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百科 » 碧绿疙瘩汤
扩展阅读
陈旧性疱疹 2025-04-30 02:48:13
脸部的湿疹是怎么引起的 2025-04-30 02:45:17
治湿疹好药 2025-04-30 02:39:35

碧绿疙瘩汤

发布时间: 2024-11-25 02:49:05

『壹』 秦朝的饮食是怎样的

秦汉时期农业发达,当时的农作物品种很多。粮食以所谓的五谷或九谷为主。副食:包括肉食和蔬果两大类。秦朝时期北方的肉食以牛、羊、猪、狗为主,其他的还有鱼类和禽类。水果的种类因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太大而种类多有不同。北方的水果种类主要有梨、栗、枣等。而南方多为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如柑桔、荔枝、杨梅等。象桃、李则是南北方都种植的。蔬菜由于对不同地域适应性广而无明显的南北方区别。这时期的蔬菜种类主要有葵、曼箐、芋、韭、茄子等。饮料:这一时期饮料种类主要有酒、酷浆等。秦朝没有茶叶,茶是汉朝开始有的,但是最初是和日本现在的茶道类似,茶碾成粉末状再冲来喝的。

『贰』 家庭百科:食全食美家常靓汤目录

海带汤,粑豌豆时蔬汤,白菜豆腐汤,白菜粉丝豆腐汤,贝类豆腐汤,参鸡汤,茶树菇炖老鸭汤,抄手蛋花汤,肠仔扁豆汤,春阳汤,大酱汤,冬瓜棒骨汤,紫菜汤,冬阴功汤,番茄疙瘩汤,肉丸粉丝汤,锅巴汤,金针菇肉丝汤,莲藕骨头汤,青菜骨头汤,酸辣海鲜汤,真味人参鸡,羊肉萝卜汤,板栗土鸡汤,滋补四味汤,菜汤,莼菜乌鱼蛋汤,海参养生汤,上汤白菜,清汤蟹底翅,上汤豆苗,上汤芦笋,上汤奶白菜,上汤时蔬,上汤油麦菜,豆腐鲫鱼汤,蘑菇汤,酸汤肥牛,酸汤鱼水情,酸辣乌鱼蛋汤,贵州酸汤鱼,文蛤豆腐汤,土鸡汤,桔露汤圆,乌鱼蛋汤,西红柿鸡蛋汤,西湖莼菜汤,蛎羹汤,虾皮萝卜丝汤,砂锅鱼头豆腐汤,虾仁紫菜汤,香汤鱼,蟹黄豆花,碧绿上汤鸡,雪梨百合汤,羊杂汤,浓汤鸡煲翅,浓汤鱼肚,萝卜丝鲫鱼汤,萝卜茅根瘦肉汤,豆腐山斑肉片汤,冬瓜海带鸭骨汤,冬笋莴苣汤,咸蛋芥菜肉片汤,党参茯苓水鸭汤,荷叶水鸭汤,枸杞桂圆牛肉汤,红枣桂圆牛肉汤,百合红枣牛肉羹,花生牛肉汤,苹果雪梨牛腱汤,杜仲桂圆炖牛脊骨,熟地黄芪羊肉汤,胡萝卜红枣炖牛腱,川芎当归羊肉汤,冬瓜海带猪肉汤,当归黄芪煲羊肉,黑木耳红枣瘦肉汤,生地松子瘦肉汤,茅根马蹄瘦肉汤,西洋参猪肉炖燕窝,火麻仁煲瘦肉汤,虫草虾仁汤,鹿鞭壮阳汤,龟狗汤,芡实汤,党参全鹿汤,泥鳅虾汤,冬虫夏草炖黄雀,杜仲炖鱼,水鱼炖淮山杞子,三子炖猪腰汤,苁蓉菟丝炖猪腰,虫草杜仲炖海虾,枸杞沙苑炖鸡子,胡桃枸杞子炖鹿肉,人参炖三鞭,紫河车炖鹿胎,鹿尾把炖鸡,鹿茸炖鸡,杜仲炖羊腰,淮杞炖鹿肉,女贞子当归炖乌鸡,淮山炖鳖,鹿茸炖羊肾,鹿茸炖驴鞭,鹿茸炖球花,鹿茸炖甲鱼,锁阳炖鹿鞭,补骨脂炖羊小肚,肉苁蓉炖羊肾,补骨脂炖狗肉,苁蓉菟丝炖鲈鱼,菟丝子炖鹿肉,仙茅炖鸡肉,巴戟炖猪大肠,仙茅炖童仔鸡,豆腐笋丝蟹肉汤,紫苏咖喱荸荠汤,冬菇津白肉丝汤,豆苗大蒜鱼丸汤,豆腐生菜肉丝汤,豆腐黄瓜排骨汤,香菜黄瓜汤,四果瘦肉汤,莲子茯苓养生汤,补骨瘦肉汤,鹿头汤,毛豆瘦肉汤,当归行血汤,山药瘦肉汤,灵芝瘦肉汤,四果瘦肉汤,莲子茯苓养生汤,补骨瘦肉汤,淡菜煲猪肉,沙参滋补汤,百合蜜枣煲猪腱,板栗排骨汤,牛蒡煲小排,猴头菇煲龙骨汤,核桃排骨首乌汤,鹿茸炖猪心,生地猪心汤,人参腰片汤,党参马蹄猪腰汤,豆芽猪腰汤,杜仲猪腰汤,当归桂圆猪皮汤,板栗桂圆炖猪蹄,覆盆子枸杞猪肚汤,杜仲煲猪肚,玉米须煲猪尾汤,覆盆子白果煲猪肚,山药花生猪尾汤,千斤拔狗脊煲猪尾,苁蓉煲牛肉,补肾牛肉汤,锁阳牛肉汤,...

