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见皮肤病中西医病名对照
一、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1、脓庖疮:黄水疮、滴脓疮、脓窠疮
2、疖:疖、暑疖、热疖、疖毒、坐板疮
3、麻风病:麻风、大麻风、大风、疠风
4、丹毒、赤丹、抱头火丹、流火
5、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流皮漏、颜面雀啄
6、硬红斑:腓肠发
7、毛囊炎:发际疮[头后部]、疖毒
8、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炎:蝼蛄串、蟮拱头
9、坏疽性脓皮病:蛐蜒疮、蚯蚓瘘
10、痈:痈、有头疽
11、寻常性狼疮:流皮漏
12、皮肤炭疽:疫疔、鱼脐疔
13、类丹毒:类火丹、类赤丹
14、红癣、丹癣
15、瘰疬性皮肤结核:蟠蛇疬、鼠瘘
二、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1、带状疱疹:C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火带疮
2、风疹:风痧
3、水痘:水痘、水花、水疮
4、寻常疣:枯筋箭、疣目、千日疮、疣疮、刺瘊
5、传染性软疣:鼠乳
6、跖疣:足瘊、牛程蹇(JIAN)
7、单纯疱疹:热疮、热气疮、火燎疮
8、扁平疣:扁瘊
9、疱疹样湿疹:痘风庖
10、幼儿急疹:小儿发痧
11、传染性红斑:丹痧
三、真菌性皮肤病
1、头癣:秃疮、肥疮、白秃疮、癞痢头、白癞痢、蛀发癣
2、手癣:鹅掌风
3、足癣:臭田螺、田螺疮、烂脚丫、脚湿气
4、甲癣:灰指甲、鸡爪甲
5、体癣:圆癣、金钱癣、钱癣
6、股癣:阴癣
7、花斑癣:紫白癜风、汗斑
8、叠瓦癣:刀癣
9、癣菌疹:脚气疮
10、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雪口
四、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湿疹:浸淫疮(全身性)、旋耳疮(耳部湿疹)、乳头风(乳房湿疹)、绣球风(阴囊湿疹)、四弯风(肘、N窝湿疹)、蜗疮(手部湿疹)、阴湿疮(外阴湿疹)
2、婴儿湿疹:奶癣、胎看
4、丘疹性荨麻疹;、水疥、水疱湿疡、细皮风疹
5、接触性皮炎:漆疮、膏药风、马桶癣
6、药物性皮炎:中药毒
7、尿布皮炎:湮尻疮
8、水田皮炎:水渍疮
五、结缔组织及有关免疫性皮肤病
1、红斑狼疮:鬼脸疮、红蝴蝶
2、硬皮病:皮痹、皮痹疽
3、皮肌炎:肌痹
4、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
5、干燥综合征:燥毒
6、结节性多动脉炎:脉痹
7、成人硬肿病:肉痹
六、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1、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摄领疮、顽癣
2、皮肤瘙痒症:痒风、血风疮、风瘙痒、阴痒(外阴瘙痒)、逸风疮(老年瘙痒)
3、痒疹:粟疮
4、结节性痒疹:马疥、顽湿聚结
七、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1、银屑病:白H、松皮癣、干癣、蛇风
2、玫瑰糠疹:风热疮、母子癣、血疳
3、多形红斑:猫眼疮、血风疮、雁疮
4、毛发红糠疹:狐尿刺
5、掌跖角化病:手足发胝
6、扁平苔藓:紫癜风
7、汗管角化症:鸟啄疮
8、剥脱性皮炎:胎赤、溻皮疮
9、连圈状秕糠疹:远山
八、大庖性皮肤病
1、天庖疮:天庖疮、火赤疮
2、类天庖疮:天庖疮
3、大庖性表皮松解症:天庖疮
4、庖疹样皮炎:火赤疮
5、庖疹样脓庖疮:热病庖疮
九、物理性皮肤病
1、痱子:痱疮、热痱、痱毒
2、冻疮:冻风、冻疮
3、寒冷性多性红斑:寒疮
4、日光性皮炎:日晒疮
5、火激红斑:火斑疮
6、手足皲裂:皲裂疮
7、鸡眼:鸡眼、肉刺
8、胼胝:胼胝、牛程蹇、脚垫
9、植物日光皮炎:红花草疮
十、寄生虫及昆虫性皮肤病
1、疥疮:干疥、湿疥
2、虫咬皮炎:毒虫咬伤
3、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鸭怪、鸭屎风
4、蛲虫病:谷道痒
5、钩虫皮炎:类毒块
6、隐刺虫皮炎:虫毒疮
十一、皮肤血管性皮肤病
1、结节性红斑:瓜藤C、梅核丹
2、过敏性紫癜:葡萄疫
3、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血风疮、血疳
4、红斑性肢痛症:血痹、湿热羁绊症
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十二、皮肤附属器疾病
1、痤疮:肺风粉刺、面庖
2、脂溢性皮炎:白屑粉、面游风
3、斑秃:油风、鬼剃头
4、酒渣鼻:酒糟鼻
5、腋臭:体气、狐臭、体臭
6、色汗症:黄汗、血汗
7、汗庖症:蚂蚁窝
8、脂溢性脱发:发蛀脱发
9、多汗症:汗症
