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首重水痘
扩展阅读
新生儿湿疹能打疫苗吗 2025-04-23 06:24:22
荨麻疹能吃藕粉吗 2025-04-23 06:18:34
湿疹痒痛怎么办啊 2025-04-23 06:10:59

首重水痘

发布时间: 2025-04-23 02:44:57

❶ 我宝宝反复发烧怎么办

你好,宝宝发烧可能是病菌感染或着凉感冒引起的。若是体温没有超过38.5度,一般不建议应用退烧药物,可以配合物理方法降温,比如用酒精棉球或湿棉布擦拭宝宝额头或腋窝部位等。有感染的话,服用抗菌药物治疗即可。注意让宝宝多喝水,有助缓解病情。祝宝宝早日康复!

❷ 现在的季节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具有调节气血,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以及调畅情志、疏理气机的作用。因此,春季养肝得法,将带来整年的健康安寿。那么,春季应当怎样养肝呢?在饮食方面,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芥末等。研究表明,大蒜不仅有很强的杀菌作用,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预防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甚至还有补脑的功效。大葱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可预防呼吸道、肠道传染病。此外,饮食中应少吃性寒食品,如:黄瓜、茭白、莲藕等,以免阻止阳气生发。
[增甘少酸]

春天,肝的功能旺盛,如果再多吃些酸味食品,肝气更加旺盛,会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要少吃酸味食品,以防肝气过盛。春季宜吃甜品食物,以健脾胃之气,如:大枣,性味平和,可以滋养血脉,强健脾胃,既可生吃,亦可做枣粥、枣糕,以及枣米饭。山药也是春季饮食佳品,有健脾益气、滋肺养阴、补肾固精的作用。山药既可做拔丝山药、扒山药、一品山药、水晶山药球等甜菜,又可做山药蛋糕、山药豆沙包、山药冰糖葫芦、山药芝麻焦脆饼等风味小吃;还可做山药粥、山药红枣粥。
[多吃蔬菜]

经过冬季之后,人们较普遍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不足的情况,如春季人们多发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和某些皮肤病等,这些均是因为新鲜蔬菜吃得少而造成的营养失调。因此,春季到来,人们一定要多吃蔬菜。早春季节,新鲜蔬菜较少,此时冬季冷藏、干制、腌渍、酱渍的蔬菜便可大派用场。如腌渍萝卜、姜、葱头、白菜、芥菜、辣椒、榨菜等。春季可多吃些野菜。野菜生长在郊外,污染少,且吃法简单,可凉拌、清炒、煮汤、作馅,营养丰富,保健功能显著,如荠菜、马齿苋、蒲公英、车前草、榆钱、竹笋等。如今大棚种植蔬菜逐渐改变了春季新鲜蔬菜供应少的状况。在生活方便的地方,新鲜蔬菜可以随时吃到。如菠菜、芹菜、油菜、茭白、莴笋、香椿、四季豆等。春季的汤,应以红胡萝卜、白萝卜、海带、冬瓜、番茄、春笋为主料,配以鸡肝、猪肝、瘦肉丝等,汤以清淡、味鲜为宜。
[多吃粥]

在早餐或晚餐中进食一些温肾壮阳、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的保健粥,如鸡肝粳米粥、韭菜粳米粥、猪肝粳米粥。
[补充蛋白质]

春季,饮食中还要多补充优质蛋白质,以增强抵抗力,如鸡蛋、鱼类、牛肉、鸡肉和豆制品等。 [编辑本段]养生特点◆春季多风,而风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它可能引发各种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红热、麻疹、流脑、水痘、扁桃体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谨防流行病。
◆春季是冬夏转换交替的季节,冷暖气流互相交争,时寒时暖,乍阴乍晴,天气变化无常。气候的不稳定,使对气候敏感的人有诸多不适应,对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调摄。
◆春气内应肝,阳气升发,肝气、肝火易随春气上升,而肝阳旺盛,易导致高血压、眩晕、肝炎等疾病。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的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有显著影响:如天寒时气血凝滞沉涩,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春天,气候变暖,气血活动也随之加强,人体新陈代谢活跃起来。对此变化,健康的人能够很快适应,体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和孩子则易产生不适应症,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因此春季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准备。

