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这是水泡吗
水疱是指高出皮肤的疱疹,内含有水液。水疱的形成大多是由于炎症反应的结果,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疥虫)或变态反应引起的炎症,常见有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带状疱疹等。
天疱疹的皮损特征是,在外观正常的皮肤和粘膜上发生大水疱,并有表皮剥离,好发于皮肤皱折部位,多见中年人患病。疱疹样皮炎,带状疱疹则为多形性皮损。
多形性皮损是指皮疹的形态多种多样。如疱疹样皮炎,除水疱外,还有红斑、丘疹、风团等多种损害,瘙痒剧烈,但粘膜不受损害,皮损好发于腋窝、肩部和臂部。又如水痘,起初为丘疹,然后起水疱,呈椭圆形,最后结痂、脱屑,其特点是在同一部位,可见各阶段的皮疹,即丘疹、疱疹、结痂
(1)成簇汗疱疹扩展阅读:
去除手上水泡
首先,必须要把营养调好,营养必须要均衡,一般手上会长这种小水泡,都是因为营养不均衡,抵抗力比较低才导致的。尤其是在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必须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来起到清热降温的作用。当然在吃饭的时候也可以多吃一些青菜,素菜,在炎热的天气大鱼大肉的吃不利于给体内降火。
然后,做好清洁工作。之所以会长水泡,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个人的局部卫生没有做好,这些细菌,真菌有了生长的环境,所以这些水泡就产生了。如果已经长了小水泡了,最好可以用醋洗手,醋是有非常强大的消毒功能的,也不需要每天都用醋洗,不过至少一周洗两次左右。
最后,其实也是可以去寻求医生的建议,然后选择一些可以用于缓解水泡带来的瘙痒症状的药物涂抹在患处。这种方法见效会相对来说快一点,但是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药品。
如果发现自己的手上长了一些小水泡也不要过于紧张,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是可以治好的。另外,如果很痒也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千万不要用力去抓挠患处,因为会越挠越痒的,而且一旦把伤口挠破了,里面的水就会流出来,这样就更容易感染到其他部位。
不过如果实在太痒了还是可以抓一块凉毛巾在手上,这样可以缓解一下瘙痒的感觉。还有已经长了小水泡的人,千万不要和别人共用洗手洗脚的用具,避免交叉感染。平常尽量保持手部干燥,勤洗手,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
『贰』 鎵嬩笂璧蜂簡鍑犱釜灏忔场锛
鎵嬩笂璧锋潵鍑犱釜灏忔场锛屼笉鐤间笉鐥掞紝閫忔槑鐨勫皬棰楃矑鍙鑳芥槸姹楃柋鐤广佸诲父鐤c佷笜鐤规ц崹楹荤柟銆佸甫鐘剁柋鐤广佹墜瓒冲彛鐥呫佸崟绾鐤辩柟銆佹帴瑙︽х毊鐐庛佹墜鐧c佽惀鍏讳笉鑹绛夊紩璧枫傚叿浣撳備笅锛
姹楃柋鐤癸細姹楃柋鐤瑰彲鑳芥槸鐨鑲よ繃鏁忋佺毊鑲ょ櫍鑿屾劅鏌撱佸眬閮ㄨ繃鏁忋佺簿绁炵炵粡鍥犵礌绛夊洜绱犲紩璧凤紝鍙瀵艰嚧鎵嬫帉鍜屾墜鎸囧嚭鐜版暎鍙戠殑灏忔场锛屽苟浼存湁鐦欑棐鍜屽埡鐥涖
瀵诲父鐤o細瀵诲父鐤f槸浜轰钩澶寸槫鐥呮瘨鎰熸煋寮曡捣锛屽彲瀵艰嚧鐨鑲よ〃闈㈠嚭鐜板潥瀹炵殑涓樼柟锛屽苟閫愭笎澧炲ぇ锛屽嚭鐜板皬娉★紝涓旇川鍦拌緝纭锛岃繕鍙鑳戒細浼存湁鐦欑棐鍜岀柤鐥涖
涓樼柟鎬ц崹楹荤柟锛氫笜鐤规ц崹楹荤柟鍙鑳芥槸鏄嗚櫕鍙鍜銆佹瘨姹佸埡婵绛夊洜绱犲紩璧凤紝鍙瀵艰嚧鐨鑲や笂鍑虹幇鑺辩敓绫冲ぇ灏忕殑绾洪敜褰㈢孩鑹蹭笜鐤癸紝骞朵即鏈夌槞鐥掑拰鐤肩棝銆
甯︾姸鐤辩柟锛氬甫鐘剁柋鐤规槸鐢辨按鐥-甯︾姸鐤辩柟鐥呮瘨鎰熸煋寮曡捣锛屽彲瀵艰嚧鎵嬫帉鍜屾墜鎸囧嚭鐜版垚绨囩殑閫忔槑灏忔场锛屽苟浼存湁鐤肩棝鍜岀槞鐥掋
鎵嬭冻鍙g梾锛氭墜瓒冲彛鐥呮槸鑲犻亾鐥呮瘨鎰熸煋寮曡捣锛屽彲瀵艰嚧鎵嬮儴鍜岃冻閮ㄥ嚭鐜板皬娉★紝骞朵即鏈夌槞鐥掑拰鐤肩棝銆
鍗曠函鐤辩柟锛氬崟绾鐤辩柟鍙鑳芥槸鐥呮瘨鎰熸煋寮曡捣锛屽彲瀵艰嚧鎵嬮儴鍑虹幇鑱氶泦鐨勫皬娉★紝骞朵即鏈夌槞鐥掑拰鐤肩棝銆
鎺ヨЕ鎬х毊鐐庯細鎺ヨЕ鎬х毊鐐庢槸鐨鑲ゆ帴瑙﹀栫晫鐗╄川寮曡捣鐨勭値鐥囨х毊鑲ょ梾锛屽彲瀵艰嚧鎵嬮儴鍑虹幇绾㈡枒銆佷笜鐤瑰拰灏忔场锛屽苟浼存湁鐦欑棐鍜岀柤鐥涖