十三、内分泌、代谢和遗传性皮肤病
1、皮肤淀粉样变:顽癣
2、鱼鳞病:蛇皮癣、蛇身
3、硬肿病:肉痹
十四、色素性皮肤病和粘膜疾病
1、白癜风:白驳风、白斑
2、黄褐斑:黧黑斑、面尘、黧黑
3、雀斑:雀斑、面
4、黑变病:黧黑斑、面尘
5、色素痣:黑痣、黑子
6、文身:文身、刺花
7、皮肤异色症:紫白癫风
8、女阴白斑病:阴痒、阴瘘、阴蚀
9、急性女阴溃疡:阴蚀疮、阴蚀
10、唇炎:唇风
11、龟头炎:袖手疳
12、女阴萎缩:阴瘘
十五、皮肤肿瘤
1、血管瘤:血瘤、血痣、赤疵
2、疤痕增生:肉龟疮、蟹足肿、锯痕症
3、湿疹样乳头癌:乳疳
4、鳞状细胞癌:翻花疮、
5、基地细胞癌:翻花疮、恶疮
6、神经纤维瘤:瘤赘
7、淋巴管瘤:足肿
8、皮脂腺囊肿:脂瘤
9、皮角:脑湿
10、脂肪瘤:痰核
十六、性传播疾病
1、艾滋病:瘟毒、虚痨、瘟病、瘟疫
2、梅毒:霉疮、杨梅疮、广疳、疳疮
3、淋病:膏淋、热淋、劳淋
4、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症、热淋、劳淋
5、尖锐湿疣:臊疣、臊瘊
6、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阴痒
7、滴虫性阴道炎:阴痒
8、细菌性阴道炎:阴痒
9、阴虱:阴虱疮
10、软下疳:妒精疮
11、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
12、腹股沟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
13、生殖器疱疹:阴疮、热疮
② 止痒方法大全
1、湿疹:
a、湿疹止痒偏方之食疗
(1)薏米红豆煎:薏米30克,红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烂,酌加白糖,早晚分服,能有效达到止痒的效果。
(2)马齿苋煎:鲜马齿苋30~60克,水煎,每日分数次服用,并可配合外洗。
(3)冬瓜汤:带皮冬瓜250克,切块,煮汤食用。
(4)黄瓜煎:黄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钟,加糖适量,1日3次,分服。
(5)红小豆煮水代茶饮,要半年时间。并敷患处。
(6)经常喝百合粥润肺也可止痒。
(7)你也可以试试喝藿香正气水并涂患处。
(8)、白芷4克,青黛3克,生地、地肤子、马齿苋、败酱草、紫草、荷叶、白藓皮各9克。
痒甚加莲心4克;大便干燥加瓜蒌10克,渗出物多加苦参6克,苡米9克,滑石10克。
湿疹止痒偏方:
(1)、取陈醋(最好用镇江陈醋)250毫升,樟脑丸1个,于陈醋内浸泡3天后,用醋搽患处,每日3次,至治愈。
(2)、取玉米须适量,将玉米须烧灰存性,研为末,以香油调拌,外敷患处。
(3)、用绿豆粉30克,醋30毫升,蜂蜜9克,冰片3克。绿豆粉炒成灰黑色,加入醋、蜂蜜、冰片,共调和为胶状,摊油纸上,当中留孔,敷于患处。
(4)、切开茄子的蒂,用蒂每天揉擦受损的双手。
b、 注意事项:尽量寻找发病原因并去除,注意调整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避免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类, 海鲜贝类食物应禁用、以清淡饮食为好;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热水烫洗等;衣着应较宽松、轻软,避穿毛制品或尼龙织品。
2、气奔怪病( 皮肤下面发响声,遍身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亦不止痒) 。用虎杖、人参、青盐、细辛各一两,加水煎作一服饮尽。
3、恶疮痂痒。用匾蓄捣烂封患处,痂落病愈。
4、耳鸣耳痒( 耳中如闻流乐声及风声,不治成聋) 用新掘得的生乌头,乘湿削如枣核大,塞耳内。一天换二次,几天病愈。
5、阴囊湿痒止痒。用松叶煎汤多洗。
6、阴疮湿痒。用槐枝煎水热洗。
7、阴痒生疮。 用紫梢花一两、胡椒半两,煎汤温洗,数次即愈。
8、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9、丝瓜瓤蒜瓣除湿解痒:丝瓜瓤与蒜瓣煎水坐浴可治阴囊湿疹及女阴瘙痒。
10、头痒生疮。用楸叶捣汁涂搽。
11、眼来涩痒。用狗胆汁点眼。
12、诸痔发痒。用全蝎不拘多少,烧烟熏痒处,即效。
13、间疮痛痒。煮薤叶,捣烂后涂患处。
14、肛门虫痒止痒。用水银枣膏各二两,研匀,棉花裹成小球,送进肛门,次日虫出。
15、阴汗湿痒。用炉甘石一分、蚌粉半分,共研为末,敷患处。
16、溃痈作痒。用盐抹患处周围,痒即止。
17、身上如有虫行。用盐斗和水一石煎热洗澡,连洗三、四次,有效。
18、头痒生疮。用白鸽屎五合,加醋煮开三次,捣烂敷涂。一天三次。白鸽肉:解药毒,治恶疮、疥癣、白癜风等。
19、脐虫怪病(腹硬如铁,脐中流水,如虫爬行,痒不可忍)。用苍术煎成浓汤洗浴。另以苍术末加麝香少许,水调匀服下。
20、双目痒痛。用黄连浸乳中,随时取汁点眼。
