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胸口颈背部有很多小红点,不痛不痒,几天好了但又有新的,请问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紫癜(purpura) 皮肤和粘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出血点、紫癜和瘀斑,一般不高出皮面,仅于过敏性紫癜时可稍隆起,开始为紫红色,压不退色,以后逐渐变浅,至两周左右变黄而消退。紫癜是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一旦发现紫癜即提示有如下可能: ①血管性紫癜。很常见,是由于血管壁损伤或其脆性和通透性增高所致,常见于免疫性的(如过敏性紫癜)、感染性的(如败血症)、血管结构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及其他(如异常蛋白血症、单纯性或老年性紫癜等)疾病。检查除束臂试验可能阳性外,无其他异常。 ②血小板异常性紫癜。最常见,多数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增多及功能异常所致,若口腔颊粘膜有紫癜或血疱,常提示出血严重,应积极处理。 ③凝血机制障碍,包括凝血因子缺乏、循环中有抗凝物质或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一般说由凝血机制障碍引起的出血,主要表现为关节积血、肌肉血肿和内脏出血,较少表现皮肤紫癜,仅有时表现为大的瘀斑,而且检查凝血象有明显异常,借此可与血管性紫癜和血小板异常引起的紫癜鉴别。紫癜的治疗依病因不同而异。 紫癜出血的原因可归为两类: (1)血管系统病变 由于血管本身发生病变,如血管壁受损伤或血管壁的渗透性、脆性增高,引起血中红细胞外漏,形成紫癜。血管损伤可因细菌毒素、化学毒品、维生素缺乏等引起。如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管内压增高性紫癜等。 (2)血液系统病变 由于血液系统凝血机能发生障碍引起的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纤维蛋白原减少性紫癜、肝脏疾病所致的凝血酶原减少性紫癜、应用过多抗凝药物引起的紫癜。 以上几种病变均不仅仅导致皮肤出血,还会引发其他组织及内脏出血。患了紫癜,不能仅仅认为是出血,应认真进行各系统脏器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紫癜,如风湿性紫癜、血栓形成性紫癜等等,均需经过系统的检查方能找出病因及病症所在。因此,对紫癜不应掉以轻心。 紫癜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按一般习惯可分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人根据血管壁变化分为炎症性紫癜及非炎症性紫癜。也有人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分类。常见的紫癜及分类有如下几种: 根据病人的发病原因来分,主要有三种: (1)单纯性紫癜 发病原因不清楚,一般发病较轻,无明显的血液和血管的变化,偶尔有轻度凝血机能障碍。 (2)过敏性紫癜 常由于血管壁渗透性及脆性增高而发病,血管系统发生病变,但血液本身不发生改变。因而化验血小板数目、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都在正常范围。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此病又名出血性紫癜,原因不明。但在有些病人的血液中可找到抗血小板因子,这种因子能对抗血小板,使血小板减少而出血。 根据临床表现来分,主要有四种: (1)单纯性紫癜 一般无全身症状,两下肢可出现散在针头大小鲜红色瘀点,压之不退色。七天以后颜色逐渐变淡而消退。但又有新的瘀点产生。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可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两种。急性型较少见,可发生于儿童,发病前常有感染史。发病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热,出现广泛性的皮肤出血,可有大片瘀斑、血肿,并出现粘膜及泌尿生殖系统出血,血小板明显减少,可低于5,000/mm3 。慢性型较常见,以青年女性较多,起病缓慢,?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出血。不仅发生于皮肤,粘膜或内脏亦可出现严重出血。 (3)风湿性紫癜 两下肢出现略微隆起的大米粒大小瘀斑,也可出现瘀点,风团或水肿性红斑。同时可有关节肿胀疼痛,也可有发热、四肢无力等全身症状。 (4)腹部型紫癜 皮肤表现同于风湿性紫癜,但可出现腹痛、呕吐、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出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肠套叠 [编辑本段]紫癫与过敏性紫癫引起的症状 引起皮下出血的疾病统称为紫癜,多半为血管系统障碍所致的过敏性紫癜(舍一亨氏病),以及血小板减少而造成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所谓过敏性紫癜,在变应性变态反应中(过敏症)属于全身性急性反应,在用注射马血清治疗白喉时引起的过敏性疾病。与这种血管紫癜的症状相似。所以用过敏性紫癜来命名。 儿童紫癜 紫癜亦称紫斑,是小儿出血性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者为其特征。本病多发于学龄儿童,常见于西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儿童紫癜诊断要点 起病较急,紫癜反复出现,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皮肤、粘膜。皮疹多样,小者如针尖样,大者则成瘀斑或血肿,亦可融合成片。皮疹颜色初起淡红或鲜红,压之不退色,数日后转成淡紫淡青而逐渐消退。急性起病时,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呕吐、腹痛、关节肿痛等症状。 本病属于血证范畴,应与温热病所出现的斑疹作鉴别。温热病的发生多与四时不正之气有关,每有传染性,先见高热、头痛,后见斑疹,起病急,传变快,甚则昏迷、抽搐。 实验室检查:若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抗血小板抗体测定阳性,束臂试验阳性,则提示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血块收缩等均正常,则提示为过敏性紫癜。 儿童紫癜其他疗法 1.外治法 百草霜15克,龙骨30克,枯矾30克,共研为细末,用湿棉条蘸药塞鼻,可以止鼻衄。 2.针灸疗法 (1)针刺取足三里、曲池、合谷、血海等穴。适用于过敏性紫癜。 (2)耳针取脾、内分泌、肾上腺、肺等。适用于过敏性紫癜。 3.饮食疗法 花生衣红枣汤:花生衣5~10克,红枣10枚,党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不摄血之紫癜。 红枣生地饮:大枣10枚,生地黄30克,紫草10克,甘草10克,水煎当茶饮之。 茜根水鱼汤:水鱼(鳖)1只,茜根10克,仙鹤草10克,调料适量。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加调料服食。每日或隔日1剂,连服8一10剂。适用于阴虚火旺之紫癜。 茅根生地饮:水牛角30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白茅根15克,白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血热妄行之紫癜。 ●概论 单纯性紫癜(PurPura SimPlex)是指无其他病症,自发地在皮肤、尤其在两下肢反复出现紫癜,不经治疗可以自行消退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一种毛细血管壁异常所引起的。其束臂试验阳性,其他止血功能均正常。内脏和其他部位不发生出血。本病常在一个家庭内出现多例。主要见于女性,男性少见。因为本病有性别倾向性,并主要在月经期前出现,可能与内分泌有关。另外,也有人提出部分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也是导致本病的机制之一。 本病以出血症状,特别是皮肤出血斑及出血点为主,故其属于“紫斑”的范围。在《内经》这一医籍中对血的生理和病理有较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六腑也”。其中的“营”,指的就是“血液”。《医宗金鉴·失血总括》中指出:“皮肤出血曰肌衄”。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外科正宗·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朱丹溪认为发斑主要由热盛所致,《丹溪手镜·发斑》说:“发斑,热炽也”。至于发病部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葡萄疫》中对发病部位有了明确的认识:“发于遍身,惟腿胫居多”。历代医家治疗“血证”各有所长,而以明代《景岳全书》叙述得较完整,张景岳指出:“血虚微热者,宜凉补之”;“血有因于气虚者,宜补其气”;“血有动乱不宁者,官清之和之”。