鎵嬬櫍锛氭墜鐧f槸鐨鑲ょ櫍鑿屾劅鏌撳紩璧凤紝鍙瀵艰嚧鎵嬮儴鍑虹幇灏忔场銆佽劚灞戝拰鐦欑棐绛夌棁鐘躲
钀ュ吇涓嶈壇锛氬傛灉韬浣撶己涔忕淮鐢熺礌B6銆佺淮鐢熺礌B12绛夎惀鍏荤墿璐锛屽彲鑳藉艰嚧鎵嬮儴鍑虹幇灏忔场銆佸紑瑁傜瓑鐨鑲ら棶棰樸
浠ヤ笂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濡傛灉鎰熷埌韬浣撲笉閫傚簲鍙婃椂鍜ㄨ涓撲笟鍖荤枟鏈烘瀯銆
『叁』 求助!!!得了疱疹怎么办
就是带状疱疹了。老年人情况比较重的,还是上医院治疗会稳妥。抗病毒的阿昔洛韦静脉输液一周就可以了,但是一定要口服强的松,一般3到5天,15毫克差不多了。不要长时间服用,再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效果会更好。因此建议到中医院住院治疗。带状疱疹还是要靠吃中药才能彻底治愈的,因为带状疱疹病毒是任何人都有的,但是这种疾病只会在体能下降,免疫力低下是才会发生,容易产生后遗神经痛,尤其是发生于面部的带状疱疹,最为凶险,容易导致失明、失聪,面瘫等等,严重的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的疱疹只是小毛病,最值得注意的是其所引起的疼痛,有疼痛存在是判定带状炮没有痊愈的很好标准。因为带状疱疹有的只有疼痛,可以始终见不到疱疹,仅仅表现为皮肤敏感,灼热,潮红。任何身体部位都可以发生疱疹,疼痛沿神经分布,疼痛的地方不一定会出现疱疹。疱疹的疼痛犹如骨头疼痛般,初发生疼痛时,有的患者还会以为那里的骨头有问题。发生于腰部腹部的疱疹,因为久不出现疱疹往往容易被误诊为急腹症或其他内科疾病,而延误病情。西医治疗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还可以配合其他有助于修复皮损的药物,严重的需要口服强的松才能控制。中医中药益气活血通络理气止痛入手,可以及早控制病情,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肆』 我想知道弧形菌丝成簇孢子成阳性这种皮肤病怎么治
体癣和股癣
体癣(tinea corporis)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甲板以外的平滑皮肤上的一种皮肤癣菌感染。股癣(tinea cruris)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和肛门周围的皮肤癣菌感染、实际上是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癣家畜(狗、猫等)或间接接触被患者污染的衣物机而引起。也可由自身感染(先患有手、足、甲癣等)而发生,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本病。气候温暖、环境潮湿更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体癣一般好发于面、颈、腰腹、臀及四肢等处。原发损害为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针头到绿豆大小,由中心逐渐向周围等距离扩展蔓延,形成环形或多环形。边缘微隆起,狭窄而不连贯,中央炎症减轻,伴脱屑或色素沉着。由于致病真菌不同及外体差异,皮损表现可有差异,如由亲人性红色毛癣菌引起的皮损常呈大片形,数目较少;亲动物性犬及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皮损炎症较明显,常以水疱为主,损害较少。但数目较少。但数目较多。自觉瘙痒,病久者因经常搔抓可引起局部湿疹样改变或继发细菌感染。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病情往往夏季发作或加重,冬季减轻或消退。股癣可单侧或双侧发生,基本损害与体癣相同,但由于该部位温暖潮湿,易摩擦,常表现为下侧边界清楚、炎症明显的红斑。病久者,皮损可失去典型表现,或因搔抓致浸润增厚、苔藓样变。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皮损表现,一般不难诊断。取损害边缘鳞屑作真菌直接镜检可明确诊断,但查菌阴性往往不能除外,有时需反复检查或作真菌培养。本病有时应与环形红斑、玫瑰糠疹、湿疹、神经性皮炎或擦烂红斑等相鉴别,真菌检查可有助于最后确诊。
防治