『叁』 山西面食有哪些

山西面食
网络名片
山西面食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目录

山西面食天下绝
蒸制面食馒头
莜面栲栳
高粱面鱼
稍梅(烧麦)
面塑
煮制面食刀削面
包皮面
拉面
龙须面
八姑(拔姑)
揪片
剔尖
猫耳朵
饸饹(hé le)
烹制面食炸糕
一窝酥
甩饼
锅贴
麻花
锅魁
煮饼
炒小米
孟封饼
一面百吃面食文化
下关中、留西洋的山西面条
山西面食天下绝
蒸制面食 馒头
莜面栲栳
高粱面鱼
稍梅(烧麦)
面塑
煮制面食 刀削面
包皮面
拉面
龙须面
八姑(拔姑)
揪片
剔尖
猫耳朵
饸饹(hé le)
烹制面食 炸糕
一窝酥
甩饼
锅贴
麻花
锅魁
煮饼
炒小米
孟封饼
一面百吃 面食文化
下关中、留西洋的山西面条
展开 编辑本段山西面食天下绝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哗带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编辑本段蒸制面食
山西蒸制面食品种繁多,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稍梅等等。
馒头
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而发明的馒头,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品。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宋时馒头成为读书人经常食用的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了。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无论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的是祭供用处。一直到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了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馒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入笼蒸制而成。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在山西,尤是晋南人,每顿饭都必有馒头下菜方才觉得肚子饱。
莜面栲栳
莜面栲栳是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中间,放置光洁石板一块,随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栲栳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软筋适口、浓香不绝。
高粱面鱼
这在晋北的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一带是家常饭。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成细若香头的小鱼,蒸好浇上汤菜食之。若是时间紧,来不及搓鱼,乱穗芦便捏成很薄的红面壳壳。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要么切条,用鸡蛋、酸菜炒食,同样令人垂涎。过去村里孩子玩饿了,取一个红面壳壳,在里边倒一点盐醋,滴一点食油,从边上掰一块蘸点盐醋吃,吃到最后,盐醋、壳壳来个一口香,老百姓叫“油盐蘸窝窝”。
稍梅(烧麦)
稍梅的制作工艺很是复杂,中餐的好吃在于各种作料的配合千变万化,早放一刻,晚放一分都有不同味道。族源制作时将羊肉绞碎,放入盆内,加花椒粉、盐、白酱油、姜末、蒙子拌匀,再将西葫芦、韭菜切细放入,加麻油拌成羊肉馅。最难的是做皮,老师傅们说:“稍梅好吃难和面,皮薄包馅打花难”。做皮就是将面粉加盐和清水拌匀,揉透搓成条,摘成面剂子擀成片,用擀面杖把面片压出花边,放入盆内盖上湿布,然后用每张面片裹上些许羊肉馅包成形似梅花的稍梅,上笼用大火蒸约15分钟可熟,取出即成,形似花瓣盛开的雪梅,皮软馅鲜,无腥膻味。稍梅难做,但味道好吃,皮子有薄又韧,馅料味美汁鲜。稍梅原来是山西农村有钱人家用作喜庆筵席的点心,由于口音变异也叫为“烧麦”。现在虽然满大街卖的都是稍梅,可是多半都是粗制滥造,皮子粘口不说,一咬满嘴油,想吃到地道的却再不容易了。
面塑
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的面塑。山西面塑以上等的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具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山西民间面塑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花馍是配合岁时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子”。又如,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仪礼而制作的馈赠物品。在山西晋南平原每当婴儿满月时,姥姥家都要蒸一种又圆又大、中间空心的花馍馍,俗称“囫囵”,妇女们把它用红包袱裹起来,一手提着囫囵礼馍,一手拉着小孩,来往于乡间小路,互赠于亲戚乡里之间,传递着浓厚的乡里乡情。
编辑本段煮制面食
山西煮制面食品种丰富,制作多样,大体可分为五十余种,如细如发丝的拉面,刀飞面舞殷削面,游龙戏水的一根面等。制作方法有擀、拉、拨、削、压、擦、揪、抿等几十种,所用原料除小麦面外,还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等,调料上自鸡、鸭、鱼肉、海洋,下至油、盐、酱、醋,不一而足,所以山西面食有“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的历史。到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尝到天天不重样的丰富美味的面食。
刀削面
山西的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家庭主妇们托起揉好的面团,站好优美的姿势,飞刀之下面条如流星落地,鱼跳龙门,削出的面条又细、又薄、又长。山西刀削面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深受人们喜爱。 刀削面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后来,“凤阳”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传统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开水锅里,其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是扁条,弯刀是三棱。”要说吃了刀削面是饱了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则饱了眼福。1985年山西财贸系统在太原技术比武时,饮食行业的削面高手每分钟削118刀,每小时可削25公斤面粉的湿面团,看得人眼花缭乱。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做刀砍面先用面、水5∶3的比例和好面(水温为冬热、夏凉、春秋温),然后用湿布盖住,醒20分钟。