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荨麻疹为什么叫荨麻疹
1.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名字来源于拉丁语“urtica”,意为“荨麻”,因为过去人们认为荨麻疹的瘙痒症状与被荨麻植物刺伤类似。
2. 荨麻疹是一种多种不同原因引起的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疾病。它的特点是时隐时现、边缘清楚的、红色或白色的瘙痒性风团。中医称之为“瘾疹”,俗称“风疹块”。
3. 荨麻疹是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据中国研究,患病率为23%。其发病率高低取决于病因。
4.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过敏、自身免疫、药物、饮食、吸入物、感染、物理刺激、昆虫叮咬等原因引起的炎症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激肽及慢反应性物质等)的释放,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
5.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包括:发作性的皮肤粘膜潮红或风团,剧烈瘙痒,少数伴有发热、关节肿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气憋、呼吸困难、心悸等全身症状。
6. 荨麻疹主要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蛋白胨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类型。每种类型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
7. 化验血清C1酯酶抑制物、C4和C2补体值在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作时显著减少,有助于诊断该病。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病情请咨询专业医生。
⑵ 荨麻疹中医叫什么病
荨麻疹在中医中称为“瘾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风团和瘙痒。在中医的文献中,荨麻疹被称为“瘾疹”,这一名称表达了荨麻疹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中医对瘾疹的认识,主要从病因、病理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1. 病因:中医认为瘾疹的发作与风邪有关。风邪侵袭皮肤,导致皮肤出现红疹、瘙痒等症状。此外,与体质虚弱、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也有关。
2. 病理:中医理论认为,瘾疹的出现是机体正气不足的表现。风邪入侵,与体内湿邪相结合,阻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皮肤病变。
3. 治疗:中医治疗瘾疹多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调理体质,增强正气,提高抵抗力;另一方面,采用祛风止痒、解表散寒等药物,以消除症状。
中医对荨麻疹的治疗手段:
在中医理论中,治疗荨麻疹不仅着眼于皮肤表面的问题,更注重调理整体的气血平衡。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使用中药汤剂,如消风散等,以祛风止痒、清热解毒。
2.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缓解症状。
3. 饮食调理:推荐患者避免食用发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综上所述,中医将荨麻疹称为“瘾疹”,在治疗时注重整体调理和内外兼治,旨在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⑶ 荨麻疹怎么治最有效
1. 荨麻疹,在现代医学中被称之为荨麻疹,而在中医里则被称为“赤白游风”、“风疹”、“瘾疹”,因皮疹时隐时现,故又被称为“瘾疹”。本病是一种以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常因遇风而发,故名“风疹块”。
2. 关于本病的记载,早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已有记载,曰:“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此后,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可见,古人对荨麻疹已有认识。
3. 荨麻疹的病因病机总由风邪引起。如《诸病源候论》说:“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疹。”然而,风为百病之长,其他病邪常依附风邪而致病。临床常见的有风与寒或与热相合,郁于肌肤而发生本病,但有外感和内生之异。
4. 外感风邪: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如《诸病源候论》指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搏消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瘾疹。”明确指出了风寒、风热客于皮肤,或表虚不固,风邪乘虚侵袭而致病。
5. 内生病邪:过食油腻厚味,荤腥等助火动风之物,如鱼、虾、蟹等,或因肠道虫淫,均可导致肠胃不和,风火湿热内生,郁于皮肤腠理而发。病久者气血被耗,以致血虚生风,(妇女会冲任不调),风邪阻于肌肤亦可发生本病。