1.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可酌情外搽复方苯甲酸搽剂(灰氏癣药水)、复方雷锁辛搽剂(卡氏搽剂)、3%咪康唑霜、1%~2%克霉哇霜、酮康唑霜等,每天2次。连续2—4周。皮损消退后继续用药2周,以免复发。对股癣及婴幼儿体、股癣患者宜选用较温和的药物。
2.对皮损广泛或单用外用药疗效不佳者,可同时内服灰黄霉素,成人每天 0.6~0.8g,连用2~4周,或酮康唑0.2g,连服2~4周。伊曲康唑或特并萘芬亦可酌情采用。
3.如伴发手、足、甲癣等应同时治疗。
4.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使用癣病患者浴盆、拖鞋、毛巾及内衣等,避免与患癣的狗、猫接触。
手癣和足癣
皮肤癣菌侵犯掌、足跖和指(趾)间平滑皮肤引起的感染分别称为手癣(tineamannus)和足癣(tinea Pedis)。皮损单独发生于手、足背者则称为体癣。手癣和足癣常可彼此传染,相继发病,也可仅侵犯一处,其中以足癣更为常见,是真菌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在我国尤以江淮流域以南,气候温暖、潮湿,患病更为普遍。
病因 致病菌主要是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常见菌种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因其抵抗力强,不易控制,已成为我国当前手足癣的主要致病菌。
本病系通过接触传染。在公共浴池洗澡,穿用公共拖鞋,穿用患者的鞋、袜、手套,使用公共浴巾等均易于感染本病。本病传染广泛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常在皮屑内形成关节孢子,它能抵抗较恶劣的环境而长期生存,并具有传染他人的能力。另外。红色毛癣菌容易引起角层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愈,且易复发。再者,由于损害严重性不强,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常不予重视,而未及时就医,因此病变常迁延不愈。
临床表现
(一)足癣多见于成人,男女皆可罹患。往往夏季加重,秋季减轻,若未彻底治疗,常迁延多年。依其皮损表现常可见分为以下3型,但三者可同时或交替出现,或以某一型为主。
1.鳞屑水疱型最常见。常于趾间、足跖及其侧缘反复出现针头大小丘疱疹及疱疹,聚集或散在,壁厚发亮,有不同程度炎性反应和瘙痒,疱干后脱屑,呈小的领圈状或大片形,不断脱落,不断发生。病情稳定时,常以脱屑表现为主。
2.浸渍糜烂型常见于第四、第五趾间。角质层浸渍、发白、松软,剥脱露出红色糜烂面或蜂窝状基底,可有少许渗液。本型易继发感染,并发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丹毒等。
3.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角质层增厚、粗糙、脱屑、干燥。自觉症状轻微。每到冬季,易发生皲裂。本型常发生于病期较长、年龄较长患者。
(二)手癣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显。损害初起时常有散在小水疱发生,而后常以脱屑为主,皮纹增深,触之粗糙,病久者呈现角化增厚。患区与正常皮肤之间常可见一定界限。损害多限于一侧。初起时常始于掌心、第二、第三或第四指掌处,久之累及整个手掌。自觉症状多不明显。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但不典型手足癣常常容易和手足湿疹、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真菌检查常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 需按不同类型分别处理。
1.鳞屑水疱型复方苯甲酸搽剂、复方雷锁辛搽剂,1%-3%益康哇、咪康唑、克霉唑或酮康唑霜等均可酌情选用,外搽,每日 2~3次。有时可用 10%冰醋酸液浸泡疗法。
2.浸渍糜烂型一般选用比较温和或浓度较低的抗真菌外用制剂,如复方雷锁辛搽剂或上述咪唑类抗真菌霜剂。有时需要加用干燥性粉剂,如足粉。
3;角化过度型一般宜选用抗真菌软膏或霜剂,如复方苯甲酸软膏、咪唑类霜剂或其它抗真菌药物。
