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寒性荨麻疹的救星——“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汤!——罗大伦
经常有朋友问我,患了荨麻疹怎么办?这个荨麻疹,又叫“风团”,有时候被风一吹,就会感觉浑身发痒,用手一挠,立刻皮肤上会出现很多红色的疙瘩,越挠越大,有的在瞬间会变得极大,甚至连成片,整个皮肤都发红凸起,很是骇人。然后,有的人若干时间后会自动退去,有的会反复出现,整天发痒,严重地影响工作和生活。
有的时候,这东西也不是风吹引起的,有的人吃了鱼虾,或者什么特殊的东西,也会出现荨麻疹。总之,这是一个比较普遍,也很烦人的疾病。
患了荨麻疹会有危险吗?
有的朋友会说,这个病就是痒,挺着不就可以了吗?这个会有什么大的危险吗?
其实还真有的,荨麻疹如果起在肢体上,一般没有大的问题,可是有个别情况,有那种巨大型的,起在咽喉部位,起在喉头,坏了,因为这里皮肤薄弱,是呼吸的必经之路,不断的刺激会导致水肿,会让局部瞬间突然肿大,严重堵塞呼吸通道,这种情况会出现危急的后果,如果治疗不及时,导致窒息,人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出现生命危险,有时候急救来不及,周围有医务工作者的,甚至需要做喉头切开插管处理,让患者可以呼吸,这样保证生命的安全。虽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是也需要大家了解。
荨麻疹该怎样调理呢?
西医会用抗过敏的药物治疗,中医则会将其分型,然后对症处理。
首先要分的是寒热, 有的荨麻疹是一见到热的就严重,越热越厉害,这可能多是热证,中医会用凉血解毒等方法调理。
还有一种,是遇到冷的就严重,比如冷水洗会严重,风稍微凉一点,一吹就严重,这多是寒证,我所见到的,寒证的多,热证的少,基本上这几年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寒证,所以给大家聊聊寒证的荨麻疹。
这种荨麻疹的患者,往往正气不足,容易气虚,这是基本体质。如果从症状来看,往往是脉弱,舌质淡嫩,舌苔薄白。很容易累,稍微动作就气喘,面色往往是白的,不够红润,稍一运动就容易出汗,平时怕风怕冷,容易感冒,精力往往不够充沛,容易疲倦。
此时,如果遇到冷风,或者冷水,或者正在出汗的时候被冷风吹到,则容易出现荨麻疹,一挠,一身疙瘩,红红的一片,瘙痒不止。
那么该怎么调理呢?
我的经验是用 桂枝汤 。
要说起这个桂枝汤,来历可了不起,它是医圣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被古代称为 “仲景群方之魁” ,这个方子的妙处,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们只就着荨麻疹来谈谈它的用处。
这方子现在的份量大致是:
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三片、大枣六枚(掰开)。
其实其中的药物只有三味,分别是桂枝、白芍、炙甘草,剩下的生姜和大枣是自己去市场买就可以了。
这个方子在《伤寒论》里面的份量是很大的,但是今天我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大,所以我给出的是《方剂学》教材里面的大致份量,生姜和大枣是我的经验用量。
那么,这个方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
它的功用是: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这个方子历代主要应用,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就是明显的正气不足的人,患了风寒感冒的时候,这个方子是最恰当的。这种表虚证的症状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此时古书记载还会出现一个症状,叫“鼻鸣干呕”,这“干呕”好理解,可是这个“鼻鸣”是什么情况呢?原来,在我们患外感的时候,鼻腔里面会堵塞,有时又有浓鼻涕凝结在里面,此时呼吸,有时会气流堵塞,然后用力,又突然通开,此时会出现鼻鸣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此方会被张仲景选用放在《伤寒论》这部巨著的第一个方子的位置呢?这方子是怎么构成的呢?