21、取花椒一把,放碗里用开水沏半碗,取另一碗扣上面焖,焖好后澄出花椒水。碗里的花椒可留用,两三次后换掉。然后用纱布沾花椒水擦洗患处即可。
22、扑尔敏可止痒:将扑尔敏片用唾液浸湿后稍用力擦抹瘙痒处,此法也可用于蚊虫叮咬后的皮肤瘙痒,亦很显效。
23、糊盐水止痒除顽疾:把食用精盐用旺火炒成黑色保存待用。每天取出少许溶于温水,用卫生棉球或消毒纱布蘸取该液体擦拭患处,一般每日3―5次。或用食盐水洗涤、涂搽,可以止痒。
24、蚊虫叮咬后止痒:用切成片的大蒜在被蚊虫叮咬处反复擦一分钟,有止痛去痒消炎作用。
25、大蜘蛛治蝎子蜇:被蝎子蜇后,就地找来一只大蜘蛛放在被蜇的地方, 蜘蛛将蝎子的毒液往嘴里吸,很快消肿止痛。
26、生石灰水止痒:用生石灰适量加水烧开,待凉到手下去为宜,连续洗三四次,即可去痒痛消肿。
27、治老年皮肤瘙痒:取50克百部(中药店均有售),用半斤高度白酒,放在瓶子里密封浸泡,一周后即可使用。使用时,洗净患处,用棉花蘸药液少许涂擦,止痒有效。
28、全身发痒。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29、莴笋叶治皮肤痒:莴笋叶一把放在锅里用水煎,开锅约3分钟左右, 待水降至适当温度,用来擦洗患处,每天洗一两次后症状很快消失了。
30、大葱叶可止痒:将鲜大葱叶剥开,用葱叶内侧擦拭被毒虫咬过的红肿痒处,反复擦几遍后就不痒了,一天后红肿也消失了。
31、西瓜皮可止痒:被蚊子叮咬后,可用西瓜皮反复涂抹一分钟,再用清水洗净,止痒消肿快。
32、绿豆煮水,煮沸后,即可用煮绿豆的水擦洗。
33、皮肤发痒时,可将一撮香灰放在容器内,滴上几滴水,使其呈糊状,敷于患部,即可止痒。
34、曼秀雷敦的薄荷膏先涂在包包上,然后蘸点盐在薄荷膏上,混着一起涂,比例基本是1:1, 5秒就不痒了,
35、揉血海穴 老年人身上经常瘙痒,用艾条灸一灸血海穴就能很快止住。这个方法效果最好,而且很方便。
36、艾叶、千里光各30克,加水浓煎后温洗患处10~15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②艾叶、防风、荆芥穗各10克,煎水熏洗。
37、取冰硼散适量(视疱疹损害小而决定用量),用凡士林调为稀糊状。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将药糊调匀外敷患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续用药5-7天可愈。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
38、用温热的隔夜茶洗头或擦身,茶中的氟能迅速止痒,还能防治湿疹。
39、醋加甘油治瘙痒:将白醋与甘油按3∶7的比例混合,每天1次或每星期2~3次,浴后立即涂抹患处的皮肤
40、风油精能治脚气,每天睡前用温水洗脚后,用棉签蘸适量风油精涂于患处,一般连续使用5天,就能基本达到止痛、止痒的作用。如果伴有水疱,应先用针将水疱挑破,再用风油精。
41、药醋疗法:取苦参lO0克,加入食用白醋适量,浸泡3―5天即成。洗浴时,加入苦参醋液30-50毫升于浴水中洗浴,或用棉签蘸药液外搽瘙痒处,每日2―3次,连用5―7天。
42、药酊疗法:取夜交藤、鸡血藤、乌梢蛇各20克,加入上等白酒适量,浸泡1用即成。洗浴时,加入药浓30一50毫升于浴水中洗浴,连用5―7天。
43、药浴疗法:取荆芥、防风、苦参、丝瓜络、蛇床子、当归各30g,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10一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续5―7天。
44、填脐疗法:取红花、紫草、山桅、大黄各等量,研为细末,加冰片适量,混合均匀,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少许,加凡士林调成蝴状,外败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1―2周。
45、足浴疗法:取苦参、癣皮、蛇床子、虫衣、红紫草、防风各1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l剂,连用5―7天。
46、填足疗法:取刺蒺藜、何首乌个等量,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晚洗浴后,取药末适量,加米醋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晚贴敷,次晨取下,连用7―10天。
47、苹果疗法:把苹果切成片,在瘙痒处涂擦,可使皮肤爽滑舒适,每天擦几次,连擦3天以上。
48、用香菜泡酒涂抹,这样很快就可以止痒;如果是长痱子则可以用苦瓜煮水洗澡,效果也非常好。
49、用韭菜或麻杏甘石汤煮水洗澡,不但可治皮肤痒,对头皮屑、头皮痒等症状也有效果。
50、阿斯匹林消肿止痒法 蚊子叮咬后奇痒难忍,可将1片阿斯匹林碾碎,用清水调成糊状,涂在患处,即可消肿止痒。 阿斯匹林治脚癣法
取1份阿斯匹林药片、2份药物牙膏,搅拌均匀涂于患处,每日2~3次,可治脚癣。
