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朱仁康荨麻疹
扩展阅读
水痘耳朵痛 2025-01-06 16:10:04
嘴角带状疱疹图片 2025-01-06 16:09:20

朱仁康荨麻疹

发布时间: 2025-01-04 13:26:49

『壹』 荨麻疹有什么金方

荨麻疹是常见过敏性皮肤病,内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种外来物质过于敏感而发生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瘾疹、风疹块等。可因食物、药物、生物制品、感染等导致,或因精神因素、内分泌系统疾病、外界寒热刺激等诱发。临床表现:皮肤突然出现风团,鲜红或苍白或皮肤颜色,大小不一,可相互融合,时隐时现,此起彼伏,消退后不留痕迹。伴剧痒、烧灼感。本病常因季节、体质、接触物质、发生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严重者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也可被累及,出现咽喉发堵、胸闷;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甚至出现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反复发作,变为慢性。(一)内治方【方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来源】《伤寒论》【组成】桂枝9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6克,大枣4枚,杏仁6克。
【功效】疏风解表。
【制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余药同煎。
【用法】日1剂,分3次服。
【方二】麻黄加术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麻黄(去节)9克,桂枝(去皮)6克,甘草(炙)3克,杏仁(去皮尖)6个,白术12克。
【功效】发汗解表,除寒祛湿。
【制法】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用法】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三】补中益气汤【来源】《脾胃论》【组成】黄芪、炙甘草各15克,人参、白术各9克,当归身6克,陈皮、升麻、柴胡各6~9克。
【功效】升阳益气。
【制法】为细末。
【用法】水煎去渣,食远稍热服。
【方四】当归饮子【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当归、白芍、川芎、首乌、黄芪、荆芥、防风、白蒺藜各9克,熟地黄12克。
【功效】养血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五】四物消风饮【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12克,当归身、赤芍各6克,荆芥、薄荷、蝉蜕各4.5克,柴胡、川芎、黄芩各3.6克,生甘草3克。
【功效】养血祛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六】清痒汤【来源】《仙拈集》【组成】黄芪、防风、荆芥、苦参、蝉蜕、蒺藜、僵蚕、当归、生地黄、赤芍药、川芎、何首乌各1.5克。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频繁服之,每日1剂。
【方七】荨麻疹汤【来源】《临证医案医方》【组成】生地黄15克,牡丹皮9克,白茅根30克,赤芍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当归尾3克,山栀子9克,苍耳子9克,薏苡仁15克,谷芽15克,麦芽15克,白鲜皮15克。
【功效】凉血清热,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八】疏风清热饮【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白蒺藜、丹参、赤芍、山栀子、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蝉衣4.5克,生地黄15克,生甘草各6克。
【功效】疏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九】消风清热饮【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防风、浮萍、蝉衣、赤芍、当归、大青叶、黄芩各9克。
【功效】疏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祛风胜湿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防风、羌活、茯苓皮、金银花各9克,蝉衣、陈皮、甘草各6克。
【功效】祛风胜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一】止痒永安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防风、桂枝、羌活、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各9克,麻黄、白芷、蝉衣各6克。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和营。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二】固卫御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炙黄芪、防风、炒白术、桂枝、赤芍、白芍各9克,生姜3片,大枣7枚。
【功效】调营固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三】活血祛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荆芥、白蒺藜各9克,薄荷、甘草各6克。
【功效】活血祛瘀,和营消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四】凉血消风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生石膏各30克,当归、荆芥、苦参、白蒺藜、知母各9克,甘草、蝉蜕各6克。
【功效】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五】养血消风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熟地黄15克,当归、荆芥、白蒺藜、苍术、苦参、麻仁各9克,甘草6克。
【功效】养血滋阴,消风止痒。
【制法】为粗末。
【用法】每服6克,水煎服。
【方十六】搜风流气饮【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荆芥、菊花、僵蚕、当归、赤芍、乌药各9克,防风、白芷、川芎、陈皮各6克。
【功效】疏风达邪,和营理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七】健脾祛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陈皮6克,茯苓、苍术、泽泻、乌药、荆芥、防风、羌活各9克,木香3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效】健脾理气,祛风散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八】乌蛇驱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乌梢蛇、荆芥、防风、羌活、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黄连、蝉蜕、白芷、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败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九】薄荷牛蒡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牛蒡子、焦马勃、焦山栀子、炒僵蚕、连翘壳各9克,京玄参、西赤芍药、薄荷叶、大青叶各12克,板蓝根15克,玉桔梗6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麻黄蝉蜕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槐花各6克,蝉蜕、浮萍各9克,黄连、甘草各3克。
【功效】祛风散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一】浮萍地肤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浮萍、地肤子、白僵蚕、白蒺藜、豨莶草、白鲜皮各9克,净麻黄、净蝉蜕、生甘草各2克,苦参片、粉牡丹皮各4克。
【功效】疏风散寒,祛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二】加味四物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川芎、当归各31克,熟地黄、黄芩、怀山药、白术、首乌各15克,白芍、浮萍各12克,红枣6克。
【功效】清营健脾,养血消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三】蚕砂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蚕砂、丹参各31克,重楼15克,白鲜皮、地肤子、蝉蜕各9克。
【功效】祛风除湿,化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四】麻黄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麻黄、干姜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鲜皮、丹参各15克,陈皮、牡丹皮、白僵蚕各9克。
