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湿疹周围青紫怎么回事
扩展阅读
荨麻疹治疗可以打针吗 2025-04-23 08:01:39
宝宝湿疹应吃什么奶粉 2025-04-23 07:58:30
出水痘打摆丁 2025-04-23 07:53:45

湿疹周围青紫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 2025-04-23 04:53:02

① 怎样区别湿疹与冻疮

冻疮是抄一种因寒邪袭侵袭,气血凝滞不畅而致皮肤紫红、麻木、刺痛、热痒,甚至局部肌肤缺血坏死或僵硬的疾病。主要见于身体末梢和暴露部位,初起皮损部苍白,继而红肿、硬结、青紫、冷痛、麻木、灼痒、胀痛,严重时出现水疱、糜烂、溃疡。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皮肤病、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湿疹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皮肤病,治疗需要复发性专用药,如杏璞霜软膏,也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但常在冬季复发或加剧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所以患者要区分开来,对症治疗。

② 西安女子10年前腿受冻反复湿疹却是血管炎,这是怎么回事

近日,西安一位30岁的女子双腿反复出现网格样青紫,双足趾肿痛、发黑,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经医生诊断,得知该女子十年前双下肢遇冷后,出现网格样青斑,米粒大小紫红色丘疹,患者以为是“湿疹”,就没有诊治,但青斑面积却在逐渐扩大。医生确诊该女子为“皮肤性血管炎”。


③ 湿疹总反复跟血液有关系吗

无关

④ 西安一位30岁的女子双腿反复出现网格样青紫,她这是怎么了

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常发现自己的胳膊或者大腿有淤青的现象,不知道什么时候碰伤的。不过一般这些淤青在出现之后,过一段时间就自己消除了,对于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在陕西西安,有一名30岁的女子,双腿之间反复的出现青紫的现象,而且两个脚的脚趾头异常的肿痛还发黑,以至于最后行走困难,到医院检查之后才发现是皮肤性血管炎。

根据医生的介绍,这名女子患上的血管炎其实是自身免疫性的一种疾病,临床特点就是因为受累而导致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属于疑难杂症的一种。所以医生也在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自己的双腿和双脚遇冷之后就会变白,变紫或者自己的四肢受凉之后就会出现网络状的青斑的话,就要第一时间去医院治疗,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受凉了,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⑤ 西安30岁的女子双腿反复出现网格样青紫,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西安三十岁的一名女子双腿反复出现网格样青紫,一开始发现这种状况时,女子以为是普通的湿疹现象,从而没有过多的关注,但是这种症状加剧之后,并出现关节肿痛,青紫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于是就去当地的医院就诊,经过大夫的检查之后,初步断定该女子患的是血管炎,并且表示这种疾病是以血管壁的炎症导致血管结构破坏,从而使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导致身体内部出现复杂多变的情况,表现为身体变紫或者是发白,遇到凉水之后很容易会出现“网格状青斑”的情况,发现这种情况的话,一定要及时的就医诊治,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⑥ 湿疹和荨麻疹有什么区别,最好有图片,谢谢!

湿疹和荨麻疹是两种常见的皮肤病,尽管它们有一些相似的症状,但它们在性质、临床表现和病因上存在显著差异。
**性质差异**
- **湿疹** 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剧烈瘙痒的皮肤炎症反应。它通常经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皮损特点不同。急性期皮损表现为水疱和糜烂,亚急性期则以丘疹和结痂为主,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并伴有色素沉着。
- **荨麻疹** 俗称风疹块,是一种由皮肤和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引起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它通常在2至24小时内消退,但可能会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差异**
- **湿疹**
- **急性湿疹**:表现为密集的小丘疹和水疱,基底潮红,可能伴有明显的点状渗出和小糜烂面。
- **亚急性湿疹**:皮损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仍有剧烈瘙痒。
- **慢性湿疹**: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覆鳞屑,常见于小腿、手、足等部位,病程迁延,易复发。
- **荨麻疹**
- **皮肤划痕荨麻疹**: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增强,皮肤上出现风团。
- **延迟性皮肤划痕症**:划痕后6至8小时出现风团与红斑,持续24至48小时。
- **延迟性压力性荨麻疹**:表现为局部深在性疼痛性肿胀,有24小时潜伏期。
- **胆碱能性荨麻疹**:皮疹为小风团,伴有瘙痒或皮肤刺激感。
- **寒冷性荨麻疹**:受冷后出现痒性风团,可能伴有青紫的中心。
- **日光性荨麻疹**:日光暴露后迅速出现瘙痒、红斑和风团。
- **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某些变应原后出现风团和红斑。
**病因差异**
- **湿疹** 的病因复杂,内外因相互作用导致,如消化系统疾病、精神压力、环境因素、特定物质等。
- **荨麻疹** 的常见原因包括食物、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昆虫叮咬等。
请注意,由于文本内容限制,这里没有提供图片,但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看湿疹和荨麻疹的图片以获得更直观的理解。

