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水痘皮肤病变的病理特征是
扩展阅读
宝宝脸上起着湿疹怎么弄 2025-04-16 09:50:15
湿疹主要是什么引起的 2025-04-16 09:43:40
水痘结痂要注意什么 2025-04-16 09:42:32

水痘皮肤病变的病理特征是

发布时间: 2025-04-15 02:15:28

㈠ 什么是水痘

病原体为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即人类疱疹病毒3 型。该病毒在外界环版境中生活力弱,权不耐高温,不耐酸,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水痘病毒经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在呼吸道黏膜细胞内增殖,2 ~ 3 天后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可在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内再次增殖后入血引起第2 次病毒血症,并行全身扩散.引起各器官病变。主要损害部位在皮肤,偶尔累及内脏。皮疹分批出现与间隙性病毒血症相一致。皮疹出现1 ~ 4 天后,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抗体,病毒血症消失,症状随之缓解。

疱疹只限于表皮的棘状细胞层,呈退行性变和水肿。由于细胞裂解、液化和组织液的渗入,形成水疱。黏膜病变与皮疹类似。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受抑制者可发生全身播散性水痘,病变可波及呼吸道、食管、胃、肺、肝、脾、胰、肾上腺和肠道等,受累器官可有局灶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可查见含嗜酸性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并发脑炎者,可有脑水肿、充血和点状出血。

㈡ 水豆是什么症状图片

水豆的症状及图片

答案:水痘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热、皮肤出现红色丘疹和水泡等。以下是关于水痘症状的图片及其简要描述。

详细解释

1. 皮肤表现:水痘患者的皮肤会出现典型的病变。初始,皮肤上可能出现红色斑疹,随后逐渐形成小丘疹和水泡。这些水泡可能会在几天内破裂,形成溃疡面。随着病情的发展,水泡会逐渐干燥,最终结痂脱落。这一过程可能伴随着轻度的疼痛和痒感。图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皮肤变化的过程。

2.发热症状:在水痘初期,患者可能会有低热的表现,随后可能出现高热症状。这一症状一般在水痘皮疹出现之前数天发生,伴随着精神不振等流感样症状。图片的补充说明可能包括因发热而显现的不同体征表现。

治疗与管理:一旦确诊水痘,应遵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传播。一般来说,保持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对缓解病症很重要。病情轻微者多数可在两周内自然痊愈。然而,如果情况严重或有并发症的风险,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应治疗。治疗期间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过度运动和过度搔抓患处,以防止感染的发生。具体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图片可以作为辅助资料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理解病情和治疗过程。此外,应注意水痘疫苗的应用对于预防水痘也有重要意义。希望上述内容能对患者有所帮助。请注意避免误用水痘相关图片和错误信息带来的误导或恐慌情绪发生。如您有更进一步的健康需求或问题,请寻求专业医生的意见和指导。

㈢ 啥叫水痘

水痘

水痘是春天的流行传染病,患者多是一至十四岁的孩子,在学校和托儿所较易受感染得病。

病原体:水痘-带状瀄疹过滤性病毒

潜伏期:10至21天

发病前徵状:轻微发烧、不适、食欲欠佳

过程:
患者身上出现小红点,由胸部、腹部,再扩展至全身。小红点变大,成为有液体的水泡。
一两天后,水泡破裂、结成硬壳或疙瘩
新的小红点再次在同一位置上出现,重复同一过程。
二至六天期间,新红点出现二至四次。
十至十四后,红点脱落,完全康复,不会留有疤痕。
并发症 :

水痘通常属较温和的病,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不过,成年人若罹患水痘,病情往往较严重,发烧温度较高、头痛、肌肉疼痛等。另外,慢性病患者,特别是白血球过多症或癌症病人,或正在服用类固醇药物的人,亦要加倍小心,因为水痘会引致肺炎、脑炎等并发症,甚至招致死亡。

护理 :

避免小孩因痕痒难耐而抓破水泡,引致发炎,同时细菌亦会蔓延至其他皮肤破损的部位。

若婴儿染上水痘,可为他套上棉手套,避免他用手揉眼,令病毒感染眼睛,形成角膜炎,以致眼角膜上留下疤痕,影响视力。

水痘的症状之一,是温和的发烧。水痘扩散期间开始发烧,水痘消失时便退烧。发烧期间,不要服用阿斯匹灵来退烧,因为这样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容易引起一种脑炎,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