【功效】开腠理,和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五】荆防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芥穗、防风、僵蚕、紫背浮萍各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牡丹皮、干地黄、黄芩各9克,薄荷、蝉蜕各4.5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六】多皮饮【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牡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鲜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干姜皮6克。
【功效】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七】止痒合剂【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防风、当归各9克,苦参、首乌藤、白鲜皮、刺蒺藜各30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八】通腑祛风汤【来源】《古今名方》【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大黄(后下)、炒枳壳、薤白、荆芥、防风、白芷各9克,赤芍药、蝉蜕各12克,白蒺藜15克,苦参18克,全瓜蒌24克。
【功效】通腑泻热,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养血祛风汤【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生地黄15克,当归、川芎、白芍、防风、荆芥、苍术、黄柏各9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养血,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永安止痒汤【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组成】麻黄、僵蚕、防风、荆芥、薄荷、甘草各6克,苍术、桃仁、当归尾、赤芍、红花各9克。
【功效】疏风活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徐长卿煎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徐长卿根或全草(阴干)10~15克。
【功效】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黄参芍桂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炙麻黄10克,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白芍药、代赭石、制何首乌各20克,麦门冬、党参、当归、黄芪各12克。
【功效】辛温解表,益气固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三】十味羌活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羌活各10克,防风、炒苍术、川芎、白芷、炒黄芩、甘草各6克,北细辛1.5克,生姜2片、葱白头3枚。
【功效】辛温发汗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四】紫银汤一【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紫草根、金银花、土茯苓、赤小豆各15克,连翘、白鲜皮、赤芍药各9克,荆芥7克,蝉蜕5克,甘草3克。
【功效】疏风清热,和营理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五】四皮饮一【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地骨皮、白蒺藜、蝉蜕各6克,桑白皮、茯苓、夏枯草、连翘、牛蒡子各10克,地肤子6克,生地黄、赤芍药各12克,生姜皮3克。
【功效】泻热消疹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反复发作者加地龙、蜈蚣、全蝎;并发胃肠道症状者加白芍药、白术、蒲公英、厚朴。
【方三十六】浮萍蝉防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浮萍20克,蝉蜕、防风各20克,白鲜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偏风热者加牛蒡子、苦参、连翘;偏风寒者加麻黄、桂枝;奇痒难忍发作频繁者加地龙、苍耳子、白蒺藜。
【方三十七】多味大补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黄芪、地肤子各30克,熟地黄15克,肉桂、制附子各6克,党参2克,白术、茯苓、白芍药、赤芍药、当归各12克,川芎、乌梢蛇、炙甘草各9克。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八】复方蝉蜕丸【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蝉蜕6克,生地黄炭12克,牡丹皮12克,白芷9克,白蒺藜9克,当归6克,赤芍药9克,大力子9克,桑白皮15克,党参9克,荆芥、麻黄、防风、薄荷各4.5克,紫花地丁9克,川黄连3克,黄芩9克,蒲公英15克,黄芪9克,淡豆豉12克。
【功效】祛风解表,清热凉血,益气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九】葛麻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葛根12克,麻黄6~9克,生姜5~9克,桂枝、甘草、白芍药各6克,大枣4~6枚。
【功效】解肌发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十】升阳益胃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黄芪12克,半夏、人参、羌活、白芍药、防风、白术、独活、茯苓、泽泻各9克,陈皮、柴胡各6克,炙甘草、黄连各3克。
【功效】益气健脾。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方一】茺蔚浴汤【来源】《外台秘要》【组成】茺蔚、蒺藜、杨桃、蒴藋草、漏芦蒿各500克,盐1500克。
【功效】疏风止痒,祛湿。
【制法】水3石同煮取2.5石,去滓。
【用法】纳盐待温入浴。
【方二】百部洗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百部、苦参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黄15克,狼毒75克。
【功效】疏风止痒,祛湿。
【制法】研粗末。
【用法】以纱布溻洗,或溻洗后再热水浸浴。
【方三】楮桃叶洗剂【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楮桃叶500克,水5升。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煮沸30分钟。
【用法】溻洗,浸浴。
【方四】茵陈甘草汤【来源】赤脚医生杂志,1976:(11)
【组成】茵陈、地肤子各30克,黄柏15克,甘草12克。
【功效】清热利湿,透疹止痒。
【制法】上药用水1.5升,煎至1升,过滤。
【用法】盛于干净盆内温洗全身。日1剂,每日1~2次。
【方五】交藤鲜皮散【来源】中医杂志,1983:(2)
【组成】夜交藤200克,苍耳子、白蒺藜各100克,白鲜皮、蛇床子各50克,蝉蜕20克。
【功效】疏风透疹,解毒利湿。
【制法】加水7大碗(约5升),煎开20分钟。
【用法】乘热先熏,候温用旧巾布浸药液外洗患处。
【方六】苦参外洗汤【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6:(1)
【组成】蛇床子20克,明矾12克,花椒6克,土茯苓30克,白鲜皮15克,苦参30克,荆芥12克,食盐30克。
【功效】疏风透疹,燥湿止痒。
【制法】上药加水2毫升煎至1升。
【用法】将药液倾入盆内加适量温水,然后将小儿泡入盆内浸浴,用毛巾边擦边洗,尤其有疹块须多擦洗,至药液渐凉为度。洗后小儿身体不必用清水洗净,以保持药力。每日1次。
【方七】浮萍蚕沙散【来源】广西中医药,1988:(1)
【组成】紫背浮萍150克(鲜品加倍),蚕砂100克。
【功效】活血透疹。
【制法】上药包煎至沸后约10分钟取药汁3~5升。
【用法】待温度能耐受时,用干净毛巾蘸药汁,从头部向下肢搽洗,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方八】百部酒【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百部180克,75%酒精或白酒360克。
【功效】疏风止痒杀虫。
【制法】浸泡7天,过滤去渣。
【用法】用棉棒或刷蘸涂。
【方九】徐长卿酊【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徐长卿(研细)适量,75%酒精适量。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调为糊状。
【用法】涂敷患处,日2~3次。
【方十】止痒灵【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组成】蛇床子30~60克,白酒或75%酒精36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浸泡7天过滤去渣。
【用法】外涂。
【方十一】参桃酊【来源】北京中医,1987:(5)
【组成】苦参、鲜桃叶、胆矾、冰片各6克。
【功效】利湿解毒,凉血止痒。
【制法】制成酊剂。
【用法】每日涂患处4次。
【方十二】枳实膏【来源】《幼幼新书》【组成】枳实30克,茺蔚子、防己各37.5克,升麻45克,竹叶40克,石膏60克,芒硝90克。
【功效】泻热疏风止痒。
【制法】上药用麻油1.2升,煎四五沸,去渣。
【用法】涂患处。
【方十三】羌活散【来源】《证治准绳·疡医》【组成】羌活、独活、明矾、白鲜皮、硫黄、狼毒各30克,轻粉7.5克,白附子、黄丹、蛇床子各15克。
【功效】祛风燥湿止痒。
【制法】为细末,油调成膏。
【用法】敷用。

