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湿疹文献
扩展阅读
手疱疹图片 2025-02-12 11:54:03
雀斑卸妆工具 2025-02-12 11:53:27
住宾馆疱疹 2025-02-12 11:53:25

湿疹文献

发布时间: 2025-02-12 08:18:09

A. 湿疹中医怎么办用什么中药好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非传染性、过敏性表皮炎症,在中医文献中拥有“浸淫回疮”、“旋耳疮”答、“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多种别称,分发作部位及人群不同又有多种分类。
去除湿疹的话建议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取洋甘菊蕴矶霜。
蘸取适量后直接在患处进行涂抹,待皮肤自动吸收即可。每日可涂抹3次。
二:取土茯苓10克,草龟1只,白糖适量。
将草龟壳碾碎,然后和土茯苓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以慢火反复熬煮成膏。每次服用时,用药匙舀取30毫升,放入碗中,撒入白糖,倒入温开水冲饮。每日可食用2次。
三:取陈皮15克,云苓10克,苍术6克,白术6克,白扁豆5克,苍耳子3克,甘草3克。
将上述药材全部置于锅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并煎煮,煎煮至沸腾后滤出,待温时服用。每日服用2次。

B. 临床效验方:“ 顽固湿疹 ” 专治方

古道瘦马王幸福

主方:

土茯苓60g  莪术10g  川芎10g  甘草6g  白鲜皮30g  苦参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有渗液者加黄连5g,银花12g,干性者加地骨皮10g  紫草15g。

主治:急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古道瘦马体悟:

此方是治疗急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卓有显效之方。

我最早是三十前从《干家妙方》一书中看到,作者是湖南老中医胡天雄先生,后又在《中医临床家---胡天雄》一书中,再次看到,胡老称其为皮肤解毒汤。

据胡先生介绍,本方出《续名家方选》(日本村上图基撰),分量为余所拟定。

原名从革解毒汤,据云为治疥疮之有效方。

原注云:

“不用他方,不加他药,奏效之奇剂也。”

经多年之临床观察,知本方对多种皮肤病有效,对过敏性皮炎效果尤著,对疥疮无显著效果,当是误认湿疹为疥疮也。

概皮肤疮疡,多湿热为病,而瘙痒则主于风邪,土茯苓解风湿热毒,故为此方主药。

凡皮肤病湿热胜而渗出旺盛者,方内有黄连、银花,收效殊佳;

其风热胜为干性者,瘙痒较剧,则以地骨皮、紫草易黄连、银花,大有凉血止痒之功,气血不足者,归、芪亦可加入。

因去“从革”二字,改用今名。

治疗皮肤病中的湿疹类病证,我过去一直以消风散为主加减,临床时有效时无效,很不顺手,一直想找一个疗效较好的方子。

经过查找文献,翻阅名老中医之医案,发现了这首皮炎解毒汤,验证于临床,确无虚言,治疗急慢性湿疹十中八九,心中甚为惬意。

该方简洁明了,很好掌握,易于加减。

我临床上因嫌其中个药量偏小,常增量,并加入其它药,效果更好,更显著。

现举二例示之:

验案一

患者:唐某某,男,11岁。

刻诊:全身搔痒,尤其是双臂双腿,泛红色暗深,因出小湿疹,痒甚,被抓挠的血痂遍布,惨不见睹;

身上其余地方散在痒疹,但不及腿臂集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饮食二便基本正常。

经省二院皮肤科诊断为湿疹,屡用西药和外用药膏无效,于是转治于中医,

余为其处方上方加减:

土茯苓60g  莪术10g  川芎6g  生甘草10g  地骨皮30g  紫草15g  苦参10g  白鲜皮30g  地肤子12g 

七剂 水煎服 日三次。

一周后复诊,据其母云,真见效,已不痒了,也未见再出新疹。

效不更方,又续七剂,基本痊愈,仅双腿胳臂遗留暗红色印迹。

三诊调整上方为:

土茯苓60g  莪术10g  川芎10g  甘草6g  地骨皮10g  紫草15g  桃仁6g  红花6g  当归6g  赤芍6g  生地10g

十剂巩固治疗,后彻底痊愈。要求忌口三个月。

——《古道瘦马医案》

C. 中医上湿疹什么意思

湿疹、可能有人知道它现代的叫法、但中医很早就对湿疹什么意思做了详细解释、而且对其病因以及治疗方法等研究多年、为湿疹的治疗提供了一大方法。 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湿疹、异位性皮炎及婴儿湿疹等。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炎症、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但常在冬季以后复发或加剧。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对湿疹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中医是如何解释的。中医针对不同的湿疹类型、为患者提出了解决良方。 中医在临床上将湿疹分:湿热症、血虚风燥症。中医建议、湿热症:一般瘙痒、丘疹型以止痒抑菌为主、湿疹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饮食应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患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清热利湿食品。血虚风燥症:血虚风燥症应注意肝火旺盛、在饮食尽量清淡为主、多吃青菜、芹菜、胡萝卜;一定注意避免面烟酒、同时可以用一些调理气血的药物止痒润燥、清热利湿进、修复皮损进行治疗。保持心情舒畅、不要便秘等、最重要是过敏的患者尽量不要接触过敏原。 了解等相关知识、对我们利用中医方法治疗湿疹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D. 湿疹从中医角度看是什么原因

湿 疹(中医解释):

【概述】:键敏

湿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分急性、慢性两种,任何性别,年龄均可发生,也可能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其特征常对称发作,有剧烈瘙痒的感觉。由于患病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与病名。

湿疹(eczema)是近代的病名,虽古代文献中未见此名,但依据部分的“癣”、“疮”、“风”等说状,如婴儿发生于面部的奶癣(胎癣疮),发生于鼻部的鼻 疮,发生于耳部的旋耳疮,发生于阴囊部的肾囊风,发生于四肢弯曲处的四弯风等,皆属本病范围。

【病因病机】:

一般由于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但急性湿疹以湿热为主,慢性者多伴有血虚所致。

【辩 证】:

一急性湿疹:初期在局部皮肤上焮红作痒,很快的出现丘疹和水泡,搔抓破之后,变成糜烂,滋水淋漓,以后焮红渐退,滋水减少,结痂脱屑而愈。

二慢性湿疹:大多由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变而来,但也有初起时就为慢性。症状和急性的相似,病程可能延续几个月到几年,或者更久。由于病程缓慢,皮肤可变厚粗糙,呈暗红或带灰色,皮纹加深,呈席状,一般无滋水,间或因骚抓后亦可引起红肿糜烂出水,但范围是比较局限的。

湿疹因发生部位的不同,故具有一下的特点:

1、奶癣(婴儿湿疹):见于1个月至2个月的小儿,好于面颊及前额。初期皮肤发红,干燥脱屑,奇痒,夜间更甚,吵闹不安,骚抓后或衣领枕头摩擦后,则在原先干燥处发生丘疹和水泡,破后糜烂;滋水淋漓,滋水干后,渐渐结痂,甚至可蔓延之颈项,胸腋条处。每当肥皂或热水洗脸后,病变增剧,虽经治愈,可以反复发作,往往拖延一、二年自行消失。

2、鼻 疮(鼻孔口湿疹):好发于儿童。因经常流涕,刺鼻孔皮肤,一致发生糜烂结痂现象。亦可继发于热疮。

3、旋耳疮(耳部湿疹):好发于耳后。容易糜烂,滋水甚多,致耳后折系逢如刀割之状。

4、肾囊风(阴囊湿疹):急性者皮色潮红,水泡糜烂,滋水浸淫,慢性者皮肤肥厚,皮纹加深,颜色变白或变黑,均有剧痒。

5、肝门圈癣(肝门湿疹):起初时在肛门周有铜元大小的损害,皮色潮红,流滋作痒,日后往往转变为慢性,皮肤色褐,亦可蔓近会阴部,多凯亮拍继发于痔疮、蛲虫病之后。

6、四弯风(四肢湿疹):好发于四肢两侧,往往对称发作,皮肤变厚粗糙,干燥瘙痒。如用热水烫洗或抓后,亦有出水现象。

【治 疗】:

一、急性湿疹一般宜清热利湿为主。

二、慢性湿疹一般于清热利湿发中佐以养血祛风,营血不足、 湿热逗留,以致血虚伤阴,化燥生风,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盯羡滞的风邪的方法。风有外风、内风的区别。内风应平熄,外风应祛散。祛风法适宜于外风。分为“祛风除湿”、“疏风泄热”、“祛风养血”、“搜风逐寒”等法)

【护 理】:

急性者忌水洗,不论急性,慢性,均忌食辣酒鸡鸭海鲜等都火发物。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针:

中医医治湿疹的方针,是把体内积聚的热毒引发出来而予以排除,同时要改善体质,令机能回复正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健脾、化湿、活血、清泻等,视乎病者的体质而定。中药医治湿疹是可以根治的,但由于医治的重点不是把表面的皮肤病病徵消除,而是要彻底改变体质,因此医治需时,并非一两个星期便能见效。此外,病者需有心理准备,因为用药初期可能因要引发热毒排出以致病情更为严重。不过,这只是复原过渡期的短暂反应,无须过虑。
另一方面,要根治湿疹,最重要的是病者必须和医师配合,从日常饮食入手,因为若一面吃药排毒,一面又吃进带毒食物,试问又怎能痊愈。湿疹病患者应戒吃能加剧疾病及引致敏感的刺激性食品,如酒、辛辣煎炸的食物、虾、蟹、牛肉等。有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令人体难以分解,如牛奶、豆类等,应少吃为佳。病者亦应避免各种刺激皮肤的因素,例如搔抓、用碱性强的肥皂或过热的水洗浴、不要让阳光直晒着患湿疹的地方等。
湿疹之类的皮肤病,即使根治后若饮食不当或身体状态欠佳可能又会复发。因此,最重要的是把身体调理好,以及进食与体质相配合的食物,避免发病,而非到病发后才求医治。
根据清热、化湿和活血的原则以中医中药治疗湿疹,临床疗效非常显著。

中医对湿疹的命名:

中医对本病的命名因部位不同而不同, 如 “ 痼疮 ” 相当于急性湿疹, “ 燥痼疮 ” 相当于慢性湿疹, “ 浸淫疮 ” 相当于泛发性湿疹, “ 面游风 ” 相当于面部湿疹, “ 旋耳疮 ” 相当于耳部湿疹, “ 乳头风 ” 相当于乳头湿疹, “ 脐疮 ” 相当于脐部湿疹, “ 绣球风 ” 、 “ 四弯风 ” 相当于肘窝与膝窝湿疹, “ 鹅掌风 ” 相当于掌部湿疹, “ 湿臁疮 ” 相当于小腿湿疹, “ 肛门圈癣 ” 相当于肛门湿疹。 祖国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禀性不耐,风热内蕴, 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 浸淫肌肤而成。其中 “ 湿 ” 是主要因素。由于湿邪粘腻、重浊、易变,故病多迁延,形态不定。而慢性湿疹是由于营血不足、 湿热逗留,以致血虚伤阴,化燥生风,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

参考资料:www.pifu120.net

E. 得了湿疹怎么办引发湿疹的原因有什么,中医调理有妙招

相信春天到了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烦恼就是湿疹又犯了,又痒又难受。今天带大家了解预防治疗湿疹。

中医学称之为“湿疮”。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血风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湿疹、异位性皮炎及婴儿湿疹等。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化学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湿疹的发病呈上升趋势。

一、病因

湿疹的发病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所致,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一)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湿疹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二)环境因素:

研究证实环境因素是湿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是指日益增多和复杂的环境性变态原,包括:

1、人造织物、人造革品、与衣着有关的印染剂漂白剂、光亮剂、防蛀剂、防霉剂、坚挺剂等现代衣着的环境性变态原料。

2、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反季食品,用于食品生产的化肥、农药、人工饲料、饲料添加剂,用于食品加工的防腐剂、矿氧化剂、香料、色素、催熟剂、增稠剂等现代饮食的环境性变态原。

3、人造建筑构件、化学涂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人造纤维、胶合剂、防水剂、家用及办公室电子器材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居室清洁剂、杀虫剂的功能现代居住中的环境变态原。

4、化学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气体,制造 汽车 ,舟船,飞机的材料,道路的沥青路面,马路旁绿化植物的花粉等现代交通的环境性变态原料。

