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西华工作站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成立于1943年11月 ,由美国发起,并由48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华盛顿成立(比联合国早成立2年),决定向欧、非、亚38个战后国家施救,中国是救济的重点。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所有救济物资及运输工具上均标有“UNRRA”字样,所有工作人员均佩有铜质圆形蓝珐琅底银字“UNRRA”字样的徽章。“联总”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组织。
“联总”总部设在华盛顿。最高长官为总署长,常务机构为理事会,施行机构是分设在各国的分署。救济物资是由各会员国提供和民间募集及各慈善团体捐献的。美国拿了一大部分,其次是英国、加拿大、拉美各国及澳大利亚。美国当时拍了一部记录片,拍的就是美国人民踊跃捐献的场面。抗战胜利做岁禅后,中国许多大城市里都放映过这个片子。“联总”的工作人员多是从民间招募的。条件是未婚男女青年,有一定学历,通驾驶、机修、医疗、农学中的一门以上技术。工作人员无薪金,只有津贴,相当于现在的“青年志愿者”。好奇活泼的美国青年,一时应招者云集。
“联总”与中国接洽机关是国民政府行政院。行政院设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佩“CHINARRA”字样的徽章。因为当时尚有一纸《双十协定》在,当局又不得不在邯郸设解放区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解总会”)。由于“联总”的性质,行政院也不好意思强在各分支机构中安插高官显宦,只好由各地的学界名流、慈善团体头领,宗教领袖掌管。因为“行总”毕竟以“联总”为依托,所以,“行总”、“解总”倒鲜为人知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这时在东南亚,美军尚有相当数量的战备物资,除军械武器外,汽车、帐篷、食品、粮食、医药器械、修路机械、厨车、敞篷吉普应有尽有,归心似箭的美国兵,哪还看上这个!统统交给“联总”赈灾去吧。“联总”于10月份就把这批物资集结到交通要道,随时都可以运抵中国灾区。这正是黄泛区难民在1945年冬就可领到首批救济的原因。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于1945年9月建立于开封,分署长为马杰。马杰是大学教授,知识界名流,门人甚多,颇有威望。分署下的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多是他的学生。建国后,马杰出任“民革河南省委组委”。
西华县是黄泛区腹地,地处黄泛下游,为八方黄水的汇集处,水深盈丈,8年不退,相当多地方积水长达10年。“黄泛腹地”是全国公认的,“联总”把救济重心放在西华黄泛区,也属理所当然。
“联总”河南分署在豫北、豫西南、豫东北各设一工作队,在周口设第四工作队,后豫西南工作队也撤并入周口第四工作队。该工作队下辖3个分队:黄泛区农业机械复垦工作队(专司机器垦荒),黄泛区工作队(专司灾民救济),黄泛区医疗卫生工作队另辖许昌汽车管理处和漯河修配厂。为保证泛区救济工作的时效,又在西华县城黉学旧址(今县人民医院)设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黄泛区第四工作队西华工作站,站纯尘长王大全。任务是救济物资的调运与存放,机雀塌械的分配与管理,“联总”上级人员的接待与考察,联络与翻译(王本人通英语)。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西华工作站,位于西华县人民医院北院区的一个家属院内,3间砖木结构的青砖瓦房在四周楼房的映衬下显得特别低矮。然而,它那古色古香的梁檩和几根粗大的木柱,以及梁头上的木刻和砖刻,还有那刚刚修复一新的塌陷屋檐和残缺的雕花,仿佛像人们述说着它过去曾经的辉煌。
据老人们回忆,办公地点曾经是西华县著名的明伦堂旧址,1945年至1947年间,这里又作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西华工作站”的仓库和办公地点,备受世人瞩目,来自多个国家的志愿者们在这里演绎了一曲救济灾民、建立黄泛区的不朽篇章。1983年,这里被周口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饱受日寇铁蹄践踏的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人民看到了重建家园的曙光。1943年11月,由美国发起,美国、英国、加拿大等48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华盛顿成立。“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决定向位于亚洲、欧洲、非洲等38个战后国家施救,中国是救济的重点。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组织,它没有党派标志,也无政治色彩,它的总分机构均不设行政机关,只设管理机构和办事机构。总部设在华盛顿,最高长官为总署长,常务机构为理事会,执行机构是分设在各国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分署。
