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女性生殖器疱疹症状
女性生殖器疱疹的症状
答案:
女性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症状包括阴部或肛周出现水疱、红肿、疼痛及瘙痒等。疱疹破溃后可能形成溃疡,伴随不同程度的疼痛感。部分患者在发病前会有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
详细解释:
1. 疱疹出现:女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在感染病毒后,通常会在阴部或肛周区域出现疱疹。这些疱疹通常是成簇的小水疱,可能伴随红肿。
2. 症状发展:疱疹在破溃后可能形成浅表性溃疡,这会导致局部疼痛,特别是在排尿或受到摩擦时。此外,这些溃疡可能在数周内愈合,但也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3. 前期表现:在疱疹出现之前,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头痛或身体不适等。这些症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正逐步加剧。
4. 其他并发症:长时间的感染或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慢性疼痛或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女性生殖器疱疹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了解相关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如果您或您的伴侣出现上述症状,请尽快咨询医生并进行相关检查。
『贰』 人类疱疹病毒的人体疱疹病毒
1.. 血清型:HSV-1和HSV-2。
2. 动物模型:小鼠、豚鼠、家兔等,多种原代人胚细胞、二倍体细胞以及动物细胞。HSV感染细胞后很快导致受染细胞的病变,表现为细胞肿大、变圆、折光性增强,可见有核内嗜酸性包含体。HSV的增殖周期短,约需8~16小时
3. 抵抗力:较弱,易被脂溶剂灭活。 1.流行病学特点:人是HSV唯一的自然宿主,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病毒可经口腔、呼吸道、生殖道粘膜和破损皮肤等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孕妇生殖道疱疹可在分娩时传染新生儿。HSV的感染十分普遍,呈全球性分布。
2.感染类型:
1)急性感染:引起感染部位的疱疹
2)潜伏感染与复活感染:HSV-1潜伏于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节,偶可潜伏在S2-3背侧感觉神经根;HSV-2则潜伏感染于骶神经节,当受到刺激时,病毒可被激活并沿神经纤维轴索至末梢,从而进入神经支配的皮肤和黏膜重新增殖,再度引起病理改变,导致局部疱疹的复发。
3.临床症状:初次感染虽多无临床症状,但常转变为潜伏感染。
1)口咽部疱疹:多为HSV-1感染所致,常发生于儿童,仅少数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黏膜疱疹和溃疡等。复活感染常发生于口唇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初有疼痛、烧灼感,继后局部出现水疱并破溃形成溃疡,一周左右病愈。
2)生殖器疱疹:多系HSV-2感染所致,多发生在成人。急性感染时临床症状较重,感染部位出现斑疹或丘疹,进而形成水疱、脓疱和溃疡,可伴有发热和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病程约3周。生殖器疱疹易复发,但症状较轻,甚至无临床表现。此类疾病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3)HSV-2与子宫颈癌的关系密切,其依据为:患过生殖器疱疹的妇女子宫颈癌的发生率高;子宫颈癌患者HSV-2抗体阳性率高;子宫颈癌组织细胞内可检出此型病毒的抗原;细胞培养中的HSV-2核酸可使地鼠细胞向癌细胞转化。
4) 疱疹性角膜结膜炎:两型HSV均可引起,以HSV-1为多见。急性和复活性感染发生在眼部,表现为树枝状角膜炎或角膜溃疡。重者炎症波及结膜基层,导致角膜混浊影响视力。新生儿可在患有HSV-2感染的孕妇分娩时获得感染,发生HSV-2疱疹性结膜角膜炎或新生儿疱疹。
5) 皮肤感染与疱疹性甲沟炎:HSV-1皮肤感染发生于皮肤破损者,如湿疹、烧伤或外伤,引起疱疹性湿疹、疱疹性甲沟炎等。疱疹性甲沟炎系手指皮肤破损后,HSV感染手指或指甲部位,出现疼痛性疱疹并形成脓疱,常被误诊为细菌感染。
6) 此外,HSV-1感染尚可感染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其病变可扩散至呼吸道、消化道、肠黏膜等,症状更为严重。HSV-1感染引起的散发性致死性脑炎,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免疫性强,可以持续多年。 病毒分离培养:水疱液、唾液、脑脊液、眼角膜刮取物、阴道棉试子等标本接种人胚肾、人羊膜或兔肾 等易感细胞,也可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膜和乳鼠或小白鼠脑内。
