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头镇的历史人文
该镇民风淳朴,村民为人热情,好客。现有二堡乡已划入台头镇。
当年乾隆下江南途经此地,曾修建行宫一座(现已拆除)。(乾隆并未驻跸)有乾隆亲笔题写“郝家祠堂”存世。
说起镇名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台头镇地区本是一片孤岛,水产丰富、景色优美。大约是元代后期,刘氏一家老少三代来此落户安家,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并起村名叫“刘家疙瘩”。可惜好景不长,这个世外桃源很快被绿林盗贼发现,不多日就来抢夺财物,让一家人胆战心惊。一日,刘家迎来了一位过路的客人,三十上下年纪,大高个、宽肩膀、浓眉大眼、红脸庞、黑胡茬,身穿青布裤褂,怀抱一口单刀,一看就是武功不俗的练家。刘氏一家将客人请入屋内,敬烟献茶,好生款待。就在这时,土匪又来了。刘家人惊慌之时,只见客人赤手空拳走出屋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土匪们打得流窜而逃。担心土匪再来,刘氏一家人再三请求客人留下“帮人帮到底”,客人爽快地答应了。
果不出所料,天将黑时,十六七个土匪各带兵器,闯了进来。只见客人手执一杆一丈多长的白蜡杆子,声东击西,不大工夫,众匪徒就被点了穴道,像木雕泥塑一般定在了原地。匪徒万般求饶并表示再也不来骚扰,才被放走。刘氏一家感激客人的大恩大德,准备了酒席好生款待,方才得知,客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巨林社人氏,姓郝名宗密,任职洪粮河总兵,因皇帝昏庸无道,弃官而走。本想回原籍退隐,行至紫荆关,有明大将把守甚严,不得逾越,故流浪至此岛。刘氏全家十分喜悦,一齐劝说客人留下,与全家同住一起。客人思来想去,确实被东淀大洼的美景吸引,也觉暂无栖身之处,便一口答应。学文习武、捕鱼摸虾,过上了安定自在的生活。东淀的土匪听说郝总兵在刘家疙瘩安了家落了户,再也不敢前去送死。刘家疙瘩从此过上了太平日子。后来,“刘家疙瘩”村就被改为“抬头村”,意思就是从此后不再担惊受怕,而是可以扬眉吐气了。慢慢的,“抬头”逐渐演变成了“台头”,就是今天的台头镇。郝宗密娶胜芳庞公之女为妻,生了八个儿子:长子士云字章夫(南门祖),次子士雾字景夫,三子士霞字昭夫(东门祖),四子士电字明夫,五子士雸字夫(北门祖),六子士然字纯夫,七子士元字懿夫,幼子士成字端夫(西门祖)。其中长子,三子,五子,幼子生前与父母同居一村,死后与双亲同葬一处。次子迁山东东昌府临青州温良社;四子与雾祖同居;六子迁顺天府蓟州玉田县压红桥;七子迁河间府西南三十里郝林社。台头郝氏家族相传至今已六百四十年之久。子孙繁衍达二十七世。
㈡ 请问谁知道“山西·柳林·孟门”即孟门镇有什么风景,什么景点
孟门景观(景点)
(一)寺庙道观:
南山灵泉寺;定湖庙:将军庙;财神庙;龙王庙;孟门道院(源神殿)……
(二)古村古居:
孟门镇沿黄古村:孟门,前冯家沟,后冯家沟(原生态古村落),小垣则,贺龙沟,薛家坪,李家塔,塔上,刘家塔。还有石安,高家塔等。
(三)古代遗迹:
大禹治水停累之处——禹王石;古陵塔林;大禹治水遗迹——黄河蛟龙壁;八角琉璃井遗址;古孟门关;孟门古渡口;远古龙山文化遗址;孟门高家塔唐代老枣树林……
(四)自然景观:
庄王山(南山);寺沟溪水;岩树合壁;卧龙古柏;朱帝古柏;聚宝柏林;引凤梧桐;来龙去脉(黄河);黄河流凌(冬景);黄河奇石,黄土景貌……
(五)运动项目:
黄河漂流(孟门—碛口);沙滩浴;探险朱帝沟;打枣(秋季)……
(六)文化活动:
春节民俗文化:闹秧歌,观火炉,“盘子”文化,“九曲黄河阵 ” ,天官会,“打夜火”,闹元宵,伞头秧歌,秧歌会则,……
其它 :“蔺”氏人寻根问祖,清明拜祭;红枣艺术,葫芦艺术,石头艺术;孟门历史大事碑群;孟门古诗文;孟门名人记;孟门小吃“孟门熬”,柳林特产……
(七)红色革命:
“吕梁山上小延安”——石安村;吕梁的根据地—西坡村,晋绥兵工厂旧址;“石洞门”惨案遗址;高家塔村,烈士碑林……
(八)新农村旅游:
刘家疙瘩村——全国农业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先进文化村:
全国劳模——陈步亮所在村。
民俗文化馆;黄河奇石展;青年文化活动室……
