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水痘下瘪照片
扩展阅读
单纯疱疹病毒12igg阳性 2025-04-02 15:38:16
小孩湿疹老反复怎么办 2025-04-02 15:32:36
半个月宝宝湿疹怎么治疗 2025-04-02 15:27:03

水痘下瘪照片

发布时间: 2025-04-01 06:14:52

水痘初期症状有哪些

水痘是一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自限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但是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有初期患者会出现类似于感冒的症状,例如流鼻涕,咳嗽,发热等。
胸部,腹部以及背部会出现不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皮疹,皮疹会慢慢的变成透明的水疱,最后变成干瘪的小疱,出水痘期间一定不要洗澡,也不要用手去弄破水泡,以免造成化脓性感染,留下疤痕。

❷ 水痘自然结痂是什么样的和自己挠破的有什么区别,我指的是在外观上的区别

你好:水痘结痂自然脱落是不留疤痕的,水痘在没有自然脱落的时候千万不能自己去抠,如果已经是扣掉了,并且留下了小的坑。

❸ 水痘轻微症状是什么样子的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

水痘以春季发病为主,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发病可终身免疫。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代表你可能得了水痘。

01

可疑的发烧

水痘的潜伏期约为12~21天,平均14天。发病较急,前驱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去医院做发热常规血液检查发现,由病毒感染引起,但无病毒感冒或胃肠感冒或其它任何常规感冒发烧表象。

02

水痘患者在服用常规退烧药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值。但药效过后立刻恢复高热。

03

发现身上突然出现疹子,甚至小水泡,随后增多,伴随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痛、痒等),但往往较出疹前减轻。发热一般随着出疹的停止逐渐下降至正常。
脸上长了,尽量不要洗脸。难受就问医可不可以生用生理盐水或者冷了的开水用化妆棉这些擦一擦,身上也是啊!有人说可以泡艾叶澡
得水痘的宝宝们 千万别用没洗的手揉眼睛!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到眼睛成了红眼病
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软膏后。医生说结痂之后就不能涂炉甘石了,可以涂阿昔洛韦,好像是破的地方不能涂炉甘石还是阿昔洛韦的,个人感觉阿昔洛韦是抗病毒的,炉甘石就是止痒让痘瘪的快的,你要是不确定再去问问医生。地氯雷他定也是都是止痒。
不能晒太阳不能吹风,那是无稽之谈,可以适当晒太阳,可以吹风,但是身上有疤的时候尽量不要晒,因为色素沉淀会留疤痕,所以要等新肉的颜色变了以后才能像以往一样在太阳下跑。(我们家那边的习俗是不能晒太阳)
要忌发物,鱼虾 鸡蛋鸡肉 牛肉羊肉,海鲜等,要忌辛辣,包括葱姜蒜。菜以绿色蔬菜为主,补充些高蛋白如猪肉(也有的把猪肉归为异体蛋白,说不能吃)、牛奶,食物主要是清淡为主。
然后把指甲全剪掉了,担心睡着之后会挠破水痘。(但是戴个手套睡觉啥的就行)
所以小心弄破了,要用棉签这些马上做消炎处理。手弄破的容易留疤。
背上长了是尽量侧着睡,穿布料舒服的打底(里面可以套体恤)睡的。

❹ 大家在生活中应该都听说过水痘,水痘有什么危害呢

大家在生活中应该都听说过水痘吧,但是你了解水痘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究竟什么是水痘呢,以及水痘有什么危害呢如果你也想知道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❺ 水痘的防治过程中存哪些错误认识

民间所说的“豆”即水痘,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冬春两季最常见,传染性很强,容易在幼儿园、小学或家庭中造成流行。

水痘起病较急,出疹前1~2日可有发烧、咳嗽、头痛等前驱症状。皮疹开始于躯干,然后发展到头、面部及颈部,四肢较少见,我们称之为“向心性分布”。皮疹先呈红色小丘疹,数小时至1天后变成露珠状清澈透亮的小水疱,水疱周围可有轻度红晕,瘙痒明显,搔抓易破溃。数日后水疱逐渐干瘪,形成脐样凹陷,干燥结痂,痂皮脱落即愈。轻者皮疹仅10个左右,1周内即可痊愈;重者皮疹连续分批出现,查体时可同时见到丘疹、水疱、破溃、结痂等各阶段的皮损,俗称“四世同堂”。 少数患儿口腔、鼻咽及阴部等粘膜处可有水疱、溃疡。

水痘虽然是一种有自限倾向的疾病,但宝宝得病后还是应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在水痘的防治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错误认识,应予以纠正。

1、宝宝生痘时要“发”

民间受治疗“麻疹”的影响,认为水痘和麻疹一样,都是“出疹子”,生水痘时应该让疹子全都发出来,因此,在宝宝患水痘时给宝宝喂食各种“发物”,如螃蟹、虾、香菜水等,结果使宝宝出疹明显增多、疱疹增大,从而延长病程,甚至诱发“水痘肺炎” 、“水痘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宝宝生水痘时应禁食发物,包括香菜、韭菜、生姜、大蒜、大葱、牛羊肉、雄鸡肉、鲫鱼、鳗鱼、海产品、酒酿、南瓜等。

2、宝宝生痘不用治

水痘虽然是一种有自限倾向的疾病,但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后,经血液散布至全身,除皮肤黏膜出疹外,对食管、肺、心、肝、肾等内脏器官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如果宝宝免疫力低下,则易形成播散性水痘,严重者还可导致水痘肺炎、水痘脑炎、水痘肝炎、间质性心肌炎等,更严重者甚至死亡。所以宝宝患水痘应及早就诊治疗。