快速诊断:将宫颈粘膜、皮肤、口腔、角膜等组织细胞涂片后,用特异性抗体作间接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病毒抗原;Wright-Giemsa染色镜检,如发现核内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可考虑HSV感染。 1. 避免与患者接触或给易感人群注射特异性抗体,可减少HSV传播的危险。
2. 由于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高,在某些情况下(如羊膜未破时)可采取剖腹产,以减少新生儿与病损生殖器的接触。
3. 分娩后给新生儿注射特异性抗体或丙种球蛋白也可作为紧急预防措施。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 1. 所致疾病:水痘和带状疱疹
2. 流行病学特点:
1)季节性:好发于冬春季节
2)传播途径:呼吸道,也可通过与水痘、疱疹等皮肤损伤部位的接触而传播,可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
3)传染源:患者
3. 感染类型与临床特点:
原发感染:儿童多见,水痘的出疹突发,红色皮疹或斑疹首先表现在躯干,然后离心性播散到头部和肢体,继续发展为成串水疱、脓疱,最后结痂。病情一般较轻,但偶可并发间质性肺炎和感染后脑炎。免疫功能缺陷、白血病、肾脏病及使用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的水痘患儿,易发展成为严重的、涉及多器官的VZV感染。成人水痘症状较重且常伴发肺炎。
继发感染:老年人、肿瘤患者、接受骨髓移植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潜伏的病毒易被激活,带状疱疹多见。儿童感染的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等部位,当机体受到某些刺激,如外伤、发热、受冷、机械压迫、 X线照射时,可诱发VZV的复活引起带状疱疹。一般在躯干,呈单侧性,成串的疱疹水疱集中在单一感觉神经支配皮区,疱液含大量病毒颗粒。 标本:疱疹病损基部的涂片、皮肤刮取物、水疱液、活检组织和血清。
分离培养:水疱液接种于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 在接触传染源72~96小时内,高滴度免疫球蛋白对预防感染或减轻可能发生的临床症状有一定效果,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这种紧急免疫预防的措施尤为必要。一种有效的减毒活疫苗已由日本学者研制成功,并推荐应用于1~12岁健康儿童的预防接种。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 EB病毒的核心由172Kb核酸序列组成,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研究转化细胞表达的病毒抗原显示,EBV抗原包括两组
1.病毒潜伏感染时表达的抗原:EBV核抗原(EBNA):存在于核内,出现在病毒核酸指导下的蛋白合成之前,这类抗原的存在表明有EBV 基因组。
潜伏感染膜蛋白(LMP),
2.病毒增殖性感染相关的抗原:
EBV早期抗原(EA):病毒增殖早期诱导的非结构蛋白,它标志着病毒增殖活跃和感染细胞进入溶解性周期
EBV衣壳抗原(VCA):病毒增殖后期合成的结构蛋白,与病毒DNA组成核衣壳
EBV(MA):是病毒的中和性抗原,存在于病毒感染的转化细胞表面,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 1.所致疾病: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系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毒可播散至其他淋巴结;可导致肝、脾肿大,肝功能异。
2)非洲 Burkitt淋巴瘤和EBV相关性淋巴瘤:洲Burkitt淋巴瘤多见于5~12岁儿童,在中非新几内亚和美洲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
3) 鼻咽癌:我国南方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
2.病毒感染类型:
增殖性感染:EBV在受感染的B细胞内,其基因组在少部分宿主细胞内得以复制和完全表达,随着子代病毒的形成和释放,宿主细胞溶解死亡。
非增殖性感染:
1)潜伏感染:在EBV感染的B细胞中,病毒的基因组不能完全表达而于感染早期即处潜伏状态,不能表达病毒的结构蛋白和其他晚期蛋白。
2)恶性转化:系指少数EBV感染的B细胞在不断分裂增殖的过程中,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染色体异常改变,转变为肿瘤细胞。 病毒的分离培养:采用唾液、咽漱液、外周血细胞和肿瘤组织等作为标本,接种人新鲜的B细胞或脐带血淋巴细胞
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多采用免疫荧光法。核酸杂交和PCR或RT-PCR是临床常用的微生物基因诊断方法,分别可测定病变组织内的病毒核酸和病毒基因转录产物,PCR法比核酸杂交更具敏感性。