孟门镇曾是地跨柳林、中阳、临县(临县三交以南包括著名的碛口古镇)以及陕西省吴堡县全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设诸侯国“蔺”800余年,汉元朔三年(前126)封为侯国。从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郡(县)(跨黄河辖今陕西省吴堡县全境,南宋宝庆二年[1226],始从定胡县分出设吴堡县),到元朝至元八年(1271)初改置孟门县达700余年间,历为县治驻地。其间曾为州郡治驻地。清雍正元年(1723),黄河大水,孟门遭淹。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再次遭淹。咸丰六年(1856)七月,黄河泛滥,城垣及二百多孔窑洞、一千多间房屋荡然无存。至此以后,集市贸易移向距镇南1公晨的枣峁上村。1958年,组建孟门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于枣峁上,遂易村名为孟门,1984年设镇。
孟门关渡口,隔河为陕西吴堡县横沟,为古代关塞要地地理险要,是控山带河的重要渡口,隋唐时期是河西绥州与河东石州的交通要冲。孟门镇南山的南山寺,又名灵泉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 曾为山西永宁州(今离石)唐代官建八大寺院之首,统领山西、陕西两省今离石、柳林、中阳、临县和吴堡、绥德六县的一百多处寺庙。
现今的孟门镇与陕西的吴堡县薛下乡隔河相望,两岸仍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这客观上延续了孟门古渡的“寿命”。距其吴堡县城仅约13公里 。
孟门南山寺,又名灵泉寺,位于柳林县北部黄河岸边孟门镇南山。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 曾为山西永宁州(今离石)唐代官建八大寺院之首,统领山西、陕西两省今离石、柳林、中阳、临县和吴堡、绥德六县的一百多处寺庙。该寺为群体建筑,座北向南,有山门、观音殿、圣境殿、古佛殿、普慧院、灵泉别院、友云亭、祖师堂等殿宇,均建造恢宏,金碧辉煌,总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唐太宗、明太祖曾亲莅该寺并降谕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别为其敕赐“灵泉寺”额,并为寺中两位高僧赐号及佛乘。 寺居孟门镇,是一历史悠久之古地。寺址南山,峰峦若壁插天。山腰开阔平缓,透宛回环,若涌若连,若盘若跃,甘泉飞瀑山椒,翠柏云屏,下临汹涌黄河,设险据胜,乃一方之大观。
该寺建筑年代久远,自然风光优美,景致甚多,昔人以其形胜,列有十景:
黄河晚波:寺临黄河,一望数十里,奔涌而来,岸上舟人,晚眺如画。
孟门烟雨:寺在镇南,据河东皋,园树连绵,早晚霞灿烂。
翠柏云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环围四匝,望之如屏。
东流环碧:东溪自山涧而出,经五十余里,盘折西流绕寺,寺树映之如碧。
灵泉吐玉:山楞幽泉,清冽如玉。相传金大定时土人引水灌田,有嘉禾合颖之祥,固名曰灵。
钟绽神文:寺有钟一口,横文下裂,相传数十年前纹阔可容手指。但击之声宏如故。
深林玉带:寺柏阴森密布,步入深林,从林间远眺,黄河碧波荡漾,如锦带然。
秋鸟归山:寺山茂树插天,每深秋有白腹鸦群飞栖集,经冬至春始去,岁有常期。
端阳花信:殿前蜀葵花一本五色,开期常以农历五月五日,岁无先后。
柏抱莲盆:山巅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叶葱笼,形似莲花。
此外,寺域还有一千多座僧塔、一百多块石碑组成的塔林、碑林;山门口有两株参天翠柏;灵泉别院旁有一株五围古柏等奇景。
㈢ 曹操的名字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3)刘家疙瘩扩展阅读: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
㈣ 孟门山的简介
柳林县有个孟门古镇,为大禹治水第一门、万里黄河第二镇、中华蔺氏发源地,有唐太宗命尉迟恭所建的黄河古刹——孟门南山寺,位于孟门镇南的庄王山,以及大禹治水遗迹、冯家沟古村落、全国劳模陈步亮带头开发的刘家疙瘩生态旅游度假村。