51、治足癣:鲜生姜100克切片,加食盐50克,清水1000克,放铁锅内煮沸10分钟,待稍温倒入水盆中泡脚,每天1次,每次30分钟。一般泡5~7次,大多可痊愈。
用生姜煎水,擦洗皮肤能止痒,治疗皮肤瘙痒症
52、萝卜叶治冻疮,采了一把萝卜叶子回来煲水,然後把煲好的水连同萝卜叶一起泡,
泡到水凉了为止,可以立刻止痒。这样多泡几次,冻疮就没了,很见效的。
53、过敏性皮肤痒
菜瓜蒲(丝瓜乾,洗碗用,但必须没有用过)老姜(二、三片)黑糖合煮,像烧开水样,煮开後,仅喝汤,如喝开水,喝了就渴,直到消肿止痒为止。
54、抹橄榄油,或用鲜橄榄100克,捣烂,加适量水煎,使药液呈青色为度,用消毒棉花吸药液敷患处治湿疹效果奇佳。。
55、荨麻疹偏方
麸皮一斤(即小麦皮,饲料店有售),使病人在静室内宽衣、避风,手抓大把麸皮,遍擦患处(磨擦)三二下(可算易知易行的了)然後穿上衣服,一盏茶功夫,疹块不见了,神验,疹块消失後,即可洗澡,生活照常,并无禁忌。
56、过敏性皮炎方
凡因接触油漆、花粉、某种野草或化学物质而引起的全身瘙痒,并有大小不等的丘疹、程度不同的奇痒,甚至皮肤红肿、有渗液等病状,可用甘草适量加水煎煮,过滤去渣取药液,外洗患处,可见效。
57、氯霉素眼药水治湿疹
有些肥胖,又患有糖尿病的人,隔不了多少日子,皮肤常出现湿疹(俗称腌)。一般发生在上胳肢窝、乳房底部、腹股沟折叠处,用氯毒素眼药水滴洗患处,用过两三次后,湿疹症状逐渐消失,皮肤完好。
做法:患处用淡高锰酸钾水洗净擦干后,将氯霉素眼药水滴于湿疹处,早、晚各一次。
58、蛋黄油治疗皮肤湿疹
新鲜鸡蛋10个洗净煮熟,将蛋黄放入铁勺内于炭火上熬炼取油脂(10个鸡蛋约取10-15毫升油脂),去渣后将蛋黄油直接抹患部,每天1次,一般用药后局部发红、渗液,瘙痒等即减轻,经3-5次即可痊愈。又有人用蛋黄油治疗皮癣、脚癣和头癣,亦获良效。
59、治油漆过敏性皮炎
先用新鲜的乌桕木业250克水煎洗患处,再用鲜韭菜(连根)250克捣烂绞汁涂患处。先洗后涂,每日3次。次日好转,3日痊愈。
60、云南白药治婴儿湿疹
治疗顽固性婴儿湿疹,可先将患处用双氧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棉签蘸干,撒上一层云南白药,外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一般次日渗液明显减少,8-10天即可痊愈。如果患处已有黄痂,可先以茶油涂患处,去除黄痂,再以野菊花100克加盐少许煎水,外洗患处,待干后即照上法以云南白药敷之。
③ 皮肤病病名中西医对照
第一章 真菌性皮肤病
白秃疮(白癣)、肥疮(黄癣)、赤秃(脓癣)、圆癣(体.股癣)、鹅掌风(手癣、慢性手部湿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脚湿气(脚癣)、灰指(趾)甲(甲真菌病);紫白癜风(花斑癣)、丹癣(红癣)
真菌性皮肤病
头癣:秃疮、肥疮、白秃疮、癞痢头、白癞痢、蛀发癣
手癣:鹅掌风
足癣:臭田螺、田螺疮、烂脚丫、脚湿气
甲癣:灰指甲、鸡爪甲
体癣:圆癣、金钱癣、钱癣
股癣:阴癣
花斑癣:紫白癜风、汗斑
叠瓦癣:刀癣
癣菌疹:脚气疮
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雪口
第二章 球菌性皮肤病
黄水疮(脓疱疮)、脓窠疮(深脓疱疮)、发际疮(毛囊炎)、项后肉龟疮(颈部硬结性毛囊炎)、火珠疮(秃发性毛囊炎)、时毒暑疖(单纯性毛囊炎)、疖(疖与疖病)、热疖(假性疖肿)、脑疽(项后痈)、面发毒(面部脓皮病)、羊胡疮(须疮)、蜂窝组织炎、丹毒(含赤游丹、抱头火丹、流火)、漏腋/腋痈(化浓性汗腺炎)、暑疖(多发性汗腺脓肿)、沿瓜疔(甲沟炎)、蝼蛄疖(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第三章 杆菌性皮肤病
疠风(麻风)、鸦口陷疮/流皮漏(寻常狼疮)、瘰疠(颈淋巴结核)、颜面雀啄形血风疮(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疣状皮肤结核、丘疹性坏死性皮肤结核、腓湍疽(硬红斑)、阴蚀(急性女阴溃疡)、类丹毒、疫疔(皮肤炭疽)、虫番蛇疬(瘰疬性皮肤结核)
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脓庖疮:黄水疮、滴脓疮、脓窠疮
疖 :疖、暑疖、热疖、疖毒、坐板疮
麻风病:麻风、大麻风、大风、疠风
丹毒:丹毒、赤丹、抱头火丹、流火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流皮漏、颜面雀啄
硬红斑:腓肠发
毛囊炎:发际疮〔头后部〕、疖毒
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炎:蝼蛄串、蟮拱头
坏疽性脓皮病:蛐蜒疮、蚯蚓瘘
痈:痈、有头疽
寻常性狼疮:流皮漏
皮肤炭疽:疫疔、鱼脐疔
类丹毒:类火丹、类赤丹
红癣、丹癣
瘰疬性皮肤结核:蟠蛇疬、鼠瘘
第四章 病毒性皮肤病