用温水(不是热水)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感染危险。

食疗

虽然罹患水痘后,可以终身免疫,但同样的过滤性病毒,会潜伏体内,日后会引致带状匐行疹(俗称生蛇)。为免后患,应小心饮食,将病毒彻底消除。

忌吃燥热和滋补性的食物。

出疹期间,应每天用下列材料煲汤:紫草、芫荽、马蹄(荸荠)、白茅根、竹蔗、红萝卜。(若小孩有气喘、咳嗽等问题,不要用马蹄(荸荠)和红萝卜)

出疹过后,应用:
(a) 膨鱼腮煲粥;
(b) 青天葵(或称乌青葵)加瘦肉、少量南北杏煲汤,以清肺热。
水痘:是由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小儿,全身症状较轻,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并伴有发热。

(1)临床表现
水痘病毒存在于早期病人的呼吸道内,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播,亦可由于接触病人的衣物、玩具、用具等而得病。一般自出疹前一日至出疹后五日或至皮疹全部结痂、干燥前均具有传染性。本病潜伏期大约2-3周。
开始时患者可有微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或轻度腹泻等症,常不被重视。发热的同时或于发热1-2天后开始出疹,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到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呈向心性分布,而且从斑疹->丘疹->水疱->开始结痂,短者约6-8小时,皮疹发展快是本病的特征之一,水疱稍呈椭圆形,大小不一,表浅,似浮在表面,常伴痒感使患者烦躁不安。一般1-3日内,疱疹从中心开始枯干、结痂,再经数日后,痂盖自行脱落,脱落后不留疤痕。因皮疹分批出现,故在病根中可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此起彼伏,参差不齐。成人患水痘,其症状较儿童严重,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全身症状严重,皮疹融合成片,并发症易见如肝炎、肺炎等,应加以注意。

(2)实验室检查
本病临床症状典型,无用特殊检查。

(3)治疗
西医治疗
主要是对症处理,如搔痒较著者可口服非那根,局部擦涂炉甘石洗剂。疱疹破裂者可涂1%龙胆紫,如有皮肤继发性细菌感染,可适当选用四环素软膏局部涂抹或抗菌素等。

中医治疗
银花12克,甘草3克,水煎连服三天。皮肤抓破者,可用青黛散外敷。

(4)护理
水痘传染性很强,必须早期隔离患儿,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发热期患儿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抓破水疮,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5)预防
早期隔离患者,对易感人群,需严密观察三周,并可口服板蓝根冲剂,予以预防,对患严重湿疹或正在应用激素治疗的小儿,应特别注意保护,切勿与水痘患儿接触,如已接触,则可肌肉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两种球蛋白,同时对正在应用激素治疗的小儿需及时减量或逐渐停用激素。此外,对水痘患儿的用具等要暴晒或煮沸消毒。

得过水痘的,由于体内已经有了抗体(获得性免疫),就不会再得了。

水痘(varicella)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接触到病患的皮肤或吸入其传染性口沫,约10至20天后发病。没发生过水痘的访客要戴手套、口罩,避免被感染。患者应予隔离,在家卧床休息,至烧退、结痂开始脱落才免隔离。

成人被感染水痘时发烧、倦怠较儿童严重。口、咽、脸、头皮、躯干皆可发生水泡,四肢少见。病程为:全身性陆续起红疹-->水泡-->脓庖-->结痂,7-14天内痂脱落,才可免除隔离。

妇女怀孕六个月内感染水痘可能导致胎儿畸型,可服用抗组织胺止痒与退烧药以减轻症状。
水痘预防

水痘是一种具高度传染性、带有发痒的红斑与水疱的疾病,是孩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能传染给孕妇。水痘的疫苗含弱化的水痘病毒,用来促使接种者产生抗体,形成对此疾病的防护。有以下情况者不宜接种水痘疫苗:

对药品或其他物质产生过敏性反应,如发痒的疹子、气喘、脸或舌浮肿
已怀孕或有意在一个月之内怀孕的妇女
由于异常的血液状况、癌症、或某种药疗导致免疫力低的人士
处于严重感染并发高热者
过去一个月之内曾接种病毒类疫苗,如麻疹、腮腺炎、或风疹者
水痘疫苗接种的方法是在上臂或大腿处注射入皮层下。成人通常须两剂、间隔一至两个月注射。水痘疫苗接种后可能产生如下的副作用,但一般都很轻微:

注射处发红、浮肿、疼痛
稍微发烧
在接种一个月以内出现类似水痘的红疹,但症状较轻
过敏反应,通常都很轻微
水痘疫苗是否一定能预防水痘?

最近的研究显示,疫苗防止水痘发生的成功率为95%;其防止严重性并发症(如肺炎)的成功率则为100%。即使有少数的接种者过后仍出水痘,但其症状都很轻微,一般只引发几日的轻微发烧和少许丘疹。

水痘疫苗是否持久有效?

