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没有人听说过澳洲茶树
澳洲茶树
1.桃金娘科常绿大乔木原产地为澳洲湿地
2.树形优美,芳香宜人,是受欢迎的庭园树,在澳洲则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大量提供工业化提炼精油
茶树油已经成了世界上最流行的天然精油之一,其应用之广,甚至有甚于熏衣草油。在中国,广大青年朋友喜欢用它作为祛豆的无上妙品。
芳疗特征:
皮肤方面:除疤、净化效果绝佳,改善油性肌肤、面疱、脓肿、黑雀斑、疣、纤维组织炎、伤口感染的化脓现象;调理粉刺,清除水痘和带状疱疹所引起的小痘痘和不洁部位;治疗香港脚、富贵手、鹅口疮、或其它搔痒症。
身体方面:帮助免疫系统抵抗传染性的疾病;治疗腺体发热和牙龈发炎;帮助病后康复;能有效对抗念珠菌、串珠菌、杀霉菌、极佳的抗病毒功能,清除阴道的念珠菌感染,净化尿道,改善膀胱炎;驱逐肠内的寄生虫;减轻耳炎。刺激免疫系统功能的加强、舒缓呼吸系统、强化生殖系统问题。
澳洲茶树的英文虽然叫茶树,但它和我们的茶树毫无关系,而是白千层的近亲,同属于千层属,学名白千层直接翻译就是互生叶白千层,之所以会被称作茶树。
B. 叶子心状,果实熟后小而黑顶部有五星状图按是什么
是落葵,叶子心状,果实熟后小而黑顶部有五星状图案,可以观察下图,以及下面会介绍到的形态特征。
图片
中文学名:落葵
别名:蔠葵、蘩露、藤菜、臙脂豆、木耳菜、潺菜、豆腐菜、紫葵
落葵、胭脂菜、蓠芭菜。
拉丁学名:Basella alba L.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中央子目
科:落葵科
属:落葵属形态特征: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长可达数米,无毛,肉质,绿色或略带紫红色。叶落葵片卵形或近圆形,长3-9厘米,宽2-8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微心形或圆形,下延成柄,全缘,背面叶脉微凸起;叶柄长1-3厘米,上有凹槽。穗状花序腋生,长3-15 (-20) 厘米;苞片极小,早落;小苞片2,萼状,长圆形,宿存;花被片淡红色或淡紫色,卵状长圆形,全缘,顶端钝圆,内摺,下部白色,连合成筒;雄蕊着生花被筒口,花丝短,基部扁宽,白色,花药淡黄色;柱头椭圆形。果实球形,直径5-6毫米,红色至深红色或黑色,多汁液,外包宿存小苞片及花被。花期5-9月,果期7-10月。
营养价值:
营养价值很高,据测定,每1千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质17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31克、钙2.05克、磷290毫克、铁22毫克,还含有胡萝卜素45.5毫克、尼克酸10毫克、维生素C1.02克(在绿叶菜中居榜首)。有滑肠、利便、清热、解毒、健脑、降低胆固醇等功效,经常食用能降压、益肝、清热凉血、防止便秘。
食用价值
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铁,栽培作蔬菜,果汁可作无害的食品着色剂。
是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季节的主要大路蔬菜之一。落葵栽培较少,一直被列为稀特蔬菜。落葵以幼苗、嫩茎、嫩叶芽梢供食。食用口感鲜嫩软滑。可炒食、烫食、凉拌。其味清香,清脆爽口,如木耳一般,别有风味。注意:脾冷人,不可食。孕妇忌服。
药用价值
全草供药用,为缓泻剂,有滑肠、散热、利大小便的功效;花汁有清血解毒作用,能解痘毒,外敷治痈毒及乳头破裂。
药用部位:以叶或全草、花、果实入药
落葵
中药名: 叶或全草: 落葵。
花: 落葵花。果实: 落葵子。
【功能主治】清热,滑肠,凉血,解毒,治大便秘结,小便短涩,痢疾,便血,斑疹,汀疮。
①《别录》:主滑中,散热。 ②《纲目》:利大小肠。
③《岭南采药录》:治湿热痢。 ④《福建民间草药》:泻热,滑肠,消痈,解毒。
⑤《江苏植药志》:为妇科止血药。
⑥《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消炎,生肌。治热毒,火疮,血瘙,斑疹。
⑦《泉州本草》:治大便秘结,小便短涩,胸脯郁闷。[8]
【注意】
①《纲目》脾冷人,不可食。②《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采收加工】 叶或全草:夏、秋季采收叶或全单,洗净,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花: 春、夏季节花开时采摘,鲜用。果实:7-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4]
【化学成份】叶含葡聚糖、粘多糖(组成中有L-阿拉伯糖、D-半乳糖
落葵
,L-鼠李糖及糖醛酸)、β-胡萝卜素等类胡萝卜素及有机酸。尚含皂甙、铁等。
【药理作用】 解热,抗炎,抗病毒。
【性味功能】 叶或全草:甘、酸,寒。花: 辛、苦,寒。叶或全草:滑肠通便,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花:凉血解毒。果实: 润泽肌肤,美容。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肝,脾,大、小肠经。
【主治用法】 叶或全草:大便秘结,小便短涩,痢疾,热毒疮疡,跌打损伤。花:痘毒,乳头破裂。叶或全草: 内服: 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涂。脾胃虚寒者慎服,孕妇忌服。花:外用:适量,鲜品捣汁涂。果实:外用: 适量,研末调敷,作面脂。
【附方】
①治大便秘结:鲜落葵叶煮作副食。(《泉州本草》)
②治小便短涩:鲜落葵每次二两。煎汤代茶频服。(《泉州本草》)
落葵
③治久年下血:落葵一两,白肉豆根一两,老母鸡一只(去头、脚、内脏)。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胸膈积热郁闷:鲜落葵每次二两。浓煎汤加酒温服。(《泉州本草》)