血清学诊断包括特异与非特异性抗体检测两类:
1)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用免疫荧光法或免疫酶法检测病毒VCA-IgA抗体或EA-IgA抗体,滴度≥1:5~1:10或滴度持续上升者,对鼻咽癌有辅助诊断意义。
2)非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即应用嗜异凝集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以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 1)95%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均能恢复,仅少数病人可发生脾破裂,为此应限制急性期时作剧烈运动。
2) EBV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而传播。应用病毒特异性抗原作主动免疫,有可能预防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发生,这一方法正处探索阶段。
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 1.所致疾病:巨细胞包涵体病
2.流行特征:人是CMV的唯一宿主,感染非常普遍,初次感染多在2岁以下,大多呈隐性或潜伏感染,但在一定条件下侵袭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严重疾病。
3.感染类型:
先天性感染:初次感染的母体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患儿可发生黄疸,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溶血性贫血,脉络膜视网膜炎和肝炎等,少数严重者造成早产、流产、死产或生后死亡。存活儿童常智力低下,神经肌肉运动障碍,耳聋和脉络视网膜炎等。
围生期感染:分娩时胎儿可经产道感染,多数症状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偶有轻微呼吸障碍或肝功能损伤。CMV还可通过哺乳传播给婴儿,此类产后感染通常也是良性的。
新生儿后感染:儿童和成人的CMV感染多是无症状的。在成人可引起单核细胞增生样综合征;在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潜伏的病毒可以复活并导致非常严重的感染
4.细胞转化与可能的致癌作用:CMV和其他疱疹病毒一样,能使细胞转化,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1)病毒分离培养:用人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但通常需要3~14天方可观察到CPE,一般需观察28天,病变组织标本涂片的常规 HE染色,也可直接观察CPE和核内嗜碱性包含体。
2)抗原检测:应用特异性抗体作免疫荧光,直接检测白细胞、活检组织、组织切片、支气管肺泡洗液等临床标本中的CMV抗原。
3)病毒核酸检测:应用PCR与核酸杂交等方法,可快速、敏感地检测CMV特异性的DNA片段。
4)抗体检测:特异性IgG类抗体需测双份血清以作临床诊断,同时了解人群感染状况;IgM抗体只需检测单份血清以确定活动性CMV感染。 1) 在输血或器官移植时,应避免CMV传播。
2) 人抗CMV免疫球蛋白已应用于改善肝、肾移植相关的CMV感染症状。
3) 避孕套的使用可以减少CMV性接触性传播。
CMV 疫苗正处在临床试验评价阶段。
『叁』 急性带状疱疹(1部分1章、9部分68章)
急性带状疱疹在常见疼痛综合征图谱中有两个章节,分别是1部分1章和9部分68章,分别讲了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和胸脊神经分部区域的带状疱疹。因为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所以我在这里把两个章节融在了一起。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很多人俗称“缠腰龙”、“蛇丹”,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最大的麻烦是会有很大一部分人(10%-20%)会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将会使患者十分痛苦,并且难以治疗。如果在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期间就积极进行疼痛的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所以希望大家可以重视这种常见疾病的疼痛治疗。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疾病。首次感染VZV的无针对性免疫力患者临床表现类似儿童的水痘。目前有假说认为在VZV首次感染时,病毒转移到背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潜伏下来,接下来不会有任何症状。在有些人中,病毒被再激活并分部在感觉神经分部区域,导致了这种特征性疼痛和皮肤的疱疹损伤。胸脊神经分布区域是急性带状疱疹发病最常见的区域,三叉神经第一支分部区域也是高发区域。