日本的研究结果显示有效期可长达二十年。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㈣ 水痘的危害

水痘(Varicella)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 [病原学] 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径150~200nm。中心为双股DNA,其外为20面体核衣壳,衣壳表面有一层脂蛋白包膜,内含补体结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本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可在人胚纤维母细胞、甲状腺细胞中繁殖,产生局灶性细胞病变,细胞核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人为唯一的宿主。 VZV生活能力较弱,不耐高温,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剂灭活。但能在疱疹液中-65℃下存活8年。 病毒先在上呼吸道繁殖,小量病毒侵入血中在单核吞噬系统中繁殖,再次大量进入血循环,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侵袭皮肤及内脏,引起发病。 [流行病学] 水痘传染性强。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出疹前1~2天至出疹后5天都有传染性。儿童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亦可发生水痘,因二者病因同一。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也可接触污染的用物间接待染。 本病以冬春季发病为主,主要为2~10岁的儿童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发病可终身免疫。 (一)传染源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四)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 病毒由呼吸道侵入,在粘膜上生长繁殖后入血及淋巴液,在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再次增殖,侵入血液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主要损害部位在皮肤,皮疹分秕出现与间歇性病毒血症有关。随后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病毒血症消失,症状缓解。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严重的全身播散性水痘。有的病例病变可累及内脏。部分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传入。长期潜伏于脊神经后根神经节等处,形成慢性潜伏性感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恶性肿瘤,受剌激)病毒被激活,导致神经节炎,并沿神经下行至相应的皮肤节段,造成簇状疱疹及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 水痘病变主要在表皮棘细胞。细胞变性、水肿形成囊状细胞,后者液化及组织渗入形成水疱,其周围及基底部有充血、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水疱内含大量病毒。开始时透明,后因上皮细胞脱落及白细胞侵入而变浊,继发感染后可变为脓疱。皮肤损害表浅,脱痂后不留瘢痕。粘膜疱疹易形成溃疡,亦易愈合。水痘个别病例病变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肠、肝、肾上腺、胰等处,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细胞侵润及局灶性坏死。带状疱疹受累的神经节可出现炎细胞浸润、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性变。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14~15日左右。起病急、轻、中度发热且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旁疹→症疹→脱症的演变过程,脱症后不留疲痕。水疤期痛痒明显,若因摧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体弱者可出现高热,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大多见于1-10岁的儿童,潜伏期2-3周。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约经2-3天水疱干涸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疤痕。皮损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颜部始,后见于躯干、四肢。数目多少不定以躯干为多,次于颜面、头部,四肢较少,掌跖更少。粘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皮损常分批发生,因而丘疹、水疱和结痂往往同时存在,病程经过2-3周。若患儿抵抗力低下时,皮损可进行性全身性播散,形成播散性水痘。水痘的临床异型表现有:大疱性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儿水痘、成人水痘等。 需与天花相鉴别:天花全身反应重,始即39-40度的高热,热度下降后发疹,皮损中央有明显的脐凹,颜面增多,愈后遗留凹陷性疤痕。有是应注意与脓疱疮及丘疹性荨麻疹区别。 [诊断] [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至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避免瘙痒。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时局部可涂1%甲紫,未破溃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早期采用阿精胞甘10mg/kg/日或用无环鸟苷8mg/kg/日,用5~7天,或加用干扰素,可抑制病毒的复制。每日肌注维生素B12500~1000ug,也有一定的疗效。有继发感染时可选用有效的抗毒素,水痘不宜使用激素以免引起病毒播散。 [预后] [预防] 本病的预防重点在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症疹为止。对有接触史的高度易感者可在3日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或高效价带状疱疹免疫血浆,以减少发病的危险性。 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或出疹后7天。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暴晒法消毒。接触水痘的易感者应留检3周,也可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0.4-0.6ml/kg)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5ml,可明显降低水痘的发病率,减轻症状。最近几年研制的水痘病毒活疫苗,用于正常易感儿童预防有效。 参考资料: 水痘的防治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2~6岁幼儿,偶尔出现于成人及婴儿。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因接触患儿疱疹内的疱浆通过衣服、用具、玩具传染,传染性较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季节。 小儿传染上水痘病毒后,要经过2~3周的潜伏期后才出现症状。一般是先发烧一天,伴有头痛、厌食、哭闹、烦燥不安、全身不适或咳嗽,然后有皮疹出现,大多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腋下,发生在四肢、手掌、足底的很少,呈向心性分布。初起时皮肤出现米粒至豆子大小的鲜红色斑疹或斑丘疹,24小时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水疱,周围有红晕,水疱极易破裂而溃烂。3~5天后,水疱渐渐干燥,先由中央萎缩,然后结痂,再经数天或2~3周,结痂完全脱落而痊愈,一般不留痕迹。发病时眼结膜、口腔与咽部粘膜、阴道粘膜皆可发生损害。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少数患儿抵抗力弱、免疫功能差,会出现出血性水泡和继发性细菌感染,可导致脑炎、肺炎、心肌炎或其他器官疾病。 水痘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很少有并发症,无须特殊治疗,常可在7~10天内自然痊愈。但要精心护理,以防止感染。