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耳道湿疹是怎么回事,怎么治疗
耳湿疹指发生于复耳轮,外耳道制、耳后皱褶部位的湿疹。多见于婴幼儿。脂溢性皮炎和异位性皮炎均可表现为耳湿疹,外耳道湿疹可由中耳炎或耳挖伤引起,感染的细菌多为葡萄球菌或链球菌。
发病部位:皮肤,耳患病比例:1-2%
发病季节:春季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易感人群: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耳湿疹。
耳湿疹的症状:斑疹脓疱疱疹斑丘疹红斑样皮疹剧痒慢性湿疹样变丹毒样外观皮肤湿毒鳞屑样痂皮耳漏湿疹。
有一些小朋友如果对食物或是环境中的某样东西过敏,有时也会加重耳湿疹的症状。故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如果有粘膜破损应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㈡ 常见的耳朵痒的原因有哪些
耳屎过多,耵聍为外耳道分泌物,俗称耳屎,一般不需清理。但因积存过多而栓塞,可刺激外耳道神经引起耳痒老年人糖尿病,老年人好发糖尿病,全身瘙痒亦与之有关。不良习惯就是耳部本来没有致痒性疾病,但是养成了掏耳朵的习惯;一闲下来,就想用火柴棍,发卡等掏耳朵,不掏就觉得耳道痒痒的。外耳湿疹 耳痒是外耳道皮肤感觉神经受到轻微刺激发生的感觉,最多见于外耳湿疹。有过敏体质或耳朵流脓的患者,易发外耳道湿疹,初起时耳孔发红、出水疮,搔破后流黄水。在梅雨季节,因不洁挖耳可将霉菌带进耳道内,于是就有类似足癣一般痒的与渗液症状
㈢ 外耳疱疹症状
患者外耳出现了疱疹一般是因为病毒感染引发的。主要的症状表现为耳廓疼痛感,局部会发生破溃,患者会有触电一样的感觉,形成针刺样的疼痛,有时会导致耳廓周围流血,常常是因为疱疹破裂所引发的,疼痛难以忍受,有时会出现发热。外耳道疱疹有时会累及到患者的耳道口甚至累及到耳道内,导致耳道流脓、出水、有疼痛感,甚至会发生耳鸣,一定要积极的应用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的药物来减轻临床症状,必要的时候可以到医院进一步就诊,以免耽误患者的病情。
㈣ 外耳湿疹怎样治疗
【概述】外耳湿疹是指发生在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的多形性皮疹,以小儿多见。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为瘙痒、多形性皮疹,易反复发作。外耳湿疹以外耳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特征,好发于耳后沟及耳廓皱折上下,也可蔓延到外耳道内或耳周皮肤。西医学认为外耳湿疹多因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受外用药物或其它过敏药物刺激所致,湿、热、化妆品、喷发染发剂、耳环以及鱼、虾、牛奶等均可成为致敏因素,外耳道长期脓液刺激也可引发。
中医将本病称之为旋耳疮,古代文献中又有黄水疮、月蚀疮、耳烂、浸淫疮等名称。将本病按其病程有急﹑慢性之不同,急性期多为风热湿邪浸渍,慢性期多为血虚生风化燥。风热湿邪犯耳:脓耳之脓液、汗水、泪液等浸渍,或接触刺激性物质,湿热邪毒积聚,引动肝经之火,内外合邪循经上犯,蒸灼耳廓肌肤而发病。血虚生风化燥:患病日久,营血耗伤,耳窍失养,加之血虚生风化燥,不能滋润耳窍肌肤,以致耳部瘙痒,缠绵难愈。
【治疗】本病按其病程有急、慢性之不同,急性期多为风热湿邪浸渍,治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主;慢性期多为血虚生风化燥,治以养血熄风润燥。
1.风热湿邪证【症状】耳部皮肤瘙痒、灼热感,数日后出现小水泡,溃破后流出黄色脂水,糜烂,甚至可波及整个耳廓及其周围皮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方一】消风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当归10克,生地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知母12克,苦参6克,胡麻10克,荆芥10克,苍术10克,牛蒡子10克,石膏30克,木通6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荆芥、牛子、防风、蝉衣祛风止痒;苍术、苦参、木通以祛湿;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当归凉血散血。全方合用,可清热祛湿,疏风止痒。
【按语】本方用于风重者。【方二】萆薢渗湿汤【来源】《疡科心得集》【组成】萆薢10克,薏苡仁30克,黄柏10克,赤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滑石20克,夏枯草15克。
【功效】清热燥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柏、萆薢、滑石、泽泻、通草清热祛湿而解毒;茯苓、薏苡仁除湿和中;丹皮清热凉血。
【按语】本方用于湿重者。
2.血虚生风化燥证【症状】耳部瘙痒,缠绵难愈,可伴有面色萎黄、纳差,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缓等。检查:外耳道、耳廓皮肤增厚、粗糙、结痂、皲裂。【方一】地黄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生地黄20克,熟地黄20克,首乌10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玄参10克,白蒺藜10克,僵蚕10克,红花15克,甘草6克。