目前并不太清楚为什么有些人中会出现病毒再激活而有人不会。但研究者认为细胞免疫能力的下降是导致病毒增生、沿感觉神经传播并导致临床疾病的重要原因。患有恶性疾病(特别是淋巴瘤)或者慢性疾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化疗、激素、放疗)的患者一般较体弱,较健康人群更容易得急性带状疱疹。这些患者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细胞免疫能力减弱,这也许也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较年青人带状疱疹高发的原因。
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是除了胸脊神经分布区以外带状疱疹第二高发的区域。在少数情况下病毒会感染膝状神经节,可以导致听力损伤、耳部疱疹和疼痛(图1)。 这组症状叫做Ramsay Hunt综合征,必须要和三叉神经第一支区域的急性带状疱疹相鉴别。
当病毒再激活时,神经节炎和周围神经炎导致的疼痛可以和感冒症状相伴随。一般由钝性、酸胀的感觉发展为感觉减退或者神经分布区域的神经炎性疼痛(图2)。在大多数患者中,急性带状疱疹的疼痛会在皮疹爆发前3至7天出现,这个时间差经常会导致误诊(见鉴别诊断,图3)。总之,大部分病人带状疱疹的诊断在特征性皮疹出现后就可以确定。和水痘一样,带状疱疹的皮疹首先是分批出现的斑疹,然后迅速发展为丘疹,接着变为水疱(图4)。最后,这些水疱连成片,干燥结痂。受累区域可能会非常疼痛,任何活动和接触(例如衣服或被子)都会加剧疼痛。当逐渐愈合、硬痂脱落以后,会留下粉色的疤痕,会逐渐色素减退和萎缩。
在大部分患者中,感觉过敏和疼痛会随着皮肤损伤的愈合而消失。但在部分患者中,疼痛会在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这种急性带状疱疹后常见而让人痛苦的并发症叫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老年带状疱疹患者中高发(图5)。后遗神经痛的症状可以是轻微自愈性的,也可以是让人痛苦不堪、持续性的烧灼样疼痛,任何轻微的活动、接触或者温度变化、焦虑都可以使疼痛加剧。 这种严重的持续性疼痛可以彻底摧毁患者的生活,并有可能导致自杀。为了避免这种灾难性后果出现,医生一定要全力治疗急性带状疱疹。
尽管根据临床症状能够很容易诊断带状疱疹,一些确认性检查有时还是必要的。当患者的皮肤损伤比较复杂,或者患者HIV感染并有Kaposi肉瘤的时候,需要行辅助检查。在这类复杂的患者中,急性带状疱疹的诊断需要通过新鲜水疱的细胞学检查来确定,表现为多核巨细胞和嗜酸性包涵体(图6)。临床医生可以通过水疱液体的荧光免疫检验来鉴别急性带状疱疹和局部疱疹单纯感染。
对于所有的急性带状疱疹的患者需要做详细的初始评估,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目的是排除可以造成患者免疫系统受损的隐匿的恶性或系统性疾病。及时的诊断可以帮助阻止病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出现,例如脊髓炎或病毒的播散。其它造成神经分部区域疼痛的原因还包括脊神经根性病变、三叉神经痛和周围神经病变等。胸腔和腹腔内的疾病或功能紊乱也可以造成类似胸部急性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症状。
对于急性带状疱疹治疗的主要挑战有两点:
大部分疼痛专家都认为越早进行治疗,越能够减小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此外,因为老龄患者极易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所以必须尽早的、积极的对这一类患者进行治疗。
使用局麻药物和类固醇类药物,对于胸部神经分部区域的急性带状疱疹进行胸部硬膜外注射治疗,对于三叉神经分部区域的急性带状疱疹进行星状神经节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还可以避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当出现结痂的时候,类固醇药物还可以减少神经瘢痕的形成。目前认为神经注射治疗可以阻止由于病毒导致的神经和神经节的炎性反应,减少交感神经刺激,从而达到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如果不进行治疗,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以导致局部缺血,从而减少神经内毛细血管床的血供。 如果让这种局部缺血持续下去,会形成神经内水肿。神经内水肿会增加神经内压力,进一步减少神经内血供,最后导致不可逆转的神经损伤。
神经注射治疗可以反复进行,直到患者疼痛消失,如果疼痛复发,可以再次进行注射治疗。如果没有积极的使用注射治疗,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可能会使得患者终生受到后遗神经痛的折磨。有的患者接受胸部硬膜外注射治疗没有明显效果,但对于胸部交感神经注射治疗有好的反应;有的患者接受星状神经节注射治疗没有明显效果,但对于三叉神经注射治疗有好的反应。
