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水痘长脚背上
扩展阅读
水痘大腿 2025-01-15 21:28:35
带状疱疹的并发症有哪些 2025-01-15 21:22:51
湿疹的毒怎么排 2025-01-15 21:08:22

水痘长脚背上

发布时间: 2025-01-15 18:07:41

① 请问脚上长红点是什么情况

"脚上长红点,大多是由于过敏性因素而形成的,可能形成的湿疹比较常见专,主要表现为红属斑基础上的丘疹,特别是炎症性的红色丘疹,所以就出现红点样的反应。当然,也有可能是局部的皮下出血,特别是过敏性紫癜,可能会出现在双侧的脚背皮肤部位,呈散在的点状斑疹,但是一般不突出皮面,而且压下去没有明显的褪色反应,有的可能出现一定的融合。但是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大多可能是过敏性因素形成的。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感染因素而形成的,比如感染细菌而形成的毛囊炎等。"

② 宝宝脚底和脚背上发了包包,有带水的,他不去抓的

问题分析: 你的情况看,有可能是水痘,是由于人体感染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引起的皮肤的水泡或疱疹,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多种部位,常伴有发热,皮肤瘙痒不适,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意见建议: 需去医院做个详细检查,来明确疾病的诊断,然后针对性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如抗病毒口服液、阿昔洛韦片等治疗,有一定效果的。

③ 几天前就出现这个,看过医生说是水痘拿了药吃也没用。脚背上有一个特别大的,背上和腿上长得是小一点的。

这是水痘或者是单纯疱疹属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吃点抗病毒的药物局部外用阿昔洛韦膏,

④ 真假手足口应该如何正确识别

春暖花开时节,“手足口”再度来势汹汹,宝爸宝妈们一时间严防死守,闻“手足口”色变。但是“手足口”是个特别狡猾的家伙,在发病初期,它往往把自己隐藏在许多常见病里,症状与许多疾病极为相似,让宝妈们“傻傻分不清”。现在,摇篮小编就带你看清“手足口”的各种“障眼法”,火眼金睛揪出并及早消灭真正的“手足口”,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真假手足口应该如何正确识别吧?
一、“手足口”与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麻疹属于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一般是因为昆虫叮咬后而出现的水疱、丘疹等皮疹症状,并不严重。
鉴别大法一:水疱特征
丘疹性荨麻疹的水疱呈皮肤色或淡红色或淡褐色,摸起来较硬,大小不等,周围无红晕,患儿多会剧烈瘙痒,可群集或散布,多见于胸背和四肢。
手足口病多为大米状的椭圆形白色水疱,周围有红晕,看起来比较干瘪,不痒,多见于指腹、手掌心、脚掌心、口腔等部位。
鉴别大法二:伴随症状
丘疹性荨麻疹一般伴随强烈刺痒,以夜间尤为明显,严重影响宝宝睡眠。
手足口病多不发痒,一般不会过度影响宝宝睡眠。
二、“手足口”与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而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中的柯萨奇16病毒引发的。
鉴别大法一:“痘痘”去哪儿
水痘的“痘痘”一般会遍布全身,以前后胸、腹背部最多。此外,头皮、脚底、手指、手掌都可能出现“痘痘”。
手足口病的“痘痘”则主要出现在口腔黏膜、手和脚部,同时伴随口咽或口腔溃疡症状。
鉴别大法二:“痘痘”长啥样
水痘一般在发热的当天或第二天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痘疹,几小时后变成明亮如水珠的疱疹,个头稍大且皮薄,有痒感。一般病情会持续1—2周。
手足口病的“痘痘”个头更小、颜色更红,痒感不明显。低热的同时伴随流涕、厌食、咽痛、腹痛等全身症状。口腔黏膜上的疱疹大约1-3mm大小,疱破后即变成浅浅的糜烂、溃疡,灼痛感很明显;手心、足趾背面等易摩擦部位一般是红色斑丘疹或水疱,几个至几十个不等。一般为7-10天。
鉴别大法三:伴随症状
水痘患儿没有咽喉肿痛、因咽痛导致拒食的现象。
手足口病患儿会伴随出现咽喉肿痛、因咽痛导致拒食的现象。
三、“手足口”与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多是由疱疹病毒引起,以溃疡为主;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所致,以疱疹为主。
鉴别大法:
口腔溃疡的症状为口腔、喉咙、软硬鄂、上下唇内侧等处有小红疹,大多不发热。
手足口病则是在手心、脚心、口腔、臀部都有小红疹,并且伴有发热现象。
四、“手足口”与疱疹性咽炎
疱疹性咽炎是种比较特殊的感冒。在临床门诊中,一般每100个感冒患者中就有5至10个可能是疱疹性咽炎。
鉴别大法一:疱疹位置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
手足口病多为嗓子里先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脚心,少见于长在手脚背,并伴有发烧。
鉴别大法二:疹子特征
疱疹性咽炎的疱疹初为灰白色的小丘疹,周围红晕,以后变成发亮的疱疹,破溃以后变成小溃疡。多数可见丘疹、疱疹和溃疡同时存在。
手足口病的疹子一般如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有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不痛、不痒、不结痂。
即使“手足口”凶猛又狡猾,但是宝爸宝妈们也有一双火眼金睛。学会这些实用的小秘笈,“手足口”就将无处藏身。不必再疑神疑鬼提心吊胆,宝宝可以安心度过一个美妙的春天啦!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真假手足口应该如何正确识别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