救济物资是由各会员国提供和民间募集及各慈善团体捐献的。日本投降后,联合国军在东南亚等地尚有相当数量的战备物资,除军械武器外,汽车、帐篷、食品、粮食、医药器械、修路机械、敞篷吉普应有尽有,“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于1945年10月份将这些物资集结后运抵中国灾区。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工作人员多是从民间招募的,其中多数是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罗门会、阿毛毛基金会等慈善团体的成员,条件是未婚男女青年,有一定学历,有驾驶、机修、医疗、农学等一门技术。工作人员无薪金,只有补助。中国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接洽机关是国民政府行政院,国民政府行政院也相应成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的慈善团体、宗教界等民间组织。
1945年9月,“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河南设立分署,成立“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总部在开封,专门协助“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开展工作。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根据国际协定,联合国对数十个遭受战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援助。由于黄泛区长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把救济重心放在黄泛区,并在黄泛区腹地西华县设立“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第四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 ,办公地点设在西华县城明伦堂旧址(今西华县人民医院北院区),站长王大全。 联总”第四工作队与西华工作站是隶属与交叉的工作关系。第四工作队的首任队长是华敏,住周口;继任队长是王大全,他又是西华工作站的站长,所以,常自驾敞篷吉普车,往返于周口、西华,他的工作是很忙的。黄泛区农业机械复垦工作队受第四工作队与西华工作站的双重领导。
西华黄泛区开荒
早在1945年底,“联总”河南分署即在中牟、尉氏两地各招一班曳引机(后以俄语译为拖拉机)训练班学员,每班30人,要求大学毕业资格,学期3个月;接着又招收同资格同规模的训练班两期,共训练曳引机手180人。从第四期起,移至扶沟、周口两地举办,每班50人,要求高中毕业,学期半年,共培养学员100人。第五期,每班80人,共毕业160人。
黄泛区农业机械复垦工作队下辖3个分队:一分队初设西华王牌坊,后迁西华邵蛮楼,队长原正印;第二分队设扶沟练寺,队长时洪义;第三分队设西华护挡城,队长崔玉华。各分队均配有外籍技术员(多为美国人)及翻译。如所罗门、渥尔提那、乔艾斯渥尔坦等10多位。他们的任务是随机下田,指导驾驶,排除故障。另外在西华县城西街路北老衙门(今县医药公司)院内设修配厂一座,调漯河修配厂周焕彩、王承鲁为修配技师。3个分队当时共有曳引机200余台及两台自走式收割机,内有福特(25马力)、麦士(55马力)、卡斯(55马力)、卡玛(55马力)、克拉克(75马力)、迪弗尔(90马力),其中克拉克即是东南亚战场上用的筑路车。美军原打算打通重庆、昆明、仰光到印度密支那的交通线,与日本长期打下去,克拉克就是为开辟这条公路而造。这种车履带式,车身高1.5米,身长2米,在群山密林泥泞的环境下最适宜,可从事挖土、开掘、拉碾轧实等多项作业,想不到3个月后就调到黄泛区拉犁拉耙了。10年黄泛后的西华是一片泥淖,草深过人,盘根错节。曳引机要把草轧倒才可作业。一台机车拉两铧犁已很吃力。冬耕更为艰苦,因为机车都无驾驶舱,置身于冰天雪地中作业,仅靠一套棉工装实难抵御刺骨寒风。地身长约10里,6个小时才能犁一个来回。驾驶员凭坚毅不拔的精神,为西华黄泛区开荒累计45万亩。从1945年底,黄泛区难民已陆续返乡。这一批批从生死边沿上挣扎过来的人们,面黄肌瘦,行动乏力,拖儿携女,根本无法恢复生产。各复垦分队就把已开垦的荒地指认给他们,有相当一批土地已播上种子,长出青苗。
生活救助
黄泛区工作队,由王大全主管。按救济性质可分为急救性救济、后续性救济和开发性救济。按类别可分为特重灾区、重灾区和灾区三等。解决灾民们的吃饭穿衣问题成为救济工作的首要问题。救济工作开始后,首先解决的是人们的吃饭问题。熟食分放有定点分放和流动分放两种。根据工作站长王大全的布置,在红花镇、城关镇等十几处扎下伙房,供应半径七八里范围内的灾民领饭吃。
