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丹麦女孩》丈夫爱穿女装!夫妻到姐妹,异装癖的爱与救赎
《丹麦女孩》由奥斯卡导演汤姆霍珀执导的传记电影,入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片中妻子格尔达一角的扮演者艾丽西亚维坎德获得第88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豆瓣评分8.3!男主角是埃迪雷德梅恩EddieRedmayne,曾在电影《万物理论》中扮演霍金,他也被广大网友称为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叫小雀斑,是因为脸上布满了细小的雀斑。其实,论长相埃迪雷德梅尼算不上标准的美男子。他的面容略显苍白、嘴唇偏厚,脸上布满了细小的雀斑,但是在他出色演技和超凡气质的衬托下,这些特点反而成全了他的独特魅力。。
本片根据DavidEbershoff在200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后者的小说则是受伊恩娜维金娜的真实故事启发而创作的。故事的原型伊恩娜是世界上有记录以来最早接受性别重置手术者之一。
伊恩娜本是男性,他的妻子格蕾塔维金娜是一个画家,恰好需要一个女模特,于是她让自己的丈夫扮成女人当自己的模特,没想到画出的作品很受欢迎,哥本哈根到处都有伊恩娜的肖像,而这次机会也让伊恩娜唤醒了自己的女性意识。1931年伊恩娜通过手术将自己改造成女性,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
埃纳韦格纳是电影的主角,他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风景画家,与妻子艾达结婚六年,彬彬有礼,深爱妻子,受到他人的好评。妻子艾达是一名人体画家,与丈夫逐步上升的事业不同,她的画作一直被否定。一次偶然的机会,妻子格尔达因为模特的临时失约,说服丈夫艾纳尔穿上女装救场。也是这次机会,沉睡在主人公埃纳内心的女性人格莉莉被唤醒,他开始厌恶自己作为男性的身体,也渐渐发现莉莉才是真正的自己,最后做了变性手术。
1.
埃纳认同后的自我救赎
埃纳本来是世人眼中完美的丈夫,有着成功的事业,绅士的风度,对妻子温柔体贴,他的生活沿着制定好的轨迹向前,但是当他穿上裙子和丝袜,化上鲜艳的红唇,他内心开始出现另一种声音。他慢慢抚摸轻薄的丝袜,偷偷穿上妻子的裙子,为镜中充满女性气息的自己着迷,那个叫做莉莉的女性人格开始左右他的思想。
一开始,埃纳虽然眷恋身为女性的那个自己,但他仍然受到埃纳身份的约束,他是一名男性,并且有着深爱自己的妻子,他常常陷入自我怀疑,混乱的性别认知让他饱受痛苦。他一次次对着镜子中女性打扮的自己发呆,用衣裙遮盖住自己的男性特征,他终于认识到,埃纳只是上帝在他身上开的玩笑,莉莉才是他真实的模样。
认清自己之后,他彻底挣脱束缚,以莉莉的身份生存。他身穿束身长裙,脚踩高跟鞋,肆意地走在巴黎的街头,在各大舞会上展现他的妩媚动人,甚至为了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女人,他开始做变性手术。很快,他就迎来了第一次手术,肉体上的伤害让他痛不欲生,但是心灵上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轻松,他在痛苦中涅_,完成了自我的转变,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
第二场手术的风险远高于第一场手术,而且埃纳的身体还没有恢复好,但是他迫切地想要完成这次性别的修正,这对他来说远比生命更有价值。手术完成了,但却出现排异反应,埃纳躺在花园中,以莉莉的身份,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2.
