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eb与疱疹
扩展阅读
荨麻疹抗生素能吃吗 2025-04-06 14:18:26
荨麻疹嗜睡头晕 2025-04-06 14:05:09
多大长水痘 2025-04-06 14:03:31

eb与疱疹

发布时间: 2025-04-05 23:49:28

Ⅰ EB病毒感染是怎么一回事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中的疱疹病毒,由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发现。EBV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呈圆形,直径约为180nm,由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组成。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长度因毒株不同而异,平均为17.5×104 bp,分子量约为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由162个壳微粒构成。囊膜则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含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能够识别并结合淋巴细胞上的EBV受体,同时参与细胞融合过程。此外,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只能在B淋巴细胞中繁殖,并能使其转化,实现长期传代。感染细胞携带EBV的基因组,并产生多种抗原,包括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和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其中,鼻咽癌患者通常会产生相应的IgG和IgA抗体。研究这些抗原及其抗体对于理解EBV与鼻咽癌的关系以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存在于胞浆中,并可能整合到染色体内部。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至5岁儿童EB病毒VCA-IgG抗体阳性率超过90%。幼儿感染后通常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初次感染EBV时,约50%的人会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通过输血感染。病毒感染后,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繁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造成全身性感染,并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复发感染。

EBV感染或与EBV感染有关的主要疾病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淋巴瘤和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临床表现多样,但通常包括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随着病情发展,病毒可扩散至其他淋巴结,导致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儿可能出现致命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淋巴瘤多见于5至12岁儿童,常见于中非、新几内亚和美洲热带地区。鼻咽癌则多见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的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与EBV密切相关。

人体感染EBV后会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包括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和抗MA抗体。抗MA抗原的抗体具有中和EBV的能力。这些体液免疫系统可以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但无法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被认为是病毒活化“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巴细胞的关键。

EBV的微生物学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方法。EBV特异性抗体检测可通过免疫酶染色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血清中EBV IgG抗体,以诊断EBV近期感染。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VCA-IgG抗体阳性率可达90%左右,有助于早期诊断。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IgM型抗体,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1:100有诊断意义。

目前,已有两种EBV疫苗问世,一种是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 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种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进行小规模接种,以观察其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率的效果。抗病毒药物如无环鸟苷(AC)和丙氧鸟苷(DHPG)可抑制EBV复制,具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