在已经接受了注射治疗以后,阿片类镇痛药对于带状疱疹急性期常见的酸痛有较好的缓解效果。神经炎性疼痛也十分常见,阿片类药物的效果不佳。对于强效、长效的阿片类药物(例如口服的吗啡、美沙酮)要谨慎使用,效果可能不如进行神经注射治疗。许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年龄较大,常合并多种多系统疾病,所以需要严密监测阿片类药物可能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例如意识模糊或者晕厥可能导致患者摔倒)。膳食纤维和氧化镁乳剂要和阿片类药物一起服用,用于避免便秘。
抗惊厥的加巴喷丁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炎性疼痛的的一线药物。研究表面加巴喷丁也能够减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几率。加巴喷丁的治疗应该在疾病早期就开始,在避免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的情况下,这种药物可以和神经注射治疗、阿片类镇痛药物、其他镇痛药物以及抗抑郁药物合用。加巴喷丁起始剂量为300mg睡前服用,然后以300mg的增量逐渐增加剂量,在副作用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增加到直到3600mg/天的最大剂量(分两次服用)。
普瑞巴林是一种加巴喷丁合理的替换药物,能够更好的被部分患者接受。普瑞巴林其实剂量为50mg,一天三次,在副作用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增加到100mg,一天三次。普瑞巴林主要通过肾脏代谢,所以肾功能有损伤的患者要适当减量。
卡马西平在神经注射治疗和加巴喷丁都无效的严重神经痛患者中可以考虑使用。如果使用这种药物,需要严密监测肝功能,尤其是对于接受放化疗的患者。苯妥因可是可能对于神经痛有好处的药物,但不能在可能患有淋巴瘤的患者身上使用,这种药物可以导致一种假性淋巴瘤样状态,难以和真的淋巴瘤相鉴别。
抗抑郁药物是一种有用的辅助治疗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显著缓解这类患者中常见的睡眠紊乱。而且抗抑郁药物在缓解神经炎性疼痛方面有一定效果,阿片类药物对这类疼痛治疗效果较差。在抗抑郁药物治疗数周后,可以起到改善情绪的作用。在服用抗抑郁药物期间要密切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这类药物可以导致尿储留和便秘,有可能会和带状疱疹脊髓炎的症状相混淆。
一些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急性带状疱疹的病程并可以阻止疾病的发展,包括泛昔洛韦和阿昔洛韦。这类药物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中会有较好的效果。抗病毒药物应该和以上提到的治疗方法联合使用,需要小心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在疼痛区域进行冰敷可以帮助部分病人缓解疼痛。热疗往往会加重患者的疼痛,也许是因为增加了小纤维的传导;总之,如果患者冷敷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尝试。经皮神经电刺激和震动疗法对于部分患者可能有效。对于皮肤受损区域,局部使用利多卡因可能会有一定效果。所有这些辅助疗法都风险较低,所以当病人不想接受神经注射治疗或者不能忍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都值得进行尝试。
局部使用温的硫酸铝外敷可以很好的起到干燥受损皮肤的作用,大部分患者都会觉得很舒服。氧化锌软膏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对于温度敏感的处于恢复期的皮肤。可以使用一次性的吸收垫来保护愈合中的皮肤,避免接触衣服或者床单等。
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急性带状疱疹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但对于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常常会发生并发症。可以是由局部到全身的皮疹播散,也可以引起威胁生命的导致多系统疾病的感染。脊髓炎可以导致肠道、膀胱和下肢的瘫痪。
因为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可以在皮肤损伤出现前3至7天出现,所有可能会误诊为一些其他导致疼痛的疾病(例如神经根性病变、胆囊炎、三叉神经痛、青光眼),所以医生应该告知患者在如果出现皮疹出现一定要马上就诊,因为可能是带状疱疹。有一些疼痛专家认为,在一些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当VZV感染时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皮疹。在这种情况下,不伴有皮疹的感觉神经分部区域的疼痛称为无疹性带状疱疹,是一种排除性诊断,所以下这个诊断需要详细排除所有其他可以造成这些区域疼痛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