艾达两难下的爱与包容
莉莉的出现源于一次救场,但艾达却因为莉莉,迎来了事业的高峰。她本是风头正盛,多年的不得志终成为过去,人生迎来了新的曙光,但没想发现丈夫却变得面目全非。
面对丈夫告诉自己,他本该是一个女人,艾达的第一反应是否定,这何其荒谬。她否定莉莉的存在,并认定这一切都是丈夫的幻想。相伴多年的丈夫离自己而去,外界的舆论和压力让她喘不过气,同时她还要分担丈夫的痛苦,她也曾挣扎痛苦,也曾祈求丈夫回来,但事实注定不会有所改变。
当莉莉再次出现在艾达面前,用丈夫的面孔对她诉说自己的内心,她在思想上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在心里却又想帮助自己深爱的丈夫,最终,她对丈夫的爱战胜了一切。当丈夫被男性的身体和女性的内心所困扰,艾达义无反顾地支持他,鼓励他成为女性,莉莉蜕变的背后,是艾达无声的痛哭。身处两难境地,艾达选择释然和成全,没有指责和谩骂,她给予的是理解和帮助,在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含着的尽是泪水和深爱。
影片中的主角一直处在世人异样的眼光和自我怀疑中,主角的认知没有问题,他追寻真正的自我,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但在医生的眼中,他患有精神疾病,是需要被治疗的存在。当人们出现怀疑和纠结,他们需要的不是强制性的治疗,而是理解和宽容,世界上有太多人活得浑浑噩噩,鲜少有真正认清自己的,人生无法倒转,纵使求真之路再惨痛,也要义无反顾地活一次。
莉莉易北的故事,关乎艺术,关乎创造,关乎实现想要的生活。
Ⅱ 小雀斑《丹麦女孩》
小雀斑《丹麦女孩》:
小雀斑《丹麦女孩》
片名:《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2015)
时长:119分钟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 艾丽西亚·维坎德
莉莉,她出生时是个男孩,叫埃纳·韦格纳(Einar Wegener)。埃纳与画家枣旦格尔达·戈特利布(Gerda Gottlieb)结为夫妻,偶然一次格尔达的模特没有来,于是格尔达邀请埃纳穿女装为自己做模特。
这一次体验使埃纳发现身体内莉莉的存在。
影片前期的宣传还是很到位的,从题材方面,到小如卜雀斑女装主演,确实具有吸引力。
埃纳第一次穿上女装时,表现出的神态与姿态,这个转场有些生硬了。前面还和妻子亲密,一切都无预兆,突然就变化了。不知道原书中是怎么描述这一段的,或许书中会有更多描写吧,使得转变不那么突兀。
我佩服格尔达的勇气。面对丈夫的变化,她支持,并帮助她。莉莉最后说到How have I ever deserved such love. 不与否认,的确是这样。格尔达做出的牺牲比埃纳更多,她内心承受的挣扎和压力,相信不比埃纳要少。
“我穿什么不重要,因为做梦的时候,都是莉莉的梦。”
格尔达唤醒了莉莉,也与莉莉一起前行,我更喜欢格尔达。丹麦女孩,不止是莉莉渣岩穗,她也是格尔达,美丽,刚柔并济。
Ⅲ 回首《丹麦女孩》
最近看了《神奇动物在哪里》后,主演埃迪 雷德梅尼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因为一脸雀斑的缘故,所以人们戏称他为小雀斑。搬家的缘故,网络一直有问题,所以脑海里一直留着小雀斑的女装形象挥之不去,好不容易有了网络,赶紧找了小雀斑2015年的片子,《丹麦女孩》出来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世界上有记录的最早的一例变性人,丹麦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画家艾纳 韦格纳也是后来的莉莉 艾尔比,他的妻子格尔达也是一名画家,他主要画风景而他妻子主要画的是人物,夫妻两人一直感情很好,直到有一次格尔达的模特有事不能前来,而赶着创作的格尔达让丈夫艾纳穿上女装,当作自己的绘画模特,艾纳从此体内的女性人格被召唤而出,莉莉 艾尔比从此诞生,他一直以莉莉的身份参加各种场合的聚会,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竟然难以穿上男装,他找到医生帮助他做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变性手术,最终手术失败莉莉艾尔比离开人世。