原来,当风寒伤人肌表的时候,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这是正气尚足,对寒邪侵袭的正常反应,此时防线还算坚固,所以没有汗。
可是有的人,正气虚弱,外寒来袭后,正邪斗争,结果自己的防线出问题了,总是出汗,这个出汗是“桂枝汤证”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此时这种表虚之人,容易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这是腠理不固,卫气松弛,营阴无法内守,于是泄出腠理,成为汗液出来了。中医管这种情况,叫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那么,荨麻疹的寒证,也是有着同样的机理的。往往是营卫不和,所谓“营”,中医叫营气,指的是循行于脉中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一些营养物质,《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而所谓的“卫”,顾名思义,指的是保卫身体的“卫气”,是一种防护的功能的描述,《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所以一般人多认为卫气主要分布于体表。但是,《素问·痹论》则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可见卫气也循行于身体内部,在各个脏腑之间,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卫气和营气是不可分开的,营是营养物质,而卫气就是运送它的力量,卫气将营气运送往全身,在体表的,就是去防卫外邪入侵了,在体内的,就是为身体脏腑输送营养了,而仲景所描述的“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的意思,是卫气出了问题,推动输送营气的功能有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此时叫做“卫强营弱”呢?其实,“卫强营弱”的实质是营卫皆弱,看不到这一点,就没法真正懂得桂枝汤的道理,而“卫强营弱”只是相对的,“卫强”是外邪来袭,正气不足的人,卫气是不足的,是紊乱的,此时不足的卫气忙于在体表组织抵抗,被外邪所遏制,壅滞于局部,显得“卫强”,可是力量还是不够,所以无法正常运送营气,营气无法正常通行,成为没有押送官的粮草,所以会四散,所以会散出体外“汗出”,这种状况,在局部就显得“营弱”。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张仲景的办法是,补足正气,所以他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核心,是补足脾胃之气,增加脾胃之气向身体运送营卫之气的力量的。
很多人问,我们的营卫之气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你总是说,孩子总是感冒,是因为脾胃虚弱呢? 其实,我们身体的正气,都与脾胃有关,尤其是保护身体的营卫之气,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所以我们营卫之气的来源,都是中焦脾胃。
我们再来看看桂枝汤,桂枝汤的组成是桂枝、芍药、炙甘草,和生姜大枣。可是同样的药物组成,只是芍药增加一倍的药量,在加上饴糖,张仲景就管它叫小建中汤了,这个建中汤就是补脾胃建中焦的经典方子,而桂枝汤服用后要喝热粥,这个热粥和饴糖的区别,其实只是浓缩与否的问题,起作用是方向一致的。可见,桂枝汤的一个我们不大熟悉的作用,是补脾胃,建中焦。而与小建中汤的不同,是桂枝汤的芍药量少一点,也就是收敛之性少些,所以我一直认为桂枝汤是补足中焦,同时增强向身体运送营卫之气的功能的,也就是说它有增加输送管道的功能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里面谈桂枝:“辛温无毒。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补中益气”的作用,除了补中,它的作用还有通行气分的功能;而芍药则是:“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其中也有“益气”的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补益阴气,而除此之外,它更善于通行血分的通道。所以桂枝与芍药都有补正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行营卫之通道的功能。
当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补足正气之外,通行经络,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除了补足正气,一治卫强,通行卫气的运行,一治营弱,通行营气的运行,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温卫气之通道。大枣甘平,熬药的时候要掰开,不用去核,熬好后益气补中,养营气之基础。更重要的是姜、枣相合,可以升发脾胃之气,是谓补中,这是营卫之气的来源。炙甘草则是典型的守中之药,坐镇中焦。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
其实,仲景将此方放在《伤寒论》的第一方的位置,我猜测他是想突出补足正气的重要性,这是治疗一切外感病的基础,所以这样安排,不知这样想,是否理解了医圣之心。
应该如何煎服桂枝汤呢?