热疮/热气疮(单纯疱疹)、蛇串疮(带状疱疹)、水痘(中西同名)、千日疮(寻常疣)、扁猴(扁平疣)、鼠乳(传染性软疣)、麻疹(中西同名)、奶麻(幼儿急疹)、风痧(风疹)、手-足-口病、传染性红斑、副猩红热、挤奶员结节、线瘊(丝状疣)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緾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火带疮
风疹:风痧
水痘:水痘、水花、水疮
寻常疣:枯筋箭、疣目、千日疮、疣疮、刺瘊
传染性软疣:鼠乳
跖疣:足瘊、牛程蹇(JIAN)
单纯疱疹:热疮、热气疮、火燎疮
扁平疣:扁瘊
疱疹样湿疹:痘风庖
幼儿急疹:小儿发痧
传染性红斑:丹痧
第五章 动物性皮肤病 疳疮(疥疮)、鸡癞毒(螨皮炎,含沙螨、鼠螨、禽螨)、刺胞皮炎、隐翅虫皮炎、蠓, 白蛉叮咬皮炎、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粪毒(钩虫皮炎)、鸭怪(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蚤病、蜂. 蜈蚣. 蝎螫伤、囊虫病(或皮肤猪囊虫病)、皮下蝇疽病、丝虫病、蛲虫病
寄生虫及昆虫性皮肤病
疥疮:干疥、湿疥
虫咬皮炎:毒虫咬伤
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鸭怪、鸭屎风
蛲虫病:谷道痒
钩虫皮炎:类毒块
隐刺虫皮炎:虫毒疮
第六章 接触性皮炎与湿疹
接触性皮炎、湿疮(湿疹)、月蚀疮(耳后间隙性湿疹)、湿毒疮(淤积性湿疹)、四弯风(遗传过敏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串皮风毒(传染性湿疹样皮炎)、走皮趋疮(头部脂溢性湿疹)、粉花疮(化妆皮炎)、泥螺毒(泥螺日光性皮炎)、沥青疮(沥青皮炎)、脐湿疮(脐部湿疹)、窝疮(手足湿疹)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湿疹:浸淫疮(全身性)、旋耳疮(耳部湿疹)、乳头风(乳房湿疹)、绣球风(阴囊湿疹)、四弯风(肘、腘窝湿疹)、蜗疮(手部湿疹)、阴湿疮(外阴湿疹)
婴儿湿疹:奶癣、胎敛疮
荨麻疹:瘾疹、鬼纹疙瘩
丘疹性荨麻疹;、水疥、水疱湿疡、细皮风疹
接触性皮炎:漆疮、膏药风、马桶癣
药物性皮炎:中药毒
尿布皮炎:湮尻疮
水田皮炎:水渍疮
第七章 职业性皮肤病
工业性皮肤病、农业性皮肤病(含稻田皮炎.麦收皮炎.农药皮炎等)、其它职业性皮肤病(含油彩皮炎 漆过敏皮炎等)
第八章 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
瘾疹(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水疥/土风疮(丘疹性荨麻疹)、赤白游风(血管性水肿)、色素性荨麻疹
皮肤血管性皮肤病
结节性红斑:瓜藤緾、梅核丹
过敏性紫癜:葡萄疫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血风疮、血疳
红斑性肢痛症:血痹、湿热羁绊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第九章 药毒(药疹)
第十章 瘙痒性皮肤病
风瘙痒(瘙痒症)、摄领疮(神经性皮炎)、粟疮(痒疹)、顽湿结聚(结节性痒疹)、妊娠性痒疹、皮痛、人工皮炎
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摄领疮、顽癣
皮肤瘙痒症:痒风、血风疮、风瘙痒、阴痒(外阴瘙痒)、逸风疮(老年瘙痒)
痒疹:粟疮
结节性痒疹:马疥、顽湿聚结
第十一章 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猫眼疮(多形性红斑)、毒性红斑 附:酒红斑、环状或图状红斑、口周红变病、口周皮炎、慢性移行性红斑、急性热病性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性皮病、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月经疹、白匕(银屑病)、副银屑病、风热疮(玫瑰糠疹)、紫癜风(扁平苔癣)、剥脱性皮炎、脱屑性红皮症、线状苔癣、光泽苔癣、硬化萎缩性苔癣、进行性指掌角皮症、虫斑(单纯糠疹)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银屑病:白疕、松皮癣、干癣、蛇风
玫瑰糠疹:风热疮、母子癣、血疳
多形红斑:猫眼疮、血风疮、雁疮
毛发红糠疹:狐尿刺
掌跖角化病:手足发胝
扁平苔藓:紫癜风
汗管角化症:鸟啄疮
剥脱性皮炎:胎赤、溻皮疮
连圈状秕糠疹:远山
第十二章 物理性皮肤病 日晒疮/晒斑(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吹花癣(春季皮炎)、痱疮(痱子)、夏季皮炎、冻疮(中西同名)、鸡眼(中西同名)与胼胝、皲裂疮、摩擦性苔癣样疹、汗淅疮(擦烂红斑)、射线皮炎、褥疮、猢狲疳(尿布皮炎)、红花草疮(植物日光性皮炎)、火丹瘾疹(环状红斑)
