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蕁麻疹中葯時間
擴展閱讀
帶狀皰疹屁股上 2025-04-30 06:01:44

蕁麻疹中葯時間

發布時間: 2025-04-30 03:15:34

『壹』 蕁麻疹吃什麼中葯,要吃多久才能根治

你好,慢性蕁麻疹中醫辨證主要分為風熱型的證見風團皮損色紅、瘙癢明顯,遇熱加重即可服用蕁麻疹3+1組合來治療,一般三四個療程可以完全治癒。風寒型的風團皮損淡紅或淡白,遇風吹或寒冷刺激,皮損驟然而起,當身體轉溫,則皮損漸消失,桂麻各半湯或荊防敗毒散:麻黃6g,桂枝10g,白芍15g,防風10g,荊芥10...g,僵蠶10g,白鮮皮10g,生薑3片,大棗20g,甘草6g。 治療也需要兩三個月。

『貳』 蕁麻疹吃什麼中葯,要吃多久才能根治,

如果是急性蕁來麻疹要吃中自葯一般要從祛風、止癢方面來考慮,如果是風寒引起就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就是桂枝、麻黃、白芍、甘草、杏仁、生薑、大棗,起到驅散體表的風寒,恢復脾胃的功能,就會不再發生。如果是屬於風熱,可以用疏散風熱的、止癢的葯物,比如消風散可以考慮用。如果是屬於氣血虛的反復發作,蕁麻疹又不紅,但是長年難治、難愈的,就要用補氣血的葯,比如八珍湯之類都可以考慮選用,或者是四物湯加上一些祛風的荊芥、防風葯物來治療,這樣會比較快的痊癒。

『叄』 怎樣治療蕁麻疹的偏方

蕁麻疹這種皮膚病想要徹底治好還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到了秋冬季節,天氣乾燥,蕁麻疹這種皮膚病更容易復發了,所以蕁麻疹患者可以在正規的治療之下了解一些治療蕁麻疹的偏方,這樣可以緩解一下蕁麻疹給自己帶來的不適,那麼怎樣治療蕁麻疹的偏方有哪些呢?

怎樣治療蕁麻疹的偏方

關於蕁麻疹的治療,有以下一些民間偏方可供參考:

荊芥穗6克,防風6克,僵蠶6克,金銀花6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紫背浮萍6克,干生地9克,薄荷5克,黃苓9克,蟬衣5克,生甘草6克,水煎時間適當,每日一劑,分兩次涼服。忌辛辣、發物。

熏洗療法。鮮紅蘿卜全株1000克,加水6000毫升,濃煎取液,熏洗上身,出汗為度,洗後避風。日洗1次。

蟾蜍湯。活蟾蜍3-4隻,去內臟洗凈後放入砂鍋內煮極爛,用炒布過濾去潭渣,留湯備用。搽洗患處,每日3或4次。可]解毒,消腫,止痛,用治丘疹性蕁性疹。

芝麻根治蕁麻疹。芝麻根1握,洗凈後加水煎,趁熱燙洗。可清熱,散風,止癢。

韭菜治蕁麻疹。韭菜1把,將韭菜放火上烤熱。塗擦患部,每日數次,可清熱,散風。

菜子油治腫毒風疹。生菜子油,外搽患處,每日數次。治療期間禁用水洗患處。可解毒,消腫,祛濕。用治無名腫毒、風疹、濕疹及老年皮膚瘙癢。

醋糖姜湯治風疹。醋半碗,紅糖100克,姜50克。醋、紅糖與切成細絲的姜同放入砂鍋人煮沸2次,去渣。每服1小杯,加溫水服,每日2或3次,可散瘀,解毒。用治因食魚蟹等過敏引起的周身風疹,瘙癢難忍。

白僵蠶芥穗蟬蛻治蕁麻疹。白僵蠶10克,荊芥穗10克,蟬蛻5克,水煎。日分2次服。可清熱止癢。用治蕁麻疹、皮膚瘙癢。

蕁麻疹的中醫治療

中葯治療蕁麻疹主要為內服中葯:

①防風、荊芥、蟬蛻各10克,地膚子、赤芍、生地、黃芩、苦參、白茅根、牛蒡子各15克,生石膏(先煎)20克,生甘草6克。常規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服兩次。適用於風團紅色,遇熱加劇,遇冷減輕者。

②麻黃、陳皮各6克,桂枝、蠶砂各10克,白芍、澤蘭、白鮮皮、地膚子各15克,黃芪20克。常規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服兩次。適用於風團白色,遇冷或吹風加劇,得暖可緩解者。

③薄荷(後下)、生大黃(後下)各6克,防風、荊芥、蟬蛻各10克,黃芩、厚朴、枳殼、當歸、茵陳、九香蟲各15克,生石膏(先煎)20克,生甘草6克。常規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服兩次。適用於出風團伴有腹痛、腹瀉者。

④當歸、白芍、白術、防風、白鮮皮各10克,僵蠶、山萸肉、刺蒺藜、烏梢蛇各15克,煅龍骨(先煎)、煅牡蠣(先煎),黃芪、黨參各20克。常規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服兩次。適用於出風團反復發作,氣血虧虛者。

『肆』 慢性蕁麻疹的中葯治療(經驗之談--急求)

蕁麻疹中醫稱為「癮疹」,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以突然發作、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癢而不痛、時隱時現、消退後不留痕跡為特徵。本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病史長短不一易反復發作,一般病程在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
本病病因復雜,現代醫學認為,與機體對某些物質過敏、產生變態反應有關。中醫則認為是由於「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造成。由於人體正氣相對虛弱,且患者體質各異,或內有食滯、邪熱,復感風寒、風熱之邪;或平素體弱,陰血不足,皮疹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氣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腸寄生蟲、肝炎、腎炎、月經不調等)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膚腠理之間,邪正交爭而發病。臨床上多發於女性,尤以中青年為多見。
本病西醫除給以抗過敏、封閉、自血療法外,尚無確切療效。中醫在治療本病時,各家辨治不一,筆者在臨床上多應用治療皮膚病「扶正祛邪」的基本治法,採用明代陳實功所創「消風散」為主方加減,以臟腑辨證統之,取得較好療效。
簡介如下:1、凡本病患者證見脘腹脹滿或惡心嘔吐,或泄瀉,或便秘者,均可從脾胃辨證。其濕熱者用霍香正氣散去燥熱之品。加入茵陳、苦參、白鮮皮等;其虛寒者宜用建中,理中之輩;中虛渲滯,陽氣不伸者宜用升陽益胃腸;寒熱錯雜者宜辛開苦降用半夏瀉心湯;大便秘結者宜表裡雙解用防風通聖丸。
2、凡本病患者證見咽喉干疼,或咳嗽,或有過敏性鼻炎史,易感冒等,均可從肺系辨證。其氣虛表不固者宜用玉屏風散;肺熱者,可選用麻杏石甘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3、凡本病患者性情急躁、煩躁易怒或情志抑鬱者,或女性伴有月經不調、痛經者,均可從肝經辨證。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治法,其血熱者宜用犀角地黃湯加荊芥、防風、白蒺藜等,或用羚角鉤藤湯加減;肝鬱者宜用逍遙散;血虛者宜用當歸飲子,血瘀者宜用通經逐瘀湯。
4、凡本病患者伴有心悸、怔忡或失眠多夢者,均可從心系辨症。其心陰虛者宜用天王補心丹,心陽虛者宜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5、凡本病患者證見腰膝酸軟者,均可從腎辨證。腎陰虛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者宜用二仙湯。
慢性蕁麻疹除內服葯外,使用中葯外洗亦有一定療效。外洗方:白礬、蠶砂、芒硝、荊芥、苦參各二十克水煎外洗,一日數次。
蕁麻疹也叫風疹塊或鬼風疙瘩,是一種過敏反應性疾病。起病快,皮膚出現大小不等的淡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狀皮疹,瘙癢,並伴有刺痛或燒灼感,皮疹消退迅速,常反復發作。中醫將蕁麻疹分為三型。
風寒型:皮疹呈淡紅色,瘙癢,每逢天氣寒冷容易發作,發作時病人感周身怕冷 ,可有低熱, 舌苔薄白。治療時,可酌情選用以下具有疏風散寒的驗方。
荊芥6克,防風6克,蟬衣3克,銀花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浮萍6克,麻黃3克,地膚子10克,防風4克,皂角刺4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荊芥穗30克。
用法:研成細粉,用紗布包好,撒在皮膚上,用手來回揉搓,直至皮膚發熱為度。