把醒好的面团揉成椭圆形面块放在面案上,左臂托案,右手拿砍面刀(砍面刀是一种特制带把的刀,刀长40厘米左右,刀宽6厘米左右,刀片很薄,刀的重量轻),用右手的四指握住刀把,用小拇指顶住刀柄头,砍面时先从面块的里端开刀,第二刀接前部刀口,用前挑后砍的方式砍下一根根长约30厘米的面条下入锅。普通刀削面做法是,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将面加水打成面穗后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醒半小时后揉匀、揉软、揉光,揉成圆柱形后就可以削了。左手托住和好的面块,削时由右至左一刀接一刀向前削入沸水锅中。注意出力要平,用力要匀,这样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熟练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一百多刀,每条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
包皮面
又称夹心面。相传古代晋中有位婆婆在家务活上经常给儿媳妇出一些伤脑筋的“难题”。一天,她让儿媳用白面和豆面擀面条,条件是不能将两种面事先和匀,而在吃的时候要有均匀感。这位聪明的媳妇并没有被婆婆的题目所难倒,做成了两种面粉组成的包皮面。包皮面的做法:先将豆面和白面按1∶1的比例准备好,用温水将白面和豆面分别和好。然后将豆面团揉成球状,白面团擀成饼状。最后用饼状的白面把球状的豆面包住,擀成面条即可。食用时用芫荽(香菜)酸汤、葱丝辣调最佳。
拉面
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山西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清末陕西人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陕西、山西一带流行的一种“桢面条”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陕西朝邑、同州为最。其薄如韭菜,细似挂面,可以成三棱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这种桢条面就是现在山西的拉面。拉面可以蒸、煮、烙、炸、炒,各有一番风味。拉面的种类也很多,有大拉面、小拉面、龙须面及空心面等等。一般7扣以下的为大拉面,7扣以上的为龙须面,一般家庭做的为小拉面。大拉面的表演在太原街头巷尾并不鲜见,但“面食技艺团”的师傅们如此绚丽夺目的表演我还是第一次见。为了美观和营养,面团被和成了绿色的蔬菜面,抻开,卷起,再抻开,再卷起,如此数扣之后,师傅们将拉好的面放在撒满面粉的几案上抖开,而后两手像搭毛线般地将面抻开并抖动着。整个景象就如碧绿的瀑布哗哗泻下一般,蔚为壮观。片刻之后走上前去,看到拉好的面已如丝般纤细,这已是龙须面的标准了。
龙须面
是流行太原一带的传统面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驰名中外。它原是宫廷的一种食品后来传到民间。传说“龙须”是古代皇帝的赐名,可能因为这种拉面细如须发,不绝如缕的原因。由于抻面姿势优美,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入口香软可口,故而得此名。在山西,人们寿诞生辰、聚友团圆时,常常要吃这种面,以示长寿和喜庆。龙须面配料精细,制作讲究,其制作方法过去曾被认为是绝招,秘而不传。拉面做法:先用面、水5∶3的比例和好面,然后在上面抹点香油醒着,将醒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匀或搓成长条,双手提两端稍晃,再搓成长条状,擀成片形,略醒后用刀横切成小手指粗的长条,撒匀面粉或抹匀香油,逐根或几根并拉,拉成细条投入沸水锅内,煮熟配上卤即成。
八姑(拔姑)
相传在唐朝贞观年间,八百里秦川天旱三年,颗粒不收,于是皇上李世民下旨百姓向绵山求雨,果然大雨倾盆而下,救活了庄稼,为此李世民特带领满朝文武赴绵山朝圣,随同前往的还有他的叔妹世姑。岂料世姑到达绵山后即拜五龙圣母为师,不愿再返长安。一日,她为一老婆婆做饭,但她自幼生长在皇宫,哪会做饭呢?所以和面时,面干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终久和成了稀面,实在无法下锅。于是顺手拿了一只筷子向锅里拨面,但是怎么拨也拨不断,结果便拨成了长面,老婆婆吃饭时,顺口问了一声:“孩子,这叫什么?”可是世姑却因心慌将“这”字误听为“你”字,此时她已身入空门,不愿再说真名,只好将乳名说了出来:“叫八姑”。从此,介休便有了“八姑”这种面食。做“八姑”时先用面、温水5∶3的比例和好面,然后不断加水,不断揣面,直至水面适中后,再用湿布盖在面上,约醒放半小时置于碗内或盘中,下锅的时候左手端碗,右手用削尖的筷子沿碗边向沸锅中拨出,煮好后捞出,浇上浇头即可。
揪片
揪片又称掐疙瘩,也是晋中民间传出的一种家常面。当地人讲究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在启程前必吃此面,名谓“岁数掐疙瘩”。结婚时的年龄为多少就吃多少片。这里的“片”是指半成品而言的,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后擀成圆形,切开对折,然后根据岁数先切成大片,再将大片用手分别揪入沸水锅内,捞出后约半饭碗。吃此饭有岁岁平安之意。做揪片需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水温为夏凉,春、秋、冬温),盖湿布稍醒。把面团揪成若干小面团,用拇指和食指将面团掐薄,揪成指甲盖大小的片。为使揪片不粘锅,不粘手,可蘸少许清水或食油。
剔尖
剔尖又叫拨鱼,是“八姑”演变而成的,做法同“八姑”大致相同,但和的面没有“八姑”那么稀。做时先用面、水5∶3的比例加少许食盐和好面,然后用手蘸上水在面上拍好后置于碗内或铁板上醒放15分钟。下锅时一手将盛面的铁板向锅边倾斜,使面流向碗沿,另一手用专用的铁筷将碗沿的面往锅里拨,拨成两头尖,中间粗的小鱼形。
猫耳朵
介休人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让姑爷听话。做猫耳朵前,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冬温、夏凉),揉匀后盖湿布稍醒。将和好的面团擀成约半厘米厚的面片,撒上面扑后,切成1厘米大小的面丁。然后双手拇指压住小面丁向前推;也有将面用刀切成3厘米宽的长条,然后左手执面片,面片头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头肚大小的面丁,反方向搓捻,使面丁成为猫耳朵形。
饸饹(hé le)
饸饹是山西民间常做的一种家常面。也叫河捞,做法简单,先把和好的面放入特制的饸饹床(当地人叫“捺把子”)内,反复泵压手柄,器具压迫使面条从饸饹床下方的许多小孔压出,待压到一定长度后用刀或薄铁片把面条截断,下进锅里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或打卤食用。起面速度快,味道可口,而且颇具观赏性(乡巴佬进城啦)。
编辑本段烹制面食
烹制面食中,有很多各具特色、别有风味的手工煮食,如猫耳杂、小撅片、捻鱼、豆面流尖、煮花塔。除此之外山西面食还有煎烤制面食,如烙饼、煎饼、锅贴水煎包、焖面、焖饼等,还有炸制类食品,如麻花、油糕。
炸糕