黄泛后陆续归来的难民,他们原居的村落已淤在丈深之下了,只能在大致方位踩倒一片蒿草,铺上席片露天而眠。灾民成了无衣无食的赤贫人!一个灾民点往往只有一个火种,遇上雨天,连这一个火种也浸灭了,时间仿佛一下子倒退到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记得上世纪70年代,《大河奔流》剧组来西华拍外景,他们征集到一批当年灾民的衣物作道具,目睹这些如丝如缕的片状衣服及仅是片片的锅碗,使人黯然泪下。救灾先救急,救急莫过于分放熟食,这是解生民于水火的首要一环。熟食分放有定点分放和流动分放两种。根据工作站长王大全的布置,在红花、城关等十几处扎下伙房,供辐射半径七八里内的灾民领饭吃。西华县红花镇凌桥村凌容海老人回忆说:“我粗通文字,王大全叫我给灾民造名册,报给设在红花的伙房,伙房按名单发饭票,灾民凭饭票打饭。票分大票(成人用)、小票(儿童用)两种。每日三顿,每顿平均一人一马勺米饭(有时是一个旧制12两重的馍),两人一马勺菜(由蕃茄、土豆、黄豆罐头混合熬成),足可吃饱。这种生活持续了一年零四个月,直到我村都有了住处,安上了锅灶才开始发米发面。”特重灾区救济状况大致如此。重灾区的食品发放以西华县城为例,伙房设在旧察院内(今县公安局),王大全指定本处人高幼生为伙食长,单逢乙为会计。据单逢乙老人回忆:“当时每天开午晚两次饭,大十字街鸣钟为号。灾民凭衣袖上缝的布条多少领饭,一口人一个布条。也不是城关灾民都可领布条打饭,许多不断炊的,就领不到布条。这个伙房供熟食约5个月才撤销。”工作站另有4部厨车,是专供那些分散在边远角落灾民熟食的。厨车是十轮卡,车箱内置4只铁皮桶,每桶可蒸40斤米。到地点后,只需上水通蒸汽,20分钟后既成饭,然后发号令让灾民来领饭。这车是美军曾在东南亚战场上服役的专用厨车,原可供200士兵吃饭。一般灾区则不设伙房供食。救急的另一要务是发放衣服。10年黄泛后的灾民已到了无衣可穿的地步:10岁以下的男孩,裸身赤体,一丝不挂;成年男子一律赤膊;妇女则赤皮露肉,衣不蔽体,少女们尴尬无比,羞于见人。当时凡特重灾区灾民都可领到一套衣服。先由灾民点造出名册,写明年龄、性别、身高,然后在灾民点当面发放。这是从各国募捐来的衣服,有新的,也有八成新的,但绝无破旧不能穿的,五颜六色,千奇百怪。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人哪见过这个?他们穿过长袍马褂、中式便装,一旦领取这些大红大绿的连衣裙、茄克衫,显得很无奈。“是饭充饥,是衣挡寒”,姑且穿上吧。一时间,少女穿上了连衣裙,老太太穿上了花茄克,老汉穿上了工装裤,小脚女人蹬上了高跟鞋,开始大家还相顾而笑,天长日久,也习以为常了。重灾区和灾区不是人人一套衣服,而是有衣不发,无衣就发。在校学生则发给衣服或布匹。笔者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经济状况有了好转时,市面上一下子流行起了时装,许多人看不惯,说“妖里妖气的”,黄泛区的人则不然,他们说:“这有啥可奇怪的。40年前我们就穿过。”是的,黄泛区人确实见过世面,他们有在全国各地“清吃百户”的经历,吃过暹罗大米,美国洋面和各式各样的罐头、饼干、桶装奶粉、战地盒饭,后来当市面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食品时,他们倒显出司空见惯的派头。在特重灾区,住处也是头等大事。若盖房,不仅无砖瓦,甚至连一根木棍也找不到,因此“二战”中退役下来的帐篷便成了特急供给品。一般3至5口人家发20平方米帐篷1座,5至8口人家发40平方米帐篷1座,连同支撑帐篷的支架一并发给。其他灾区则视情况,只有露宿者才可领到帐篷。
现年84岁的张克老人,当年在救济总署西华工作站枣口站点负责编花名册、登记救灾物品发放工作。张可老人回忆说:“那时,刚刚返回的群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工作站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
为 解决这些群众的住房问题,工作站就把一些募捐或者是战场上抛弃的一些帐篷按照3至5口人家发20平方米帐篷1座,5至8口人家发40平方米帐篷1座,连同支撑帐篷的支架一并发放的原则进行救济。
生产自救
那时,仅西华、扶沟一带就有灾民25.6万余人,他们的衣食住行,仅靠发饭、发衣、发帐篷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王大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靠物资实行后续性救济,把救济与生产结合起来,走开发性救济”模式。王大全是一位有组织管理才能的人。他在西华工作站内重点建设了汽车运输队、仓库、缝纫厂、制鞋厂(女工50名,手工制)、铁机织布厂(共20余名织布女工)、物资调拨供应处、木工厂(除做桌凳外,还可架小型便桥)等,为后续性救济完善了机制;另一方面,他经常带领“联总”开封分署来的外籍人员到各灾民点巡视。
首先,在西华工作站内组建了汽车运输队、缝纫厂、制鞋厂、织布厂、木工厂等,使一部分人有工可做。其次,对能生火做饭的家庭,由发放熟食改为发放大米、面粉等。
