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带状疱疹对于患者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带状疱疹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方法不当会遗留后遗症 . 带状疱疹后遗症主要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急带状疱疹误治、失治、和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而致。中医学对急性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因是外感毒邪(病毒),邪气稽留体内,与气血搏结,阻于经络,滞于脏腑,使气机运行受阻,经络阻塞不通,而发生疼痛。内因是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脾湿蕴结,致使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相互搏结,阻于经络,以致血瘀气滞,不通则发疼痛。 主要特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特点就是剧烈的、顽固性的疼痛。带状疱疹皮损消除后疼痛仍持续,轻微的刺激即引起疼痛发作,不刺激也会突然发作,为减轻衣服对身体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撑起来;晚上间歇性疼痛,整夜的睡不好觉。如病毒侵犯到相应脑神经会影响视力、引起面瘫和听觉障碍。除疼痛外,还会诱发心脏病、脑出血、甚至导致死亡。这种神经痛持续的时间较长,病程短则几个月,长者5-6年。 建议中医中药外敷治疗。用邱-医-堂疱疹祛毒膏贴敷可治愈.膏药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托毒祛腐、清热解毒、补气活血;“生-肌-丹”可以托毒外出,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增快局部血流,同时能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组织生长,祛腐生肌,通过膏药外敷,拔毒生肌,通经活络,修复受损神经,把体内的病毒排除体外. 使脉络畅通,气血流畅,疼痛得止. 在具体治疗时有的需要采用内外兼治配合治疗。
B. 带状疱疹分布特点及演变
指导意见:
带状疱疹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方法不当会遗留后遗症. 带状疱疹后遗症主要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急带状疱疹误治,失治,和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而致.中医学对急性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因是外感毒邪(病毒),邪气稽留体内,与气血搏结,阻于经络,滞于脏腑,使气机运行受阻,经络阻塞不通,而发生疼痛.内因是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脾湿蕴结,致使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相互搏结,阻于经络,以致血瘀气滞,不通则发疼痛.建议中医中药外敷治疗.用活 血生肌膏贴敷可治愈.通过膏药外敷,拔毒生肌,通经活络,修复受损神经,把体内的病毒排除体外. 使脉络畅通,气血流畅,疼痛得止. 在具体治疗时有的需要采用内外兼治配合治疗.
C. 带状疱疹恢复期什么症状
带状疱疹在发复病前阶段,常有低制热、乏力症状,将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皮肤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数小时后在红斑上发生水疱,逐渐增多并能合为大疱—严重者可为血疱,有继发感染则为脓疱。
D.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百科名片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疱疹样皮肤病,其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临床上表现为簇集的疱疹群,沿周围神经分布,通常呈现单侧性,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常见于胸腹、腰背及颜面部,局部皮肤有灼热感,伴有神经痛。发病前可能出现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将该病命名为“缠腰火丹”、“蜘蛛疮”、“蛇串疮”、“火带丹”、“甑带疮”、“蛇丹”、“飞蛇丹”等,俗称“缠腰龙”。该病一般在春季发病。现代医学治疗带状疱疹常使用病毒唑、消炎痛和维生素类药物,但疗效并不理想。相比之下,中医药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拥有丰富的治疗方法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祖国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与风、湿、热、邪有关。多因湿热内蕴,外感毒邪,湿热毒邪相互搏结,阻滞肌肤导致发病。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多样,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疗法。
1.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体内环境,清除湿热毒邪,促进疾病康复。
2. 中药外敷:将中药制成膏、散、油等外用剂型,直接作用于患处,以缓解疼痛、消肿止痒、促进疱疹愈合。常用药物有金银花、黄连、地黄等。