唐容《血证论》中提出治血四大步骤,指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以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需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至宋代时,以《太平圣惠方》为代表,已经有了许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主要治则的方剂。 ●病因病机 (一)感受外邪 脉为血之府,血行脉中,环流周身,濡养脏腑皮肉筋骨,当外邪入侵,化为热毒,薰灼血脉,热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成肌衄。 (二)劳倦久病 劳倦过度,伤及脾胃,或久病脾虚,使脾气虚弱,脾不统血,血液外溢则肌衄。久病伤阴,津液不充,阴虚火旺,虚火迫血妄行而出血。 (三)瘀血内阻 反复出血,或气虚血液运行不畅,或阴津亏耗,无法载血运行周身,造成血液瘀阻,新血不生,血不归经,溢于脉外而成出血表现。如《灵枢·经脉篇》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临床表现 (一)热感血溢 1主症:起病急,病程短,有时伴有发热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以下肢多见,并有咽干口渴、溲黄、烦躁、夜寐不安,有时初起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舌红,苔黄,脉浮数或弦数。 2证候分析:邪热内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渗出于肌肤之间而成肌衄。内热郁蒸则发热;热盛津液耗损则咽干口渴;热扰神明则烦躁、心神不安;热移膀胱肌则溲黄;风热之邪侵袭卫表,正邪相争,营卫不和则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舌、脉均属热象。 (二)肾精亏耗 1主症:皮肤紫斑,时发时止,伴腰酸膝软,耳鸣,手足心热,潮热盗汗,月经过多,夜寐多梦,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2证候分析:久病劳倦,耗伤肾精,虚火内炽,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故皮肤紫斑,时发时止;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肾虚失养则腰酸膝软、耳鸣;肾主胞宫,肾阴不足,虚人伤及脉络,则络破血溢而月经过多;虚火上扰心神,神不守舍则夜寐多梦;余证及舌、脉为肾阴亏虚之征。 (三)气血亏虚 1主症:皮肤散在紫斑,反复发作,色淡,伴`气短乏力,纳差,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证候分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液失于统摄,血不循经而出于肌腠之间,故见皮肤紫斑,色淡;反复出血,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亏虚,脏腑经络及四肢百骸失养,故有乏力、气短;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清空失养则头晕;血虚不能上荣则舌淡面白,脉络不充则脉细弱。 (四)瘀血内阻 1主症:皮肤紫斑,色呈暗红色,头晕眼花,心悸,动则尤甚;或伴低热,手足心热,形瘦,两目干涩;而质淡,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或舌质红,有瘀斑或瘀点,脉弦细数。 2证候分析:反复出血,瘀血留着,妨碍新血生长;或阴液亏损,血脉不充,以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引起瘀血。头晕眼花、心悸、动则尤甚则气血亏虚之征;低热,手足心热,形瘦,两目干涩为肝肾阴虚之征;舌淡,脉细涩,舌有瘀斑瘀点力气血亏虚兼血瘀;舌红,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数为肝肾阴虚之征。 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1发病特点:本病热盛血溢者属实证、热症,有时伴有外感的病史;而其他3型均有反复发作。皮肤紫斑时重时轻,病情发展较缓慢,病程长,且伴随症状较轻,故常被忽视。 2证候特点 (1)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形状不一,隐于皮肤内,抚之不碍手。 (2)好发于四肢,以下肢多见。 (3)女性多见,月经期加重,伴月经过多。。 (4)有自愈倾向。 (5)除血热溢血的病程短、发病急,其余各型的病程长,反复发作,呈慢性过程。 〖鉴别诊断〗 丹毒:属外科疾病,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色不褪,但其局部皮肤灼热红肿与紫斑有别。 ●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1临床表现 自发性轻微的皮肤瘀点或瘀斑,以双下肢为主,偶可发生在上肢,但很少发生于躯干部,无诱发因素。瘀斑或瘀点大小不等,分布不均,不高出表面,压之不褪色也不疼痛。出现瘀斑前局部可有微微疼痛,常在第二天清晨穿衣时自觉腿部皮肤隐痛,检查时发现瘀斑。不经治疗,瘀斑可自行消退,留下青黄色色素沉着斑块,以后逐渐消失。紫癜`常反复发作,在月经期加重。患者一般无内脏和其他部位出血。粘膜出血少见,有时牙龈少量出血,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拔牙、手术、创伤、分娩时出血量可稍多,但不会造成严重大出血。 2实验室检查 (1)束臂试验阳性或阴性,但止血功能常规检查正常。 (2)少数患者血小板对ADP、肾上腺素诱导的聚集反应异常,对玻珠柱的粘附率减低。 3诊断标准 (1)素来体健。大多下肢自发出现瘀点或瘀斑,可自行消退。无家族史。 (2)束臂试验阳性或阴性,但止血功能常规检查一般正常。 (3)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紫癜。 〖鉴别诊断〗 1阿司匹林样缺陷: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血小板释放功能障碍。患者对阿司匹林特别敏感;血小板计数正常;PF-3有效性异常。临床上皮肤癜分布不均,粘膜出血明显,外伤或手术时出血较严重。 2轻型血管性假血友病:有粘膜或内脏出血。有的患者出血时间延长;阿司匹林耐量试验阳性;Ⅷ:C降低,ⅧR:Ag减少明显;血小板粘附率可降低;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聚集性减弱。 3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亦即为免疫性血管性疾病。常有发热、感染及全身不适的症状。肢体出现对称分布、分批出现的紫癜,瘀斑、瘀点以手足伸面为主。常伴有腹痛。关节疼痛或肿胀、便血,有些患者出现血尿及浮肿症状。实验室检查中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块退缩试验均正常,骨髓象检查无特殊,束臂试验阳性。 转归与预防 ●转归与预后 本病的预后一般良好,不会对健康构成严重危害。紫斑较轻者,不需治疗,多可自愈。若为新病,属正盛邪实,通过正确的治疗,一般在1个月左右可获治愈。但本病多呈反复发作的过程,病程长,虚实夹杂,脏腑功能失调,故应积极治疗,以免日久产生变证。 ●调护 增强体质,防止外邪入侵;饮食上阴虚者应忌食辛辣;反复出血者应起居有节,匆过于劳倦,以免加重病情。 ●预防 因本病为自发性出血,无明显诱因,并且无明显的伴随症状,故给预防带来一定的难度。依据本病的中医发病机制,预防上应采取增强体质,起居有节,匆过劳,发病后应注意休息。 什么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什么特点及危害?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血小板显著减少, 伴有皮肤粘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过敏性紫癜的特点是四肢肌肤散布斑点或波及全身,重症患者伴关节疼痛或腹痛,便血、吐血、崩溃等,严重者可发展为紫癜性肾炎。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着不同。 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两性 target=_blank>两性无差异。多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成人急性型少见,常与药物有关,病情比小儿严重。起病急骤,可有发热。 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慢性型较为常见,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80%,多为10~4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袭。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颅内出血较少见,但在急性发作时仍可发生。脾脏在深吸气时偶可触及。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被阐明。多认为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疾病。 目前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首选药物是激素,服用后血小板一般可升高,但激素的副作用非常很大,在升高血小板的同时又会增添许多新的疾病,如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而且激素减量后,血小板又会降低,停药后仍会反复发作。脾切除手术危险性大,患者本身难以接受。脾是人体免疫器官,切脾后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起严重感染,给患者身体和精神上带来巨大痛苦,切脾后的复发率在58%左右。 中国国际生命医学工程院附属北京华军中医院血液病中心紫癜专科,是全国中医治疗紫癜病的权威机构,以史淑荣教授为首的专家组,研发的“中医药DBT免疫平衡修复法”治疗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可以从根本上治疗紫癜,