早在1945年底,“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就在中牟、尉氏两地各招一班拖拉机训练班学员。3个月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又招收同资格同规模的训练班两期,共训练拖拉机手180人。随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又招收了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学员。
学员毕业后,一大部分来到黄泛区农业机械复垦工作队工作。黄泛区农业机械复垦工作队下辖3个分队:一分队初设在西华王牌坊,后迁至西华邵蛮楼;第二分队设在扶沟练寺;第三分队设在西华护挡城。各分队均配有外籍技术员及翻译。另外在西华县城老县衙(今西华县医药公司)院内设修配厂一座。
3个分队当时有拖拉机200余台及部分收割机,拖拉机有福特、麦士、克拉克等多种型号,其中克拉克是一种履带式多用途工程车,可从事挖土、开掘、拉碾轧实等多项作业,它为开垦黄泛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后,工作队把这些开垦出来的荒地指认给农户耕种,并减免各种税,荒沙滩上长出了庄稼,灾民们从救济走上了生产自救。到1946年底,灾民们实现了开灶做饭。与此同时,开发性救济工作全面展开。
刚刚恢复生产,黄泛区就受到蝗灾袭扰,遮天蔽日的蝗虫过后,庄稼是一片狼藉,它带给黄泛区的是毁灭性的灾难。为保护刚刚开垦出来的耕地,工作站发动全民捕蝗。为鼓励大家,工作站规定:无论男女老幼,每捕捉一斤蝗虫,可以换一斤大米。“那时间到处是捕蝗大军,每天捉到的蝗虫堆积起来简直就是一座小山。”张克老人回忆说。
为了打通黄泛区与外界的通道,要修通周口至开封、周口至许昌两条公路。工作站规定沿途灾民可志愿出工,志愿出工的灾民中午统一在工地吃饭,并按一定的标准每天可领取几斤面粉,实行以工代赈,对工作量没有强行规定。用了8个月时间,沿途灾民修通了周口至开封、周口至许昌两条公路。今天的周汴、周许两条公路的路基,多半都是那时由灾民铺成的。
由于卫生条件落后,洪灾后的西华到处是虱子、跳蚤和苍蝇、蚊子,许多人患上了疟疾、疥疮等疾病。为使病人及时得到救治,工作站在城隍庙附近设立一所门诊,美国一名志愿者坐诊。“只记得当时大家尊称她为艾小姐。”采访中,张克老人说,由于时间太久,艾小姐又是美国人,因此想不起来她的名字了,但是,“她为医治灾民们的疾病可没有少出力。”
那时因为缺少药物,治疗疟疾所用的药物基本上是“奎宁”,对疥癣、烂疮等皮肤病,就擦点消炎药水或撒点磺胺粉。消灭虱子、跳蚤的办法也很简单,工作站人员将一种粉末状药品发放给灾民,或者撒在每人的衣服上。后来才知道,这种白色药品其实就是“敌百虫”粉。
当时外电预言:“黄泛区是不可能恢复的。”这话当然有点悲观,但在这片莽莽荒原上要解决25.6万灾民的衣食住行,仅靠放饭、放衣、放帐篷是根本不行的,应该采取的办法是:一靠物资实行后续性救济;二把救济与生产结合起来,走开发性救济这条路。
据凌赞老人回忆:“我认识王大全,西华县许多人都认识他,他领美国人多次到我家向我父亲了解情况,只要能立灶做饭的,就不再领饭了,而改为发大米、白面、罐头、牛奶、咸豆粉。标准是:成人每月30斤大米、30斤白面,共60斤;小孩每月20斤大米、20斤白面,共40斤;罐头每人10听、牛奶10听、咸豆粉1听(5磅)。我父亲是灾民点造册登记人,美国人与他交谈,我父亲听不懂,就由王大全翻译。”这里是特重灾区,发的东西一般吃不完,目的是防备阴雨风雪天。 1947年11月25日,联合国第三届大会决定撤销“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王大全也离开西华前往美国。当年年底,中国政府决定成立黄泛区复兴局接管“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第四工作队在西华的全部工作。原所有在工作站工作的中方人员,根据志愿,或遣散或过渡到复兴局。
1947年11月25日,联合国第三届代表大会决定撤销“善后救济总暑”这一机构,撤回派往各国的工作人员,并把全部的物资留给当地。当时国民政府成立了“行政院黄泛区复兴局”接管原“联总”、“行总”的全部工作,并在豫、皖、苏三省建立了三个分局,河南黄泛区复兴局局长是王式典。原“救济总署”的中方工作人员,根据志愿,或遣散或过渡到复兴局工作。但此时国民党政府在战局上正处在节节败退,“黄泛区”大多数县已建立了人民政权,当时的“扶(扶沟)太(太康)西(西华)政府”曾先后派副县长王熬夫、县府秘书郑献廷等到复兴局开展工作,复兴局实际上已被共产党所控制。
1948年6月12日,国民党决意炸毁工作队留下的所有财物。当日早上8时许,一架轻型轰炸机在工作站上空低空用机枪扫射后,又将两颗炸弹扔到院中。一时间,火焰冲天,工作站的大部分房屋被夷为平地,显赫一时的明伦堂被炸得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间房屋,至今在明伦堂东山墙上,被子弹打出的印痕还清晰可见。
1948年10月,豫皖苏行署以原复垦队为基础,在扶沟练寺建起了豫皖苏黄泛区农垦学校,崔玉华任校长。1949年4月,该校迁至开封,更名为河南省农业学校。
1949年10月,中央农业部召集原黄泛区复兴局拖拉机驾驶员参加农业部主办的农业机械化培训班,复兴局派出80多名学员到北京双桥原农业机械学院报到,参加农业机械理论、维修等培训。培训班结束后,所有学员分赴到全国各农场,成了农业机械化的骨干。
