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治疗湿疹的中药药方
在中医治疗湿疹方面,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药方,它由地黄5克,陈皮10克,赭石30克,金银花10克,红花10克,冬瓜皮20克,车前草10克,土茯苓15克,连翘10克,地肤子10克,生槐米30克,防风10克,茯苓皮10克组成。
这个方子的疗效已经被众多患者验证,对于改善湿疹症状具有显著效果。为了增强疗效,可以内服“消银颗粒”,同时外用“力康霜”。
我已成功治愈了许多患有湿疹的病人,如果你正遭受湿疹的困扰,不妨试试这个药方,或许它能给你带来新的希望。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症状包括皮肤红肿、瘙痒、干燥、脱屑等。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体内湿热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的原则。上述药方中的药材多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的功效,能够帮助改善湿疹症状。
“消银颗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有黄连、黄柏、苦参等,能够清热解毒,对于湿疹等皮肤病有一定的疗效。而“力康霜”则是一种外用药物,主要成分有地肤子、苦参、黄柏等,能够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当然,使用任何药方之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确保安全有效。希望这个药方能够帮助到你。
㈡ 湿疹怎么除根老反复怎么办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特征是皮肤出现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等症状。治疗湿疹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医院进行专业治疗。根据湿疹的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湿热型湿疹,其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伴有较多渗液,瘙痒剧烈。在治疗上,采用清热利湿、祛风的方法。常用的方药包括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丸等,具体药方需根据病情调整。如果患者伴有便秘,可适当加入大黄。对于剧痒者,可加入浮萍、白蒺藜。
风热型湿疹则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鳞屑、结痂,或有少量渗液。治疗上采用疏风清热、利湿的方法,常用的方药有消风散、银翘解毒颗粒、防风通圣丸等。若瘙痒较剧,可加入浮萍、白蒺藜;渗液偏多时,则加入土茯苓、木通。
血虚风燥型湿疹,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治疗上采用养血祛风的方法,常用的方药包括当归饮子、千斤首乌汤等。如果瘙痒难眠,可加入珍珠母、生牡蛎、夜交藤、酸枣仁;若出现糜烂、渗液,则需加入萆薢、土茯苓、泽泻等。
对于湿疹的外治法,急性湿疹早期可用石珍散、二妙散、六一散等外扑或外涂。红肿、糜烂、渗液多者,可用黄柏、地榆、野菊花等煎水冷湿敷。湿敷间歇期,可外涂青黛散油或二妙散油。亚急性湿疹常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二方水煎外洗,必要时可湿敷。慢性湿疹则可选用5%-10%硫黄软膏、5%-10%黑豆馏油软膏或青黛膏外搽。
㈢ 中医治疗湿疹效果较好,附药方
湿疹是一种皮损形态多样,伴有瘙痒、糜烂、渗出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中医称湿疮、浸淫疮、血风疮、粟疮等,特殊部位的湿疹又称旋耳疮(耳周湿疹)、四弯风(肘窝、腘窝湿疹)等,中医辨证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湿热蕴肤型 发病快,病程短,皮肤潮红,有丘疱疹,灼热瘙痒,抓破有渗液,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治宜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 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水疱多者,加土茯苓、鱼腥草;热盛者,加黄连;瘙痒重者,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脾虚湿蕴型 发病较缓,皮肤潮红,有丘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健脾利湿止痒。
方药 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血虚风燥型 病程久,反复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肥厚,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洗后瘙痒加重,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药 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瘙痒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先煎)、徐长卿、夜交藤、酸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