看完电影,心里一阵阵的不适隐隐传来,电影中诸多场景有些挑战男性观众的观感和性别立场了,首先说一下,我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也并非直男癌患者,但是当小雀斑脱光衣服站在镜子前用大腿隐藏了男性器官并照着镜子搔首弄姿的特写还是令人不适。但是作为电影《丹麦女孩》确实是一部好的作品,画面剪辑的恰到好处,色彩的运用上,没有大红大紫的出现,仿佛是应和年女主人公的油画家的身份,而特意设计出的各种高级灰的搭配,使人第一眼看去柔和而舒适帧帧效果就像是古典油画,还原了一战前欧洲的美丽。强烈的对比出现在电影即将过去三分之一处,就是艾纳化身莉莉,前往在聚会中一面之缘却倾慕于他的“男朋友”的住处,白色的房子,色彩鲜明的黄色屋顶甚至让人觉得刺眼,影片唯一的一次强烈的对比色正是第一次女装约会的艾纳心中的矛盾。艾纳如白色的墙,是他作为一个人的基础,但是却是灰暗的,而莉莉作为鲜明的黄色屋顶,正在慢慢被唤醒。服装方面更是复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写实而毫不做作。该片更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艺术指导、最近服装设计以及最佳女配角等奖项。
人物刻画方面,小雀斑的演技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万物理论》中把霍金刻画的入木三分,但是限于电影的时长,和剧本的倾向性,留给小雀斑的内心戏显然不多,只能通过浮夸的肢体动作和面目上的浓妆艳抹来表现了。再看看妻子格尔达,反而更好的演绎了作为一个妻子发现丈夫的性别问题后应有的表现,可能是没有那么多的剧本篇幅的缘故吧,反而给了演员更多的发展空间。不管怎么说,小雀斑和和艾丽西亚携《万物理论》和《机械姬》的余威而来,演技方面自然是无需多疑了。
故事叙事上,个人觉得故事叙事估计就是本片的硬伤了。说到故事叙事,就得看看故事的来源了,电影《丹麦女孩》算是四手的故事了,这怎么说呢?故事本身,也就是原型人物的实际算是一手资料,主人公莉莉的自传《变成女人的男人》算是二手资料了,而大卫 艾贝尔舍夫又根据自传创作了小说《丹麦女孩》算是三手资料,再到电影,只能是四手资料。所以各种的越来约美化的故事,越来越艺术化的加工,使得电影美丽动人,平淡中不失温馨。做为艺术叙事片毫无争议,但是既然说到了变性人的问题,只停留在艺术叙事,无疑是十分可惜的。
我查阅了一下关于莉莉的资料,显然故事并不如电影中体现的那么唯美,在如今,变性人依然是个敏感的问题,何况是一百多年前莉莉的时代。1882年12月28日,艾纳在丹麦出生,艾纳喜爱艺术,热爱绘画,更是考入丹麦皇家美术学院,他的妻子格尔达正是他在学校时的同学,1940年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二人的艺术成就在整个欧洲都得到了认可。既然电影是根据书改编的,那我找来了原著《丹麦女孩》,大卫艾尔贝舍夫描述到第一次穿女装的艾纳:“穿上女伶的芥黄淑女鞋、系上吊带袜、套上白色洋装,望着自己柔滑如丝缎般的小腿,艾纳不禁头晕发热,身体里住着的女孩莉莉被唤醒。”
电影基本忠于原著小雀斑的表现相当到位。艾纳事实上却是开始比较抵触的,但是模特一做就是好几年,于是艾纳慢慢的习惯,并从心里认可了莉莉,开始主动起来,扮作女人上街,参加大小活动等。
1912年夫妇两人移居巴黎寻求画作上的更大的发展,不久他发现自己住的竟然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王尔德死去的房间,于是花了好长时间来翻看朗读王尔德的作品,为其作品中的悲剧故事和性别混淆的禁忌爱情打动,深深的产生共鸣。
格尔塔的人物插画尺度颇大,使她在巴黎快速的火了起来,人们发现她的多数作品中都有一个穿着别致的杏眼女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这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女郎竟然是她的丈夫。从此艾纳便消失了,莉莉艾尔比正式的出现在了公众的视线里,从1920到1930年中莉莉在巴黎出席聚会、上街购物,甚至在家。
埃尔慢慢的消失了,艾尔甚至停止了他热爱的绘画,原因就是让莉莉彻底摆脱艾尔的身份。1930年,莉莉找到了一名德国医生,准备远赴德国进行全球首例变性手术,因为没有钱来支持莉莉的手术,他们回到哥本哈根,筹备画展,准备卖画来挣钱,可是世俗的眼光和当时的人们怎么容得下他们?所有的努力收效甚微。体现了当时他们不与认可的还有丹麦国王亲自废除了莉莉和格尔达的婚姻关系,从这两点看出他们当时被人们定为异类,被整个社会所排斥,生活因该十分的艰难。个人觉得如果在电影中添加了世俗的排斥,生活的艰辛,以及莉莉的毅然决然会不会更加的饱满一点呢?