物理性皮肤病
痱子:痱疮、热痱、痱毒
冻疮:冻风、冻疮
寒冷性多性红斑:寒疮
日光性皮炎:日晒疮
火激红斑:火斑疮
手足皲裂:皲裂疮
鸡眼:鸡眼、肉刺
胼胝:胼胝、牛程蹇、脚垫
植物日光皮炎:红花草疮
第十三章 角化性与萎缩性皮肤病
蛇皮癣(鱼鳞病)、掌跖角化病、毛发角化病、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毛发红糠疹、毛囊角化症、鳞状毛囊角化症、鸟啄疮(汗管角化症)、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更年期角化症、黑棘皮病、老年皮肤萎缩、斑状萎缩、萎缩纹
第十四章 血管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紫癜(含过敏性紫癜,暴发性紫癜,中毒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瓜藤缠(结节性红斑)、脉痹(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无脉(栓塞性静脉炎)、静脉曲张、脱疽(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炎)、附:脱脚伤寒(动脉硬化性栓塞)、狐惑病(白塞氏病)、蚰蜒疮(坏疽性脓皮病)、化脓性肉芽肿、雷诺氏病、红斑肢痛症、网状青斑和青斑性血管炎
第十五章 营养代谢性皮肤病和脂肪组织疾病
维生素缺乏病(含维生素A缺乏病,核黄素缺乏病,菸酸缺乏病)、胡萝卜素血症、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皮肤黄色瘤病、卟啉症、蔬菜日光性皮炎、泥螺日光性皮炎、粘液性水肿、硬肿症、肠病性肢端皮炎、痛风、结节性脂膜炎
内分泌、代谢和遗传性皮肤病
皮肤淀粉样变:顽癣
鱼鳞病:蛇皮癣、蛇身
硬肿病:肉痹
第十六章 结缔组织病
红蝴蝶疮(红斑狼疮)、鬼脸疮(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痹(皮肌炎)、皮痹(硬皮病)、混合结缔组织病、其它结缔组织病、噬酸性筋膜炎、化学物质及药物引起的硬皮样改变、干燥综合征
结缔组织及有关免疫性皮肤病
红斑狼疮:鬼脸疮、红蝴蝶
硬皮病:皮痹、皮痹疽
皮肌炎:肌痹
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
干燥综合征:燥毒
结节性多动脉炎:脉痹
成人硬肿病:肉痹
第十七章 大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中西同名)、寻常性天疱疮、增殖性天疱疮、落叶性天疱疮、红斑性天疱疮、疱疹样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火赤疮/蜘蛛疮(疱疹样皮炎)、登豆疮(疱疹样脓疱病)、王烂疮(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掌跖脓疱病、镟指疳(连续性肢端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大庖性皮肤病
天庖疮:天庖疮、火赤疮
类天庖疮:天庖疮
大庖性表皮松解症:天庖疮
庖疹样皮炎:火赤疮
庖疹样脓庖疮:热病庖疮
第十八章 皮肤附属器病 肺风粉刺(寻常性痤疮)、鼻赤(酒渣鼻)、白屑风(皮脂溢出)、面油风(脂溢性皮炎)、发蛀脱发(脂溢性脱发)、白皮徒(石棉状糠疹)、黄汗/血汗(色汗症)、无汗症、狐臭(臭汗症)、油风(斑秃)、发不生(假性斑秃)、早秃、白发、汗疱疹、大汗腺痒疹、粟丘疹、甲营养不良、嵌甲
皮肤附属器疾病
痤疮:肺风粉刺、面庖
脂溢性皮炎:白屑粉、面游风
斑秃:油风、鬼剃头
酒渣鼻:酒糟鼻
腋臭:体气、狐臭、体臭
色汗症:黄汗、血汗
汗庖症:蚂蚁窝
脂溢性脱发:发蛀脱发
多汗症:汗症
第十九章 色素性皮肤病 雀斑(中西同名)、面尘/黧黑斑(黄褐斑)、瑞尔黑变病、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白驳风(白癜风)
色素性皮肤病和粘膜疾病
白癜风:白驳风、白斑
黄褐斑:黧黑斑、面尘、黧黑〔〕
雀斑:雀斑、面〔〕
黑变病:黧黑斑、面尘
色素痣:黑痣、黑子
文身:文身、刺花
皮肤异色症:紫白癫风、〔〕
女阴白斑病:阴痒、阴瘘、阴蚀
急性女阴溃疡:阴蚀疮、阴蚀
唇炎:唇风
龟头炎:袖手疳
女阴萎缩:阴瘘
第二十章 粘膜疾病 唇风(剥脱性唇炎)、茧唇(腺性唇炎)、马嚼子疮(口角炎)、口疮(阿弗它口炎、复发性口疮)、花斑舌(地图舌)、镜面舌(舌炎)、袖口疳(龟头炎)、黑舌苔(黑毛舌)、口糜(多形渗出性红斑)、口疳(疱疹性口炎)、鹅口疮(白色念珠菌病)、走马疳(坏疽性口炎)、口吻疮(核黄毒缺乏性口角炎)、风赤疮痍(眼睑湿疹)、睑弦赤烂(睑沿炎)