❸ 宝宝发烧38.7度怎么办

孩子反复发热,与婴儿免疫力低下有关,建议用药的同时要加强护理,这样可以减少反复发热的现象。 下面是有关发热的原因及护理要点,供参考: 小儿发热全程指导 小孩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些发热的症状发生,有的父母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求医问诊;有的父母,则只求孩子迅速退烧,吃的、塞的通通来,事实上,过与...不及对孩子的健康都是一种负荷。 哪些原因会引起发热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发热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儿科医师对于发烧,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响及进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发热、呕吐、咳嗽,就慌乱不已。殊不知医师治病,首重病因的发现及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只为退烧而已。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让发热症状持续表现出来,以探寻内在真正的病因。因此,他提醒爱子心切的爸妈,切记不要一味的要求医师退烧,去治疗发热症状,而是应遵从医嘱,准确的找出引起发热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发热不会“烧坏脑子” 小孩一发热,父母亲之所以会立即抓狂,不外乎是存在一个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发高烧本身,是不会使“脑筋变坏,智能变差”的,以往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医疗知识尚未普及,发高烧背后的原因没有区分清楚。 其实,只有脑炎、脑膜炎等疾病脑质本身受病毒破坏才会伤及智能或感官机能,而非发热把人烧笨,烧聋了。一步强调,婴幼儿体温控制中枢稳定性不如成人,轻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烧40℃,发烧时家长只要知道如何处理,至于诊断病因应该交给医师,不必过份忧心。 根据统计,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体温很少超过41℃,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罹患细菌性脑膜炎或败血症的可能性比较高,应特别警觉。至于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可能必须到41.7℃,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造成不可回复的损伤,这种极端的高温,很少伴随疾病发生,临床上惟有对麻醉过敏,引起恶性发烧才可能达到如此高温。 因为发热本身不至于伤害孩子,所以发热是否必要,长久以来一直有争议。主张不必退烧的学者认为,发热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帮助白血球抵抗细菌。分析热型可以帮助诊断病因,一味退热反而误导。不过,多数医师和学者赞成适度的退热。因为发热会增加新陈代谢,造成内在的消耗,病人头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婴幼儿容易脱水,发烧造成水分蒸发,更是恶性循环,婴幼儿热性痉挛的比例较高,放任发热,引起伤害是不必要的。 民间错误退热观念和方法 综观上述论点,家长应该要有正确的态度,将发热当作一种警讯,发热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防卫性反应。研究显示,身体负责吞食细菌的白血球,在体温升高时(38℃~39℃)其吞食能力加强。因此当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体温升高时,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要把体温立即降到正常范围,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 有些父母会使用民间流传的一些退烧方法,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来为孩子退烧,这是不适当的。宝宝发烧时烫热的皮肤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宝宝反应会很剧烈,可能会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气味又会使幼儿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此外,传统老一辈的“寒到”的观念,造成一般误以为发烧时必须多穿衣服,其实也不一定。他说,发烧时全身能散热的地方以皮肤的表面积最大,散热效果最好,假使能将过多的衣服剥除,大量身体的热可经由宽松清凉的外表排除,体温很容易下降。 真正危险的发热讯号 小孩发热病理原因可大可小,严重者败血症、脑炎脑膜炎、心肌发炎等,不处理会导致残废或死亡;轻者只是轻微感冒,不理它也会自己好。但这中间的差异若非专业人员实难判断,有时更须借助检验技术才能确实区别。 对于小孩发热,父母虽然不必大惊小怪,却也不能掉以轻心,导致病情不可收拾。父母应学会如何有技巧、有知识、有智慧的面对它。当小孩子发热时会合并其他的表现: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身体感觉极度不舒服,有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的现象,幼小一点的婴儿不会说话,甚至变得躁动哭闹不安。此时,适度的处理,使体温不要太高是合理的,尤其具有发热惊厥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更是需要。 六招简单正确的退热法 那么哪些方法是爸妈在未带宝宝就医前,可在家中事先处理的呢?综合专家的建议,作为父母的您,正确的退烧方法应该是: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小孩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拭浴: 将小孩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睡冰枕: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5、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小孩体内的失水。 6、使用退热药: 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如何正确使用退热药? 当然,在上述几种退烧方法中,对爸妈而言,最方便且迅速的是退热药的使用,而每位宝宝家里确实都必须常备退烧药以因应不时之需,免得临时半夜发烧束手无策。退烧药的使用是有技巧和原则,何时用、怎样用,平时宜有正确观念,才不会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热失控。 退热药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一般以水剂较温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如小儿百服宁滴剂等,小儿美林糖浆、阿斯匹林锭剂退烧效果也很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林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 栓剂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绝吃药时也能退烧,非常方便,但用量宁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烧过度,体温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门,造成腹泻。打退烧针,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过敏休克。退烧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温,家长不必一时性急,因小失大。 另外,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随意的互相并用,因为剂量不好控制,还是单独使用比较安全。还有,退烧药也不可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以加强退烧的效果。千万要记住,药也会有毒性的道理,任何药物(包括退烧药)都有它们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会产生毒性。许多父母因爱儿心切,而把过多的退烧剂给幼儿服用,但却没退烧,反而烧得更厉害,因为退烧药的毒性反应之一,就是让体温升高。 总之,小孩发高烧,父母不必愈来愈紧张,只要按照上述各种建议,观察小孩活动力、补充水分、必要时适度退烧,体温多半可获得降低,翌日再带小孩就医即可。望采纳