孟门山景区 距壶口瀑布下游五公里处,“十里龙槽”下方,在黄河谷底的河床中,有两块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两个河心岛。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相传这两个小岛原为一山,阴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此二岛,远眺如舟,近观似山,俯视若门。又传说古时孟家兄弟的后代被河水冲走,曾在这里获救,故将此二岛称为孟门山。
大孟门岛长约300米,宽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题刻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匾幅长2.5米,宽1米,是对此处山水奇景的真实写照。小孟门岛在大孟门岛上游10多米处。仅五、六十米长,这两个河心岛全由呈水平状产出的块状灰绿色砂岩组成,岩石坚硬,抗风化性能较强。据《地理知识》表明,孟门原是黄河河床上的一处裂点。壶口瀑布当时就出现在这里。由于长期以来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强,溯源浸蚀,裂点上移,瀑布由孟门移动到现在的位置,瀑下深潭发展成今日的“十里龙槽”,而孟门山就是瀑布深潭上移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
㈤ 山西省柳林人帮我写下地理
柳林县地处山西省西部,三川河下游。北邻临县,南连中阳、石楼县,东接离石区,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吴堡县相望。距省会太原市221公里。面积1282.8平方公里,人口26万(1996年)。民族,汉。下辖7乡8镇,573个村委。战国属赵、西汉置蔺县,属西河郡。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置定胡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8年)置孟门县。1971年5月1日设立柳林县,隶属山西省吕梁市,县人民政府驻柳林镇。
柳林县位于山西省中西部边缘,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东与离石、中阳交界,南和石楼为邻,西与陕西省吴堡、绥德、清涧等县隔河相望,北和临县毗连。县境东西宽42.25公里,南北长54.75公里,110°29′45〃—111°05′33〃,北纬37°08′53〃—37°37′28〃之间。总面积1287.79平方公里
县城扼晋陕通衢,为山西省的西大门,汾军高速,307国道横贯东西,京银太高速铁路,孝柳铁路穿越境内,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全县乡镇全部通油。
柳林县属西北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山丘交错。县境东北部的王老婆山最高,海拔为1522米,西南部三交镇下堡村的黄河滩最低,海拔仅为607米,相对高程为915米,平均比降为19.7%。构成了山地、丘陵、残塬和沟谷阶地四种地貌类型。
柳林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干旱,秋季雨水充足,冬季寒冷漫长,全县太阳总辐射量为139.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449.5小时,年平均气温10.5℃,无霜期199天,年平均降水量502毫米,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洪涝、霜冻。
柳林县境处吕梁山脉西部,黄河东岸。地势东高西低,沟壑纵横。三川河由东向西流经县境中部,注入黄河。把全县分为南、北山区。南山主峰尖山子,海拔1293.3米,北山主峰王老婆山,海拔1525.2米,为全县最高峰。河两岸为河川平地。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年均温10℃,一月均温-7℃,七月均温22.7℃,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13.38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0.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46.2元,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07亿元。2008年度财政收入全省排名,柳林县为第四位,一般预算收入排为第三位。