行家对山西面食作了这样的概括:“晋南的馍、晋中的面、晋北的糕”。在雁北,盖房要吃上梁糕,乔迁要吃搬家糕,婚嫁要吃锣鼓糕,逢年过节要吃节日糕……雁北炸糕有“素糕”、“毛糕”、“脆炸糕”三种。素糕是把黍子去皮磨面,蒸成的糕,也叫“黄糕”;连皮磨面做成的糕为“毛糕”;将素糕包上馅儿,入油锅炸出的,就叫“脆炸糕”。做油糕最讲究做完糕后要留“糕根”,即在包完糕之后要剩一块素糕,把它捏成猪头状,即为“糕根”。预示有永远吃不完的糕。“好吃不过油炸糕”,可见这炸糕在晋北百姓生活中的地位。
一窝酥
一窝酥,那是太原近代著名的风味小吃,它是由晋阳饭店特一级面点师胡世年老先生于1958年在龙须面的基础上改进创新、烤制而成,成为筵席中的一道佳点。一窝酥的做法其实比较简单,将稍醒的面团上案,按照拉面方法,上下晃匀拉条,最后拉成10扣的拉面(1024根)。然后均匀放在案子上,在面条上刷匀植物油,再顺长卷起后,剁成20个小段,旋成圆饼坯,摆在烤盘里,入烤炉用温火烤至金黄色即成。一窝酥现在已发展为夹裹豆沙、枣泥、莲蓉、果料等馅心的系列食品。
甩饼
上党潞城的传统小吃,据传,是清末民初由潞城南流村的呼国珠师傅制成。因风味鲜美,逐渐流传,远及黎城、壶关、长治、长子、屯留、襄垣等县。民间流传:“要想真解馋,咱到甩饼摊,饱饱吃一顿,如同小过年。”和甩饼面时有个技巧,热天要用冷水,冷天用温水。沾水把面扎匀,盖上笼布稍醒。将醒好的面揪剂子擀开,撒上葱花、椒盐并卷起,盘成圆形,再边擀边甩成圆形薄饼。烙的时候以中火为宜。
锅贴
锅贴,一种与饺子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食品,言简意赅地说,就是一种煎制的露馅的饺子。煎制,是说烹饪方法不同于饺子,不用水,而用油,不用深钵,而用浅锅。露馅,是说饺子的两边不封口。
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据说,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到民间是两股面条粘在一起的。清朝乾隆年间,稷山瞿店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并制作销售,并不断改进技术,把原来的两股变成三股,拧在一起,炸成金黄色,细丝花纹很是喜人。现在的稷山麻花花样越来越多,有的麻花粘上瓜子仁、芝麻、冰糖、花生仁等,风味更佳。至今晋南民间仍将麻花作为馈赠亲朋的礼品,过节时也缺不了麻花,往往是一盘花生、瓜子和糖,一盘麻花放在炕桌上来待客。有时候,以麻花作主食,就上汤,也是一顿晚餐。可见麻花在百姓生活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锅魁
锅魁是原平市的传统吃食,原名“锅馈”,是一家面饼铺的学徒偶然创制出来的。一日店主和师傅出去办事,徒弟便把做月饼剩下的面粉,加了点油酥,包点糖馅,压成鞋底样的饼子放入烤炉。师傅回来,见徒弟咬着个黄澄澄、香喷喷的饼子吃,拿来一尝,酥脆香甜,味道妙极。此后,便按徒弟的做法制饼,上市销售,生意兴隆。取馈赠之意,叫“锅馈”。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逃难路经原平时,县官邢夏林准备的筵席上就有“锅馈”。慈禧食之津津有味,听说此食叫“锅馈”,就信口赞道:“不错,不错,炉食之魁嘛!”从此把“锅馈”就改名“锅魁”了。
煮饼
说到山西的名吃闻喜煮饼,大家早已非常熟悉,它有着山西“饼点之王”的美誉。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从清朝嘉庆年间至抗日战争前的300年间,闻喜煮饼不仅畅销于天津、北京、西安、济南、开封、太原等内地城市,而且闻名于上海、广州、海南等地。晋南的一些县城和大集镇,一般经营食品的店里,都挂着“闻喜煮饼”的幌子,作为招揽顾客的名牌。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见闻喜煮饼确实声名远播。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在晋南民间把“炸”就叫“煮”,炸油条都叫作“煮油条”。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闻喜煮饼至今仍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食品,在双合成等饼店都很常见。
炒小米
炒小米,类似于扬州炒饭,就是把大米换成小米蛋炒饭,蛋丝、葱丝、火腿粒,样样不缺,小米较大米细小得多且有嚼头,黄澄澄的色泽很诱人。
孟封饼
清徐县孟封村的传统名食,以香、酥、软、甜、凉闻名,是太原、清徐一带逢年过节、探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孟封饼创制于清光绪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时南里旺村有一姓冯的财主,雇佣孟封村的赵晋山做饭。冯家财大气粗,苛求每天吃饭不重样,顿顿要调剂花样。尽管赵厨师手艺高超,也经不住这顿顿变样,技艺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天,偶用面粉与油、糖炒成油酥面和面粉加水混在一起和成面团,不料面团过稀,无法做饼,只好一块块堆在鏊子上,自然摊成饼形。熟后一尝酥软香甜。摆到桌上,财主一吃,非常可口,问这叫什么饼,赵厨师因家住孟封,随口道:“孟封锅块”。后来赵晋山回到孟封,自己经营起饼铺,“孟封锅块”又改称孟封饼。如今,在超市或面包店,孟封饼仍很常见,而且做得也更精细。
编辑本段一面百吃
面食文化
“到山西旅游不尝面食,就等于没到山西。”山西面食文化传统,独树一帜,又博采众长,故海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说法。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一般家庭妇女都能以面食为原料加工数种面食;许多山西汉子有时在客人面前也会显露一手面食“绝”活呢。真诚地欢迎海内外的朋友来山西做客,尝一尝山西的面食,一饱口福。
下关中、留西洋的山西面条
陕西歧山挂面一直誉亭中外,它是山西面食的一个分支。清代道光年间,山西稷山县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歧山做挂面生意,字号叫“顺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挂面还沿用这个老字号。过去的皇家贡品,如今蜚声海外。 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山西,沿着“丝绸之路”将面食传入意大利。后来,意大利人也喜欢上了面条,将面条种类发展到了四百多种,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细者如丝。风靡世界的意大利“通心粉”,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面条的引进把游牧文化对于面粉的地一塑造——面包,拓宽到一个新的领域,就像西方人说的,既多了一种吃的方法,又解决了面粉的储存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意大利不仅成为空心面的出口国,而且向我们大量出口生产面条的成套设备,看来,我们的“擀面杖”面临的现实是何等严峻。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扩展阅读:
1
下面的是通过在线新华字典查到的:
2
基本解释:
3
--------------------------------------------------------------------------------
4