1950年3月21日,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在开封成立 ,随后局机关移到西华县城明伦堂,复兴局的主要任务是疏治河道、排除积水、防疫治病、生产救灾并号召外逃难民返乡,重建家园。同年4月,中央农业部分来拖拉机驾驶员70余名充实到复兴局,成立机耕大队。一年多的时间里,复兴局组织帮助农民疏浚了颍河及贾鲁河等淤积河道,帮助回乡灾民开垦荒地千万亩,机垦土地40余万亩,防疫治病120万人次,农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1950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听取复兴局工作汇报时,对复兴局的工作给予赞许,并指示结束复兴局工作,建设大农场。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正式建立。
核心提示:西华县位于黄泛区腹地,60多年前,这里的人民饱受黄水之灾,民不聊生。为了帮助这里的人民重建家园,“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这里设立了“联合国救济总署西华工作站”。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工作站帮助开垦荒地,救治灾民,赈灾救灾,谱写了一曲世界人民共同抗御灾害、建设家园的乐章。
如今,“联合国救济总署西华工作站”在黄泛区的救济活动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当年参与救济活动的外籍人士早已回国,中方工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也分散各地,且都年事已高,许多已经作古。然而,正是有了他们当时忘我的工作,才有了黄泛区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永远铭记王大全、艾小姐以及那些无私的志愿者吧,也许没有他们昨天的努力,就没有黄泛区今日的幸福与和谐。 马杰:大学教授,知识界名流,门人甚多,颇有威望。分署下的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多是他的学生。建国后,马杰出任“民革河南省委组委”;
陈学通:马杰的学生,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为救灾物资运往解放区做了大量工作。其妻王玉珊一同前往西华工作站,在黄泛区红花集小学任教,期间生子陈合一;
闫世俊:参与善后救济总署国共黄河故道协议谈判,建国后,在铁道部工作;
边广惠:农机技师,负责农机操作人员培训。建国后,在开封工作;
B. 下乡义诊活动个人总结
义诊是尽义务无偿给人诊察治病,且义诊不需要很高的医术和必须的医生资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下乡义诊活动 个人 总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下乡义诊活动个人总结1
7月20日我院组织6名医生和2名护士,在院长的带领下,冒雨到--村卫生室展开义诊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暖和送人群众家中,现把活动情况总结以下:
一、 精心组织,确保活动获得实效
我院积极响应太和县卫生局“深进展开卫生下乡活动”的号召,组织了此次送医下乡义诊活动。选派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骨科、五官科等6名医生和2名护士到卫生室展开义诊活动。为保障活动获得实效,村干部和乡村医生走村串户在刘平行政村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当天参加救治的群众300多人,免费发放药品1000元,防病宣传手册500多份。
二、 反响热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次卫生下乡义诊活动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不但消除了村民疾病的隐患,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强化了村民卫生保健意识,使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参与疾病检查,才能预防疾病,健康的体格才能全心的投进到生产中,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群众反响热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 长时间坚持,定期下乡建立长效机制
鉴于此次卫生下乡活动的成功举行, 院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在全镇剩余5个行政村继续展开,并且把每一年的7月份作为高庙镇卫生院“送医、送药下乡活动月”,抽调骨干职员下乡义诊。