㈡ 浑身长红丹发痒怎么治
出现全身起红丹发痒,应该考虑是属于皮肤过敏等原因引起的症状。应该积极进行治疗,可以考虑服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以考虑进行过敏原试验。建议到医院皮肤科检查,确诊病因后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㈢ 外用药——铅丹
【别名】丹(《范子计然》),黄丹(《抱朴子》),真丹(《肘后方》),铅华(《别录》),丹粉(《新修本草》),黄龙肝(《石药尔雅》),红丹、虢丹(《续本事方》),国丹(《秘传外科方》),铅黄(《本草衍义》),黄虢丹(《普济方》),朱粉(《纲目》),东丹(《慎斋遗书》),松丹(《现代实用中药》),朱丹、陶丹(《药材学》),障丹、桃丹药(《非金属矿产开发应用指南》)。
【英文】【拉丁】PlumbumRubrum【商品名】铅丹、东丹、黄丹、川丹、广丹等。
【处方名】铅丹、黄丹、彰丹、广丹、东丹、陶丹等。
【性味】味辛,性微寒,有毒。
【归经】归心、肝经。
【功效】解毒祛腐,收湿敛疮,坠痰镇惊。
【考证】铅丹首载于《本经》,列为下品。早在东汉狐刚子就有煅铅为“丹”的方法,故《别录》云:铅丹“生于铅,生蜀郡平泽。”《本草经集注》云:“即今熬铅作黄丹也。画用者。”指出了铅丹的来源和用途。唐代《丹房镜源》创“消黄法”制造铅丹(炒铅丹法),《纲目》曾转引此法,而李时珍又记载了工艺简便,效率更高的“矾消法”炼制铅丹,并云:“今人以作铅粉不尽者,用消石、矾石炒成丹。”但以上制法所得,常是红黄色的不够纯净的铅丹。天然产的“铅丹”,常与方铝矿、白铅矿、铅矾等共存,难以拣选,含有较多杂质,通常不作药用。
【药源】为用纯铅Minium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Pb3O4(2Pbo·pbo2)。
【形态】
【产地】产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全国各地均有销售。
【采收】[制法]1.将铅加白矾熔化,搅拌,经8~10h取出冷凝,牛成氧化铅块,研末,倒缸内,加水搅动,取浮在水中的细末,另置一缸静沉。取静沉后的水飞末晒干,入铁锅内徐徐加热24h,取出研细,过筛即成。2.将纯铅置铁锅中加热,炒动,使之氧化,再放人石臼中研成细粉。倒入缸内加水漂洗,将粗细粉末分开,漂出的细粉,再经氧化24h,研成细粉,过筛即得。
【炮制】《经验方》:“煅透红,冷,取研细为末。”《纲目》:“凡用,以水漂去消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
【商品情况】
【药材特征】本品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粉末。不透明;土状光泽。体重,质细腻,易吸湿结块,手触之染指。无臭,无味。
以色橙红、细腻润滑、遇水不结块者为佳。
【药材鉴别】不溶于水和酒精,能溶于硝酸,溶于盐酸则放出氯气。炽热之,放出氧气,一部分变为氧化铅。
【应用】用于痈疽疮疡。铅丹功能解毒祛腐,敛疮消肿,生肌。李时珍称之“为外科必用之物也”,外科诸症均可以本品外用。如治疗痈疽发背初起,肿硬疼痛,尚未溃脓者,可与黄连、白蔹、乳香等清热解毒和血药相伍,方如《圣惠方》黄丹膏;治疗痈疽疮疡溃烂,脓水淋漓者,以本品配伍煅石膏、轻粉、冰片,研细外掺,以提脓拔毒,生肌收口;治疗疮疡脓水已尽,疮口久不收敛者,可启巧以本品与熟石膏、轻粉、龙骨、乳香、没药等配伍,以解毒敛疮收口;治疗疮疡歹肉不去,新肌不生者,以本品与轻粉、砒霜、干胭脂等配伍,制成锭子外用,以祛腐生肌,如《证治准绳》红玉锭子;治下肢臁疮等慢性溃疡,久久不能收口者,《积德堂方》以本品加黄蜡、香油,加热溶化成膏,以油纸摊贴之。医学教育网搜集
用于湿疮、湿癣等皮肤病,及口腔粘膜疾病。治疗湿疮,以铅丹与黄柏、黄连、轻粉等配伍,以祛湿拔毒,杀虫止痒;治疗脚癣,趾缝湿烂奇痒,以之研细,干掺患处,如《普济方》大效金丝膏;现代有以本品与朱砂、枯矾等分,为极细末,治疗阿弗他口炎甚佳,以此治疗女阴溃疡亦效。
本品古代亦用于惊痫、癫狂、疟疾、痢疾等证,今已少用。