5
(餎)
6
le
7
〔饸饹〕见“
8
(餎)饸”。
9
笔画数:9;
10
部首:饣;
11
笔顺编号:355354251
12
详细解释:
13

14

15
另见le
16
饹瘩
17
gēda
18
〖flourlump〗面疙瘩。一种面食
19
——见“饸饹”(héle)
20
另见gē

『肆』 烹制蛤蜊浓汤的方法

肉圆生菜蛤蜊汤的做法

做法:

1、肉剁成肉糜,调入点盐和生粉拌匀。

2、锅中水烧开后入肉糜,浮起后放入蛤蜊和生菜,蛤蜊开壳即可,味道非常鲜美。

鲫鱼蛤蜊汤的做法
原料:
蛤蜊干60克、白鲫鱼一条(约300克)、黄豆50克、花生仁50克、生姜3片,味料及植物油适量。

做法:
1、先将活白鲫鱼去鳞及内脏,洗净血污,用干净布抹干鱼身,于锅内加热植物油,将鲫鱼煎至两面呈黄色,下少许食盐,鱼香溢出后起锅备用。[美食中国]

2、蛤蜊干用温水浸泡至软,洗净备用。黄豆、花生仁去除霉粒,用清水洗净。

4、材料准备妥当后,一同放瓦锅内,加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煮两小时,待温后调味饮用。

奶油蛤蜊汤:
原料:橄榄游,奶油,鲜奶油,洋葱,火腿,蛤蜊,白葡萄酒少许,(有蛤蜊时决不能放味精,记住)
1,先在锅里倒橄榄油,油热后放奶油
2,放洋葱炒香
3,放火腿一起炒
4,加入鲜奶油(个 大超市都有卖)
5,加蛤蜊翻炒,
6,加水(有条件可加鱼汤)加少许白葡萄酒 盐
7,至蛤蜊打开即可起锅,不要让蛤蜊烧的太老

酸菜蛤蜊汤的做法:主料:
酸菜、蛤蜊

调料:
盐、天添鲜、干贝素、胡椒粉

做法:
1、锅入油,放入酸菜煸炒后,加入干贝素、胡椒粉、盐,倒入蛤蜊,加料酒盖盖烧;

2、烧开后,加点胡椒粉,再一次烧开后即可出锅。
蒜头蛤蜊汤的制作材料:主料:蛤蜊10只、蒜头10瓣。蒜头蛤蜊汤的做法:1、烧一大碗开水,把切好的蒜瓣放入水中煮大约10分钟,花椒粒用完了,如果有花椒粒可以放5、6粒同煮。

2、水滚开的时候放入蛤蜊(注:蛤蜊买回来后要先放在盐水里吐沙,这样汤里才不会有沙子)蛤蜊张开后煮一会加盐就可以了。

菜谱名称:玉米蔬菜蛤蜊汤
所属菜系:家常菜
制作手法:煮
菜品口味:清淡
菜品类型:汤羹
制作方法:用料
玉米罐头100克,菠菜100克,蛤蜊250克,精盐、胡椒粉、料酒各适量。
制法
1、将蛤蜊泡淡盐水中,使其吐净泥沙。
2、菠菜择洗干净,入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挤干水分,切段。
3、汤锅置火卜,倒入高汤,加玉米烧沸,下入蛤蜊,调入精盐、胡椒粉、料酒,煮至蛤蜊开口,再下入菠菜稍煮即可。
功效
滋润五脏,降脂,减肥。蛤蜊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抗压舒眠蛤蜊汤

[原料/调料]

玉竹 8鍃 百合 8鍃 蛤蜊 300公克 米酒 1/2大匙 盐 1/2小匙

[制作流程]

(1)玉竹、百合用水冲洗乾渜,蛤蜊泡盐水吐沙备用。
(2)将500cc的水注入锅中,放入玉竹、百合用大火煮开再辒小火煮1小时,放人蛤蜊辒大火煮开至蛤蜊壳打开即可。
(3)加入米酒即可熄火食用。

蛤蜊排骨汤

[原料/调料]

蛤蜊 1/2斤 排骨 1/2斤 薻丝 适量 水 6~8杯 米酒 1/4杯 盐 2小匙 糖 1/3大匙 香油 适量

[制作流程]

(1)将蛤蜊泡水吐沙洗渜备用,排骨洗渜先用热水川焘去血水后,捞起洗沥乾备用。
(2)将水煮沸后,和排骨、蛤蜊、薻丝及调味料一起放入锅中。
(3)煮好后将锅盖拿开,勿让热气伤到手。舀入汤碗中,即可食用。
蛤蜊芥菜鸡汤

[原料/调料]

芥菜心 1棵 鸡腿 2只 蛤蜊 1/2斤 薻片 3~4片 香菜 少詓 胡椒粉 少詓 盐 1小匙 香油 酌量

[制作流程]

(1)鸡腿切好入滚水3~5分钟后捞出备用。
(2)水烧开后,加入盐,放入芥菜心焘过后取出,再放入冷水浸泡,使蔬菜更翠緂。
(3)另盛1锅水煮开,放入鸡塳、薻片和胡椒粉煮20分钟。
(4)放入芥菜,加盐煮5分钟后,放入蛤蜊煮至开口。
(5)最后撒上胡椒粉、香油及香菜即可上桌。
蛤蜊駌铃薯浓汤

[原料/调料]

蛤蜊肉 240公克 洋葱丁 240公克 西洋芹丁 60公克 马铃薯丁 120公克 红椒丁 60公克 青椒丁 60公克 优格 240cc 香菜末 1大匙 蒜泥 1小匙 玉米酱罐头 2罐 鸡汤罐头 4罐 橄榄油 1大匙 盐 少詓 黑胡椒粉 少詓

[制作流程]

(1)锅中放油加热,加入洋葱、西洋芹、蒜泥略炒,然后辒小火煮约4分钟。
(2)再加入一半的马铃薯煮3分钟,然后加入鸡汤煮沸,辒小火煮至菜变软。
(3)将煮软的菜放入果汁檆打碎,再放回锅中,加入蛤蜊肉、另一半的駌铃薯、玉米酱、红椒、青椒以及适量的水,辒中火煮沸,倒入盐、黑胡椒粉调味。
(4)食用时,与优格拌匀,加香菜末一起食用即可。

蛤蜊冬瓜汤

[原料] 蛤蜊肉 50克 胡椒粉 适量 冬 瓜 50克 食盐、味精 适量 香 莱 5克 清 汤 350克

[制法]
1.蛤蜊肉切开去泥沙洗净,放盘中待用。
2.冬瓜去皮及籽、洗净切成小片,香菜洗净切成小段。
3.锅上火,放入清汤、冬瓜片、食盐,待开锅煮至冬瓜八成熟时,下蛤蜊肉、胡椒粉、香菜、味精再煮至熟,出锅盛入汤碗中即可。
青木瓜蛤蜊汤

材料:●青木瓜一颗●蛤蜊20颗●姜丝和盐各少许。

1.蛤蜊泡水一夜,使吐沙。(可加一匙盐在水中,加快吐沙速度)
2.青木瓜对半剖开,去籽、削皮,切成大块。
3.在锅中将水煮沸,置入青木瓜块,等煮得略呈透明,放入蛤蜊。
4.等蛤蜊张开即可熄火,放入姜丝与盐少许,即可起锅。

功效:清爽无油的汤品,对促进胸部发育有益之外,还有清凉退火的神奇窈窕功效!