发热出疹期要卧床休息,给病儿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忌吃辛辣鱼虾等食物;预防受凉感冒,特别不要吹风;常洗手洗脸,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讲究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温湿度要适宜。剪短指甲,避免小儿抓伤皮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瘙痒严重,可擦炉干石洗剂止痒,也可服用扑尔敏等药物;疱疹破溃可涂龙胆紫,已有感染可局部涂一些消炎软膏,必要时可服用黄连素、磺胺类药物;切忌使用肤轻松、强的松一类的软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如出现持续高烧、咳嗽、头痛、胸痛或疱疹密集,色红赤,疱液混浊以及已经发生弥漫性脓疮、蜂窝组织炎或淋巴腺炎的患儿,则需送医院治疗。 为预防水痘传染,对患儿应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对接触过水痘病人的孩子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体弱者可在接触后4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儿童多见,传染性很强,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其特点为皮疹先见于躯干,然后蔓延至面部,最后达四肢,呈多形性疹:斑疹,丘疹,水疱疹,痂疹。水痘患者应严格隔离,休息,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皮肤破损处用2%-5%NaHCO3湿敷,禁忌手抓,化脓处涂抹抗生素软膏。对免疫功能缺陷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水痘Chickenpox(带状疱疹) 何谓水痘? 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致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几乎人人必患,通常在儿童期。如儿童期未患病,成人期仍敏感并可受感染。 如何感染? 接触了传染期的患者。病毒因患者咳嗽、喷嚏而经空气传播,也可因接触了患者使用过的布类、卧具而受染,疾病后期的脱痂则无感染性。 有那些症状? 低热、头痛、食欲减退,1-2天后皮肤出现搔痒的水疱疹,常始于躯干然后播散至面部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严重者,头、腋下、眼睑和口腔均可出现水泡,然后破裂、结痂。成人症状往往较儿童严重。 症状何时出现? 一般是接触病毒后2周,也可11-21天。 传染期多长? 水泡出现前1-2天至首批水泡出现后5天。当所有水泡干燥时可认为已无传染性。 是否需要隔离? 是。首批水泡出现后应将患者从工作或学校中隔离5天,或直至全部水泡干燥和结痂。 如何治疗? 通常不必特殊治疗,炉甘石洗剂常用于止痒,如效果不佳,应就医。 有否预防疫苗? 有。水痘疫苗已在美国批准使用。可向医生咨询。 如何免受感染? 避免接触患者,由于早期水痘几乎不可能被诊断,如有危险,可注射疫苗。患者应隔离,至首批水泡出现后5天,或至全部水痘干燥结痂。 水痘 (Varicella) 水痘是儿童的高度急性传染性疾病,偶发于成人。有终生免疫力。它是由复合疱疹DNA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原发感染。以发热及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 病因及发病机理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virus,VZV),呈砖形、直径为150-200nm,核酸为DNA,有立体对称的衣壳,在细胞内繁殖。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VZV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疱疹和血液中,经飞沫或直接接触疱液而传染,已知VZV可经医疗器械传播。VZV主要经呼吸道侵入,在粘膜上生长繁殖,然后入血和淋巴液,在网状内皮细胞内第二次繁殖引起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主要损害部位在皮肤,偶尔累及内脏。 临床表现 治疗 患儿应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与水痘接触过的儿童,应隔离观察3周。 全身治疗 主要是加强护理,预防继发感染和并发时的发生。发热期应卧床休息,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与水分的供应。临床对症用药为主。热度高者可给予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水疱破溃者可涂以2%龙胆紫液,若有弥漫性脓疱、蜂窝组织或急性淋巴结炎等并发症时,则需投用广谱抗生素。重症患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防止水痘泛发和加重。 对免疫能力低下的播散性水痘患者、新生儿水痘或水痘性肺炎、脑炎等严重病例,应及早采抗病毒药物治疗。阿糖腺苷10mg/kg·d,静脉滴注。或无环鸟苷5-10mg/kg,每8小时一次静脉注射,疗程5-7天,或加用a-干扰素,以抑制病毒复制,防止病毒扩散,促进皮损愈合,加速病情恢复,降低病死率。 水痘是怎么发生的? 水痘常见于2~10岁的儿童,是一种发病急、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水痘好发于冬春两季,常在幼儿园或小学校内引起流行。 水痘的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疱疹的浆液和口腔分泌物中。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也就是说如果健康的儿童与患水痘的儿童经常一起玩耍、说话、密切接触都可感染而发病。所以一旦患了水痘应注意隔离,在完全治好以前不应去幼儿园或上学。即使是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小孩,也应隔离观察2~3周。因为感染病毒后不是立即发病,一般要经14~17天的潜伏期,长者可达3周。 水痘传染性很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与之接触的儿童约90%发病。而且从发病前一日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 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成人较儿童明显,一般1~2天内发疹。首先发于躯干,逐渐延及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多,面部四肢较少,手掌,足跖更少。初起为红色小丘疹,数小时后变成绿豆大小的水疱,周围绕以红晕。水疱初呈清澈的水珠状,壁薄易破,伴有瘙痒。经2~3天而干燥结痂,以后痂脱而愈,不留疤痕。在发病3~5天内,皮疹陆续分批发生,故同时可见丘疹、水疱、结痂等不同时期的皮损,病程约 2~3周。 口腔、眼结合膜、咽部、外阴等粘膜也偶可发生损害,常形成溃疡而伴有疼痛。 皮疹并非出得越多越好,只要符合一般的出疹规律,多一些或少一些都是正常现象。若水疱抓破后继发细菌感染,可发生皮肤坏疽,甚至引起败血症。此外,少数患者还可出现水痘性肺炎、脑炎、心肌炎及暴发性紫癜等并发症。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外感时邪热毒,湿热郁于肌肤所致。 出水痘会不会留疤痕? 水痘发生的部位较广泛,可延及头面部,且成批出现,数目较多,故有人担心会不会留下疤痕,影响美观。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一般来说水痘按照自然病程发生、消退,即使水疱较大破溃后形成糜烂面,也会很快痊愈,愈后不留疤痕。但若不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反复搔抓破溃后易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发生坏疽,愈后会有疤痕。因为单纯水痘的损害部位很浅,未到达真皮组织,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则会向下破坏而导致疤痕形成。 可见出水痘不会留下疤痕。但是在临床上水痘还有几种特殊类型,应引起注意。 (1)大疱型水痘 只见于2岁以下的儿童。为成批发生的2~7cm大小的大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但痊愈很快。 (2)出血性水痘 水疱内容物为血性,有高热及严重的全身症状。好发于营养不良、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病人。 (3)新生儿水痘 通常是在生产时由母亲而感染,一般症状表现较轻,但亦可发生系统损害而致死。 (4)成人水痘 症状较小儿为重。前驱期长,高热,全身症状较重,皮疹数目多,也更痒。 以上几种特殊类型虽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就应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否则不仅仅是留疤痕的问题,还可发生肺炎、脑炎、心肌炎、肾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完整版请看这里:http://www.zgxl.net/sljk/crb/shuidou.htm