不论用何种药物都应耐心坚持治疗程1-2个月。如伴发细菌性继发感染或病久继发湿疹样变者均应作相应处理。
甲癣
甲癣(tinea unguium)通常由皮肤癣菌即毛发癣菌、小孢子菌或表皮癣菌侵犯甲板所致。由皮肤癣菌以外的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等侵犯甲板感染则称甲真菌病、( onychomycosis)。
甲癣常继发于手、足癣,其致病菌与手、足癣基本相同。依真菌侵入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两种:①甲下型甲癣:真菌从甲侧缘或前缘侵入,沿甲板向后发展,形成松脆的角蛋白碎屑,堆积于甲下,使甲增厚,凹凸不平,翘起,甲板与甲床分离,前缘如虫蚀状,残缺不整,久之甲板全被破坏。浅表型白色甲癣:真菌从甲面侵入,形成不整形白色混浊斑,久者亦常致甲板变形、增厚、变脆。受累指(趾)甲多少不一,轻者1—2个,重者大部分或全部指(趾)甲受累。一般无自觉症状。偶伴发甲沟炎。病程缓慢,如不治疗,可多年不愈。
本病有时应与银屑病、湿疹、扁平苔薛等引起的甲病相鉴别。
因药物不易进入甲板,故甲癣的治疗较为困难。一般可外搽 30%冰醋酸液或 3%~5%碘酊。每日2次;直至新甲生成为止。每天搽药前宜先用刀片轻刮松脆病甲,以利药物渗入。再者,亦可采用 15%柳酸乳酸软膏、40%尿素软膏或纯尿素粉外敷,包扎,待病甲软化后将其剥离拔除,尔后再继续外用药治疗,直至新甲生成。对病情严重、外用疗法难以奏效者,可同时内服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特并萘芬(terbinafine)以缩短疗程。
癣菌疹
由皮肤癣菌感染灶(以足癣为常见)释放出的真菌代谢产物而引起的远隔部位发生的皮疹称为癣菌疹(dermatophytid),是机体对真菌感染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
本病的皮疹表现多种多样,常表现为手部对称性汗疱疹样发疹,小腿丹毒样皮疹,或四肢泛发对称性湿疹样皮炎。此外,尚可发生多形红斑样、结节性红斑样或荨麻疹样皮疹等。这类继发性皮疹查不到菌。癣菌素皮肤试验常阳性,在癣菌感染原发灶得到妥善处理后,癣菌疹往往亦随之减轻或消退。
癣菌疹主要治疗原发灶,局部宜用比较温和的消炎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而不可乱搽癣药膏或癣药水。酌情服用抗组胺类药物。
花斑癣
花斑癣(tinea versicdor)俗称汗斑,是由糠批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r)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
病因 致病菌系一种嗜脂性酵母,称为卵圆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rum ovale)或正圆形糠秕孢子菌(P.orbiculare)。此菌是正常皮肤的腐生菌,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温高潮,局部多脂多汗,卫生条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转化为菌丝型方可致病。此菌仅侵犯角质层浅层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损在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皮损好发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处,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病程慢性,冬季皮疹减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复发。
诊断 根据皮疹表现及好发部位,不难诊断,镜检可见弯曲或弧形菌丝和成簇圆形厚壁孢子。以wood灯照患部可显示黄色荧光。