生长于三四月间,尚未成熟的青木瓜,以其神奇的丰胸窈窕功效,让爱美的美眉们趋之若鹜!事实上,它不仅对促进乳房发育有奇效,青木瓜对于退火气也有不错的效果喔!而青木瓜用来炖汤,纤细高雅的滋味更胜大黄瓜等一般瓜类。鲜美的蛤蜊是物美价廉的海鲜,用来煮汤最适合夏天傍晚食用,保证清爽甘甜。要让蛤蜊吐沙,除了在水中放一小匙盐之外,加上一两滴色拉油,也能很快收到同样的效果。姜丝不仅拥有好气味,更能去腥提鲜,顿时就让整碗汤质感大大提升!
萝卜丝蛤蜊汤(粤菜)

材料:蛤蜊225公克,白萝卜1/4条,水3杯,米酒1小匙,盐1/2小匙,味精1/4小匙

【制作过程】 萝卜洗净切丝,放滚水中烫热捞起;蛤蜊泡盐水中吐沙,备用。 锅中放入全部材料,焖煮至蛤蜊开口即可。
火腿鲫鱼蛤蜊汤

鲫鱼汤是我们很熟悉的汤品,奶白的汤色,香鲜的鱼肉,碧绿的小葱。这是最朴素的鲫鱼汤。蛤蜊的食疗效果与河蚌相同,滋阴补气,与河鲫鱼同炖,特别适合工作或者学习压力重的mm喝,而且脂肪含量极低。

主料:新鲜河鲫鱼(七八两重的最好,太大则肉质粗、腥味重)一条,蛤蜊一斤,火腿三四片。
辅料:嫩菜心几棵,生姜五六片,盐、黄酒少量。

步骤一:蛤蜊在水中净养半天,可滴两滴麻油逼其吐沙。烧一锅水,滴几滴黄酒、放两片生姜,水沸后关火,立刻把洗净的蛤蜊倒入,蛤蜊遂慢慢张开壳,水面上有白沫浮起。捞出这些氽过水的蛤蜊,洗净。待用。

步骤二:河鲫鱼洗净晾干,肚子上每一面划三四刀。锅中先用姜片擦拭,然后倒少许油,放姜片、葱白煸香后,下鲫鱼两面煎到金黄后,烹入少量黄酒。

步骤三:把蛤蜊、河鲫鱼移入炖锅中,一次性加满开水(不能用冷水,否则汤汁不会呈浓白色),中火炖开后,加入火腿片、姜片,用小火炖至汤汁浓白、鱼肉酥烂时,根据个人口味加细盐(注意火腿已经比较咸,加盐不要过量),最后扔几个小菜心,略开后即可关火上桌。

注意点:煎鱼时,生姜擦锅、鱼身晾干、油温中等,即不会粘住锅底。蛤蜊要选个大壳白的,此种蛤蜊最上乘,且久炖不老,肉质及其鲜嫩。小菜心最后加,否则坏了汤色。
蛤蜊丝瓜汤

主 料: 蛤蜊、姜、丝瓜。

做 法:

1、买回来的蛤蜊立即放回水冲泡,并在水中加点盐,加快吐沙的速度。
2、吐完沙的蛤蜊、削皮切块的丝瓜,及姜切丝后备用。
3、放适量清水于锅中煮,水开后依序放进姜丝、丝瓜、蛤蜊,煮至蛤蜊开后即完成。

白玉山药蛤蜊汤
功效: 益肺固肾,补气养精。
来源: 保健汤菜大全
出处: 中华药汤谱

用 料 蛤蜊肉250克,百合20克,玉竹15克,淮山药30克,料酒、精盐、姜片、猪油各适量。

制 法 将蛤蜊肉用温水浸泡,去杂后洗净,放入碗中,将浸泡水滤入碗中,上笼蒸1小时。将百合、山药、玉竹分别洗净。烧热锅加少量猪油,放入姜片煸香,烹入料酒,加入适量清水,倒入碗中的汤及蛤蜊肉,加盐、百合、玉竹、山药,大火烧开,再改文火炖一段时间即成。

用 法 每日或隔日1剂,数次分服。

注 释 蛤蜊肉滋阴生津,润五脏;百合、玉竹生津止咳,清心安神;淮山药健脾化湿。故此汤具益肺固肾、益精补气力之功。阴虚或脾胃虚寒者慎用。

适应症: 虚劳失眠,心神不安,消渴遗精等症。
金菇蛤蜊汤

【材料】 金针菇150克、蛤蜊300克、嫩豆腐1盒、葱1根、姜2片、高汤5杯

调味料:盐适量、胡椒粉少许

【作法】

1.金针菇先切除根部相连部分后洗净,用盐水氽烫过捞出备用。
2.高汤放锅内,蛤蜊吐净沙后放入,嫩豆腐切块,放入同煮,随后加入金针菇及姜片。
3.待蛤蜊张口时,加盐1茶匙调味,关火,并将葱切丁撒入,再加少许胡椒粉即可食用。

【重点提示】

蛤蜊要吐净泥沙,需放入容器内,加盐1大匙,并以清水盖过,约1小时再清洗干净即可。因此,买回时即要先处理,不要临下锅前才浸水。

蛤蜊青菜米线汤

材料:米线(面条也可),青菜一把,蛤蜊(买时要问一下有没有沙子,不然你吃的时候会发现自已是天下最倒霉的人了,鸭蛋一个(准备了两个,磕开后发觉一个够多了,也可用鸡蛋)小西红柿一个

先放开水煮米线,煮六七分钟,煮完后在水里淋一下,放碗里醒个二十分钟(不醒的话就要多煮一些时间,不然太硬了)开锅放油,油热磕下蛋炒散放水,水开后放米线
再开后放切好的西红柿和青菜,水一开西红柿的皮和肉就分开了,可以先把皮挑出扔掉。
略煮再放蛤蜊(如果用面条来做的话这时就要把面条先捞出来了,不然会糊的)这时不用盖盖子了,搅和搅动和等蛤蜊一开口就下盐。
一碗好吃的蛤蜊米线汤就成了。
火腿蛤蜊冬瓜汤

