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女性11型疱疹有什么症状
疱疹的症状有什么:
女性好发在外阴、宫颈、肛周及臀部,出现多数粟粒大丘疹、水疱,可彼此融合成片。2~4天后破溃成为糜烂或溃疡,自觉灼痒、疼痛。损害侵及尿道上皮时患者出现尿痛、排尿困难、尿道口有黏液性分泌物。侵及宫颈上皮时,宫颈糜烂、溃疡、白带增多。
同时还有全身不适、低热,头痛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后期病毒可侵犯尿道、膀胱,出现尿频、尿痛,甚至尿潴留。此病还可并发腰骶部神经炎和脊髓炎等。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流产、胎儿畸形和发育迟缓。
⑵ 眼部带状疱疹的后期如何治疗
眼部带状疱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高峰集中在9月至11月期间。临床上,这种病症常常伴随着同侧三叉神经第一支的受累,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瞳红肿、结膜充血、水疱及痂皮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视力,还会造成极大的不适。在疾病的后期治疗中,治疗的重点应转向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
在后期治疗阶段,采用中药五味清疹合剂和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是较为有效的选择。例如,维生素B1和B12等药物能够帮助神经恢复,提高治疗效果。五味清疹合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其主要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炎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安排用药剂量和时间,以确保治疗效果。同时,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避免过度用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免疫力。通过综合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眼部带状疱疹的后期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有耐心和信心。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促进病情的恢复。患者应避免焦虑和紧张,保持乐观的心态,这对于疾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⑶ 带状疱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感染,俗称腰缠火丹、串疮、蜘蛛疮等。
### 带状疱疹的病因
现代医学描述:
1. 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感染。
2. 引起带状疱疹的病毒与水痘病毒大小相同,且抗原性亦无异,因此本病也被认为是许多年前初次感染的水痘病毒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再度活动所致。
3. 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得过一次后不会再复发,但体力极度衰弱者可能会再次感染。
传统医学描述:
1.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
2. 从针灸角度看,带状疱疹常由心经火旺、脾肺湿热与肝胆火旺所引发。
### 带状疱疹的症状
现代医学描述:
1. 突发集簇性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节分布区出现,排列成带状。
2. 伴有强烈疼痛,多数患者疼痛持续,即便皮疹痊愈后疼痛仍不消失。
3. 发病前常有沿神经干周围的疼痛,持续约三日,并可能伴随所属淋巴结肿胀疼痛。
4. 皮疹为连续性带状或斑状,沿神经分布在一至数个节段,初期为红斑,迅速形成水疱,最终可能发展为血疱或脓疱,并覆盖有坏死性痂皮。
5. 常侵犯腰胁部、胸部、颈部、脸部及大腿内侧面,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6. 胸部及腹部带状疱疹的分布明显终止在中线,不会蔓延至对侧。
7. 三叉神经、颈部或腰骶部的带状疱疹可能造成诊断上的困扰。
8. 三叉神经的眼分支也可能受累,导致头痛。鼻睫分枝受侵时,鼻背两侧可能出现水疱。
9. 眼部变化包括结膜炎、结膜角膜炎乃至虹膜睫状体炎合并绿内障,表现为羞明及眼剌痛感。
10. 患者若患有白血病、淋巴瘤等导致抵抗力降低的疾病,皮疹可能呈散在性水疱。
11. 皮肤病变通常在发病后十天趋向痊愈,严重的坏死性带状疱疹可能延迟至4-6周。
12. 本病在十五岁以下儿童中极为少见,大半数患者年龄超过45岁。
传统医学描述:
1. 《医宗金鉴》的“缠腰火丹”记载此症俗名蛇串疮、飞蛇,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
2. 《外科启玄》中的蜘蛛疮记载此疮生于皮肤间,淡红且痛,五七个成堆。
### 带状疱疹的治疗
现代医学治疗:
1. 脸部、年老者和免疫不全者需特殊治疗。可使用Acyclovir 800mg,每天五次,连续五天以抑制病毒繁殖。之后可使用Prednisolone 60 mg/天抑制神经发炎。但Prednisalone不适用于免疫不全者。
2. 一般患者应注意勿发生细菌感染及减轻疼痛,局部可外用含抗生素的药膏。冷敷、减少衣服摩擦、服用止痛药和外用Capsaicine软膏等也是常用方法。内服皮质类脂醇可防止年老者治疗后神经痛。沿神经节以Ethylchloride喷雾冷冻为简单有效方法。但止痛剂对许多患者效果不佳。建议处方包括Dicloxacillin 250mg每6小时一颗,Brufen和Panadol也需按时服用,Valium用于睡前助眠。
传统医学治疗:根据辩证论治分为三型施治:热盛型、湿盛型和气滞血瘀型,分别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除湿胃苓汤加减和活血散瘀汤加减等方剂进行治疗。针灸治疗则根据“经之所过,病之所治”的原则选取经络和穴位进行围针治疗。耳针疗法也常用于辅助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