❹ 宝宝高烧不退怎么办

我看到一位大神写给别人的,就直接复制过来了,希望对您有点帮助。 还是赶快送医院吧 祝你家宝宝早日恢复健康 ----------------------------------------------------- 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些发烧的症状发生,有的父母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求医问诊;有...的父母,则只求孩子迅速退烧,吃的、塞的通通来,事实上,过与不及对孩子的健康都是一种负荷。 哪些原因会引起发烧 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发烧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小儿科主任宋文举医师表示,医师对于发烧,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响及进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发烧、呕吐、咳嗽,就慌乱不已。殊不知医师治病,首重病因的发现及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只为退烧而已。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让发烧症状持续表现出来,以探寻内在真正的病因。因此,他提醒爱子心切的爸妈,切记不要一味的要求医师退烧,去治疗发烧症状,而是应遵从医嘱,准确的找出引起发烧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发烧不会“烧坏脑子” 宝宝一发烧,父母亲之所以会立即抓狂,不外乎是存在一个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小儿科主任丁绮文医师表示,发高烧本身,是不会使“脑筋变坏,智能变差”的,以往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医疗知识尚未普及,发高烧背后的原因没有区分清楚。 其实,只有脑炎、脑膜炎等疾病脑质本身受病毒破坏才会伤及智能或感官机能,而非发烧把人烧笨,烧聋了。她一步强调,婴幼儿体温控制中枢稳定性不如成人,轻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烧40℃,发烧时家长只要知道如何处理,至于诊断病因应该交给专业的医师,不必过份忧心。 根据统计,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体温很少超过41℃,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罹患细菌性脑膜炎或败血症的可能性比较高,应特别警觉。至于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可能必须到41.7℃,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造成不可回复的损伤,这种极端的高温,很少伴随疾病发生,临床上惟有对麻醉过敏,引起恶性发烧才可能达到如此高温。 丁绮文主任说,因为发烧本身不至于伤害孩子,所以退烧是否必要,长久以来一直有争议。主张不必退烧的学者认为,发烧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帮助白血球抵抗细菌。分析发烧的型态可以帮助诊断病因,一味退烧反而误导。不过,多数医师和学者赞成适度的退烧。因为发烧会增加新陈代谢,造成内在的消耗,病人头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婴幼儿容易脱水,发烧造成水分蒸发,更是恶性循环,婴幼儿热性痉挛的比例较高,放任发烧,引起伤害是不必要的。 民间错误退烧观念和方法 综观上述论点,家长应该要有正确的态度,将发烧当作一种警讯。小儿神经科主任赵文崇医师表示,发烧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防卫性反应。研究显示,身体负责吞食细菌的白血球,在体温升高时(38℃~39℃)其吞食能力加强。因此当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体温升高时,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要把体温立即降到正常范围,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 有些父母会使用民间流传的一些退烧方法,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来为孩子退烧,这是不适当的。宋文举主任指出,宝宝发烧时烫热的皮肤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宝宝反应会很剧烈,可能会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气味又会使幼儿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此外,传统老一辈的“寒到”的观念,造成一般误以为发烧时必须多穿衣服,赵文崇主任强调,其实刚好相反。他说,发烧时全身能散热的地方以皮肤的表面积最大,散热效果最好,假使能将过多的衣服剥除,大量身体的热可经由宽松清凉的外表排除,体温很容易下降。 真正危险的发烧讯号 赵文崇主任强调,宝宝发烧病理原因可大可小,严重者败血症、脑炎脑膜炎、心肌发炎等,不处理会导致残废或死亡;轻者只是轻微感冒,不理它也会自己好。但这中间的差异若非专业人员实难判断,有时更须借助检验技术才能确实区别。 宝宝发烧,父母固不必大惊小怪,却也不能掉以轻心,导致病情不可收拾。父母应学会如何有技巧、有知识、有智慧的面对它。当小孩子发烧时会合并其他的表现: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身体感觉极度不舒服,有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的现象,幼小一点的婴儿不会说话,甚至变得躁动哭闹不安。此时,适度的处理,使体温不要太高是合理的,尤其具有发热痉挛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更是需要。 6招简单正确的退烧法 那么哪些方法是爸妈在未带宝宝就医前,可在家中事先处理的呢?综合专家的建议,作为父母的您,正确的退烧方法应该是: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拭浴: 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睡冰枕: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5、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6、使用退烧药: 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如何正确使用退烧药? 当然,在上述几种退烧方法中,对爸妈而言,最方便且迅速的是退烧药的使用,而每位宝宝家里确实都必须常备退烧药以因应不时之需,免得临时半夜发烧束手无策。但丁绮文主任提醒爸妈,退烧药的使用是有技巧和原则,何时用、怎样用,平时宜有正确观念,才不会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烧失控。 她说,退烧药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一般以水剂较温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级,阿斯匹灵锭剂退烧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灵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 栓剂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绝吃药时也能退烧,非常方便,但用量宁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烧过度,体温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门,造成腹泻。打退烧针,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过敏休克。退烧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温,家长不必一时性急,因小失大。 另外,宋文举主任也强调,不同的退烧药最好不要随意的互相并用,因为剂量不好控制,还是单独使用比较安全。还有,退烧药也不可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以加强退烧的效果。千万要记住,“药也是毒”的道理,任何药物(包括退烧药)都有它们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会产生毒性。许多父母因爱儿心切,而把过多的退烧剂给幼儿服用,但却没退烧,反而烧得更厉害,因为退烧药的毒性反应之一,就是让体温升高。 总之,宝宝发高烧,父母不必愈来愈紧张,只要按照上述各种建议,观察宝宝活动力、补充水分、必要时适度退烧,体温多半可获得降低,翌日再带宝宝就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