而这个方子的服用方法,也是非常讲究的。 水煎好以后,首先是,“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就是喝完了药,要加喝一碗热粥下去, 这是要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服这碗粥,确实疗效要差很多,有时候根本就出不来汗,这是我的亲身体会。所以我在之前的博客里写过,甚至我们泡脚发汗,都要让肚子里有食物,不要空腹,因为营卫之气是从脾胃而来。
然后,要“温覆令一时许,”就是 披上衣服,让身体温暖, 这也是避风助汗之意,此时注意千万不要外出,让冷风吹到,如果那样,则前功尽弃了。
然后,等到“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但是 流汗千万不可如水流漓,如果是大汗淋漓,则“病必不除”。
此时,大家会奇怪,这个桂枝汤证不是在出汗吗?为什么还用汗法来发汗呢?可是为什么又不能大汗淋漓呢?
我在之前的博文里面讲过来,此时,并不是为了发汗而发汗,此时微微汗出,只是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顺利的一个标志而已,很多人认为外邪会随着汗排出体外,在这里不是的,如果是邪气随着汗出去,那么该是汗越多越好了,可是张仲景说不可大汗淋漓,显然不是这个道理,而是:桂枝汤是增加脾胃之气,通畅营卫运行的通道的,一旦营卫之气充足通畅,则会微微汗出,这是一个标志而已,中医以此来判断,是否方药到达有效剂量。
然后, 如果服用一次后,汗出,病好了,停后服,后面的药物就可以不喝了;如果不效,就接着再服,“乃服至二、三剂”。 所以总是有人问我,张仲景书中的原方,药量怎么那么大啊,现在我们的剂量是不是用小了啊?其实当时的药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很多时候,张仲景并没有让您都喝了,比如这个桂枝汤,量也比较大,但是您稍微喝了一小杯,如果已经微微汗出了,这就是到达标准量了,如果身体痊愈,后面的就可以不喝了。所以我说中医是以人体的反应为标准剂量的,这是更科学的方法,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耐受不同,如果都是一个死的标准“一片,二片”的,往往不能适应每个人。
需要注意的是,此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同时,方子后面提出了禁忌,要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桂枝汤这个方子,对寒性荨麻疹,效果极好。 前几天我的一位中学同学,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妻子患了这个病,很难受,于是我告诉他,服用桂枝汤,结果三副痊愈,昨天发微信告诉我了。这样的情况,我遇到很多,不给大家多讲例子了,因为在生活中随处可以遇到这种证型的荨麻疹,总之基本全是桂枝汤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现在正气不足的人很多,被风邪伤到,风寒郁于体表,导致营卫不和,所以用桂枝汤会效果很好。
对于体虚之人的感冒,只要有感冒后容易出汗的(这是最重要的诊断标准),我都会用桂枝汤,初起的基本就是单纯的只用桂枝汤,如果时间长了有其他问题,药物会有所增减,但是都是桂枝汤打底。对于这种证型的感冒,桂枝汤往往都是一剂见效,甚至有的是一剂痊愈,可以说,这是一个治疗体虚感冒非常有效的方子。
㈡ 从中医的角度看荨麻疹
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痦瘤”、“瘾疹”、“赤白游风”等证,民间回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答瘩”等。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很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已有“瘾轸”之名,《诸病源候论·风痦痛候》说:“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痦痛。”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风邪关系密切。历代医著对本病都有一定的记载,如明代《证治准绳》、《外科真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得颇为仔细。《证治要诀》说“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会导致本病的发作。清代,《外科大成》根据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风邪所致,提出治疗“宜凉血润燥”,“慎用风药”;《疡医大全》则提出了“疏风、清热、托疹”的治疗大法,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此外,在古代还创制了一些治疗本病的专方,如消风散、胡麻丸等,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㈢ 古代怎么治皮肤过敏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久治不愈便成慢性荨麻疹;其实,在我国古代治疗荨麻疹偏方,就已显现出神奇的疗效。
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治不见效,只得张榜招贤。民间医生徐长卿揭榜进宫。徐长卿把自己采来的“蛇痢草”煎好,一日两次让李世民服下,再用药液外洗。第二天病情就有了好转。再连服三天,症状完全消失。李世民高兴地问:“先生药到病除,不知所用何药?”徐却吞吞吐吐答不上话。