治疗 以局部外用疗法为主。复方雷锁辛搽剂、 5%柳酸搽剂、 50%丙二醇液、1%~ 3%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或酮康唑霜等均可酌情选用。也可外用40%硫代硫酸钠液,稍干后再搽4%盐酸液,疗效亦佳。所有药物外用,每日1-2次,连用么2-4周即可治愈。治愈后仍需用药2周,以防复发。治疗期间需勤洗澡、勤换衣,内衣宜煮沸消毒。对顽固病例,可同时口服酮康唑200mg,每周1次,共2—4次。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肤、粘膜或内脏器官的真菌病。
病因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阴道和皮肤上。正常情况下,念珠菌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并不致病,仅在一定条件下方可致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入侵途径与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当患者有糖尿病、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均易发生感染。也可由于长期放置导管、插管、器官移植、放疗、化疗而致病。本病多数属于内源性感染,少数为外源性感染。
念珠菌属中约有8种菌能引起人体致病,但白色念珠菌(canidida albicans)的致病菌,毒力最强。其它几种念珠菌因致病力弱,较少引起感染,只有当人体免疫力特别低下时,这些念珠菌才会单独或与白色念珠菌协同致病。
临床表现 根据侵犯部位不同,本病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皮肤念珠菌病
1.指(趾)间糜烂 多见于长期从事潮湿作业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
间最为常见。指(趾)间皮肤浸波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湿润面,基底潮红,可有少量渗液。自觉微痒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问擦疹多见于小儿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发于腹股沟、臀沟、腋窝及乳房下等皱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湿润的糜烂面,基底潮红,边缘附领口状鳞屑。外周常有散在红色丘疹、疱疹或脓疮。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见于肥胖儿童,可与红彤并发。皮疹为绿豆大小扁平暗红色丘疹,边缘清楚,上覆灰白色领圈状鳞屑,散在或密集分布于胸背、臀或会阴部。同时伴发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沟炎、甲床炎多见于指甲。甲沟红肿,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脓,稍有疼痛和压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浊,有白斑,变硬,表面有横嵴和沟纹,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泽,且不破碎。
5.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少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内分泌疾患,如甲状旁腺、肾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别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从婴儿期开始发病,但也可发生于新生儿期。皮损好发生于头面部、手背及四肢远端,偶见于躯干。初步为红斑、 丘疹鳞屑性损害,渐呈疣状或结节状,上覆黄褐色或黑褐色蛎壳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晕。有的损害高度增生,呈圆锥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
角质块,其下是肉芽肿组织。愈后结痂,累及头皮的可致脱发。
(二)粘膜念珠菌病