⑤治手脚关节风疼痛:鲜落葵全茎一两,猪蹄节一具或老母鸡一只(去头、脚、内脏)。和水酒适量各半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⑥治疔疮:鲜落葵十余片。捣烂涂贴,日换一至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阑尾炎:鲜落葵二至四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外伤出血:鲜落葵叶和冰糖共捣烂敷患处。(《闽南民间草药》)(摘录《辞典》)
【傣药】帕邦(西傣):根治疗腮腺炎,腹泻,痢疾,经常腹痛,身体逐渐消瘦《滇省志》。(来源:《中国民族药志要》,贾敏如、李星炜,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备注】云南省个别地区认为本品有滋补强壮的功效,全草可用于久病体虚,头晕;根部治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花治乳头破裂,水痘。(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落葵鲜品榨取的汁液20ml/kg灌胃,对于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10ml/kg时仅在药后1h及2h有解热作用,药后5h则作用不明显。
2.抗炎作用 落葵鲜计对大鼠蛋清性足肿,甲醛性足肿,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醋酸甲基纤维素(CMC)所致大鼠白细胞游走及大鼠棉球肉芽肿,均有显着抑制作用,当剂量为10ml/kg时,则作用稍减弱。
3.抗病毒作用 本植物叶的水提取物对烟草镶嵌病毒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一种糖蛋白。
C. 新生儿水泡症状图片及护理方法
昨天一位宝妈发了一张宝宝手上长了一个小疙瘩的照片问我这是不是手足口病,这位宝妈是这样说的:宝宝5个月了,今早发现手上有个小痘痘,中间像是有小泡泡,有点硬,这是不是手足口病啊!最后经过和宝妈的一番交流之后确认那只是蚊子咬了。
其实妈妈担心宝宝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时也不必过于担心,这样反而会让自己过度紧张,那么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症状呢?怎么辨别宝宝是不是手足口病呢?今天树袋宝宝就和大家一探究竟。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五岁以下宝宝的急性传染病,致病原因主要是肠道内的各种病毒。由于夏秋交替之际是该病的高发期,所以对于每年9月入园的那批宝宝来说,存在大面积爆发的可能,家长需要格外的注意。
绝大多数被感染的宝宝会在1—2周内痊愈,家长不用过于忧心,但也不排除极少数宝宝出现比较危险的状况,如患上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死亡。
其实,手足口病并不是小朋友特有的,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受到病毒的入侵,但是由于成人的抵抗力比较强,且绝大部分人在受到隐形感染时已获得了相应抗体,所以很少有大人会表现出显性感染的症状(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的机率为显性感染的100倍左右)。而小孩子则恰恰相反,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宝宝发病率很高。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发病初期,孩子会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
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
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1、一般症状表现
(1)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2)除了手足口外,也可以在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尔看到在躯干和四肢出现疱疹,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3)个别小孩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4)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2)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3)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如何区分手足口病和水痘的区别
?1.从外形上进行区别
发热是儿童疾病的重要先兆,对于水痘和手足口病来说也不例外。2症发作时孩子先是发热,然后长出小水疱之类的疱疹。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水痘的疱疹是全身皮肤都有,并且内有水,皮薄,个头较大,伴随着瘙痒感。而手足口病通常多发于孩子的手、足、口3个位置,疱疹相对较小,呈浅红色,相比水痘要红一些,没有什么瘙痒感,容易被忽略。
2.从皮肤位置上区别
感染水痘的幼儿通常全身皮肤表面都会有病症,尤其是在胸、背部位,脸、头皮、脚底都无可避免。而感染手、足、口病的幼儿通常只会在这3个位置的皮肤上出现细小的疱疹,身体的其他位置不会出现。也就是说,家长们在发现孩子出现疱疹,并且伴有发热的情况之下,先要检查疱疹所在的皮肤位置,就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然后及时采取相关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