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圣旨,谁说了“蛇”字都要治罪。情急之下,一旁的丞相魏征为他解围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会意忙说:“禀万岁,这草药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皇上不假思索地说:“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就叫‘徐长卿’吧。”“徐长卿”的名字也就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这个治疗荨麻疹的偏方为何如此有效呢?祖国医学认为,徐长卿性味辛、温,无毒。具有止痛、止咳、解毒、利水消肿、活血之功。可治胃痛、牙痛、风湿疼痛、经期腹痛、慢性气管炎、腹水、水肿、痢疾、肠炎、跌打损伤、湿疹、荨麻疹、毒蛇咬伤等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上古辟瘟疫有徐长卿散,良效,今人不知用此。”又说:“徐长卿久服强悍轻身。”在《常用中草药手册》上载有:“祛风止痛、解毒消肿、温经通络。治疗毒蛇咬伤,风湿骨痛、心胃气痛、跌打肿痛、带状疱疹、肝硬化腹水、月经不调、痛经等。”
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徐长卿内含黄酮甙、丹皮酚、挥发油、糖类、氨基酸及少量生物碱、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其药理作用如下:
1、具有镇静、镇痛作用;
2、能净化血液,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
3、能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并能软化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而降低血压;
4、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免疫功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徐长卿尚有抗肿瘤作用,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该品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淋球菌等,以及肝炎病毒和皮肤真菌均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另外,徐长卿作为治疗荨麻疹的偏方外,在治疗其他疑难疾病方面也颇有疗效。如治疗腰痛、胃寒气痛、肝硬化腹水,可用徐长卿6—10克,水煎服。每日服2次;治腹胀,用徐长卿9克,加水1碗煎成半碗,温服;治牙痛,用徐长卿干根15克,洗净,加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也可将其根研成细末,痛时服1.5—3克,分2次服。
㈣ 寒性荨麻疹的救星——“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汤!——罗大伦
经常有朋友问我,患了荨麻疹怎么办?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罕见,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困扰。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来调理。中医认为,荨麻疹分为寒热两种类型,其中,寒性荨麻疹的治疗,可以使用桂枝汤这个经典的方剂。
桂枝汤,是古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第一个方子,被誉为“仲景群方之魁”。它的主要作用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对于寒性荨麻疹,这个方子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这种荨麻疹的患者,往往正气不足,容易气虚。他们的脉象弱,舌质淡嫩,舌苔薄白。稍微一动就会气喘,面色苍白,不够红润,稍微一运动就容易出汗,平时怕风怕冷,容易感冒,精力往往不够充沛,容易疲倦。
当遇到冷风,或者冷水,或者正在出汗的时候被冷风吹到,这些人容易出现荨麻疹,一挠,一身疙瘩,红红的一片,瘙痒不止。
那么,该怎么调理呢?我的经验是用桂枝汤。这个方子的主要成分是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和大枣。其中,桂枝和白芍各有九克,炙甘草是六克,生姜是三片,大枣是六枚,需要掰开。
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的份量是很大的,但是今天我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大,所以我给出的是《方剂学》教材里面的大致份量。生姜和大枣是我的经验用量。
桂枝汤的作用,主要是补足脾胃之气,增加脾胃之气向身体运送营卫之气的力量的。我们的营卫之气,都是中焦脾胃所提供的。所以,桂枝汤可以通过补脾胃,来增强营卫之气,调和营卫,从而治疗荨麻疹。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桂枝汤后,要喝热粥,以助汗出,避风助汗,等到遍身微汗,病就会好了。如果服一次后,汗出,病好了,停后服,后面的药物就可以不喝了;如果不效,就接着再服,“乃服至二、三剂”。
桂枝汤对于寒性荨麻疹,效果极好。我的一位中学同学,他的妻子患了这个病,服用桂枝汤后,三副就痊愈了。这样的例子,我遇到很多。总之,桂枝汤是一个治疗寒性荨麻疹非常有效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