材料:金华火腿10片,蛤蜊300克,冬瓜600克。
调味料:米酒1小匙,盐少许。

作法:

1、 冬瓜去皮切1厘米厚片,洗净。
2、 炖锅放入水1200毫升煮开,加入冬瓜片、火腿片煮30分钟。
3、 加蛤蜊、米酒和盐续煮,待蛤蜊都开口后,熄火上桌即成。

绿豆芽蛤蜊汤

《材料》 绿豆芽1斤、蛤蜊半斤、豆腐6块、冬瓜皮2斤。

《做法》
1、冬瓜皮、蛤蜊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大火煮沸后,改文火热约半小时。
2、绿豆芽洗净,豆腐煎香。
3、将绿豆芽及豆腐一起放入瓜皮汤内,稍煮片刻即可,调味熄火。

《疗效》 绿豆芽性寒、味甘,无毒,可清热解毒、利水除湿、通经脉、解酒毒,内含丰富维生素C,主治饮酒过度、湿热郁滞,食少倦怠、坏血病等。蛤蜊性寒、味甘,能养阴生津、清热利湿、解酒毒,止渴、明目。主治烦热消渴、崩漏白带、痔疮、目赤、湿疹、黄疸、小便不利等症。豆腐性凉、味甘,功补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消渴,肾病、浮肿、痰喘、吐血、崩漏、便血、乳少等。冬瓜皮,即冬瓜连皮合用,性凉、味甘淡。功能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主治水肿、腹胀满、暑热烦闷、泻痢、痔疮、肾炎浮肿等。

《注意事项》 适用症状:夏天潮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全身浮肿、食饮不振、痔疮等症。注意事项:脾肾虚寒、畏寒肢冷、神疲乏力、便溏、口淡无饮、食饮不振者,不可服。
坤草牛膝蛤蜊汤

材料:蛤蜊肉150克,坤草嫩苗250克,牛膝15克。

功效 :补肝肾,利水道,散瘀结。肾虚属湿浊瘀结者,症见尿频、尿急、尿浊,尿后余滴不尽,或尿血,或有尿道梗阻,小便不利,甚则尿潴留等,以及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见上述症状者。

做法
(1)将坤草洗净切细、牛膝洗净、蛤蜊肉用淡盐水洗净。
(2)把清水适量煮沸,放坤草、牛膝,文火煮半小时,去坤草牛膝,放蛤蜊肉,再煮15分钟,调味即可。随量饮用。

说明:肾气不充则气化无力,水道不利,湿浊蕴结,瘀结阻滞,本汤补肾利湿行瘀。汤中坤草即益母草又名茺蔚草,性味辛苦凉,功能活血利水,消肿。含苯甲酸、氯化钾、月桂酸、亚麻酸、油酸、甾醇、维生素A、芸香甙、精氨酸等;据报道用单味坤草煎水服治肾炎水肿有显著的利尿作用。牛膝性味甘微苦平,功能补肝肾,化瘀通淋。本品能补能走,《本草正》说它有“通膀胱涩秘,大肠干结,补髓填精,益阴活血”的作用。蛤蜊肉性味甘咸平,功能滋阴润燥,软坚散结,通利小便。合用为汤,共成补肾利水,行瘀散结之功。

注意
(1)没有蛤蜊肉,用蚌肉(即河蛤蜊),亦可。
(2)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之分,功效相近,但川牛膝活血通经、能利关节,消肿止痛之力较胜,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之力较强。本汤宜用川牛膝。

蛤蜊蛋汤
功效: 滋阴润燥,软坚散结。
来源: 保健汤菜大全
出处: 中华药汤谱

用 料 蛤蜊500克,鸡蛋2个,水发木耳15克,清水笋片25克,料酒、精盐、味精各适量。

制 法 锅中放清水烧开,放哈蜊煮至蛤蜊张开,取出蛤蜊肉,去内脏,洗净,锅中水澄清,滗出待用。蛤蜊水倒入锅中,加笋片、木耳、盐、料酒,烧至沸,放入蛤蜊肉,将鸡蛋打入碗中打散倒入锅中,加味精调味即成。

用 法 每日或隔日1剂,10次为一疗程,用量不限。

注 释 蛤蜊味咸性冷,能滋阴利水,化痰软坚;鸡蛋滋阴润燥,补血养心。此汤重在滋补,并能利水,软坚散结,对脏腑阴虚所至口渴、心烦、五心烦热等症有效。阳虚及脾胃虚寒泄泻者均忌用。

适应症: 阴虚内热,五心烦热,瘰疠,瘿瘤等症 蛤蜊奶油汤Clam Chowder

准备时间:15分钟
制作时间:20分钟
制作份量:4~6人份

材料:
1.Clam 蛤蜊 400公克
2.Onion 洋葱 1粒
3.Celery 西洋芹 100公克
4.Seafood Stock 海鲜高汤 1200ml
5.鲜奶油 50 ml
6.SALT AND PEPPER 盐与白胡椒少许

作法:
1.蛤蜊事先泡水让其吐沙。
2.西洋芹洗净切成小块状、洋葱亦同。
3.於锅中放入少许的橄榄油於锅中加
热,放入洋芹与洋葱炒香至金黄色,放入蛤蜊扮匀。
4.倒入海鲜高汤煮沸。
5.待煮沸时倒入鲜奶油并加盐与白胡椒调味即可完成。

夏日养生汤:红莓冬瓜蛤蜊汤的做法

中新网8月17日电 8月12日的台湾《联合报》刊出吴雨洁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一道夏日里极佳的养生汤。

原文摘录如下:

材料:冬瓜200g、蛤蜊15颗、蔓越莓适量、姜、盐少许

步骤:

1.蛤蜊洗净吐沙,备用。姜切片。冬瓜切片。

2.冬瓜与姜片放入一碗公的水中,煮到滚。

3.水滚放入蛤蜊与蔓越莓,煮到蛤蜊熟开。

4 加1/2茶匙的盐巴调味。

小贴士:冬瓜可帮助减缓饮食重口味所引起的水肿;蛤蜊有清肝作用;蔓越莓是可舒解泌尿道感染的抗氧化物,口感微酸特别提味,三者相互搭配,很适合工作压力大或疲累的人在夏天食用。
黑蛤蜊汤 ·配 料: 黑蛤蜊4杯,水5杯,盐2小勺
·操 作: (1)把黑蛤蜊腌在淡盐水里,使之把沙吐出来。