㈤ 水痘和带状疱疹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分类
  • 5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症状体征
    • 5.1 水痘
      • 5.1.1 皮疹形态
      • 5.1.2 皮疹分布
      • 5.1.3 发展过程
    • 5.2 带状疱疹
  • 6 流行病学
    • 6.1 传染源
    • 6.2 传播途径
    • 6.3 易感人群
  • 7 病理生理
  • 8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诊断
    • 8.1 流行病学史
    • 8.2 典型临床表现
    • 8.3 实验室检查
      • 8.3.1 疱疹刮片
      • 8.3.2 病毒分离
      • 8.3.3 免疫学检测
      • 8.3.4 病毒DNA检测
  • 9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
    • 9.1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 9.2 抗病毒治疗
    • 9.3 防治并发症
  • 10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预防
    • 10.1 管理传染源
    • 10.2 切断传播途径
    • 10.3 保护易感者
      • 10.3.1 被动免疫
      • 10.3.2 主动免疫
  • 11 参考资料
  • 附:
    • 1 水痘和带状疱疹相关药物
    • 2 治疗水痘和带状疱疹的中成药

1 拼音

shuǐ dòu hé dài zhuàng pào zhěn

2 英文参考

VaricellaZost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儿童感染表现为水痘(varicella),成人多为体内潜在病毒复发感染,表现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1]。水痘是一种以散在分布的水疱为特征、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多见于儿童。带状疱疹以群集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伴明显神经痛为特征,多见于成人,中医称为缠腰火丹。原发感染为水痘,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VZV再激活引起带状疱疹。水痘为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特征是分批出现的皮肤粘膜的斑、丘疱疹及结痂、全身症状轻微。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其特征为沿身体单侧感觉神经相应皮肤阶段出现簇的疱疹,常伴局部神经痛。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为DNA病毒;患者是该病的唯一传染源,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较高[1]。

