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非特异性湿疹
扩展阅读
脸上皮肤红肿疼痛 2024-10-31 07:22:11
急性荨麻疹该如何冶疗 2024-10-31 07:19:49

非特异性湿疹

发布时间: 2024-10-31 05:07:50

❶ 皮肤湿疹的治疗方法。

湿疹治疗方法当然是选择“清适敏”,“清适敏”在治疗湿疹方堪称“中医一绝”,作为“中医清法”的古典配方,自然有许多特别用药。据说,该药传承于《黄帝内经》中“孩儿面、生肌散和清血方”的精髓,长期服用后可让人脱胎换骨,容颜重生。 摘抄[清适敏医学论文]:中医认为“血运不通百病生,气血不清则皮毛萎”。现代医学也证明:血液系统是一个营养运输系统,也是个人体最重要的代谢系统,代谢物通过皮肤、尿液排出体外。血液流通不畅会导致组织器官营养不良,发生病变,而不干净的血液则会触发人体的身我免疫系统,加大自我的排毒能力;当皮肤系统不能适应这种反应时,皮肤免疫系统就是出现过激反应,从而导致痤疮、皮肤过敏、风疹、荨麻疹和湿疹……,同时皮肤系统也一个开放的系统,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所以湿疹实际上是皮肤系统对血液毒素的过激反应所致,要从根本上解决湿疹问题,需要解决“清洁血液”,增加皮肤的免疫能力。 湿疹治疗“清适敏”的神奇效果,一方面来自于“药食同源”的安全配方,便于患者长期服用;另外是以中医“清”法的古典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基础。“清”分为“内清和外清”,是指“内清血毒,外清风邪”,从而使肌体回归纯净的状态,焕发肌肤的自然色彩。 近年来,“中医清法”经过我国著名中医贾春宝博士发扬光大,创造出“清适敏”纯中药方药,将湿疹治疗、荨麻疹治疗和中医美容、活悦生肌相结合。其药食同源的配方主在采用黑珍珠、鸡松茸、猴头菇、桦褐孔菌等名贵中药配伍,长期服用,可明显改善体质,让肌肤自然、光洁,熠熠生辉。 湿疹治疗清适敏药物成分说明: 珍 珠:富含丰富蛋白质和一些微量元素,具有镇静安神、解毒生肌的功能,长期服用可以,清除肌体表面老化及坏死组织,促进肌肤新生,使皮肤恢复年轻莹润的光彩。 鸡松茸:含有活性多糖,是灵芝的 5 倍,它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具有护肝补肾、扶正固元、抵抗过敏、增强免疫力等功能。 山桅子: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消散毒疮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滋阴化燥,给肌肤补充水分作用。 桦褐孔菌:它寄生于桦树上,可耐零下60度的极寒,生长期达15年,成年菌会吸干桦要的精华,导致树木干枯。现代医学证明,其提取物对改善血脂、酸性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具有良好作用,被誉为“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好的药物”。

❷ 湿疹,特应性皮炎是什么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 AD )是一种慢胜、复发胜、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本病与遗传、过敏有关,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有资料显示,1 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 ,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目前AD 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可高达10 %一20 ,我国1998 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 一20 岁)的总患病率为0.70 , 2002 年城市学龄前儿童(1 一7 岁)的患病率为2.78 。一般AD 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病情亦可逐渐减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父母亲有遗传过敏病史者,其子女患病率显著增加,但遗传并非是唯一决定因素。环境因素特别是工业化程度、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A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变应性因素中饮食如奶、蛋和海产品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婴幼儿病情较重者。粉尘螨、屋尘螨、花粉等可能是重要空气变应原。非变应性因素如破坏皮肤屏障等刺激或洗涤剂、搔抓、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z拉色菌)以及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AD 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和(或)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机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或直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变异性或非变异性炎症反应。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为变应原局部致敏或微生物定植创造条件,是诱发或加重皮肤炎症的重要基础。

特应性皮炎的形成涉及免疫和非免疫两个方面。免疫介导的炎症涉及以下几个环节,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提呈变应原、Th1/Th2平衡失调和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嗜酸粒细胞和特异性IgE参与并扩大炎症反应过程以及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等。近年来注意到,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或生理和药理性介质反应异常也参与皮肤炎症的形成。以上炎症过程是特异性皮炎治疗学的重要基础。