『贰』 治疗急性荨麻疹的方法

急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常见类型,在所有荨麻疹中约占/3。一般见于急性过敏反应。发病迅速,皮疹呈多形性。主要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损害境界不清,严重时可泛发全身,瘙痒剧烈。
中医辩证治疗
(一)
【辨证】风热邪气搏于营血所致。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组成】荆芥穗6克,防风6克,僵蚕6克,浮萍6克,生甘草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生地9克,黄芩9克,薄荷4.5克,蝉蜕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二)
【辨证】风热邪气搏于营血所致。
【治法】清热消风。
【组成】荆芥9克,防风9克,浮萍9克,当归9克,赤芍9克,大青叶9克,黄芩9克,蝉蜕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朱仁康方。
西医治疗
找出病因以消除病因为主,有感染时常须应用抗菌素,对某些食物过敏时暂且不吃。
抗组织胺药是治疗各种荨麻疹病人的重要药物,可以控制大多数病人症状,抗组织胺药物虽不能直接对抗或中和组织胺,不能阻止组织胺的释放,但对组织胺有争夺作用,可迅速抑制风团的产生。抗组织胺药有各种副作用,最好选用副作用较少者,尤其高空作业的工人、驾驶员等工人要慎用,易因昏倦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久用一种抗组织胺药容易引起耐药性,可另换一种。或交替或合并应用。儿童的耐药性较成人大,因而相对用量也大。 抗组织胺药物的种类很多,结合病情及临床表现可选用安泰乐(羟嗪)有良好安定及抗组织胺作用,对人工荨麻疹,胆碱能荨麻疹及寒冷性荨麻疹都有较好的效果。6-氨基乙酸可用于寒冷性荨麻疹和巨大荨麻疹,阿托品或普鲁苯辛及氯丙嗪可用于胆碱能性荨麻疹。
钙剂可用于急性荨麻疹,利血平、安洛血等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
类固醇激素应用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及血清性荨麻疹,对压力性荨麻疹及补体激活的荨麻疹可用少剂量。荨麻疹并发过敏性休克更须应用。有人应用每隔3~4周注射一次的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