⑦ 宝宝两个月嘴唇,鼻子窝有些发青色是怎么回事。湿疹怎么样能快点好

是否哭闹时青紫会加重,如果没有,那应考虑小孩现在的血管舒缩功能尚不专健全,正常小孩属也可能会这样的,心脏没有杂音的话就观察观察吧,如果有或感觉呼吸急促等,建议到医院做心脏彩超。如果没有渗出,没有感染迹象,可以不用药,保持皮面清洁干燥即可.湿疹的预后应该是很好的,年龄大点会自然好的,但这也是一个暗示:这种小孩多属过敏体质,长大后有易发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可能。

⑧ 湿疹和荨麻疹有什么区别,最好有图片,谢谢!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临床表现不同、病因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湿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急性期具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有些病人直接表现为慢性湿疹。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2、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

二、临床表现不同

1、湿疹

(1)、急性湿疹:皮损初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逐渐融合成片,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如继发感染,炎症更明显,可形成脓疱、脓痂、毛囊炎、疖等。自觉剧烈瘙痒。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多对称发布。

(2)、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损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仅见少量丘疱疹及糜烂。仍有剧烈瘙痒。

(3)、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也可开始即为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自觉瘙痒剧烈。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_窝、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

2、荨麻疹

(1)、皮肤划痕荨麻疹/人工荨麻疹

患者对外来较弱的机械刺激引起生理性反应增强,在皮肤上产生风团。患者在搔抓后,或在紧束的腰带、袜带等出局部起风团,瘙痒。

(2)、延迟性皮肤划痕症

皮肤划痕在刺激后6~8小时出现风团与红斑,风团持续24~48小时。迟发性皮损不只一条,沿划痕形成小段或点,损害较深或宽,甚至向两侧扩展成块。局部发热,有压痛。

(3)、延迟性压力性荨麻疹

表现为局部深在性疼痛性肿胀,发作时可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和轻度白细胞计数增多。局部大范围肿胀似血管性水肿,易发生于掌跖和臀部皮损发生前可有24小时潜伏期。

(4)、胆碱能性荨麻疹

皮疹特点为除掌跖以外发生泛发性1~3mm的小风团,周围有明显,其中有时可见卫星状风团,也可只见红晕或无红晕的微小稀疏风团。有时惟一的症状只是瘙痒而无风团。损害持续30~90分钟,或达数小时之久。大多在运动时或运动后不久发生,伴有痒感、刺感、灼感、热感或皮肤刺激感,遇热或情绪紧张后亦可诱发此病。

(5)、寒冷性荨麻疹

可分为家族性和获得性两种。前者较为罕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受冷后半小时到4小时发生迟发反应,皮疹是不痒的风团,可以有青紫的中心,周围绕以苍白晕,皮疹持续24~48小时,有烧灼感,并伴有发热、关节痛、白细胞计数增多等全身症状。后者较为常见,患者常在气温骤降时或接触冷水之后发生,数分钟内在局部发生瘙痒性的水肿和风团,多见于面部、手部,严重者其他部位也可以累及。可发生头痛、皮肤潮红、低血压、甚至昏厥。

(6)、日光性荨麻疹

皮肤暴露在日光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瘙痒、红斑和风团。风团发生后约经1至数小时消退。发生皮疹的同时,可伴有畏寒、疲劳、晕厥、肠痉挛,这些症状在数小时内消失。

(7)、接触性荨麻疹

其特点是皮肤接触某些变应原发生风团和红斑。可分为免疫性机制和非免疫性机制2类。非免疫性是由于原发性刺激物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而引起,几乎所有接触者均发病,不须物质致敏。而免疫性属Ⅰ型变态反应,可检出特异性IgE抗体。

三、病因不同

1、湿疹

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2、荨麻疹

常见原因主要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