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脚部湿疹最佳治疗方法
脚部的湿疹,有的长在脚底下,有的长在脚背上,也有长到脚趾缝里面的,可能是脚气当作了湿疹,如果确定是湿疹,根据形态,是急性期、亚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选择用药。如果是急性期,最理想的、最快的方法采用溶液湿敷,比如用新鲜的马齿苋捣烂或者马齿苋煎汤湿敷,同时配合口服药物。中医辨证下焦湿热,足部湿热属于下焦,下焦以清利为主、利湿为主,利湿的药物比如龙胆泻肝丸、四妙丸,对去下焦湿热会有较好的效果。除了服药,轻一点的皮疹,皮炎平药膏涂擦以后就会好,中药药膏有除湿止痒膏、肤痔清等,都会有较好的疗效。
『贰』 一到夏天脚背上就容易长湿疹,很痒,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
体内湿气大,需要通过运动增加身体的排汗能力,让汗液带走体内的各种废物,如果身体允许每天早上起床喝水,跑3-5公里,皮肤会变的很光滑。
『叁』 湿疹瘙痒难受,该怎么办治疗上,医生多用4类药物来解决
得了湿疹的李女士,近年来的生活可谓十分痛苦。
活在2019,貌似每个人都曾被湿疹“打扰”过。一旦惹上湿疹,生活可谓苦不堪言,至于有多难受,只有得过湿疹的人才体会得出。
按照皮肤损伤的程度,可以将湿疹分为三个种类。
湿疹的种类
很多人都得过湿疹,但得的湿疹种类或许不同,根据皮损的程度不一样,湿疹有三种。
第一种是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可以出现在身体的每个部位,但一般只会在某些部位出现,比如常见的头部、手背、脚背,且呈现对称性分布。
急性湿疹导致的皮损也多样,有红斑、丘疹、水疱、渗出、脱屑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同时出现,因此,反应是比较明显的。这类湿疹经过处理后很快可以痊愈,但是也非常容易复发。
其次是亚急性湿疹, 这类湿疹是由急性湿疹反应缓解之后演变而成的,皮损以丘疹为主,会伴随轻度的糜烂和渗出,但是如果没有好好处理,也会逆转成为急性湿疹。
慢性湿疹 多数是从急性湿疹和亚急性湿疹演变的,常出现在四肢,也是呈现对称分布,瘙痒剧烈,而且很难痊愈。
既然湿疹的种类不同,治疗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中医、西医在治疗湿疹上,用药也有差异。
西医如何治疗湿疹?常用的方法有4个
治疗刚发作的急性湿疹,西医会选用具有止痒、消炎、刺激性小的药液进行湿敷,常用的药物是 炉甘石洗剂、5%的明矾炉甘石洗剂以及3%的硼酸水 等,这些药物能够针对湿疹局部皮肤进行消炎,缓解瘙痒。
然而,如果患者的皮肤已经出现糜烂或是渗出时,就需要使用 0.5%的醋酸铅或是复方硫酸铜溶液 等药物进行湿敷,起到收敛、促进表皮细胞恢复的作用。
对于亚急性湿疹,西医常用 2%的冰片乳剂、5%的黑豆馏油泥膏或者3%的黑豆馏油 等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除了具有消炎止痒的作用之外,还能干燥、收敛皮肤,能够缓解亚急性湿疹引起的瘙痒、糜烂等症状。
最后,对于慢性湿疹,在治疗的时候,主要以抑制表皮细胞增生和促进真皮内炎症的吸收为主,常使用 5%—10%的煤焦油软膏或煤焦油酊剂 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慢性湿疹的时候,应该将湿疹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结合,效果才会更好。
湿疹除了能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从内部调理出发,还可用上中医以下几个方法!
中医外治皮肤病 历史 悠久, 《医学源流论》中早有“外科之证, 最重外治”之说, 可见外治在外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治疗湿疹的中药里,有清热药物、解表药物、补虚药物、利水渗湿药物、收涩药物、温里药物以及攻毒杀虫止痒药物等,在《中医学》中对中药的分类里,清热类药物一共出现了十二次,在占二分之一左右,可见,用清热药物治疗湿疹是最常用的,其中,最常见的又有清热解毒的野菊花、金银花,以及清热凉血的紫草和生地。
一、清热解毒
《本草求真》记载:“ 野菊花 为外科痈肿药也。其味辛而且苦,大能散火散气。故凡痈毒疔肿瘰,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症,无不得此则治,以辛能散气,苦能散火者是也。”野菊花是一味苦寒的清热解毒药,最擅长清热泻火、解毒消痈、消肿止痛,多用于痈疽疔疖、口疮、等。
金银花 又名银花藤,《新修本草》曾有言:“芳香透达不遏邪,既能宣散风热,又善清解血毒,故凡温病发热、疮疔肿毒、斑疹喉痛及热毒血痢之证,皆为要药。”金银花和野菊花用于治疗痈疽疔疖、丹毒时可单用,内服或捣碎敷于患处,也可以与其他下火中药一起使用。
二、清热凉血
紫草 性味苦,温。归经入心包络、肝经。具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中国药典》记载,紫草有能治疗温热斑疹,湿热黄疸,紫癜,热结便秘,烧伤,湿疹,丹毒,痈疡的功效。紫草可以煮汤煮菜的时候放一点进去,与食物一起吃掉。
生地 ,又名地黄、地髓,有鲜、生、熟之分。鲜地黄能热、生津、凉血。生地黄能清热、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经、金疮瘀、凉血、止血。熟地黄能滋阴补肾、调经补血、血虚头痛、肝痛。《伤寒杂病论》指出,生地用药时煎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生地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作为现代中医皮外科学奠基人,赵炳南把湿疹统称为“湿疡”。
从性质上又细分为风湿疡,也就是急性湿疹。湿毒疡,也就是亚急性湿疹。以及顽湿疡 ,即慢性湿疹。在病邪方面, 赵炳南非常重视六淫邪气致病, 他认为湿、热、风、燥、虚五个方面是湿疹的主要致病因素, 其中“湿邪”尤为突出。
名医沈楚翘 则认为急性湿疹热重于湿,皮肤灼热、渗出的症状,应该以清热凉血燥湿为主;皮损泛发全身瘙痒明显者,则多数与风邪有关,应佐以祛风之品。
慢性湿疹多为湿重于热, 皮肤角化、治疗宜以养血活血、祛风利湿为主。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