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蛇盘腰是什么
蛇盘腰的概念: 蛇盘腰,医学名称为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疱疹样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会在腰部起一起小泡,晶莹透亮,向一方长,传说是不能对头,对头既死。蛇缠腰其特点是集性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中医称本病为缠腰火丹、蜘蛛疮、蛇串疮、蛇胆疮、火带丹、甑带疮、蛇丹、飞蛇丹等,俗称生蛇、缠腰龙、缠腰火龙,缠腰蛇丹,一年四季都可发病。 蛇盘腰的临床图片: 蛇盘腰病因: 蛇盘腰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病毒通过呼吸道粘膜进入人体,经过血行传播,在皮肤上出现水痘,但大多数人感染后,不出现水痘是为隐性感染,成为带病毒者,此种病毒为嗜神经性,在侵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后可沿着神经移动到脊髓后根的神经节中,并潜伏在该处,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感冒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恶性肿瘤时,病毒又被激发致使神经节发炎坏死,同时再次激活的病毒,可以沿着周围神经纤维再移动到皮肤发生疱疹,在少数情况下,疱疹病毒可散布到脊髓前角细胞,及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运动性神经麻痹,如眼面神经麻痹,以及胃肠道和泌尿道的症状。 蛇盘腰的治疗: 蛇盘腰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病,此病一般都比较急,也比较厉害,患者都要忍受巨大的疼痛,因此得了蛇盘腰的患者应尽快到医院皮肤科接受系统治疗,以减少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方法不当会遗留后遗症。在具体治疗时有的需要采用内外兼治配合治疗。老年重症患者,尤其发生在头面部的带状疱疹,最好住院治疗,抗病毒治疗,消炎止痛,以防并发症的发生。一般可进行中医中药治疗,用中医传统外科膏药活血生肌膏贴敷可治愈。膏药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托毒祛腐、清热解毒、补气活血;膏药可以托毒外出,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增快局部血流,同时能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组织生长,祛腐生肌,通过膏药外敷,拔毒生肌,通经活络。可迅速阻截病毒蔓延。修复神经,把体内的病毒排除体外。使脉络畅通,气血流畅,避免留有后遗症。如某些患者在皮损完全消失后,仍遗留有神经痛,这时可采取针灸,理疗等缓解疼痛。所幸的是,得了蛇盘腰的患者,治愈后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身免疫,很少再复发。 蛇盘腰治疗期间应注意的事项: 因为蛇盘腰是皮肤病,伤口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的感染,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饮食、起居、护理等一些细节方面也要注意,才能更有效,更加快速的治愈此病症。 1.多休息,给以易消化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 2.在饮食方面禁忌吃油腻的食物,海鲜及蛋类,家禽也尽量不吃,吃些清淡的食物。特别忌烟酒、辛辣食物,忌食牛、羊、狗、鹿肉、烧鸭、烧鹅、腊味、海鲜、油炸食物、香菇、竹 笋、榴莲、芒果、菠萝等;。 3.治疗期间要卧床休息,注意营养,还应穿清洁、柔软的棉制内衣,以减少、减轻摩擦。 4.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不要摩擦患处,避免水疱破裂。可外用中草药或雷夫奴尔湿敷,促使水疱干燥,结痂。 5.如果水疱未破,可使用温水冲凉,但不要使用沐浴液,不要搓擦,洗净后宜用干净毛巾蘸干。
② 中药怎么治疗蛇缠腰
您好!感谢您的咨询。蛇缠腰,医学上称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一种疾病,其特征是沿着身体一侧的神经分布出现簇集性的小水疱,并伴有明显的神经痛。对于带状疱疹患者来说,建议尽早前往医院皮肤科接受专业治疗,以降低后遗神经痛的风险。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可能会留下后遗症。
中医中药治疗带状疱疹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使用中医传统外科膏药,如活血生肌膏,贴敷患处,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膏药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托毒祛腐、清热解毒、补气活血的功效。通过膏药的外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动,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同时,膏药还能促进残留上皮细胞组织的生长,祛腐生肌,达到拔毒生肌、通经活络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能够迅速阻止病毒的蔓延,修复受损神经,将体内的病毒排出体外,使脉络畅通,气血流畅,从而避免留下后遗症。
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您,祝您早日康复!
③ 带状疱疹有什么金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俗称“缠腰龙”。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病前局部皮肤先有灼痛,伴轻度发热、疲倦无力等全身症状,继而在红斑上发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绿豆大的丘疱疹,并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内容清亮、浑浊或血性,严重者出现坏死。皮损排列成带状,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单侧分布,自觉症状多为疼痛,有时十分剧烈。一般病程约2~4周。有时老年体弱者常留有神经痛后遗症,有时可持续数月。
内治方:
【方一】化斑解毒汤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玄参、知母、石膏、人中黄、黄连、升麻、连翘、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凉心,泻肝。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除湿胃苓汤一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子、木通、泽泻、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泻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连翘(去心)、生地黄、泽泻各3克,车前子、木通、黄芩、黄连、当归、生栀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黄(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泻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利湿清热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黄30克,黄芩、赤茯苓、泽泻、车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马齿苋合剂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马齿苋60克,大青叶15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除湿胃苓汤二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苍术9克,陈皮9克,厚朴6克,炒白术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龙胆泻肝汤加减一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龙胆草9克,黄芩9克,炒山栀子9克,生地黄30克,稿辩车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泻肝火,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活血散瘀汤加减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鸡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全丝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清热消毒饮
【来源】《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30克,连翘15克,金银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黄连6克,大青叶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没药5克,蚕砂10克,蝉蜕5克,栀子10克,滑石12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芡连萆术汤
【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5:6(36)
【组成】芡实、白术、怀山药各15克,连翘、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银蚤乳没泻肝汤
【来源】《中医外科临证集要》
【组成】金银花藤24克,连翘12克,野菊花15克,龙胆草10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黄12克,泽泻15克,车前子20克,木通15克,当归15克,蚤休30克,没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泻肝火,解毒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金芍一贯煎
【来源】中医杂志,1987:28(5)
【组成】白芍10~50克,郁金10~30克,北沙参10~30克,麦门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当归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阴舒胀,利湿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通络解毒凉血汤
【来源】四川中医,1988:(3)
【组成】红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络石藤、生地黄各15克,虎杖、连翘各20克,牡丹皮、贯众各10克。
【功效】凉血解毒,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丁香郁金汤
【来源】中医杂志,1988:29(8)
【组成】丁香9克,郁金、柴胡、枳壳、川芎各9克,板蓝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五】黄公防己汤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9:(3)
【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黄芩12克,广郁金12克,生栀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车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
【功效】解毒利湿,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土茯苓大黄汤
【来源】四川中医,1990:(2)
【组成】土茯苓120克,大黄、金银花、连翘各30克,黄连、黄柏、生地黄各10克。
【功效】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三豆饮加味
【来源】中医函授通讯,1991:10(4)
【组成】赤小豆30克,绿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泽泻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柴胡清肝汤
【来源】中医杂志,1991:32(5)
【组成】柴胡、当归、生地黄、赤芍、牛蒡子、黄芩、栀子、龙胆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0克,郁金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泽泻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胆火热,祛风通络,活血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