总之,这次“送医下乡”义诊活动遭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赞美,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认可,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下乡义诊活动个人总结2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深入推进 文化 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服务农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医院积极响应顺义区文明办、卫生局“深入开展卫生下乡活动”的号召,于201-4月18日到6月24日组织了送医下乡义诊活动。通过深入开展卫生下乡活动,及时发现了广大村民的潜在病情,并向村民普及 健康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对健康的重视。
但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由于义诊时间及每日工作量的限制,不能村村检查,不能给所有村民检查,致使一些村民存在不满情绪等。因此,我院于201-年10月起继续开展“送医下乡”活动,到 其它 村进行义诊为更多村民进行免费体检。
一、义诊队组织构成及职责
--医院于201-10月8日——11月6日近一月来派出医疗专家和骨干医护人员到马坡、牛栏山镇,为当地群众进行义诊。活动以免费咨询、免费诊疗、免费发放健康宣传材料等形式展开。
为开展好“送医下乡 促进健康”义诊宣传活动,--医院专门选派了内、外、妇、B超等科室的主任和护士共十三名医疗骨干组成的医疗服务队,由院领导带队,每日出动医疗车二辆:早上7:30至下午4:00,为群众送医送温暖。
村民闻讯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咨询、就诊。每日义诊服务点刚摆好,群众们就迅速围上来,医务人员认真听取村民的咨询,细致地为他们诊断病情、开处方、量血压、做心电图,并耐心向患病群众讲解注意事项。医生们就当地农民较集中发病的高血压、腰腿疼、颈椎病等进行重点施治,并提醒村民注意结石的早期预防。送医下乡,开展义诊活动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二、义诊相关数字统计
此次医疗活动共为当地百姓免费提供健康宣传、诊治及B超、心电图、测血压、测血糖、妇、内、外科等相关检查;历时30天;平均每村、每日前来咨询、就诊的村民约一百五十人次;医院每次出诊人数13人;共到达马坡、牛栏山两个镇共17个村;百姓咨询、就诊人数达2334人。
(其中血压检测2302例;血糖检测2077例;心电图检查2319例:肝、胆、脾、胰、肾等腹部B超检查2220例;内科:2301例;外科:2323例;妇科:1039例。)
此次活动费用均由我院出资,为病人节省各种医疗诊疗费共计186226元。
义诊活动中,常见疾病比例:高血压565例;脂肪肝2023例;糖尿病348例;妇科疾病374例;肩周炎颈椎病958例;腰椎肩盘突出腰肌劳损915例;胆肾结石824例;心肌缺血心肌炎168例;子宫肌瘤108例等。
下乡义诊活动个人总结3
为了响应卫生局党委号召,做好健康 教育 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各种皮肤病的发生,建立健康行为。我院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利用我们的业务专长,认真组织实施,加强对全县城乡居民的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我们成立了专门的“下乡义诊健康教育小分队”,由副院长···任组长,医政科科长···任副组长,抽调业务骨干,定期组织人员到乡镇驻地,或者偏远村庄义诊宣传。为了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经院委会研究,配备了专门的车辆,必要的医疗器械,制作了宣传条幅,印制了多种健康知识的宣传材料,带足必备药品。
在这一年中,每月最少义诊一次,共计开展义诊活动十五次,免费诊疗人员四百多人,健康教育受益人数两千多人次。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称赞,尤其是一些偏远的乡村,存在许多慢性皮肤病病人,因为交通不便,经济情况较差,再加上对皮肤病的认识不足,所以一直缺乏治疗,长期忍受病痛折磨。
通过这一年的义诊活动,我们认识到有许多患者需要我们主动的为他们带去专业的医疗服务,需要通过健康教育来转变他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而不是一味的坐在医院里等病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争取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下乡义诊活动个人总结4