『叁』 有没有专治急性荨麻疹的药

中医辩证治疗
(一)
【辨证】风热邪气搏于营血所致。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方名】荆防方。
【组成】荆芥穗6克,防风6克,僵蚕6克,浮萍6克,生甘草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生地9克,黄芩9克,薄荷4.5克,蝉蜕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二)
【辨证】风热邪气搏于营血所致。
【治法】清热消风。
【方名】消风清热饮。
【组成】荆芥9克,防风9克,浮萍9克,当归9克,赤芍9克,大青叶9克,黄芩9克,蝉蜕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朱仁康方。

西医治疗
当荨麻疹一出现时立即就皮肤科,医生通常都会给予含有类固醇类的药膏来局部止痒,并且配合抗组织胺类的口服药物,予以控制过敏反应

『肆』 起荨麻疹后留下的黑点怎样可以治好/

采用保守方法治疗此类型疤痕,中医要采用活血化瘀、软化疤痕的方法。 市面上的面膜有许多末标明处方组成,所以不好判定疗效。你可去医院的美容 target=_blank>美容科,专业医师在这方面更有经验。 下面提供一些常用的方法供你参考。 治则消痰软坚,活血化瘀。 1、口服药物:化瘀散结丸加减当归6克赤芍6克桃仁6克红花6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炒三棱10克夏枯草10克陈皮10克炙半夏10克益母草12克金银花12克每日l剂,水煎服,日服2次。 (2)食膳疗法桃仁山楂粥(《养颜与减肥 target=_blank>减肥自然疗法》)桃仁9克山楂9克贝母9克荷叶半张粳米60克先把前四味药煎成汤液,去渣后人粳米煮粥。每日1剂,日服3次,共服30天。 2.外治法 (1)药物:祛斑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红粉、樟脑各30克。 先将三仁同研极细,再加红粉、樟脑一同研细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许调匀。每晚于患处搽1次(先涂小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2)中药面膜法:活血化破倒膜粉(《中医杂志》1992.4)倒膜配方:细辛250克白芷500克白扁豆200克白芍500克白附子500克当归500克五味子200克红花100克乌梅250克(烘干)上药粉研成细末,以医用石膏为基质,约200克,加中药粉约20克,用30℃~40℃温水,搅拌成糊状。操作:净面、离子喷雾机熏蒸后,涂加味颠倒散稀膏。行点穴按摩5~10分钟,再薄涂一层稀膏,超声波导入10~15分钟,先用强度0.5/cm2连续波,由轻逐渐加重按摩全脸皮损处5~10分钟后,再选用强度1~1.25w/cm2脉冲波,在每个囊肿、结节或瘢痕处停留1~2分钟。全部过程不超过15分钟。然后洗净药膏,将活血化瘀倒膜粉调成的药物敷于面上,眉毛、眼、鼻;口外露。30分钟后揭掉。每周1次,4次为1疗程。 发炎后的黑色素沉淀,患者应少晒太阳,口服维他命C,和使用美白药膏,慢慢把黑色素淡化掉。血管扩张性的红斑,通常把痘痘的发生控制好,红斑就会慢慢改善。凸出的疤痕可以选用贴矽胶贴片来改善;如果是因为蟹足肿引起的,则可利用皮下注射药物的方式来治疗。