二、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慢胜、复发胜、瘙痒性皮疹,并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根据皮疹发生、发展和分布特点,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三个阶段。婴儿期(l 个月至2 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儿童期(2 一12 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N窝和小腿伸侧。青少年成人期( 12 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胭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AD 可以伴随有一系列皮肤特征险改变,包括干皮症、耳根裂纹、鱼鳞病、掌纹症、毛周角化症、皮肤感染倾向(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纯疤疹病毒感染)、非特异性手足皮炎、乳头湿疹、唇炎、复发性结合膜炎、旦尼一莫根(Dennie-Morgan)眶周黑晕、苍白脸、白色糠疹、颈前皱褶、白色糠疹、颈前褶皱、白色划痕/延迟发白等,这些体征有助于AD辅助诊断。

根据AD有无合并全身过敏性疾病,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前者仅表现为皮肤受累,后者合并其他特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单纯型又分为内原型和外源型,前者缺乏变应性证据,后者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血中IgE水平或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加等。内源型AD临床容易漏诊,应引起重视。

三、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诊断标准,包括Hanifin 和Rajka 标准、Willlam ,标准和康克非标准等,其中William ,标准内容简洁,使用方便,其特异性、敏感胜与Hanifin 和Rajka AD 标准和康克非标准相似,且特别适用于门诊工作,故推荐使用。williams 诊断标准为:必须具有皮肤瘙痒,加以下5 条中的3 条或3 条以上:

① 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N窝、踝前、颈部(10 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② 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在4 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

③ 近年来全身皮肤干燥史;

④ 屈侧可见湿疹(或4 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

⑤ 2 岁前发病(适用于4 岁以上患者)。

四、治疗

由于特应胜皮炎的病程长,易反复,因此,其治疗原则以恢复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寻找并去除诱发和(或功口重因素、减轻或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在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时,对患者和(或)家属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使其对疾病、治疗方法及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并注意生活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如尽量避免或减少接触诱发因素;了解润肤剂等辅助治疗的重要胜和使用方法;尽量避免或减少寻求所谓“特效”疗法;了解相关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了解各种治疗的利益和风险,与医生配合,以获得尽可能好的疗效。

(一)基本治疗

1、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尽量避免一切可能的刺激。应尽量穿棉制品衣服,以宽松为宜,勤换衣物和床单等生活用品,避免用力搔抓和摩擦;避免过度清洗皮肤,尤其是烫洗和过度使用肥皂;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汗液的刺激;注意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减少如屋尘、蜻、动物毛、花粉、真菌等变应原;注意观察对所进食物的反应,避免食人致敏食物。

2、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纠正皮肤干燥,保护皮肤屏障功能和止痒是治疗AD 的关键措施。在急性期,每日用温水沐浴1 一2 次,在增加湿度的同时还有利于减少渗出,去除痴皮和残留药物;漫胜期可每日沐浴l 次

不论是在急性期还是在缓解期,润肤剂和(或)保湿剂的应用极为必要,应至少每日外用(多主张全身使用)1 一2 次,尤其是在沐浴后应即刻使用,以保持皮肤的水合状态而保护屏障功能和减轻癌痒症状。

(二)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

( l )糖皮质激素:局部间断外用糖皮质激素,并配合润肤保湿剂等是目前治疗AD 的一线疗法。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部位及病清程度选择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制剂,以决速有效地控制炎症,减轻症状。一般初治时应选用强度足够的制剂,以求在数天内明显控制炎症。但是,在面部、颈部及皱褶部位应选用相对弱效的糖皮质激素,应避免使用强效含氟制剂,儿童慎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停药过快常可致病清反复,长期使用可引起一定的皮肤不良反应(如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膨胀纹、多毛症、糖皮质激素性痤疮、细菌感染、紫癜等),长期大面积应用有时也可致系统性不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库欣综合征、精神神经症状、青光眼、白内障及月经周期紊乱等)。因此,对于慢性较厚的皮损外用时应选用较为强效的糖皮质激素制剂,短期内控制病情后,改用弱效的制剂或非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2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此类药物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对AD 有良好疗效,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抗炎作用,且可相对较长时间地用于所有的发病部位,尤其是面颈部和其他皮肤柔嫩部位。不良反应主要是用药后局部短时间的烧灼和刺激感,尚未发现明显的系统不良反应(两药的经皮吸收均少),也无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 3 )外用抗生素制剂:由于细菌或真菌可通过产生超抗原或作为变应原而诱发或加重病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尤其是治疗有渗出性皮损时,早期加用抗细菌或抗真菌药物可有利于控制病睛,但应避免长期使用

( 4 )止痒剂:5 %多塞平乳膏或非留体抗炎药物可在短期内有效地减轻疹痒症状,可与糖皮质激素制剂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交替使用

( 5 )其他:根据病清和皮损的不同,可选择湿敷、氧化锌油(糊)剂、焦油、黑豆馏油等。

2、系统治疗:

( l )抗组胺药和细胞膜稳定剂: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用药对象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

( 2 )抗感染药物:对于病清严重(特别是有渗出者)或已证实有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的患者,可短期(7 一10d )给予抗感染药物,但切忌滥用。

( 3 )糖皮质激素: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此类药物,尤其是儿童。但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予中小剂量短期用药,并采用早晨顿服法。病情好转后应及时逐渐减量、停药,以免长期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或停药过快而致病情反跳。

( 4 )变应原特异性脱敏疗法:对于部分混合型AD以及外源型AD迁延不愈者,变应原特异性脱敏疗法有选择性的治疗价值。

( 5 )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严重而常规疗法不易控制的患者。可酌情选用环胞素、硫唑嘌呤和吗替麦考酚酯等。但儿童应慎用,且使用时应注意系统不良反应。

( 6 )抗白三烯治疗:有报道抗白三烯制剂如扎鲁司特、孟鲁司特等治疗AD 有效,尤其是对伴有过敏性哮喘的患者

( 7 )其他:曲尼司特、甘草酸和复合维生素等可选择用于AD 的治疗,有辅助治疗作用干扰素-γ,用于AD 治疗可能有效,但往往需较长期维持用药。

3、中医中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

(三)物理疗法

紫外线是治疗AD 的有效方法,且以窄谱中波紫外线( NB 一UVB )和UVAI 的疗效更佳。光疗后应注意使用润肤剂。该疗法长期反复使用后的致癌胜有待进一步评价,一般认为12 岁以下患者应避免使用紫外线疗法。

五、预后

幼儿AD较为严重,随年龄增长病情愈见减轻,起于婴儿期的AD到5岁以后40可自愈,。多数作者报告病情轻者到了15岁时有40-50痊愈。也有人随访调查到2000例AD患者15年,约90痊愈。一般说来,具有家族史,伴有哮喘或枯草热,起病年龄晚以及皮炎严重者病程较长。

总之,在AD 治疗过程中,首先应对患者的病史、病程、严重程度和受累范围等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由于本病为慢性疾病,需长期治疗,因此医患配合对于获得良好疗效非常重要。

对于湿疹或特应性皮炎患者,应到变态过敏反应科就诊,以排查过敏因素及其可能的特异性免疫治疗。

❸ 手指上小水泡是怎么引起的啊

手上起小水泡,有的时候是汗疱疹
手上起小水泡有以下几种情况:1、汗疱疹,一般水泡比较小,针尖大小,瘙痒难忍,多认为是一种过敏反应,为非特异性皮肤湿疹样反应,常发生于春末夏初,青年男性常见。治疗可以用5%的明矾水泡手半小时,然后涂抹尿素软膏,口服维生素B族,一般很快就能治愈。2、水泡型手癣,这种类型的手癣一般常见于脚部,手部比较少见。水泡如绿豆大小,有瘙痒,可以用针刺破水泡,直接涂抹派瑞松乳膏于患处。3、干农活摩擦导致的水泡,这种水泡一般较大,可以直接挑破,涂抹紫草油即可。

❹ 常见的湿疹特点是什么

(1)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又称为脂溢性湿疹,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即头、面、前胸、后背、间胛区、脐周及会阴部位的一种常见、表浅性皮肤炎症性损害,在红斑的基础上有油腻性鳞屑是其特征。发生在头皮部的脂溢性皮炎可以分为炎症性及非炎症性两种。炎症性者可见到红斑及油腻性脱屑。皮疹常扩张至发迹边及耳后部位,轻度瘙痒。非炎症性者主要表现为轻重不等的糠样脱屑,即平常所说的头皮屑,又称为干燥性糠疹,而见不到明显炎性损害。

婴儿型脂溢性皮炎又可分为三种。摇篮帽样皮疹发生在出生后3~4周,头皮出现红斑、腊样脱屑,在额顶部常形成厚痂。婴儿脂溢性皮炎也可以发生在面部,包括眉弓、双颊、躯干部、尿布区以及肢体屈侧,在上述部位出现红斑及油性屑。Leiner病又称为脱屑性红皮症,是一种泛发性婴儿脂溢性皮炎,全身弥漫性红斑,表面覆盖灰白糠状或叶状鳞屑,常见于有严重疾病,如贫血、严重腹泻及呕吐的婴儿。可分为家族性及非家族性两种。家族性常由补体C5功能不全引起,可以用抗生素及输血或新鲜血浆治疗。