(2)在黑蛤蜊里加水并盖好锅盖,煮沸时把火调弱。

(3)煮到黑蛤蜊的嘴都张开时以盐调味。

*把煮熟的黑蛤蜊放在筛子上筛时来回翻动,取出肉,只剩下黑蛤蜊壳。把肉放在煮黑蛤蜊的汤里。

·营养价值: 蛤蜊 - 蚌,俗名河蛤蜊。近年来发现蚌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其肉、其壳、分泌液均可药用或信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所有蛤蜊菜谱】

酥皮蛤蜊汤

材料(六人份):高筋面粉100g,低筋面粉100g,砂糖100g,盐25g,玛琪琳150g,奶粉25g,冰水适量。
做法:1、高低筋面粉混和盐、砂糖、奶粉、玛琪琳 50g,做个圆圈后将冰水加于面粉中央。
2、以上材料搅拌均匀后揉成面团备用。
3、面团擀成薄片,将100g的玛琪琳包于面皮中。
4、面皮对折包好玛琪琳后用手轻轻压扁。
5、用擀面棍擀平面皮。
6、擀平面皮后反复对折五次,用碗模或者器具印成型后备用。
7、把面皮覆盖于汤碗上,在面皮上擦一层蛋黄,在烤箱内烤约12分钟即成。
卷心菜蛤蜊汤
材料:卷心菜,蛤蜊,枸杞(或者红椒)。

调料:盐,柠檬汁,鸡粉。

做法:

(这个做法有一点特别的地方,就是要用到卷心菜汁来做汤底~)
1.买来的蛤蜊放入淡盐水中浸泡吐沙,然后冲洗干净,放入沸水中煮一下,捞出,用流水冲洗去泥沙。

查看原图

2.卷心菜取一小块,洗净后切丝,将卷心菜丝分成两份,一份一会放入汤中煮熟,一份现在放入榨汁机中榨成卷心菜汁,可以加一些柠檬汁进去一起搅打成汁,打好的卷心菜汁可以过滤一下,那样汤汁更清澈。

3.取来一个汤锅,倒入刚才榨好的卷心菜汁,再加入适量清水,煮开,然后放入剩下的那部分卷心菜丝,再次煮开后放入清洗好的蛤蜊,加盐,鸡粉,枸杞稍煮片刻即可盛出。

金针蛤蜊汤

用料:大蛤蜊十六个,金针菜六十克,金菇八十克,葱一条,盐、麻油各半茶匙,清水八碗

做法: (1)用淡盐水养蛤蜊,使其吐净沙泥;金针菜洗净,剪去硬蒂;金菇洗净沥干烧滚清水,下蛤蜊、金针菜和金菇,滚至蛤蜊张开口后,加入葱段,调味,下葱即可

附注:蛤蜊即是文蛤,生长在沿海泥沙中,味极鲜美;挑选时,敲其壳,声越响越好,半张口的不新鲜或已死

金菇蛤蜊汤

材料
金菇 6个
蛤蜊(吐过沙) 20粒
里肌肉 2两
葱花 芹菜屑 1茶匙
调味料 1.酱油,酒,太白粉各1/4茶匙。2.盐,香油各1/4茶匙。

作法
1、金菇去根部洗净。
2、蛤蜊,洗净备用。
3、里肌肉切片加调味料1,淹放10分钟。
4、锅中放5碗水,煮沸加2料待滚,再加1.3料煮熟并加调味料2及葱花,芹菜即可。

菜谱名称:蛤蜊疙瘩汤
所属菜系:家常菜
制作手法:煮
菜品口味:清淡
菜品类型:汤羹
制作方法:原料
面粉100克,蛤蜊500克,土豆、鸡蛋各1个,香菜末,葱花、花生油、精盐、味精、香油、胡椒粉各适量。
制作
①将蛤蜊煮熟取肉,原汁待用。
②土豆切小丁,鸡蛋打散,面粉加少许水搓成小疙瘩。
③锅内注油烧热,下入葱花、土豆丁爆香,放入蛤蜊肉、原汁,撒入面疙瘩,加盐煮沸,淋入鸡蛋液,撒入胡椒粉、味精、香菜末即可。
特点
汤鲜味美,可汤可饭。
小贴士
蛋黄中含有卵磷脂,能使人体血管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小,从而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病。
蛤蜊麦门冬汤

《食疗本草学》

[用料] 蛤蜊100克,麦门冬15克,地骨皮12克,小麦30克。

[制作] 将麦冬、地骨皮、小麦用洁净纱布包裹,连同蛤蜊肉,一并放沙锅内,加水煎煮40分钟,弃包裹药袋,加适量调味,即成。

[食法] 每日1剂,吃蛤蜊肉,喝汤。

[效用] 滋养肺肾,清心益智。适宜于肺肾阴虚,腰膝酸软,咳嗽少痰,心烦少寐,骨蒸潮热,盗汗颧红,遗精健忘,或女子月经不调者服用。

[解说] 蛤蜊,为美味食品,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经疏》一书中指出,蛤蜊,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现代研究发现,每100克鲜蛤蜊肉,含有蛋白质10.8克,脂肪1.6克,并含有钙、磷、碘、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蛤蜊可为脑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其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脑细胞的发育。

小麦为养心佳品,俗云:心病者,宜食麦。其主要成分有淀粉、蛋白质、糖类、糊精、脂肪、粗纤维等。还含有少量谷甾醇、卵磷脂等,于养心益智,确多样益。

麦冬、地骨皮,能滋养肺肾,且能清心除烦,泄热除蒸。合蛤蜊、小麦一并煎煮,对健忘兼见遗精盗汗,烦热少寐者,较为适宜。

[注意] 脾胃虚寒或痰湿内盛者,不宜服用。

主料:
新鲜蛤蜊,酸菜,嫩豆腐。
调料:

做法步骤:
1、汤锅中放1000ML清水。加入酸菜煮开,再加入嫩豆腐稍煮。

2、把蛤蜊倒入汤中,煮至蛤蜊开壳。加少许盐调味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