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医怎么治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俗名“蛇丹”,或称“蛇串疮”。现代医学认为是水痘病毒感染于神经所致,故其体表病灶,与内在之神经走向相一致。其主证则为水泡成串成簇,晶莹饱绽,根脚皮肤潮红,疼痛明显。病甚者,体表病灶痊愈后,后遗之疼痛往往历久始消,常有痛至_一、二年者。其治法,医家之见解不尽相同,或苦寒直折,或透发火郁,或因其是病毒感染而直投清火解毒,或内服,或外敷。虽见仁见智,各有至理,而往往难得理想效果。
一日,读《医旨绪余》有关“胁痛”条,思索之间,猛然省悟。书中所叙胁痛之状,实带状疱疹无疑。其文曰:其弟“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疮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火郁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增热。次早看之,其皮肤上红大如盘,水疱疮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以白矾研末,井水调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邻,胁中痛如钩摘之状。次早观之,其红已及半身矣,水泡疮又增至百数。”以文中所叙症状加以推断,此证不仅是带状疱疹,且症情严重。孙氏之师黄古潭以肝经燥郁立论,且“为订一方,以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其方与论,别出心裁,不同凡响,堪称两绝。故服后收疮敛痛消“一剂而愈”之效余得此方,喜不自禁。盖“医家之病,病道少。”为医者能多一治病法门,则病家少一分痛苦,此方无确定之方名,余据方中药物之组成,暂名“瓜蒌草红汤”。未几疱疹流行,余于数日内接治五、六人,无论症之轻重,皆以上方加板蓝根15g、予服。惟全瓜蒌不用如许之多,改为重者30g、,轻者15g、,中者21~24g、。其收效之速,“真可谓之神矣”。轻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可。后凡遇此症者,概以此方投之,无一例不效者。余所治病例中,病灶面积最大者几达胸部之半,理疗一月未愈,服上方一周即退净。而其得效之迟速,与瓜蒌用量极有关系。故凡体质壮实者,瓜蒌用量宜适当加重,药后若轻泻一、二次,则见效尤速。若体质不壮。瓜蒌不便重用者,多服数日,效亦可期。
《重庆堂随笔》云:“瓜蒌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黄古潭可谓善识斯症者矣,可谓善用瓜蒌者矣。是知读医书不可刻舟求剑,当别具只眼,触类而旁通之。
关于甘草,余有时仅用3g、,同样有效。而红花每以1.5g、为率,并不多用,而屡收捷效。余用药不尚其多,药量不尚其重,并非矫揉造作,而是因病投药,适事为故。由是一端,余亦屡为人所贬斥,然余终不悔。余生而不敏,但欲速去病人之疾苦。至于其他,则非余所问矣。
Ⅱ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
蛇串疮又称缠腰火丹、蜘蛛疮等,现代医学称为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感染。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
一、诊断
中医诊断参考《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西医诊断参考《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热盛型:
主证:局部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自觉口苦咽干、口渴,烦闷易易怒,食欲不佳。小便赤,大便干或不爽。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
治则: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泽泻10g、车前子15g、元胡10g、赤芍10g、生甘草10g。
发于头面者加菊花;发生于上肢者加桑枝、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血疱者加丹皮、白茅根;口干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干燥者加大黄;皮疹继发细菌感染者加双花、公英;年老体弱者加黄芪。
中成药:可用龙胆泻肝丸加板蓝根冲剂。
外用治疗:红斑、小水疱时可用雄黄解毒散30g、化毒散3g混匀后与水调敷或用新鲜马齿苋或白菜帮捣烂后混合调敷。糜烂破溃时可用硼酸双黄连液(3硼酸液2000m1加双黄连0.6g)清理、湿敷,水纱条贴敷。结痂时用化毒散膏、黄连膏。
(二)湿盛型
主证:皮肤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时涯,女性患者常见白带多。舌质淡体胖,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 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茯苓15g、生白术10g、陈皮10g、厚朴10g、大青叶15g、生薏米30g、泽泻10g、元胡10g、车前子15g、生甘草10g。
(三)气滞血瘀型:
主证: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5g、鬼箭羽15g、元胡10g、川楝子10g、地龙10g、木香6g、陈皮10g、双花藤15g。
正气尚盛者加川军破瘀;年老体弱者加生黄芪、党参扶正。
三、中医治疗效果
(一)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神经痛。
(二)减少西药用量,减少西药的副作用。
四、中医治疗难点
部分患者神经痛剧烈,现代医学虽然有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来止痛,但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常见。
五、针对难点的中医药治疗应对思路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和后遗神经痛有一定的优势,要积极探索。
中医特色疗法
(1)针刺法
针刺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痛阈、改善局部循环、抗菌消炎。针刺治疗带状疱疹,躯干部选取背腧穴和华佗夹脊,四肢选取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血海、三阴交,头颅部选取百会、风池。每次留针15min ,每间隔5 min 行1 次。每日针刺1 次,7 次为1个疗程。
(2)灸法
采用在皮损部位及其周围皮肤处同时用2 支艾条作广泛性回旋灸。
(3)穴位注射
辨证归经穴位注射,取穴:先选取皮损部位各簇水疱群间正常皮肤进行注射。①属肝胆型,再选取足少阳、厥阴经之阳陵泉、行间、侠溪、太冲、外关、期门等穴位注射,以疏泄肝胆郁火;②属脾胃型,选取足太阴、阳明经之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曲池等穴位注射,以清热利湿。治疗:抽取维生素B12ml、维生素B121ml、2利多卡因2ml混合后,围注疱疹周围2-3处。同时根据辨证选取所属经络穴位2-3个进行穴位注射,每穴1ml,每日1
次, 10 次为1个疗程。
Ⅲ 腰部带状疱疹初期怎么治疗
带状疱疹属于常见病毒性皮肤病,无论发生在腰腹部、胸胁部还是头面部,首先初期治疗需要抗病毒。建议患者在专科医院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足疗程抗病毒治疗,需要1周左右。出现局部皮疹或局部疼痛情况同时需要配合局部皮疹外用药,抗病毒或收敛药物。出现疼痛可能需要相应用到止痛药或营养神经药物。
带状疱疹病毒性皮肤病离不开中医治疗,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如患者出现红斑、水疱、口干、口苦、局部热痛可以辨证为肝经湿热证,通过清热解毒、疏肝止痛等治疗方法,配合中医药系统内服进行治疗。同时中医外用药优势较大,如抗病毒擦剂、水剂局部湿敷外涂,可以快速控制疱疹发生。如果出现局部神经痛中医还可以应用局部外治法,根据证型选择中医外涂、循经刺络拔罐、止痛等。
带状疱疹治疗建议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快速抗病毒、控制神经损伤。尽量让神经节炎症快速控制,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因此,出现带疱后建议进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