水痘与带状疱疹典型病例依临床表现,尤其是皮疹形态、分布,不难诊断,非典型病例需靠实验室检测做出病原学诊断。

水痘带状疱疹多为自限性疾病,对症处理为主[1]。可加用抗病毒药,注意防治并发症。

4 分类

普通外科,感染科

5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症状体征

5.1 水痘

临床表现:水痘潜伏期1221d,平均14d。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日即迅速进入出诊期。皮疹特点:

5.1.1 皮疹形态

初为红斑诊,数小时候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置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5mm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疱液透明,数小时候变为混浊,若继发化脓性感染则成脓疱,常因搔痒使患者烦燥不安。1—2d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周围皮肤红晕消失,再经数日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疤痕,若继发感染则脱痂时间延长,甚至可能留有疤痕。

5.1.2 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持续出现,每批历时1—6d,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皮疹数目愈多,则全身症状亦愈重。呈向心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躯干皮疹最多,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部分患者鼻、咽、口腔、结膜和外因等处粘膜可发诊,粘膜诊易破,形成溃疡,常有疼痛。

5.1.3 发展过程

一般水痘皮疹经过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四阶段,但最后一批皮疹可在斑丘疹停止发展而消退,发疹2—3d后,同一部位常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即所谓“多形性发疹”。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约10d左右自愈,儿童患者全身症状及皮疹均较轻,部分成人及婴儿病情较重,皮疹多而密集,病程可长达数周,婴幼儿易并发水痘肺炎。免疫功能地下者形成播散性水痘,病情重,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重,皮疹多而密集,易融合成大疱型或呈出血性,继发感染者呈坏疽型若多脏器受病毒侵犯,病死率极高。妊娠早期感染水痘可能胎儿畸形,孕期水痘较非妊娠妇女重,若发生水痘后数天分娩可出现新生儿水痘和先天性水痘综合征。新生儿出生后5—10天发病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甚至因此引起死亡。先天性水痘综合征表现为出生体重低、疤痕性皮肤病变、肢体萎缩、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致力低下等,易患继发性细菌性感染。

5.2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潜伏期难以确定,发疹前数日局部皮肤常有搔痒,感觉过敏,针刺感或灼痛,局部淋巴结可肿痛,部分病人有低热和全身不适。1—3d后沿周围神经分布区皮肤出现簇皮疹,先为红斑,数小时发展为丘疹、水疱、数个或更多成集簇状,数簇连接成片,水疱成批发生,簇间皮肤正常。带状疱疹多限于身体一侧,皮损超过躯干中线,5—8d后水疱内容浑浊和部分破溃、糜烂、渗液,最后干燥结痂。第二病周痂皮脱落,遗留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疤痕,病程约2—4周。

带状疱疹可发生于任何感觉神经分布区,但以脊神经胸段最常见,三叉神经第一支亦常受侵犯。偶可侵入Ⅴ、Ⅷ、Ⅸ和Ⅹ对颅脑神经而出现面瘫、体力丧失、晕眩、咽部分粘膜疹或咽喉麻痹等。粘膜带状疱疹可侵犯眼、口腔、 *** 和膀胱年末。免疫缺陷时,病毒可侵袭脊髓而出现肢体瘫痪,膀胱功能障碍排尿困难,偶可引起脑炎和脑脉管炎。

带状疱疹轻者可不出现皮肤损害,仅有节段性神经痛,需靠实验室检测诊断。50岁以上患者15%75%可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持续一年以上。重者可发生播散性带状疱疹,局部皮疹后12周全身出现水痘样皮疹,伴高热、毒血症明显,甚至病毒播散至全身脏器,发生带状疱疹肺炎和脑膜脑炎,病死率高,此类患者多有免疫功能缺陷。

6 流行病学

6.1 传染源

病人为惟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变皮肤粘膜组织、疱疹液及血液中,可由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出诊前1d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带状疱疹病人的传染源作用不如水痘病人重要,易感者接触带状疱疹病人可引起水痘而不会发生带状疱疹。

6.2 传播途径

水痘传染性很强,易感儿接触后90%发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疱疹液(水痘痂皮无传染性)和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处于潜伏期的供血者可通过输血传播,孕妇分娩前6d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出生后10—13d内发病。