5、洗涤剂工厂中制造洗涤剂所有的酶制剂,塑料工厂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橡胶工厂的乳胶,制药厂的抗生素及其他化学原料等现代职业的环境变态原。

6、与现代生活方式有关的环境性过敏原,如化妆品及猫、鹦鹉等。

当人体长期在这种不良环境下,可导致免疫功能失调,最终造成对环境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湿疹。

(三)感染因素:

某些湿疹与微生物的感染有关。这些微生物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气源性真菌如枝孢霉、点青霉、烟曲霉、黑曲霉及黑根霉等。

(四)饮食因素:

有些食物可引起食物的变态反应,从而导致湿疹的产生,容易引起变态反应的食物主要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海产类食物(蛤蚌类、鱿鱼、乌贼)、羊肉等;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品,如葱、姜、蒜、洋葱、辣椒、酒、芥末、胡椒等;某些壳类果实,如杏仁、栗子、核桃;种子类食品,如各种豆类、花生、芝麻等;某些水果,如桃、葡萄、荔枝、香蕉、菠萝、桂圆、芒果、草莓等;某些富含细菌的食品,如死鱼、死虾、死螃蟹以及不新鲜的肉类;某些富含真菌的食品,如蘑菇、酒糟、米醋等。

近代食物生化研究发现,在香蕉、菠萝、茄子、葡萄酒、酵母中含有很高的组胺成分,鸡肝脏、牛肉、香肠内亦含有相当高的组胺,而易导致湿疹的发生。

(五)药物因素:

药物是某些湿疹,尤其是湿疹型药疹的最主要的原因。一般来说任何药物均有引起湿疹性药疹的可能性。

(六)其他因素:

湿疹的产生也与苦闷抑郁、忧虑紧张、情绪激动等精神因素有关。疲劳、失眠等体质状况,以及寒冷、潮湿、干燥、日光、紫外线、摩擦等气候、物理因素也能引起。另外慢性肠胃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肠寄生虫以及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等因素皆是湿疹发生的原因。

湿疹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我国人群患病率为3%-5%,儿童可达10%-20%。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的皮损多形性,常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容易反复发作。

湿疹(湿疮),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具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为临床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和季节。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首见于《金匮要略》:“浸淫疮,黄连粉主之”。中医认为: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饮食不节;素体虚弱;湿热蕴久是患上湿疹的主要原因。想要治疗湿疹,分清证型是关键!

湿疹常或因体质禀赋不耐,又外感六淫邪气而致,但与风、湿、热关系最为密切;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病。也与卫表亏虚,经络瘀滞和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现代医家赵炳南进一步阐述了其临床特点,夹风者瘙痒明显,化火者皮肤焮赤灼热,夹湿者流渍缠绵。

针对证型,辨证施治

湿热浸淫证

主症:发病迅速,急性期皮损,伴有身热,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泽泻、半夏、丹皮、丹参、地黄、厚朴、桃仁、公英、地丁、车前草、龙骨、牡蛎。

脾虚湿盛证

主症:发病缓慢,皮损潮红,瘙痒,糜烂或鳞屑,伴有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组成:防风、苍术、白术、茯苓、陈皮、厚朴、猪苓、木通、泽泻、滑石、甘草。

血虚风燥证

主症:病久,慢性皮损为主;伴口干不欲饮,钠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数。

治法:养血润肤。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组成:当归、川芎、地黄、黄芩、苦参、薏苡仁、车前草、法半夏、白鲜皮、地肤子、龙骨、牡蛎。

除此之外,治疗湿疹还可选用中成药。湿热浸淫证选用龙胆泻肝颗粒或胶囊;急性患者选用一清胶囊;慢性患者选用玉屏风散。外用药选择金黄散、除湿止痒软膏、肤痔清、青鹏膏。 以上药物,请在专业指导医师指导下使用。

F. 什么叫湿疹

湿疹
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皮疹损害处常有渗出潮湿倾向。多形性皮疹,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为特征,对称分布,自觉剧烈瘙痒,病情易反复,可多年不愈。湿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于面部、耳后、四肢屈侧、乳房、手部、阴囊等处,对称分布。
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湿疹、异位性皮炎及婴儿湿疹等
近年来,湿疹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化学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均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