孝柳铁路、307国道、离军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动车双轨)纵贯全县,省沿黄公路侧西境而过,全县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
柳林县有能源、建材、化学等工业门类。矿藏资源有煤、铝矾土、石膏、石灰石、花岗岩、耐火粘土等10多种,其中4号主焦煤储量80亿吨 。柳林是全国三大缺稀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素有"中国煤乡"之美誉。
柳林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小麦、薯类、豆类、红枣。尤以红枣香甜可口,远销海外。
香严寺、双塔寺、南山寺,其中香严寺在柳林县城内,传为永宁八大寺庙之一。寺内各殿留有明代琉璃瓦件甚多,其中后代增补的酱釉和黑釉琉璃瓦件,为国内寺庙所罕见。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门古镇为黄河千年古镇,今天著名的碛口古镇与陕西吴堡县也曾为它的下属地长达近千年,兴盛的时间自然远比碛口要早的多。
孟门南山寺,又名灵泉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 曾为山西永宁州(今离石)唐代官建八大寺院之首,统领山西、陕西两省今离石、柳林、中阳、临县和吴堡、绥德六县的一百多处寺庙。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治水第一门——孟门,孟门刘家疙瘩生态旅游度假村。
双塔寺,相传乃尉迟恭所建
柳林红枣:
民歌云:“柳林木枣实在好,一树能打几栲栳。肉厚皮薄好味道,支援出口搞外贸。”如果你在红枣成熟的季节,来到黄河沿岸作一次旅游,你一定会欣喜地领略到柳林红枣林带的壮观。整个黄河东岸的村村社社,枣林蔽目,树荫翳日,那压满枝头的枣儿,颗颗喷红吐焰,红映河谷,香溢山乡,准使你馋涎欲滴,流连忘返.
柳林碗团:
该小吃系荞麦制品,营养丰富,食用简便,口感极佳,是驰名秦晋的一种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因其用小碗蒸,熟后晾晾,可以从碗中脱下,故而得名。
碗团制作前先要净化麦粒,将干荞麦碾脱落杂质,将两次脱皮后的麦粒共入磨机,筛面即可。面粉内和入适量的食盐、姜粉,用凉水和为硬面团,然后,稍加冷水,揉为均匀的面条硬度,不断用力揉搓,使其盘“性”。待面团光亮利手,“性”盘好后,以些许冷水不断搓揉,使其稀释,变成稠糊浆,再用手朝同一方面不时加水连续搅动,稀释到面糊能挂住杓碗为宜。
面糊调好后,入碗上锅。蒸约二十分钟即熟。碗团多为冷食,切条,就碗刀扎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为主要调料,尚配以姜末、香油。
碗团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已成为人们招待亲友的必备佳品。
历史可上溯到明末李自成起义,途径柳林时偶然间得之,颇具传奇色彩.
碗脱是柳林特产,离石、中阳等地都有,但不如柳林正宗。柳林碗托还有一段故事。公元280年,西晋建立后,战乱频繁,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柳林芝麻饼:
芝麻饼以其香酥的特色而誉满秦晋,成为人们访亲问友的必备佳品。它选料讲究,工序复杂,工艺精湛,十分讲究色、香、味形,在全国饼类中独具特色。因其饼面遍撒芝麻,故而得名。
柳林芝麻饼以上好白面为主料,配以芝麻、酥油、碱面等副料,上炉烘烤而成。酥油是将麻油入锅烧沸,取白面适量入油炒之,成稠糊状,变成黄色即可。芝麻要选用颗粒饱满者,并要事先处理,冷水浸泡发涨,捞出后空掉水,放在笸箩内用掌揉搓,使其皮脱,簸去脱下的皮,趁湿使用。搭色用好醋上锅烧热,加适量面粉搅成稠糊状,再烧沸,继续加醋,掺湿开水成稀糊糊。
芝麻饼趁热吃坚韧、鲜香,烤干吃酥脆可口。不仅是访亲问友的礼品,而且多做长途旅行、老人孩子、孕妇的干粮,长期食用干芝麻饼有开胃健脾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