第二十一章 皮肤肿瘤 良性皮肤肿瘤:痣(痣细胞痣)、线形表皮痣、老年斑(脂溢性角化病)、痰包(粘液囊肿)、皮样囊肿、蟹脚肿(瘢痕疙瘩)、皮肤纤维瘤、皮赘、脂肪瘤、血瘤、赤疵(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棉状血管瘤、血痣(樱桃样血管瘤)、血管角化瘤、肢端型血管角化瘤、阴囊型血管角化瘤、气瘤(神经纤维瘤)、青斑(眼上腭青色斑、眼上腭部褐青色痣)、皮脂腺痣、结节性硬化、汗管瘤、粉瘤、多发性脂囊瘤;癌前期皮肤病:日光角化病、粘膜白斑、枯筋箭(皮角)、增殖性红斑;恶性皮肤肿瘤:皮肤原位癌、乳疳(湿疹样癌)、基底细胞癌、翻花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蕈样肉芽肿
皮肤肿瘤
血管瘤:血瘤、血痣、赤疵
疤痕增生:肉龟疮、蟹足肿、锯痕症
湿疹样乳头癌:乳疳
鳞状细胞癌:翻花疮、
基地细胞癌:翻花疮、恶疮
神经纤维瘤:瘤赘
淋巴管瘤:足肿
皮脂腺囊肿:脂瘤
皮角:脑湿
脂肪瘤:痰核
第二十二章 性传播疾病 淋病(中西同名)、非淋病性尿道炎、霉疮(梅毒)、臊疣(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中西同名)、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阴慝(泌尿生殖器滴虫病)、爱滋病、郁病(性病恐怖症)
肉蛆(皮肤蝇蛆病)、冷流肿(成人硬肿病)、颊疡(放线菌病)、席疮(褥疮)、骨羡疮(痉挛性瘙痒症)
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瘟毒、虚痨、瘟病、瘟疫
梅毒:霉疮、杨梅疮、广疳、疳疮
淋病:膏淋、热淋、劳淋
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症、热淋、劳淋
尖锐湿疣:臊疣、臊瘊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阴痒
滴虫性阴道炎:阴痒
细菌性阴道炎:阴痒
阴虱:阴虱疮
软下疳:妒精疮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
腹股沟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
生殖器疱疹:阴疮、热疮
皮 肤 科
带状疱疹 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
寻常疣 疣目、千日疣、枯盘箭
扁平疣 扁瘊
传染性软疣 鼠乳、水瘊
尖锐湿疣 臊疣
脓疱疮 黄水疮、滴脓疮、脓窝疮
手癣 鹅掌风
足癣 脚湿气、臭田螺
甲癣 灰指甲
趾甲癣 灰趾甲
神经性皮炎 摄领疮、牛皮癣、顽癣
荨麻疹 瘾疹、风疹块
结节性痒疹 顽湿结聚
银屑病 白疵、白壳风
斑秃 油风脱发
脂溢性皮炎 面游风
寻常痤疮 粉刺
药物性皮炎 药毒、膏药风
日光性皮炎 日晒疮
扁平苔癣 紫癜风
多形性红斑 猫眼疮、雁疮
结节性红斑 瓜藤缠
盘状红斑狼疮 红蝴蝶疮、蝴蝶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蝶疮流注
白塞病 狐惑
白癜风 白驳风
④ 炉甘石的作用
炉甘石的作用:
1、治疗创伤感染,有效率为99.7%,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2、治疗乳头皲裂。
3、治疗肛门瘙痒症。
4、治疗阴道炎。
5、治疗外痔。
6、为不溶于水的天然碳酸锌,广用于皮肤科,作为中度的防腐、收敛、保护剂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一般用5%~10%水混悬液(洗剂),亦有用油膏者。
外用可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生长。能部分吸收创面分泌液,有收敛、保护作用;尚能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的生长。有人认为,该品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4)阴疮是疱疹嘛扩展阅读:
复方炉甘石洗剂:局部外用,用时摇匀,取适量涂于患处,每日2-3次。
注意事项:
1、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
2、本品不宜用于有渗液的皮肤。
3、用时摇匀。
4、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用。
5、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6、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⑤ 卡介菌多糖的讨论
