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化学换肤的“前世今生”
化学换肤,一种通过化学物质作用皮肤表层,引发可控损伤,促进皮肤结构重建的治疗方法。在皮肤科和美容领域广泛应用,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皮肤光老化、角化性疾病、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等。
化学换肤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古埃及时期,人们用酸牛奶改善皮肤。19世纪后,欧洲医生开始使用苯酚、水杨酸等物质治疗雀斑、黄褐斑和色素沉着。进入20世纪,化学换肤技术逐渐成熟,如Jessner溶液、Baker-Gordon溶液和α-羟基酸等被研发并沿用至今。
16世纪的古埃及,人们使用动物油、盐、雪花石膏和酸牛奶改善皮肤。希腊、罗马和土耳其人使用含有芥末、硫磺、石灰石、浮石、乳香、没药醇和树脂等物质的药膏改善皮肤光泽、消除雀斑、减轻皱纹。印度妇女使用尿液和浮石混合物涂抹皮肤。匈牙利吉普赛人世代相传的年轻化秘密配方由皮肤科医生Ferdinand Hebra首次记录,他将化学剥脱剂组合制成药膏用于治疗雀斑和黄褐斑。
化学换肤技术发展迅速,从19世纪的苯酚、水杨酸到20世纪的Jessner溶液、Baker-Gordon溶液和α-羟基酸等,再到1960年代的“Baker-Gordon”溶液和1980年代的TCA换肤,以及1970年代的AHAs,化学换肤技术不断完善。
全球医美市场持续增长,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到2021年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化学换肤在非手术医美项目中排名第六,全球治疗总量增长12.4%,仅次于肉毒毒素注射。在皮肤修复类医美项目中,化学换肤治疗总量整体下降4%,但在无创治疗领域依然强势增长12.4%。
化学换肤的未来趋势包括第一代α-羟酸的改进,如杏仁酸;第二代α-羟基酸的开发,如多聚羟酸(PHAs);以及第三代α-羟基酸的创新,如乳糖酸(BAs)。复合酸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化学换肤的安全性和效果。不同浓度酸之间的协同作用和优化的配方技术将推动化学换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