6.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水痘主要见于儿童,20岁以后发病者<2%。病后免疫力持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但体内高效价抗体不能清除潜伏的病毒,故多年后仍可发生带状疱疹。

7 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病毒经直接接触或经上呼吸道侵入人体,在局部皮肤、粘膜细胞及淋巴结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流和淋巴液,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再次增殖后释放入血流,形成短期(3—4d) 病毒血症,病毒全身各组织器官,引起病变。临床上水痘皮疹分批出现与病毒间歇性播散有关。发病后2—5d特异性抗体出现,病毒血症消失,症状随之好转。水痘的皮肤病变为棘细胞层细胞水肿变性,细胞液化后形成单房性水疱,内含大量病毒,随后由于疱疹内炎症细胞核组织残片增多,疱内液体变浊,病毒数量减少,最后结痂,下层表皮细胞再生。因病变表浅,愈合后不留疤痕。病灶周边和基底部血管扩张,单核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形成红晕浸润的多核巨细胞内有嗜酸性病毒包涵体。由于特异抗体存在,受染细胞表面靶抗原消失,逃避致敏T细胞免疫识别,病毒可隐伏于脊髓后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在机体受到某些 *** ,如受寒、发热、疲劳、创伤、X线照射,和患白血病、淋巴瘤、服用免疫抑制剂,病后衰弱等免疫力降低,潜伏病毒被激活被复制,病毒沿感觉神经离心传播至该神经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引起相应皮肤节段发生疱疹,同时可引起神经节炎,使沿神经分布区域发生疼痛。

已证明无并发症的水痘患者氨酶血清升高,提示本病正常经过可有内脏受累。免疫缺陷者发生播散型水痘时,病理检查发现食管、肺、肝、肠、胰、肾上腺和肾有局灶性去思和含嗜酸性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并发脑炎者有脑水肿、点状出血、脑血管有淋巴细胞套状浸润,神经细胞有变性坏死。并发肺炎者,肺部呈广泛间质性炎症,散在灶性坏死实变区,肺泡出血,肺泡与支气管见纤维蛋白性渗出物,红细胞及有包涵地的多核巨细胞。

8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诊断

水痘与带状疱疹典型病例依临床表现,尤其是皮疹形态、分布,不难诊断,非典型病例需靠实验室检测做出病原学诊断。

8.1 流行病学史

有水痘患者接触史,冬春季节多发[1]。

8.2 典型临床表现

(1)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出疹前1~2天患儿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乏力等,发热同时或迅速出现皮疹,从头皮向躯干进展,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初为斑丘疹,继后出现疱疹、痂疹、脱痂过程,患者多种皮疹可同时存在,皮疹多在1~2周消退[1]。

(2)带状疱疹的典型临床表现:成人多见,出疹前有2~5天低热、头痛、局部烧灼感、刺痛、瘙痒等,出疹过程类似水痘,皮疹呈丛集分布,多沿受累神经分布,常见于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1]。

8.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多正常[1]。

对非典型病例可选以下方法确诊。

8.3.1 疱疹刮片

刮取新鲜疱疹基底组织涂片,瑞氏染色见多核巨细胞,苏木素伊红染色可常见细胞核内包涵体。

8.3.2 病毒分离

将疱疹液直接接种人胚纤维母细胞,处理出病毒再作鉴定,仅用于非典型病例。

8.3.3 免疫学检测

补体结合抗体高滴度或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可诊为近期感染。取疱疹基底刮片或疱疹液,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查病毒抗原简捷有效。

8.3.4 病毒DNA检测

多用聚酶链反应检测呼吸道上皮细胞核外周百血细胞中VZV病毒DNA,此病毒分离简便。

9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

水痘带状疱疹多为自限性疾病,对症处理为主[1]。可加用抗病毒药,注意防治并发症。

9.1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患儿护理非常重要,避免抓破继发感染;疱疹局部可涂抹甲紫[1]。

水痘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水分和营养补充,避免因抓伤而继发细菌感染。皮肤搔痒可用含0.25冰片的炉干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涂擦,疱疹破裂可涂0.1%孔雀绿或抗生素软膏防继发感染。维生素B12 500—1000ug肌注,每日一次,连用三日可促进皮疹干燥结痂。

带状疱疹可适当用镇静剂(如地西泮等)、止痛剂(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高频电疗法对消炎止痛,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有较好的作用。氦—氖激光照射与皮疹相关脊髓后根、神经节或疼痛区有显著镇痛作用。