(2)干性湿疹:干性湿疹又称脱脂性湿疹,是以皮脂减少、皮肤干燥、干裂及细小脱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湿疹。

发病与皮肤表面油脂减少或功能不良有关。油脂减少可以是因冬季空气湿度低、干燥、寒冷或过度清洗引起。脱脂性湿疹还见于应用利尿剂的老年人,黏液水肿者及锌缺乏症患者。应用Ⅱ型组胺受体阻断剂甲氰咪呱也可引起脱脂性湿疹的报告。部分全身泛发的脱脂性湿疹可能与恶性淋巴瘤等肿瘤有关。

临床本病多见于冬季,老年人及洗浴过频者好发。四肢,尤其小腿伸侧多发。典型表现为皮肤干燥、细小的皲裂、脱屑,伴程度较重的瘙痒。由于搔抓而表现抓痕及血痂。如果疾病继续进展,可以出现明显的皲裂,严重者甚至可以出血,故又称皲裂性湿疹。

本病最初症状多在冬季出现,夏季好转,但最终发展为长期性,并发生明显的湿疹样改变。

(3)钱币形湿疹:钱币形湿疹又称盘状湿疹。由于其他型湿疹不排除出现圆形钱币型损害的可能,盘型湿疹也可出现不典型损害,故盘型湿疹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

本病15~25岁有一个发病高峰。无论男女,在55~65岁在另一个发病高峰。

皮损好发于手部及肢体的伸侧,以下肢更为多见。有瘙痒或烧灼感。急性期表现为钱币状圆形暗红斑基础上的密集薄壁水疱伴渗液、结痂。皮损通常由细小丘疹、丘疱疹迅速融合而成。亚急性期水疱减少,脱屑增加,中心可消退。慢性期表现为干燥、脱屑斑片。

皮疹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可以融合成大片。由于搔抓而有抓痕、血痂等继发损害。继发细菌感染可有黄色渗液及黄痂。一般均为慢性复发性,多数在一年左右消褪,也有数年不退者。

临床上可分为手及前臂型、肢体躯干型及干燥型三种。手及前臂型多在手部局部创伤或炎症后,如局部烧伤、局部化学刺激性反应后出现湿疹样改变,随后在手部及前臂出现新的皮损。本型多见于有职业性刺激性皮炎史者、家庭主妇及从事秘书工作者,异位性体质者多见。

肢体躯干型多见于老年人、皮肤干燥症患者。皮损多先发于下肢,然后在对侧下肢、上肢及躯干出现新的皮损。

干燥型盘型湿疹不多见,主要表现为四肢多发性干燥、脱屑性圆形或卵圆形斑片,掌跖部可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散在水疱,轻度瘙痒。

皮疹可反复波动数年,难以治疗。

(4)手部湿疹:手部湿疹又称为手部皮炎,是发生于手部的湿疹皮炎类疾患的总称。一般所说的手部皮炎指局限于手部或原发于手部的皮炎,较少扩展至双上肢等其他皮肤部位。如果手部湿疹仅是泛发性湿疹的一个表现,应称为泛发性湿疹手部受累而不应称为手部湿疹。

国外调查患病率为2%~8.3%。在城市一般人群患病率为2%~8%。在某些特殊职业人群患病率可高达10%以上。目前报告患病率最高的职业人群为护士,患病率为18.3%。在接触性皮炎诊所,该病的构成比例可达37%。Knistensen对瑞典汽车工业工人手部皮炎的发病情况作了一次前瞻性研究,发现手部皮炎的风险性为4%。

①角化性掌湿疹:角化性掌湿疹并不少见,以掌部及手指掌侧皮肤片状肥厚、脱屑、皲裂为主要表现,病因不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与银屑病难以鉴别,治疗非常困难,可试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角质松解剂及PUVA治疗。

②斑片性水疱脱屑性湿疹:斑片性水疱脱屑性湿疹主要表现为双手不对称性不规则斑片,有小水疱及脱屑,发病部位不定,此伏彼起,累及甲周皮肤时可有甲损害。

以上分类并不能包括手部湿疹的所有表现,对于其他临床表现不能归入上述各类手部湿疹诊断中的患者,可以笼统地诊断为手部湿疹。

(5)瘀滞性皮炎:瘀滞性皮炎又称重力性湿疹、瘀滞性湿疹、静脉性湿疹及静脉曲张性湿疹,是继发于下肢静脉高压的一种皮肤湿疹。

近年研究认为与发病有关的主要因素是下肢静脉压增加而并不定非有静脉曲张。研究发现静脉高压患者毛细血管血压增加,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纤维蛋原漏出到毛细血管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鞘,从而阻碍了氧弥散及营养物质的通透,造成皮肤损伤。另外在静脉高压、静脉功能不全的情况下,移动到组织间的白细胞增多,释放蛋白水解酶也可造成皮肤炎症。

