用。可解毒、杀虫,收敛。适用于带状疱疹初期。但皮肤有破损的地方及阴囊、眼睑等皮肤薄嫩处,不能外擦此药。
(2)遗留神经痛者:皮肤完全恢复者可加用寻痛酒或青鹏软膏外擦。
(3)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或用火针点刺,使疱液流出减轻胀痛。
5、针灸疗法。
(1)基础针刺法:取穴为阿是穴,与患侧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双侧支沟穴,双侧后溪穴。操作方法如下:
围针刺: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后,在距皮损边缘0.2cm处用1.5-2寸毫针进针,针尖朝向皮损区中心,呈15°角,沿皮下围刺,针距约为1-2cm(每簇针数多少与皮损范围大小成正比,皮损范围直径3cm以下,按周围神经走向前后各一针,直径3-5cm可6-8针,直径5cm以上则10-16针为宜)。针刺入后留针30分钟,每天1次。
电针:夹脊穴用1.5-2寸毫针,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的负、正两个电极分别接到病变对应神经节段上下各一节段的两处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用1-1.5寸毫针,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电极的负极接一侧支沟穴,正极接同侧后溪穴。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计一个疗程。
(2)铺棉灸疗法:铺棉灸:患者取卧位,将阿是穴充分暴露,用活力碘常规消毒,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约3×3M2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棉花,棉花迅速燃尽,此时患者只有轻微烧灼感,每次施灸3遍。
(3)火针疗法:取穴同基础针刺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火针:患者取卧位,在已选阿是穴上用活力碘消毒,点燃酒精灯,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0.2-0.3cm,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
(4)叩刺拔罐疗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局部常规消毒,再以消毒后的梅花针叩刺阿是穴(各簇水疱群间皮肤),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刺络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分钟,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
(5)穴位注射疗法:可予以胸腺五肽针或维生素B12针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
(6)艾条灸疗法:点燃艾条一端,在皮损部位及所处神经节段区域缓慢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动,灸20-30分钟,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