6. 临床表现:急性发作常有进食海鲜,如鱼、虾、蟹等,或服用某种药物,或受风寒刺激,或有肠道寄生虫病史等。皮疹大小不等、形状不一、鲜红或苍白色风团,边界清楚,瘙痒剧烈。皮疹常突然发生,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以后不断成批发生,时隐时现,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每天发一批或数批,约一周左右停止发生。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部分病例可伴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肠道症状。波及咽喉时,可有喉部不适感、声嘶,甚则喉头水肿而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有的可出现皮肤划痕症阳性。皮疹见于口唇和眼睑,则出现肤色淡红色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此皮疹在唇周、面部游走者为面游风(西医称血管性水肿)。若正常皮肤上受到机械性触抓则此部位有抓痕样肿胀隆起者,则称人工荨麻疹或叫皮肤划痕。
7. 临床分证:风热型、风寒证、肠胃湿热证、气血两虚证等。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两种。按各证型辨证加减处方用药;即根据患者的详细情况所出现的临床表现,症状细审辨证用药,方可奏效。
8. 荨麻疹实例:治疗荨麻疹一方,鲜丝瓜叶可治荨麻疹,肚脐拔火罐治荨麻疹,食醋白酒混合液可治风疙瘩,鲜姜可治风疙瘩,紫荆树花茎煮水治风疙瘩,韭菜汁可治荨麻疹,香莱根治荨麻疹,小白菜能治荨麻疹,醋加白酒可治风疹,治荨麻疹一法,桐臭蒿子煮水治荨麻疹。
⑷ 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民间俗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瘾疹”、“风痦痞”或“赤白游风”。这种病症的特点是皮肤上会出现红或苍白色的小风团,这些风团的大小不一,瘙痒感强烈,出现和消失没有固定的模式,不留痕迹。如果反复发作超过六周,则被定义为慢性荨麻疹。
风团是由于皮肤或黏膜的小血管发生反应性扩张和渗透性增加所引起的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水肿反应。如果这种反应发生在眼睑、口唇、阴部等疏松部位,患处会出现突然的水肿,边缘模糊不清,伴有麻木和轻微的瘙痒;若发生在胃肠道黏膜,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在喉头或支气管部位,可能引发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若风团广泛分布,还可能伴随面色苍白、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脉搏微弱以及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荨麻疹的高发病率和频繁复发主要是由于其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诱发荨麻疹的因素众多,包括食物、药物、动植物、气候冷热、皮肤受压、感染、精神紧张、体内疾病,甚至是吸入花粉、尘螨或化学气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引发荨麻疹,如导致组胺等炎性介质的释放,进而引起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及液体渗出,形成风团。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变态反应。大多数情况下,它是I型变态反应,即免疫系统对某些物质过度反应,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导致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液体渗出,从而形成风团。少数情况下,可能是II型或III型变态反应,炎性介质除了组胺外,还包括缓激肽、5-羟色胺和纤维蛋白溶酶等,这些物质也能引起荨麻疹。
根据中医理论,荨麻疹的症状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其基本病机在于禀赋不耐,风邪侵袭肌肤,导致营卫失和。外风常与其他外邪合邪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之邪侵袭肌肤,导致营卫失和而形成风团;内风则多由食用腥膻、辛辣发物,导致肠胃蕴湿动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宣散,从而引发荨麻疹。
⑸ 荨麻疹中医叫什么 荨麻疹治疗方法有哪些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病史长短不一易反复发作,一般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本病病因复杂,现代医学认为,与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产生变态反应有关。
中医则认为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造成。由于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且患者体质各异,或内有食滞、邪热,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肠寄生虫、肝炎、肾炎、月经不调等)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争而发病。
荨麻疹治疗方法有哪些
1、生芝麻180克。主治:荨麻疹。用法:捣烂,装于薄布袋中,频擦患处。
2、鲜桃树叶适量。主治:荨麻疹。用法:反复摩擦患部,至愈为止。
3、地肤子100克。主治:荨麻疹。用法:水煎2次,混合液缩浓至400毫升。每日1剂,2次分服,小儿酌减。同时,将药渣用纱布包好,趁热涂擦患部。3天为1个疗程。
4、地肤子、何首乌各30克,益母草15克,荆芥、防风各10克。主治:荨麻疹。用法: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每次加红糖15克,热服避风,取微汗。
5、浮萍、防风、蝉蜕20克,白鲜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主治:用于顽固性荨麻疹。用法:加水泡15分钟,煮沸20分钟。每日1剂,2次分服。
6、徐长卿60克,白薇15克。主治:荨麻疹。用法:水煎,洗患处。每日2-3次。
7、败酱草30克。主治:荨麻疹。用法:水煎洗患处,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