1.鹅目疮多见于婴幼儿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龈等处出现边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围红晕。去除假膜可见红色湿润基底。若累及口角则有口角糜烂、皲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阴阴道炎及龟头包皮炎。阴道分泌物粘稠、色黄或奶酪样斑片,在阴道壁上可见灰白色假膜样斑片,有瘙痒或灼热感。假膜和白带涂片可见
假菌丝和成群芽孢。男性患者较少见,多通过配偶感染,可见包皮及龟头潮红、干燥光滑,包皮内侧及冠状沟可见覆有假膜的斑片。
(三) 内脏念珠菌病 念珠菌感可累及全身所有内脏器官,其中以肠念珠菌病及肺念珠菌较常见。此外,尚可引起泌尿道炎、肾盂肾炎、心内膜炎及脑膜炎等,偶可引起念珠菌败血症。所有内脏感染常继发于多种慢性消耗疾病,且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皮持激素及化疗等,放疗等诱发因素,症状多无特异性,应提高警惕。
诊断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诊断有赖于多种类型特有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真菌检查作出判断。内脏念珠菌除根据临床表现外,需多次、多途径培养为同一菌种方可确诊。
鉴于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痰、粪便和阴道分泌物单纯培养阳性,只能说明有念珠菌存在,不能确诊为念珠菌病。直接镜检应看到假菌丝和芽胞,菌丝存在说明处于致病状态。
治疗
1.局部疗法
(1)2%克霉唑、咪康唑或酮康唑霜,或复方雷锁辛搽剂,外搽,每日2次,主要适用于多种皮肤念珠菌病。伴红痒的丘疹形念珠菌病尚可外搽含制霉菌素的硫磺炉甘石洗剂,每日4~6次。间擦疹常需加用扑粉。
(2)制霉菌素搽剂(制霉菌素100万U,甘油10ml,蒸馏水加至60ml),主要适用于鹅口疮及生殖器念珠菌病,外搽,每日2~3次。
(3)制霉菌素栓剂(每个5万~10万U),适用于念珠菌性阴道炎,每晚一次,连用1~2周。
(4)多聚醛制霉菌素 5万 U加生理盐水5ml,或两性霉素 B5mp加注射用水20ml,作气雾吸入,每日2~4次,适用于口腔及呼吸道念珠菌感染。
2.全身疗法主要适用于各种内脏念珠菌病及严重的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
(1)制霉菌素:每日200万~400万U,分4次口服,儿童5万~10万U/kg.d。该药在肠内极少吸收,主要用于消化道念珠菌病。
(2)酮康唑:0.2g,每日一次。疗程视感染类型和患者的反应而定。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3)伊曲康唑:200mg,每日一次,连用4周以上。
(4)两性霉素B(0.5~ling/kg·d)静脉点滴,或合并口服5一氟尿嘧啶(150一200。ig/kg·d),可有一定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
预防
1积极治疗易诱发本病的原发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及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
2.合理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需长期应用者应严密观察发生各种念珠菌病的征兆,并予以及时处理。
3.皮肤皱褶部位、尤其是肥胖多汗者应保持清洁干燥;注意口腔及外阴部位清洁卫生。
『伍』 疱疹跟汗疱疹有啥子区别
汗疱疹并没有传染性。汗疱疹指的是对称的发生掌、趾皮肤复发性的、水疱性回的皮肤答疾病,可能会伴有瘙痒或者烧灼感。汗疱疹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系:1、手足多汗;
2、手部的真菌感染,比如红色毛癣菌等;
3、过敏的体质;
4、精神因素,比如焦虑、熬夜等;
5、接触过敏原。汗疱疹以青壮年比较多,有些精神因素可能会导致汗疱疹的发作。因此患者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进行舒缓的运动、寻求家人帮助等方式,来进行合理的减压。