3. 中药熏蒸:通过蒸气熏蒸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减轻疼痛、促进病情好转。常用的熏蒸药物有艾叶、川芎、独活等。
4. 中医针灸:针灸疗法通过调整经络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体自愈能力。常选取与病位相关的穴位进行针刺,如带脉、大肠俞、肾俞等。
5. 中医推拿按摩:通过手法操作,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按摩穴位如合谷、曲池、血海等,有助于缓解疼痛、促进病情恢复。
6. 药膳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药膳进行调理,如清热解毒的绿豆汤、滋阴润燥的银耳汤等,以辅助治疗和提高康复效果。
总之,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有着丰富的方法和良好的临床疗效。通过中药内服、外敷、熏蒸、针灸、推拿按摩以及药膳调理等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疼痛、促进疱疹愈合、提高免疫力,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E. 中医辨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组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其特征为神经痛和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成簇疱疹。病程一般2-3周。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春秋季节,一般愈后不再复发。但近年来各种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有所增多,泛发性的带状疱疹或复发性的带状疱疹也可见到。其具一定的自愈性,但常在所有皮疹及水疱消退后遗留长达几月到几年的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学所说的“蛇串疮”、“缠腰火丹”、“蛇丹”、“蜘蛛疮”、“火带疮”等范畴。
1、辨治要点。
中医学认为本病患者病因病机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生毒,循肝胆经外发而成;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外溢肌肤,感受外邪,搏结化毒而发。若老人正气不足,湿毒蕴蒸,壅阻肌肤,经络失疏,致使气滞血瘀,则常遗留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止。
2、基础治疗。
患者应忌食辛辣,鱼腥发物;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心理调节应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以防皮损扩大,病情加重。预防与调理应重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患者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防止感冒。
3、中医内治。
根据部位不同加用引经药,头面部多用银花藤、白芷等,躯干部多用柴胡,四肢多用桑枝引经。年纪较大的久病患者在本病中后期,尤其是皮损已退遗留后遗神经痛期,应加入扶正补虚之品,如黄芪、党参等。早期肝胆湿热俱盛时应慎用活血化瘀之品,否则易造成毒邪走散;疾病后期应适时、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减少遗神经痛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的机率。对于顽固性、严重性的后遗神经痛,我们应考虑加入虫类药物搜经络风邪,以通络止痛,如蜈蚣、全蝎等。必要时可根据辨证加入中药针剂静滴,如下:
苦碟子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清热活血祛瘀。适用于湿毒火盛、肝脾湿热型带状疱疹,伴有疼痛尤佳。
灯盏花素注射液:40mg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清热活血祛瘀。适用于湿毒火盛、肝脾湿热型带状疱疹,伴有疼痛尤佳。
丹参酮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化瘀,通脉通络。适用于毒热未尽,气滞血瘀者。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解毒抗炎,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早期使用可预防后遗神经痛。
黄芪注射液:10-2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气行气活血。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参麦注射液:50-10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4、中医外治。
(1)二味拔毒散:雄黄、枯矾1:1研细。以浓绿茶水调成糊状,涂于色红有水疱的皮疹上,待水疱完全干涸后停用。可解毒、杀虫,收敛。适用于带状疱疹初期。但皮肤有破损的地方及阴囊、眼睑等皮肤薄嫩处,不能外擦此药。
(2)遗留神经痛者:皮肤完全恢复者可加用寻痛酒或青鹏软膏外擦。
(3)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或用火针点刺,使疱液流出减轻胀痛。
5、针灸疗法。
(1)基础针刺法:取穴为阿是穴,与患侧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双侧支沟穴,双侧后溪穴。操作方法如下:
围针刺: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后,在距皮损边缘0.2cm处用1.5-2寸毫针进针,针尖朝向皮损区中心,呈15°角,沿皮下围刺,针距约为1-2cm(每簇针数多少与皮损范围大小成正比,皮损范围直径3cm以下,按周围神经走向前后各一针,直径3-5cm可6-8针,直径5cm以上则10-16针为宜)。针刺入后留针30分钟,每天1次。
电针:夹脊穴用1.5-2寸毫针,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的负、正两个电极分别接到病变对应神经节段上下各一节段的两处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用1-1.5寸毫针,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电极的负极接一侧支沟穴,正极接同侧后溪穴。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计一个疗程。
(2)铺棉灸疗法:铺棉灸:患者取卧位,将阿是穴充分暴露,用活力碘常规消毒,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约3×3M2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棉花,棉花迅速燃尽,此时患者只有轻微烧灼感,每次施灸3遍。
(3)火针疗法:取穴同基础针刺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火针:患者取卧位,在已选阿是穴上用活力碘消毒,点燃酒精灯,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0.2-0.3cm,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
(4)叩刺拔罐疗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局部常规消毒,再以消毒后的梅花针叩刺阿是穴(各簇水疱群间皮肤),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刺络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分钟,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
(5)穴位注射疗法:可予以胸腺五肽针或维生素B12针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
(6)艾条灸疗法:点燃艾条一端,在皮损部位及所处神经节段区域缓慢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动,灸20-30分钟,每日1次。
F. 腰部疱疹是怎么引起的
我原来得过带状疱疹,很疼的那种,每天晚上都疼得睡不着觉,看了好多 的医生,也吃了很多的药,都没有好转,钱倒是花了不少,后来还是一个 亲戚给我推荐了一个医生,就告诉了我这个方法,用一种特效的方法治疗带 状疱疹,还别说,我亲戚推荐的这个医生还真能治疱疹,我按照他告诉了我 的使用方法,信心增加了不...少。他的威信是285115726,你可以向他咨询一下 总共用了4天的时间就治好了,第一次涂抹的时候真心不好受啊,那气味 有点大,有点熏,连带疼痛加剧,但为了治病也就忍了,不到第二 天就一点不疼了,医生说不疼就可以不用涂抹了,但我还是又涂抹了 两天,第二天开始变黑结痂了,第四天基本全部脱离,完好如初了,现在唯 一的遗憾就是有一点小疤痕,都怪那些庸医,耽误了治疗,不然会更完美
G. 患带状疱疹后怎样护理
带状抄疱疹后遗神经痛为急带袭状疱疹误治、失治、和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而致。中医学对急性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因是外感毒邪(病毒),邪气稽留体内,与气血搏结,阻于经络,滞于脏腑,使气机运行受阻,经络阻塞不通,而发生疼痛。内因是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脾湿蕴结,致使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相互搏结,阻于经络,以致血瘀气滞,不通则发疼痛。
主要特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特点就是剧烈的、顽固性的疼痛。带状疱疹皮损消除后疼痛仍持续,轻微的刺激即引起疼痛发作,不刺激也会突然发作,为减轻衣服对身体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撑起来;晚上间歇性疼痛,整夜的睡不好觉。如病毒侵犯到相应脑神经会影响视力、引起面瘫和听觉障碍。除疼痛外,还会诱发心脏病、脑出血、甚至导致死亡。这种神经痛持续的时间较长,病程短则几个月,长者5-6年。
建议中医中药外敷治疗。用邱-医-堂疱疹祛毒膏贴敷可治愈.膏药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托毒祛腐、清热解毒、补气活血;“生-肌-丹”可以托毒外出,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增快局部血流,同时能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组织生长,祛腐生肌,通过膏药外敷,拔毒生肌!
H. 带状疱疹的相关研究进展
带状疱疹的相关研究进展
一、病因证治:近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基本治法渐趋一致,认为内因由肝脾病变、湿热蕴结,外因乃外感毒邪所致,治疗不外清肝健脾化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法,龙胆泻肝汤为传统治疗本病行之有效的方剂。
但也有多种不同观点。魏文浩认为毒、火、湿、瘀、虚是带状疱疹的基本特点,并力倡“五因辨治法”,认为毒邪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治宜清热凉血、化瘀解毒,方用加味犀角地黄汤;火为阳邪,为热之极,易使心肝火动,耗津动血,灼伤阳络,治宜泻火解毒,清心凉肝,方用加味黄连解毒汤;湿为阴邪,重浊粘腻,缠绵难愈,且易郁久化热而生湿热之毒,治宜利湿解毒,方用自拟利湿解毒汤;瘀血易从热化毒,直入血分,治宜活血解毒、理气止痛,方用自拟活血解毒汤;个体禀赋不足,气血虚弱,或年老精气衰竭,不能透毒外出者,治宜补气养血、解毒止痛,方用八珍解毒汤。