1931年莉莉远赴柏林接受世界首例变性手术,全球震惊。在之后的两年内,莉莉接受了多次手术,1930年,莉莉去德国做变性手术,这在当时尚处于实验阶段。莉莉·埃尔伯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两年时间内,莉莉接受了四次系列手术。第一次手术在柏林完成,由性学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监督下切除睾丸。余下的手术由德累斯顿市妇女诊所的医生科特·沃尔纳克洛斯操刀。第二次手术是在她腹部植入卵巢,第三次手术去除阴茎和阴囊。第四次手术是移植一个子宫,构建一个阴道。莉莉与法国艺术经销商克劳德·勒杰内相恋。她想嫁给他,给他生孩子。因此她对最后一次手术寄予厚望,是子宫移植手术。1931年6月,第四次手术,移植子宫、构建阴道,这样的手术在当时是世界上首次尝试。当时并没有抗器官排斥的药物,所以术后莉莉并没有康复,于三个月后即1931年9月13日去世,死因是由于她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感染引起子宫排异反应,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格尔达当时也嫁给了一位军官,搬到摩洛哥生活,在得知莉莉去世那天和意大利军官离了本就摇摇欲坠的婚。1938年格尔塔回到丹麦,39年办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画展,但是她的画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最终靠手绘卡片度日,于1940年7月离开人世。 影片如果加上惨淡收场的夫妇二人,那估计不止是煽情的效果了,影片的立场和影响将会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估计是导演对电影的定位不同吧。
影片总体上是成功的,只是有了现实的原型,就有了对比,现实远比剧本精彩,这也是常事。唯美的油画色彩画面,小雀斑的淋漓尽致的表现,使得电影更具有美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也许是个人问题,我觉得既然是传记类的电影,就应该交代的清楚一点,电影只是站在了主人公的立场上,仿佛出现在电影中的人,全部都支持她,只有在快结尾处的两个混混调戏莉莉的戏份中看出来了一点世俗的不认可,但毕竟是混混,倒像是两个导演刻意编排的跳出来破坏唯美形象的调皮孩子。电影那么多奖项也不是白拿的,大多数还是完美的,总体算得上近年来的优质电影了,只是剧情略显的可惜了。
Ⅳ 《丹麦女孩》:世界第一个变性人的故事,小雀斑女装扮相明丽惊艳
"我不会被沼泽吞没,因为沼泽在我心中。"
《丹麦女孩》,以"变性人"为主题的电影,讲述伊纳尔·维基纳的故事,通过艾纳寻找内心隐藏的"莉莉",勇敢追寻真实灵魂。
当"小雀斑"饰演"莉莉",观众难以想象这位英国男星的形象。
在《丹麦女孩》中,导演汤姆·霍伯以简洁而有力的叙事风格,油画般的色调搭配浪漫的水城风景,呈现了一部经典的剧情片。
《丹麦女孩》评价各异,有人认为充满人性与感情,而汤姆·霍伯的拍摄手法尊重了回忆、小说作者和真正的"莉莉"。
电影开头展现艾纳孤独的生活,他的画作"艾瓦勒沼泽的四棵树木"预示着生命中出现的机会。
艾纳与格尔达的相爱,以及艾纳愿意为格尔达整理衣物,暗示着变性之路的开始。
格尔达的强势保护了"莉莉"的内心,即使面对医生的讽刺和艾纳的拒绝,她始终支持并带他寻找变性医生。