【功效】养血熄风润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熟地、当归、首乌养血;生地、丹皮、玄参、红花凉血活血;白蒺藜、僵蚕祛风;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治血为主,而达治风的目的。
【按语】痒甚者,加蝉衣、地肤子、苦参等。【方二】①参苓白术散合②四物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①炒扁豆3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怀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薏苡仁20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②当归10克,白芍12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
【功效】健脾养血滋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四物汤滋阴养血。
【按语】本方适用于脾虚发病者。
㈤ 外耳湿疹有哪些症状
根据本抄病的临床表现,辨证袭主要分为风热湿毒型与血虚风燥型2种。
1.风热湿毒型
耳道或耳壳周围肤色潮红、灼热、痰痒,有水疙,溃后流黄水,而后糜烂、结黄色痴皮,可伴发热,婴儿睡眠不安,烦躁等,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滑而数。
2.血虚风燥型
病程日久,反复发作,耳壳、耳道等处皮肤增厚、粗糙、辍裂,上覆痴皮或鳞屑,一般痒感明显,疼痛轻微,搔抓后出现小血点,但很快结痂,可伴有面黄食少,身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缓。
㈥ 耳带状疱疹怎样治疗
【概述】耳带状疱疹是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临床以耳痛、外耳疱疹,甚至耳聋、眩晕、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本病多为单侧发病,青年及老年患者居多。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侵入并进入脊神经后根的神经节细胞内,潜伏呈休眠状态,当机体正常免疫防卫机制受损或抑制而发生功能低下时,即可激活病毒而发病。由于病毒主要侵犯感觉神经,所以临床上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剧烈疼痛,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上有疱疹,患侧有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听觉症状,耳内及耳周灼热感,疼痛剧烈,严重者可出现口眼歪斜、耳鸣耳聋、眩晕,耳廓、外耳道、乳突部皮肤出现疱疹。
中医学认为本病外因多因外感毒邪,邪毒稽留体内,与气血相搏结,阻于经络,滞于脏腑所致,内因则为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致使邪毒与肝火、湿热相互搏结,阻遏经络,以致血瘀气滞,不通则痛。
【治疗】1.邪毒外袭证【症状】耳甲腔、外耳道或耳后完骨皮肤灼热、刺痛感。检查见局部出现针头大小疱疹,疱疹周围皮肤潮红。可伴有发热、恶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方一】银翘散【来源】《温病条辨》【组成】金银花2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豆豉10克,芦根12克,淡竹叶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毒;淡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薄荷疏风散邪。全方合用可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按语】临证可加龙胆草、黄芩、板蓝根、栀子以清热解毒可加半支莲、白花蛇舌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口眼歪斜者,选加僵蚕、全蝎、蜈蚣、蝉蜕、桃仁、红花、地龙等,以祛风活血通络。
2.肝胆湿热证【症状】耳部灼热,刺痛,疱疹增大、溃破、黄水浸淫、结痂。全身见口苦咽干,甚则口咽歪斜、耳鸣、耳聋,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方一】龙胆泻肝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清泻肝胆,解毒利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龙胆草苦寒泻肝胆之火;黄芩、栀子清热解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养血滋阴。柴胡引诸药入肝胆经;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灼热、刺痛明显者加野菊花、败酱草、紫花地丁加强清热解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