岳东山等认为本病很难以一“火”字概括,用药上若囿于苦寒泻火,则每有不逮,结合病因,总结出常用的五种治疗方法:
1、祛风清热法,方选大剂普济消毒饮加羚羊角、生石膏水煎内服;
2、泻火解毒法,方选三黄泻心汤、龙胆泻肝汤、承气汤;
3、健脾祛湿法,方选除湿胃苓汤去肉桂加薏苡仁、虎杖、黄连;
4、托里透毒法,方选托里消毒饮加减;5、益气养血法,方选人参养荣汤、芍药甘草汤。成同深认为带状疱疹早期证属肝经湿热,郁而化火,发于肌肤,后期为患处毒邪未清,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孟宁[5]认为血流不畅、经脉淤滞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故活血化瘀法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马丽俐根据本病痛如火燎等临床自觉症状,提出可按烧伤论治,临床疗效满意。刘家义等则另辟蹊径,认为本病病因不是内生湿热而是外感热毒搏结于肌肤和脉络,据此自拟清热凉血之蛇丹汤(大青叶、板蓝根各45~60g,紫草10g,黄芩、连翘各15g,银花30g,并随症加减,结合外治),疗效优于龙胆泻肝汤。
二、辨证论治:
1、分型论治:临床多分为四型、三型进行论治。分四型者如杨胜富[8 ]:轻证治宜清热除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重证治宜清热除湿解毒,方选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极重证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合马齿苋汤加减;后遗证治宜活血化瘀、搜剔脉络、养血柔筋,方选四物汤加味。刘复兴:肝经火盛型,治宜清肝泄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经湿热型,治宜健脾利湿清热,方用三仁汤加减;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止痛,方用一贯煎加减;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冯崇廉[10]:肝胆湿热型,治以清肝利胆,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肝郁气滞型,治以疏肝解郁、通络止痛,方选四逆散加减;热毒炽盛型,治以清热解毒,方选清瘟败毒饮加减;余毒未尽、淤血阻络型,治以活血化淤、通络止痛,方选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加减。分三型者如蒲小杰:湿热火盛型,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消疹,方选自拟清热泻火解毒汤;湿热毒盛型,治以清热利湿、泻火解毒、通络止痛,方选自拟除湿解毒汤加减;气虚毒蕴型,治宜益气托毒、凉血消疹,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江燕:肝胆湿热证,治宜清泄肝火、利胆除湿、解毒止痛,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治宜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张晓红:邪毒外感证,治以清热解毒法;湿蕴火郁证,治以除湿泻火法;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法。陈维梅[14]:肝经郁热,治以清肝泄火、解毒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予除湿胃苓汤加减;气滞血瘀,治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亦有分五型论治者,如孟宁[5]按五型辨治:对肝胆实火或肝胆湿热证选龙胆泻肝汤,气滞血瘀、经络失畅证选消遥散合金玲子散加减,热结阳明、经脉瘀阻证选桃核承气汤,正气亏虚、络脉失养、瘀血阻络证选补阳还五汤,证属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证选一贯煎。
2、分部位论治:黄有彬[15]认为头面部及上肢部多属肝经风热为患,治以疏风散热解毒,方用银翘散、桑菊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胸背部多属肝经火毒,治以清泻肝火、解毒止痛,方用龙胆泻肝丸、小柴胡汤加减;腰腹部与下肢多属肝经湿热,治以清利湿热、解毒止痛法,方用二妙散、四妙勇安汤合萆渗汤加减。
3、分期论治:毛佳琳等[16]根据本病病程新久结合临床症状总结出不同的治疗方法,初宜疏肝化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化裁,久则益气活血、散瘀通络,方选桃红四物汤化裁。
三、专方专药:龙胆泻肝汤是临床治疗本病最常用的效方,王朝霞[17]、钟光稳[18]、尹剑平[19]、王银花[20]、罗开胜[21]、范胜华[22]等均以本方为主获得显效。王东梅等[23]以自拟四虫汤(地龙、僵蚕、乳香、没药各15g,土元10g, 去头足蜈蚣2条)治疗98例,治愈率77.4,总有效率89.8。刘庆春等[24]用泻火解毒汤(板蓝根、马齿苋、红藤、生地各30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g,龙胆草、夏枯草、全蝎、僵蚕、泽泻、车前子各10g,大黄10~15g) 配合药渣煎洗患部治疗本病61例,治愈率为80.32。蒋薇等[25]以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67例,治愈率92.5,有效率100。