『伍』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特色和优势

长期以来,西医学始终以消除致病因子为治疗目的,因此病因治疗一直是西医学治病的主要观点;中医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强调人的能动性,主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人本思想。两者在人类健康发展史上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需求,中医和西医均暴露了一些各自的缺陷。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的结合,在皮肤科诊疗上正在收到越来越好的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思路包括辨病和辨证治疗相结合;祛邪和扶正治疗相结合;局部和整体治疗相结合;近期治愈和长期调摄相结合。
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有可能适宜于采用中西医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一般来说,有明确病原菌的急性皮肤病或皮肤危急重症适宜于西医药治疗,如脓疱疮,淋病,药疹,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等;以湿痰瘀及气血冲任失调为主要致病因素的慢性皮肤病,如湿疹黄褐斑,慢性荨麻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等适宜中医药治疗。而诸如红斑狼疮,白癜风等中西医都没有太好办法的疑难皮肤病则力求中西医结合治疗。因病施治有助于少走弯路,减少资源浪费,使中西医结合更有意义。
对于SLE,特别是狼疮肾炎的治疗,皮质激素早已被公认有良好的疗效,但是从10年的随访结果来看,激素不能防止90%以上的狼疮肾炎患者进入肾功能衰竭,长期效果很不理想,也容易出现很多副作用及撤药危象等,因此,如果将中药特色和西医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可以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和副作用,使病情稳定,又可减少反跳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湿疹,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疗效不理想,所以许多病人求助于中医。有专家用复方茯苓汤内服治疗湿疹,总有效率约79%,该方重用茯苓以针对湿疹的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与外邪相搏的病因。动物实验显示复方茯苓汤可能通过抑制ICAM-Ⅰ表达,而抑制Ⅳ型变态反应以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此外,内服清热解毒、去湿止痒的复方中药,同时与外洗剂并用治疗湿热型湿疹,总有效率约为89%,这类复方中药一般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过敏性炎症反应的作用。
对于银屑病,西医应用激素、维甲酸、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等,均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例如在皮质类固醇激素、新体卡松、维A酸等西药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治疗,结果总体趋向是可以增强疗效、缩短疗程、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对于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应用西医的物理疗法配合中药治疗银屑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综合疗效。例如,中药氧疗为中医外治银屑病提供了新的方法;窄波UVB配合中药治疗银屑病,不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而且可减少银屑病的复发。
我国着名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专家许铣研究员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采用丹蛇解毒汤联合小剂量迪银片治疗慢性斑块状银屑病,既增强了单用中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又减轻了单用迪银片的副作用,具有疗效好,疗程短,毒副作用低,不易复发的特点。目前,笔者正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该项课题进行科研攻关,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对该病的临床疗效,并从免疫细胞因子水平探讨中西医结合对慢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主要病理靶位因子IL-2 、TNF-α和血脂的干预调节,从一个侧面阐述中西医结合发挥治疗作用的相关机制,使该项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新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褐斑、痤疮、皮肤老化等美容相关性皮肤病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皮肤科医生关注以中医学手段来治疗并预防美容相关性皮肤病。中医美容强调通过对全身各脏器的整体调节,治疗方法很多,形成了药物内服外用、针灸、食疗、药浴、按摩、养生、调理情志等有效的美容方法。以黄褐斑为例,治疗上多采用疏肝健脾补肾的方法治疗,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或加味逍遥丸。实验证明,六味地黄丸对络氨酸酶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加味逍遥丸对女性黄褐斑血清中增多的女性激素水平有降低的作用。今后,应该坚持中西医在皮肤美容性疾病方面的研究,以现代科技及实验手段,寻找并证明真正有效的美容药物,将有效的中药成分与现代美容化妆品技术相结合,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是全军皮肤病治疗中心,皮肤科日门诊量达1000人,她们成功的秘诀就是中西医结合,目前该科成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重点学科。天津长征医院是我国知名的三级甲等皮肤病专科医院,她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办院理念,走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性病学的发展之路,是我国皮肤病学界的一面旗帜。
我的临床指导老师北京医科大学八十高龄的龙振华教授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他用药稳、准、简,且出奇的便宜,就那么一两样西药,就那么几付用量很少的中药,全凭着对病人述说病情的用心聆听,凭临床,他就能得出诊断。他对疑难杂症诊断的自信,在点点滴滴中升华着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悟性,在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的运筹帷幄之中,龙老画就的是一幅50年心血积累的医学人文长卷。
我国着名的中医皮肤外科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研究员一贯强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医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他倡导中西医互参,既重视中医皮肤病学辨病辨证,又重视西医的诊断,受到皮肤病学界的公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朱学骏教授强调我们要坚持中西医结合,利用中医学的理论,发掘祖国医学的宝库,筛选美白、生发、防老等的药物,从以治病、防病为中心,扩展至与美学相结合,以满足广大“非患者”高层次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边缘化”。皮肤科学的边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爱美渴求的必然。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主要是吸收中医和西医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融合贯通,各取所长,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可以取得优于单一西医或中医的更好的临床疗效。她既是现代治疗学观念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思想的体现,也是对传统治疗观念的转变和革新。中西医结合既是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的特色和方向,也是提高我国皮肤性病学治疗水平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