电影中,"莉莉"的包容来自格尔达、好友汉斯和情人,体现了性别与爱的细节和价值观。
《丹麦女孩》宣扬自由与灵魂的概念,即使面临困难,灵魂最终找到归属与自由。
电影中格尔达放下对丈夫的执拗,将爱赋予"莉莉",满足这对爱人的心愿。
"吾将上下而求索",电影传达理解与共情、对灵魂的探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导演汤姆·霍伯放弃传统暴力冲突的手法,用温柔的叙事法,让观众深刻理解"莉莉"。
Ⅳ 埃迪二胎得子,埃迪为何叫小雀斑
家世良好、学历优秀、衣品完美,戏剧舞台上磨练出来的功力和出众气质让他与众不同,他主演过《德伯家的苔丝》、《我与梦露的一周》、《万物理论》、《丹麦女孩》、《神奇动物在哪里》等,并在那些“非典型角色”里大放异彩。他也算不上标准的美男子,脸上布满了细小的雀斑,但是在他出色的演技衬托下,这反而成全了他的独特魅力。所以被称作小雀斑。
2007年,他和朱丽安·摩尔主演的伦理片《欲孽迷宫》于5月上映,影片改编自一桩乱伦弑母的真实事件,片中他饰演朱丽安·摩尔的儿子托尼。
2008年,他主演了改编自古典同名小说的迷你剧《德伯家的苔丝》,饰演男主角安奇尔。
2010年,他参与的舞台剧《红色》在百老汇演出,凭借在剧中的表演获得第64届托尼奖最佳男配角。7月,历史迷你剧《圣殿春秋》播出,他在剧中饰演主角之一的建筑师杰克。
2011年11月,他和米歇尔·威廉姆斯主演的传记改编电影《我与梦露的一周》上映,他在片中饰演一位来自贵族家庭的青年柯林·克拉克。同年,他还在科洛·莫瑞兹主演的喜剧电影《乡下人》中饰演一个怪异的牛仔。
2014年,他主演的传记片《万物理论》在11月上映,影片改编自霍金首任妻子简·王尔德的回忆录,他在片中饰演青年时代的霍金。他的演绎获得了霍金本人的认可,并获得第72届金球奖、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和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Ⅵ 小雀斑演的电影
小雀斑,即埃迪·雷德梅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英国演员,他出演过多部知名电影。以下是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 《万物理论》:在这部传记电影中,小雀斑饰演了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他凭借此片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电影讲述了霍金的人生故事,包括他如何面对渐冻症的挑战,并坚持科学研究。
- 《丹麦女孩》:在这部电影中,小雀斑饰演了画家艾纳·韦格纳,该角色后来成为世界上最早有记录的变性人之一,即充满传奇色彩的丹麦画家莉莉·艾尔比。他的演技极富张力,成功地把“莉莉”这个角色演活了,影片也因此收获了大量好评。
- 《神奇动物在哪里》:这是J.K.罗琳魔法世界系列电影中的一部,小雀斑在其中饰演了主人公纽特·斯卡曼德,一位富有爱心的巫师和神奇动物的超级奶爸。这部电影在全球取得了超过8亿美元的票房,展现了小雀斑的广泛影响力。
此外,小雀斑还出演过《悲惨世界》、《我与梦露的一周》、《热气球飞行家》等多部影视作品,均展现了其出色的演技和多样的角色塑造能力。如果你对小雀斑感兴趣,不妨去观看这些电影,相信你会被他的表演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