欧阳晓勇[26]用愈疱汤治疗29例,全部获愈。王步礼[27]用自制抗毒化结口服液(生黄芪、板蓝根、地肤子、夏枯草、大黄各20g,红花5g,艾叶、蒲公英、丹参各30g,赤芍15g,大青叶40g,贯众10g,蛇床子30g,马齿苋40g)治疗97例,治愈率例90.75,有效率97.95。瞿强[28]用天津名中医石峰先生自拟治疱疹方(茵陈蒿15g,青皮10g,陈皮10g,白鲜皮20g,芦根2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龙胆草10g,夏枯草10g,苦参10g,六月雪12g,金银花15g,辛夷花15g,龙骨20g)治疗96例,总有效率97.92。艾正海[29]用自拟通络活血汤加味(全蝎6g,蜈蚣2条,地龙15g,威灵仙20g,桂枝15g,炙乳香10g,炙没药10g,红花15g,鸡血藤30g)治疗32例,治愈率65.63,有效率93.75。邹盛兰[30]以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眼部带状疱疹17例,全部治愈。彭兰菊等[31]采用民间验方龙凤散治疗78例,药用龙衣5g、龙须草10g、凤凰衣3g(研末),将龙衣、龙须草烧成灰,同凤凰衣粉混合均匀,香油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2~3次,痊愈56例,好转20例,无效2例。
四、中成药:
1、传统制剂: 黄厚德等[32]用季德胜蛇药片对部分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并与阿昔洛韦进行了疗效对比。结果显示,蛇药组在止疱、结痂、止痛、痊愈时间以及总显效率上均显著优于阿昔洛韦组,且蛇药组均未见不良反应。胡萌等[33]采用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治疗 43 例带状疱疹患者,并与常规治疗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全部于7天内痊愈,平均痊愈天数为4天,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穆华[34]进行了复方天仙胶囊(天花粉、蛇舌草、牛黄、龙葵、乳香、没药、麝香、冰片、威灵仙、人参、黄芪、猪苓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肌注聚肌胞的对照组(P0.05)。
2、中药注射液
苏晓杰等[35]使用黄芪注射液治疗了30例带状疱疹患者,并进行对照观察,发现止疱和止痛时间均明显缩短。周先成[36]观察了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带状疱疹45例,临床疗效显著,与静滴无环鸟苷疗效相似而明显优于肌注聚肌胞。李莲花等[37]报道穿琥宁在治疗带状疱疹时能明显缩短止疱、止痛、结痂时间及病程,见效快,与静滴病毒唑相比疗效有明显优势(P0.01)。
五、针灸疗法:刘廷智[38]根据皮疹分布部位,按其所属经脉选穴,如肝胆湿热者,取穴肝俞、胆俞、阳陵泉、太冲等穴,脾虚湿盛者取脾俞,以醋酸强的松龙0.5~1.0ml加2普鲁卡因4~6ml混合均匀,垂直刺入所选穴位,得气后,将药液等量缓慢注入穴位,1天1次,轻者2~3次,重者4~5次。共治疗42例,痊愈40例,显效2例。张红霞等[39]取患侧少商、商阳、少冲、少泽、关冲、厉兑、隐白、至阳、窍阴、大敦,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入穴位,每穴出血不少于5滴,在病变局部周围用三棱针点刺数次,使其自然流血,配合拔罐、针刺,每日1次,4次1疗程,治疗45例,痊愈36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
卢希玲等[40]视疼痛部位大小,选用30号115~210寸毫针,以15度角从皮损边缘沿皮下由四周向中心线针横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同时在蛇眼蛇尾穴上按先眼后尾顺序,用0.2cm厚蒜皮各放黄豆大小艾柱施灸3壮,治愈率达100。付秀芹[41]用梅花针叩打局部,将疱疹打破,微出血,然后拔上火罐,治疗30例,全部痊愈。王燕[42]用点刺拔罐法治疗130例,方法是在疱疹皮损部位的边缘为准取穴,热盛型加双侧阳陵泉,阴盛型配双侧阴陵泉,气滞型配局部阿是穴,或在皮损周围进行围刺,结果治愈107例,显效21例,有效2例。
六、灸法
冯桥[43]用壮医药线灸治疗本病160例,取穴:病灶边缘疹粒,蛇眼穴(初发的2~3颗疹粒)用2号线(用药泡制的萱麻线),行梅花型点灸,使线头圆火着穴,忌平按,点1次火灸1壮,日1次;并设中药组(龙胆草、车前子、柴胡、黄芩、栀子、木通、大青叶、板蓝根、甘草,日1剂,水煎服)治疗130例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分别痊愈76例、47例(P0.05),好转72例、60例,无效12例、23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2.3。王盟[44]以艾灸法治本病189例,取穴:阿是穴,用厚约0.2cm纱布覆盖,左手固定布面,右手持点燃的艾条,火头接触布面,绕疱疹周围向中心顺时针泻法灸治,艾灰敷于疱疹上,以局部皮肤灼热、舒适止痛为度,每次40min。
结合循经取穴:发于头面取合谷、风池、大椎,胸胁背部取期门、日月、委中、足三里,腰、臀、股部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涌泉等针刺。并设对照组(以阿昔洛韦静滴,龙胆泻肝丸口服)106例。结果:两组分别痊愈187例、81例,好转2例、16例,无效0例、9例。疗效:止痛及皮疹消失时间、后遗神经痛例数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润华[45]以贴棉灸治疗本病32例,用法:用一层薄而均匀的消毒棉球,敷于带状疱疹的起端至终端,用火点燃起端,迅速燃尽后用梅花针轻叩出血,再拔火罐拔出瘀血,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结果:治疗1~2疗程,有效率93.75。
七、其他疗法
李治军用紫外负离子喷雾患处,每次20~30分钟,对于水疱较大而密集者,用三棱针刺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再行治疗。照射喷雾完毕后外涂紫草地榆油剂,1~2天1次。结果痊愈49例,好转29例,无效2例,其疗效明显优于中药及西药对照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