(用于外科诸证,溃后脓水不净。或脓出不畅,或胬肉不生,甚至形成窦道瘘管者,有拔毒提脓;祛腐生肌之效,故《疡科纲要》谓之“一切溃疡皆可通用,拔毒提脓最应验”。用时可将红粉研极细末,每用少许撒患处;如疮口小或形成窦道者,可制消败成药捻插人。若与清热敛疮之煅石膏同研极细用,其效更佳。但须视脓水排出的通畅情况,腐肉脱落的难易程度;来确定本品与煅石膏悄桥键用量的比例。如出脓后,脓水不畅者,可2:8,如《外科传薪集》九转丹、《外伤科学》八二丹;若腐肉难脱,脏水不净者。可3:7,甚至5:5,前者如《外伤科学》七三丹,后者如《外伤科学》五五丹;若脓腐将净。疮口欲合者,可1:9,如《医宗金鉴》九一丹。)
【用量】0.15-0.30g
【禁忌】铅丹有毒,且有蓄积作用。外敷不宜大面积、长时间使用,以防引起中毒。一般不作内服,必要时应控制剂量,只可暂用,并严密观察。服药期间禁止饮酒,防止过劳、饥饿、感染,以免使潜在铅游离出来,引起急性中毒。孕妇、哺乳妇女及儿童禁用。中毒症状,参见“铅”条。
【附方】1.治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消黄丹七两,蜡二三两,白蔹二两(锉),杏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乳香二两(末),黄连一二两(锉),生油一升。上药白蔹、杏仁、黄连以生绵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滤出,下黄丹,以柳木篦搅,候变黑膏,入蜡、乳香更熬,软硬得所,用瓷盒合盛,故帛摊贴,日二换之。(《圣惠方》黄丹膏)
2.治疮口不合木香二钱,黄丹、枯矾各五钱,轻粉二钱。上件另为细末,用猪胆汁拌匀晒干,再研细。掺患处。(《痈疽神秘验方》生肌散)
3.治破伤水入,肿溃不愈铅丹、蛤粉等分。上同炒变色。掺疮上,水即出渐愈。(《圣济总录》铅丹散)
4.治湿癣东丹、绿豆粉、日矾各一钱。上为细末。调敷患处。(《慎斋遗书》)
5.治鹅掌风癣黄丹、轻粉各等分。上为末。用猪脏头烧油调药擦之。(《种杏仙方》)
6.治鼻(疒查)赘子,及面上雀斑黄丹、硇砂、巴豆、饼药各三钱。上为末,入生矿石灰末一匕。用鸡子清调匀,酒齄鼻用鹅翎蘸刷之;雀儿斑以竹针刺破,挑药点涂之,才觉痛,微肿洗去。(《普济方》)
7.治外痔黄丹、滑石各等分。上为细末。新汲水调涂,日三五上。(《婴童百问》丹石散)
8.治口舌疮,烂痛不瘥黄丹二两,蜜一两。上件药,相和,以瓷盏纳盛,坐在水铫子内,慢火煮一炊久,用绵滤过,都入瓷盏内,再煮如糊,药成,即丸如酸枣子大。每服一丸,绵裹含咽津,日三四度含之。(《圣惠方》)
9.治目赤及翳铅丹、乌贼骨大小等分。上二味合研细,和白蜜如泥,蒸之半食久,冷,著眼四眦,日一。(《千金要方》)
10.治烫火伤黄丹一两,潮脑五钱。为末,以蜜调匀,涂于伤处。(《疡医大全》)
11.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数不减黄丹一两(炒令紫色),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捣末)。上件药,用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十丸。(《圣惠方》)
12.治吐逆北来黄丹四两(筛过),用好米醋半升,同药入铫内,煎令干却,用炭水三秤,就铫内煅透红,冷,取研细为末,用粟米饭丸如梧桐子大,煎酵汤下七丸,不嚼,只一服。(《经验方》碧霞丹)
13.治腋气腻粉、明矾、红丹各等分。上为末,临睡时抹之。(《续本事方》)
【文献】
【医论】1.综论铅丹效用及机理①李时珍:“铅丹,体重而性沉,味兼盐、矾,走血分,能坠痰去怯,故治惊痫癫狂、吐逆反胃有奇功。能消积杀虫,故治疳疾、下痢、疟疾有实绩。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科必用之物也。”(《纲目))②张石顽:铅丹“能坠痰止疟,《本经》言止吐逆胃反,治惊痫癫疾,除热下气,取其性重以镇逆满也。仲景柴胡龙骨牡蛎汤用之,取其入胆以祛痰积也。但内无积滞,误服不能无伤胃夺食之患。傅疮长肉,坠痰杀虫,皆铅之本性耳。”(《本经逢原》)
2.论铅丹非“性凉而无毒”朱丹溪:“丹出于铅而曰无毒,又曰凉,予观窃有疑焉,曾见中年一妇人,因多子,于月内服铅丹二两,四肢冰冷强直,食不入口。时正仲冬,急服理中汤加附子,数贴而安,谓之凉而无毒可乎?”(《本草衍义补遗》)
(1.论红粉用陈久者良赵濂:“三仙丹,新者性燥,用于提脓散内,则有痛蚀肌之虞;用于长肉方中则无毒尽肌生之效。须得陈去三十年者,燥性转平,始堪人药。”(《医门补要》)
2.论红粉用后痛与不痛,在于炼制得法,研必极细,不可重用张山雷:“俗谓陈久不痛,新炼者则痛,殊不尽然。颐尝以新炼之丹试用,亦未作痛,但研必极细,用时止用新棉花蘸此药末;轻轻弹上薄贴,止见薄薄深黄色已足,如多用之则痛矣。门外人见之,必谓吝惜药末,不肯重用,而不知此丹力量甚厚;必不可多乎。”“火候不佳,药力不及,功用必有不逮,市肆中有炼成者,尝试用之、病者皆作痛,而自制者则不痛,此必有故。”(《疡科纲要》)
【成分】主要成分为Pb3O4.或写作2PbO.Pb2,理论上PbO2为34.9%,但实际上优质品为23~25%;其极限甚广阔,即PbO2为5~34%。铅丹的红色颇不相同,但与Pb2O4含量则无甚关系。
㈣ 这是什么皮肤病怎么治
这种病叫疮疡症。只有用中药荆芥穗等等组合而成的
白胶汤泡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