我院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下乡义诊活动的同时首先以身作则,为了促进“无烟医院”的建立,给医院职工和就诊患者一个健康的环境、晴朗的天空。院长提出倡议:远离烟草、引领健康!下乡义诊是为了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增进农民健康、减少疾病的具体体现,执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搞好控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根据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结合“送医、送药下乡”的活动,我们将控烟与健康的主题思想融在每一次的健康宣教中。我院201-年从3月—9月份以来先后到--市两社区两县、--五县、--一县、--一县、--一县等偏远的、贫困的农牧地区进行免费义诊、免费治疗、发放科普宣传材料等活动30点次。
在下乡义诊的活动中着力解决偏远地区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受到了贫困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下是201-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下乡义诊工作的总结
1.首先制定:我科将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下乡义诊活动纳入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工作,切实保证送医、送药的卫生下乡活动落实到实处。提高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2.宣教主题
(1)、控烟与健康
(2)、健康万里行
(3)、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宣传;
(4)、宣传卫生 科普知识 等。
3.主要内容:
(1)《控烟与健康》
(2)《科学、健康、文明生活》
(3)施《传播生命知识》的项目
(4)《预防艾滋病的预防》
(5)超高原眼科疾病的健康讲座
(6)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三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7)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8)节炎、腰腿痛病、的防治,骨折后功能锻炼注意事项
(9)性阻塞性肺气肿、红细胞增多症、超高原环境眼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低氧血症、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急性高山病的预防和治疗、等疾病的防治和治疗。
(10)农牧区女性村民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4.积极参加大型公益活动6次:
201-年3月5日《中心广场——学雷锋活动》
201-年3月8日《中心广场大型大型义诊活动》
201-年6月16日《互助青稞广场百名医师西部行》
201-年7月11日《互助北山义诊》
201-年7月24日《中心广场南侧义诊》
201-年8月18日《中心广场义诊》并且向广大农牧民提供医疗保健咨询服务:
5.咨询内容: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胆囊炎、胆结石、关节炎、腰腿痛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红细胞增多症、超高原环境眼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低氧血症、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急性高山病的预防和治疗等疾病的防治和治疗,针对女性农牧民进行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进一步提高女性农牧民的自我防护意识。
6.为贫困农牧民进行免费的健康检查:
免费测血压:2509人次;
为贫困农牧民发免费药品价值约:5000元;
免费测血糖:60人次;
免费心电图:80人次;
免费B超:780人次。(其中妇科B超检查:150人次)
发放健康宣传资料:
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传染病、结核病、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等多种高原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宣传资料,针对牧区居民发放藏语的宣传资料2000份;
发放中文宣传资料:39983份,赠送健康资料等,提高了农村群众预防疾病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7.存在的问题:
(1)通过以上健康知识的宣教,感觉收效不高;农牧民对控烟与健康的问题不能理解,所以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光靠宣教是不行的。