3、只有小孩儿才生痘

水痘病毒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没有得过水痘的任何年龄的人均可受传染。尤其强调孕妇要注意预防水痘,因为如果孕妇感染水痘对胎儿的健康极为不利,可能会把病毒传给胎儿,使胎儿患上先天性水痘,甚至还会导致胎儿畸形。因此,孕妇应尽量避免与水痘和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与水痘属同一种病毒感染)患者接触。

4、宝宝生豆用点“松”

“松”即激素,包括外用的药膏、内服的药片及针剂,有止痒、抗过敏、退热等作用,一般其名称中都有一个“松”字,感染水痘后如果应用激素,会造成水痘播散。因此,水痘患儿千万不能外涂含激素的药膏止痒,不能应用激素退热,因患其他疾病正在应用激素进行治疗的(如肾病综合症、白血病等),应尽快把激素用量减少至原用量的1/10。

5、接种疫苗不生豆

宝宝接种水痘疫苗后不能抱着“万事大吉”的态度,对水痘仍应警惕,尽量不要直接接触水痘患儿。因为水痘疫苗的免疫成功率不能保证100,并且接种获得的免疫力能否持续终生尚未有明确结论,已有美国专家提出建议接种2次水痘疫苗。水痘疫苗接种后虽不能100免疫,但接种疫苗者即使被感染,病情相对未接种者也较轻,出疹明显少,持续时间短,且多数不发热。

❻ 真假手足口应该如何正确识别

春暖花开时节,“手足口”再度来势汹汹,宝爸宝妈们一时间严防死守,闻“手足口”色变。但是“手足口”是个特别狡猾的家伙,在发病初期,它往往把自己隐藏在许多常见病里,症状与许多疾病极为相似,让宝妈们“傻傻分不清”。现在,摇篮小编就带你看清“手足口”的各种“障眼法”,火眼金睛揪出并及早消灭真正的“手足口”,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真假手足口应该如何正确识别吧?
一、“手足口”与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麻疹属于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一般是因为昆虫叮咬后而出现的水疱、丘疹等皮疹症状,并不严重。
鉴别大法一:水疱特征
丘疹性荨麻疹的水疱呈皮肤色或淡红色或淡褐色,摸起来较硬,大小不等,周围无红晕,患儿多会剧烈瘙痒,可群集或散布,多见于胸背和四肢。
手足口病多为大米状的椭圆形白色水疱,周围有红晕,看起来比较干瘪,不痒,多见于指腹、手掌心、脚掌心、口腔等部位。
鉴别大法二:伴随症状
丘疹性荨麻疹一般伴随强烈刺痒,以夜间尤为明显,严重影响宝宝睡眠。
手足口病多不发痒,一般不会过度影响宝宝睡眠。
二、“手足口”与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而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中的柯萨奇16病毒引发的。
鉴别大法一:“痘痘”去哪儿
水痘的“痘痘”一般会遍布全身,以前后胸、腹背部最多。此外,头皮、脚底、手指、手掌都可能出现“痘痘”。
手足口病的“痘痘”则主要出现在口腔黏膜、手和脚部,同时伴随口咽或口腔溃疡症状。
鉴别大法二:“痘痘”长啥样
水痘一般在发热的当天或第二天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痘疹,几小时后变成明亮如水珠的疱疹,个头稍大且皮薄,有痒感。一般病情会持续1—2周。
手足口病的“痘痘”个头更小、颜色更红,痒感不明显。低热的同时伴随流涕、厌食、咽痛、腹痛等全身症状。口腔黏膜上的疱疹大约1-3mm大小,疱破后即变成浅浅的糜烂、溃疡,灼痛感很明显;手心、足趾背面等易摩擦部位一般是红色斑丘疹或水疱,几个至几十个不等。一般为7-10天。
鉴别大法三:伴随症状
水痘患儿没有咽喉肿痛、因咽痛导致拒食的现象。
手足口病患儿会伴随出现咽喉肿痛、因咽痛导致拒食的现象。
三、“手足口”与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多是由疱疹病毒引起,以溃疡为主;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所致,以疱疹为主。
鉴别大法:
口腔溃疡的症状为口腔、喉咙、软硬鄂、上下唇内侧等处有小红疹,大多不发热。
手足口病则是在手心、脚心、口腔、臀部都有小红疹,并且伴有发热现象。
四、“手足口”与疱疹性咽炎
疱疹性咽炎是种比较特殊的感冒。在临床门诊中,一般每100个感冒患者中就有5至10个可能是疱疹性咽炎。
鉴别大法一:疱疹位置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
手足口病多为嗓子里先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脚心,少见于长在手脚背,并伴有发烧。
鉴别大法二:疹子特征
疱疹性咽炎的疱疹初为灰白色的小丘疹,周围红晕,以后变成发亮的疱疹,破溃以后变成小溃疡。多数可见丘疹、疱疹和溃疡同时存在。
手足口病的疹子一般如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有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不痛、不痒、不结痂。
即使“手足口”凶猛又狡猾,但是宝爸宝妈们也有一双火眼金睛。学会这些实用的小秘笈,“手足口”就将无处藏身。不必再疑神疑鬼提心吊胆,宝宝可以安心度过一个美妙的春天啦!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真假手足口应该如何正确识别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