生殖器疱疹发病率日益增多,研究证实生殖器疱疹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3]。体内外实验表明,单纯疱疹病毒(HSV)的中和抗体不能阻止HSV感染的扩散,也不能预防感染的复发,细胞免疫系统在机体抗HSV感染中起重要作用[4]。卡介菌多糖核酸是从卡介菌中提取的具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的免疫调节剂,含多糖、核酸等多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具有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和改变机体免疫状况等作用[5]。中医学认为,生殖器疱疹属中医学热疮、阴疮、疳疮范畴,系因体内蕴热,外染毒邪,热毒相结于肝胆二经,下注于二阴所致[6]。中药方中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清热解毒,清利湿热;防己、秦艽祛风湿,清湿热,退虚热,利水消肿;黄柏、苍术、苦参清热燥湿健脾,泻火解毒,利尿;牛膝引血下行,利尿通淋;炒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炒麦芽消食健胃;川楝子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之功。本观察结果表明,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中药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优于单纯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 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50.
[2] 欧阳恒,王明忠.中西医临床性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73.
[3] 敖俊红,周礼义,陈兴平,等. 生殖器疱疹患者单一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HLA-Ⅱ类抗原表达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6):420.
[4] 钱起丰,李宇宁.单纯疱疹病毒2型血清IgG及IgM抗体的酶免疫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28(3):186-187.
[5] 敖俊红,杨蓉娅,郝震锋,等.卡介菌多糖核酸对生殖器疱疹患者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12):745-746.
[6] 张锦章.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治疗学[M].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9.
⑥ 大家帮忙看看怎么了!!大阴唇内侧起了个泡/疙瘩/痘,痒
外阴痈隀
[概念]
妇女外阴部一侧或两侧红肿胀痛,甚至蕴而化脓者,称为外阴痈肿。《校注妇人良方》谓之"妇人阴肿"。
[鉴别]
常见证候
湿重於热外阴痈肿:外阴部肿胀,色不红或微红,轻度疼痛,白带多或脘闷纳少。舌苔正常或白腻,脉象正常或濡数。
热重於湿外阴痈肿:外阴部红肿热痛,行动不便,坐则疼痛更甚,黄带多,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阴疮
[概念]
阴疮,是指前阴生疮而言。疮面多有秽浊之物,边缘清楚,触之疼痛。
本症在古典医籍中,名称不一,如"阴蚀"、"阴(匿上虫下)"等。《金匮要略》中的"狐惑"病,以口及外阴生疮为主症,故亦属本症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肝胆湿热阴疮:起病较急,前阴有多个大小不等之疮,灼热疼痛,并有黄色秽浊之物,常伴有目涩不爽,耳鸣耳聋,口苦咽乾,胁肋胀痛,带下色黄,腥臭,小便黄浊,大便不畅等症状。舌苔黄腻,脉弦数。
脾胃积热阴疮:发病较急,阴疮灼热疼痛较剧,亦可见到大小不等之口疮,热痛亦甚,常伴有口乾口臭,渴欲饮冷,牙龈肿痛,心中烦热,面红目赤,溲赤便乾等症状。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肝肾阴虚阴疮:起病较缓,阴疮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常伴有头晕目眩,两目乾涩,视物不清,颧红口乾,烦热盗汗,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等症状。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外伤邪毒阴疮:先有阴部破损,后可破损处生疮,疮处肿胀发热,疼痛较剧,时流脓血水,甚则形成廔管,或见发热身痛、口乾口苦等症状。舌红苔薄黄,脉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