9.2 抗病毒治疗

有免疫缺陷和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水痘和带状疱疹患者,侵犯三叉神经第一支有可能播散至眼的带状疱疹以及新生儿水痘或播散性水痘,水痘肺炎、脑炎等严重患者应及早使用抗病毒药。首选阿昔洛韦10—20mg/kg静滴,8小时一次,疗程7—10d。阿糖腺苷10m/kg/d,静滴,5—7d不及阿昔洛韦安全有效,早期使用α—干扰素能较快抑制皮疹发展,加速病情恢复。

阿昔洛韦可减轻病情,缩短排毒时间,促进愈合。一般儿童3~6mg/kg,每月5次,口服;成人200~400mg,每日5次,日服。疗程7~10天[1]。

9.3 防治并发症

皮肤继发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因脑炎出现脑水肿颅内高压者应脱水治疗。皮质激素对水痘病程有不利影响,可导致病毒播散,一般不宜应用。但病程后期水痘已结痂,若并发重症肺炎或脑炎,中毒症状重,病情危重者可酌情使用。眼部带状疱疹,除应用抗病毒治疗外,亦可用阿昔洛韦眼药水滴眼,并用阿托品散瞳,以防虹膜粘连。

10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预防

10.1 管理传染源

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诊后7日。带状疱疹患者不必隔离,但应避免与易感儿及孕妇接触。

10.2 切断传播途径

应重视通风及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触。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质和污染用品。托儿机构宜用紫外线消毒。

10.3 保护易感者

10.3.1 被动免疫

用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IG)5ml肌注,接触够12小时内使用有预防供销,主要用于有细胞免疫缺陷者、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患有严重疾病者(如白血病、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等)或易感孕妇及体弱者,亦可用于控制、预防水痘爆发流行。

10.3.2 主动免疫

㈥ 水痘临床表现

水痘是一种多发于儿童的传染病,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婴儿出生时可能通过母体获得抗体,因而发病率较低,发病高峰在2-6岁,15岁以前90%以上的人感染过水痘。并发症主要影响小于5岁、大于20岁者及免疫不全者。水痘初发于婴幼儿时期,成人少见。潜伏期为10-21天,一般为14天。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粉红色帽针头大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疱疹,多数疱疹数日后结痂。疱疹稍呈椭圆形,2-5mm大小,疱疹基部有一圈红晕,当疱疹开始干结时红晕亦消退。皮疹很痒,水痘初呈清澈水珠状,以后稍混浊,疱疹壁较薄易破。皮疹表浅,数日后从疱疹中心开始干结,最后成痂,经1-2周脱落。无继发感染者痂脱后不留疤痕,痂刚脱落时留有浅粉色凹陷,尔后成为白色。有的痂疹愈合后,在正常皮肤上又有新的皮疹出现。


口腔、咽部或外阴等粘膜也常见皮疹,早期为红色小丘疹,迅速变为水疱疹,随之破裂成小溃疡。有时眼结膜、喉部亦有同样皮疹。多数典型水痘患者皮疹不多,平均出疱疹约300个,全身症状亦轻,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重型者则皮疹密布全身,甚至累及内脏(如肺部),全身症状亦重,热度高,热程长。成人水痘常属重型。


不典型水痘少见,可有以下类型:出血性、进行性和播散性水痘。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病人。出血性水痘疱疹内有血性渗出,或在正常皮肤上有瘀点、瘀斑。进行性水痘病程长达2周以上,播散性水痘患者可全身遍布皮疹,全身中毒症状重。先天性水痘综合征或新生儿水痘。母亲于产前4日以内患水痘,新生儿出生后5-10日时发病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甚至因此引起死亡。先天性水痘综合征表现为出生体重低、瘢痕性皮肤病变、肢体萎缩、视神经萎缩、白内障、智力低下等,易患继发性细菌性感染。大疱型水痘。疱疹融合成为大疱,皮疹处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而形成坏疽型水痘,患者病情重,高热,全身症状亦重。


水痘危害大,病毒性传染病与带状疱疹属同一种病毒感染。儿童患水痘后有可能继发水痘脑炎、原发性水痘肺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葡萄球菌、链球菌还可经皮疹感染,引起疖、痈、脓皮症,丹毒或蜂窝织炎等,甚至引起败血症、肺炎、化脓性关节炎或骨髓炎。孕妇在怀孕3-4个月内感染水痘,日后所生婴儿可能患先天性水痘综合症。孕妇在分娩前患水痘时,其所生婴儿得不到母体抗体保护,出生后5-10天内可发生严重水痘。有些小儿患水痘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颅脊神经节中,不致被血清中抗体清除。成年后,或者当机体免疫状态发生变化时,病毒再度活跃,而引起带状疱疹。


(6)水痘皮肤病变的病理特征是扩展阅读

水痘(chickenpox, varicella)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以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