(2)超高原地区的牧民群众对高盐、高脂的饮食的依赖,也无法对高血压病进行有效地控制
8.整改 措施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要持续开展下去,增强农牧民的健康意识的。送医、送药的下乡义诊活动,是我院的一项民心工程,该项工作是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会同有关部门一起,将该项民心工程长期地、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让贫困地区的农牧民切实得到高技术含量的医疗服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下乡义诊活动个人总结5
一、 活动目的及意义 :
在临床系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在学生会各个部门的关心下,在青协和实践部的大力配合下,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工作,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临床系出队义诊意义重大。活动受到敬老院老人的好评,同时,在活动期间,宣传了我校的中医药文化,以及对我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团体意识,以及增强了推拿手法以及 医学知识 的进一步掌握,同时锻炼出一班骨干人才。
对我们而言,义诊活动使我们医学生有了可以进一步掌握测血压,听心肺音法……的锻炼,同时使我们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表达能力。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 社会实践 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
大学学什么?肯定不只是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更要学会怎么融入这个大时代大背景。别人总是戏称没读大学出来打工的叫读“社会大学”,但是我觉得“社会大学”也是我们这些含着大学金钥匙的人必须要修读的。
二、活动优势:
通过开展义诊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们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医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所以以后的实习课显得十分重要,而我们作为大一新生离实习还有大段时间,义诊就成为我们实习的第一个平台。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三、活动中的不足及改进的 方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尽管义诊结束后,手法理疗进行了长时间后,大家都十分累,但是因为能为人民服务,同时,提高了自己而乐此不疲。
但是,此行还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开始,义诊中个别表现出来手法不够熟悉,有些同学有点紧张。但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同学们操作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该重视平时实验课的操作和要理,加强课后练习,多向老师进行请教和加强 经验 交流,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操作!
四、感想和期望
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此次实践之行,是临床系给了我们学习实践的机会,是学校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作为国家的后继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医疗事业中去,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下乡义诊活动个人总结相关 文章 :
★ 下乡医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020最新范文5篇
★ 下乡义诊总结5篇精选
★ 下乡医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 医生下乡个人总结报告
★ 社区义诊工作总结范文四篇
★ 下乡义诊活动方案
★ 医生下乡个人自我鉴定
★ 外科医生下乡个人工作总结
★ 下乡工作总结5篇精选
★ 暑期三下乡活动个人总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