本病多见于下肢静脉高压患者,发病可急可慢。急性者多由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引起,主要见于中老年女性。下肢迅速肿胀、发红、发热、浅静脉曲张,出现湿疹样损害。无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者多起病较慢,在小腿下1/3部分出现轻度水肿、紫癜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湿疹样损害多初发于胫前、小腿两侧及两踝附近,然后逐渐向近心端扩展。也有扩展至足部者。湿疹损害可以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伴程度不等的瘙痒。疾病逐渐进展由于含铁血红素沉着而变成褐色。由于脂肪坏死,皮肤纤维化而呈瘢痕疙瘩样改变。局部也可出现萎缩。由于创伤或感染极易发生难以愈合的溃疡,疼痛明显。

这种溃疡边界清楚,相对来说比较表浅,愈合后遗留象牙白色硬斑块,周围有色素沉着。瘀滞性湿疹患者极易合并接触性皮炎。尤其外用治疗药物接触性皮炎。

(6)白色糠疹:白色糠疹又名单纯糠疹,是一种病因不明,通常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面部的脱屑性色素减退斑。组织病理学仅见棘层松解及轻度海绵形成。初起时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大清楚的淡红斑或正常皮色斑片,直径0.5~2cm大小,有细糠状屑,1~2周后变为轻度色素脱失斑,表面覆以干燥性细糠状白屑。皮损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多见于面部,但也可出现在其它部位。

瘙痒轻或无。皮损可持续数日至1年以上,无特殊治疗。

(7)代谢型湿疹及系统性疾病相关性湿疹:代谢型湿疹指可能由机体营养代谢异常所导致的湿疹。如有报告在某些脂肪泻的患者可出现湿疹。这些患者在湿疹发作期间血钙浓度也较低。当血钙浓度正常后皮损也随之消退。由于大量湿疹患者并无临床可见的营养代谢方面异常,湿疹与营养的关系还不明确。营养异常也可能是湿疹患者为避免食入变应原或“发物”而长期禁食某些食物的结果。

湿疹与营养代谢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系统性疾病相关性湿疹指与系统性疾病伴发的湿疹。系统性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低γ球蛋白血症、苯丙酮尿症等均可出现湿疹样皮损。烟酸缺乏症可出现光敏感性皮炎。Jung病是一种家族性免疫缺陷病,表现为复发性脓皮病及异位性皮炎,这类患者存在淋巴细胞功能异常、白细胞化学发光反应异常及组胺代谢或白细胞表面组织胺受体异常。可用组织胺H1受体阻断剂治疗。Job病又名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这类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为复发性皮肤及上呼吸道细菌感染、血清高IgE及慢性湿疹。这些情况说明系统性疾病与湿疹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8)创伤后湿疹:创伤后湿疹,如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大隐静脉供皮区出现的湿疹。在大隐静脉手术部位皮肤出现红色至棕黄色斑片,轻度脱屑结痂,偶有丘疹、丘疱疹。外用皮质类固醇有效,但易复发。其他原因造成皮肤损伤致疤痕形成者也有出现湿疹的报告,可能与创伤造成神经受损也有关系。

(9)口周湿疹:口周湿疹又称为口周皮炎,是发生于口唇周围,但不累及唇红边缘皮肤的皮炎,皮损可累及唇沟、颏部,也可累及眼睑及眉间部位。曾有口周湿疹在外用含氟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妇女中爆发流行的报告。与日光、皮肤感染等因素的关系均未得到证实。

皮损以红斑、丘疹及脓疱为主,对称分布于口周,但不累及唇缘皮肤。可累及颏部及鼻唇沟。轻度瘙痒,少数病例可见眉间及眼睑受累。皮疹可以自愈,愈后不留疤痕,整个病程3周至1年半左右。

(10)青年足跖皮病:青年足跖皮病是发生于青少年足跖前部的一种干燥、皲裂性皮炎,又名干燥性足跖湿疹、足前部湿疹及趾周围皮病。我们认为本病应属于接触性皮炎。

本病是近30年新出现的一种湿疹,可能与穿用透气性差的鞋袜,汗液浸渍及运动摩擦造成的微小损伤有关。组织病理学为轻度非特异性湿疹,有时可见汗管堵塞。

本病见于3~14岁儿童,喜欢运动者及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足前部皮肤红斑、疼痛,检查可见皲裂。双足皮损对称,在受压部位明显,趾间皮肤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