『陆』 身上长了一片透明的小水泡
带状泡疹 病因症状 缠腰龙又称为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疲乏、感冒、肿瘤、某些药物等均可是发病诱因。发病前患处多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或伴有轻度发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皮疹多发生在身体一侧,多见于腰胁部。初起皮肤红,出现群集的丘疹和水疱,周围伴有红晕,常沿神经分布呈“条带状”,自觉灼热和疼痛。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内容物初为透明,经3-5天可呈混浊,严重时可出现血疱或环死。若发生在眼部,还可引起结膜炎、溃疡性角膜炎等。本病的特点是局部显著疼痛,个别病人皮疹消退后仍顽固不退,病程2-3周,愈后极少复发。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同时累及皮肤和神经的皮肤病。其疱疹位于身体一侧,常见成簇小水泡沿着胸部肋间神经或面部三叉神经作带状分布,伴有发热、神经痛和局部性淋巴结肿大。病程约2周。年迈老人在皮肤疱疹消退后,常留有严重的神经痛症,有时疼痛可延续半年以上。 中医称本症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认为是由于肝胆火盛或湿热内蕴,又感受外来毒邪而发病。 自疗注意事项 (1)本病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效果较好,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而中药攻克邪毒效果明显。 (2)保持皮肤、衣衫清洁,疱疹破碎后滋水较多,要及时清洗、替换。 (3)猪头、公鸡、鹅、象皮鱼、虾、蟹等食品,中医认为是发物,应该忌吃。 (4)饭菜宜素净清淡,不宜多吃煎、炸、姜、辣酒等热性食品。 (5)保持情绪安定,烦燥不安、肝炎上窜会诱发疼痛,加重病情。 (6)保持大便畅通,以利邪毒内热下泄。 (7)皮疹消退后,如疼痛仍旧继续,可不必紧张,时间一长,疼痛会自然消失。疼痛影响睡眠时,可适量服一些止痛片。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 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每次1片,每日5次。 (2) 去痛片、安乃近、消炎痛、阿斯匹林之类止痛药任选一种服用。每次1粒,每日3次。 (3) 导赤散,每次3克,每日3次。 (4) 季德胜蛇药,每次5-10片,每日3次。 (5)七厘散,每次1.2克,每日3次(孕妇忌服)。 2、验方自疗法 (1)大青叶、蒲公英各15克、马齿苋60克、延胡素12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 (2)半边莲、天胡荽各60克、青黛5克(分两次冲服),每日1帖,分3次煎服。 (3)龙胆草、板兰根、当归各60克、玄胡50克、丹皮30克,共同研成细末,每次服3-6克,每日3次。 (4)独头大蒜2瓣,雄黄粉10克。将大蒜去皮后与雄黄同捣烂,外涂患处。缠腰火丹,是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每多缠腰而发,故为此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5)生姜适量,将生姜捣汁于铜锅内熬浓,涂患处至觉热辣感为度,每日擦1-2次。本病也称为“蛇丹”。患过本病,一般不再复发。 (6)独头蒜适量,捣烂,敷于患处。带状泡疹已溃烂者不可用此方。无独头蒜用一般蒜头也可。 3、外治自疗法 (1)田七药物牙膏调醋外涂患处。 (2)仙人掌去刺捣烂,拌入少量糯米粉外敷患处,干则更换。 (3)等量生百合、白糖捣成糊外敷患处。 (4)无花果叶数片,洗净捣烂,加少量醋外敷患处。 (5)金黄散(成药)拌醋外敷患处,干则更换。 (6)氧化锌糊剂,搽患处。 避免误诊 本病如侵犯眼睛不能忽略,在服药的同时,加用氯霉素眼药水及0.1%疱疹净眼药水交替滴用,每日各3次。有条件的宜赴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