風熱型:皮疹呈深紅色,常在天氣溫暖時發生,瘙癢難忍,全身發熱,口乾心煩,大便干,尿黃,舌苔黃。治療時,可酌情選用以下具有祛風清熱的驗方。
麻黃3克,連翹10克,赤小豆10克,白蘚皮1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僵蠶12克,蟬蛻6克,苦參6克,姜黃3克,米酒50毫升,蜂蜜15克。
用法:將前四味葯共研成細粉,然後用米酒和蜂蜜調服。

青蒿適量。
用法:用青蒿直接搓患處,如無鮮品,可用干品泡濕後搓患處。

百部15克,白酒100毫升。
用法:用白酒煎煮百部,然後用紗布蘸葯酒擦患處。

血虛型:皮疹紅色,瘙癢輕,常在午後或晚間發生,伴有低熱,心煩不安,口乾不想喝水,舌質淡紅無舌苔,治療時,可酌情選用以下具有養血疏風的驗方。
當歸10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黃芪10克,白蒺藜15克,何首烏10克,荊芥9克,防風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當歸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僵蠶10個,蟬蛻6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干荔枝14個,紅糖30克。
用法:將荔枝加水適量,煎沸15分鍾,加入糖,喝湯吃荔枝,連用7日。

蛇蛻6克,雞蛋2個。
用法:先煎蛇蛻,煮沸後打入雞蛋,待雞蛋熟後,吃蛋喝湯。

蒜苗30克,雞蛋皮20克。
用法:共入鍋中,加水煎煮,熏洗患處,每日1~2次。

『伍』 蕁麻疹中葯治療療效如何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患病初期,在皮膚出現紅斑、水腫的基礎上出現密集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等,泡破後出現糜爛、滲水、結痂、脫屑等。覺瘙癢,搔抓可以引起糜爛、膿泡、出血、苔癬樣變等,另外可以從原發部位向周圍擴散,泛發全身,形成紅皮玻患病後瘙癢難忍。
【蕁麻疹治法】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蕁麻疹方葯】多皮飲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桑白皮15克,乾薑皮6克,大腹皮9克,白蘚皮15克,粉丹皮9克,赤苓皮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川槿皮9克
【用法】水煎,一日兩服,忌辛辣油膩腥滋膩之品。
【蕁麻疹按語】方中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大腹皮健脾利濕,滌清腸胃之積滯;乾薑皮取其幸溫和胃,固表守而不走;白蘚皮、川槿皮驅風止癢;丹皮涼血和血化斑;地骨皮、桑白皮瀉肺而清皮毛。
血熱症【蕁麻疹症狀】皮疹紅色,遇熱則加劇,得冷則減輕,多夏季發病,苔薄黃,脈浮數。
【蕁麻疹治法】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蕁麻疹方葯】荊芥穗6克,防風6克,僵蠶6克,金銀花6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紫背浮萍6克,干生地9克,薄荷5克,黃苓9克,蟬衣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時間不宜過長,每日一劑,分兩次涼服。忌辛辣、發物。
【蕁麻疹按語】此方以荊芥、防風、薄荷、蟬衣為主要葯。荊芥辛苦而溫,芳香而散,氣味輕揚入氣分,驅散風邪;防風其氣不輕揚,能散入於骨肉之風,故宣散在表之風邪,用防風必用荊芥;薄荷清輕涼散,善解風熱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蟬衣涼散風熱,開宣肺竅,其氣清虛,善於誘發。以上四味葯,表散作用較強。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透疹;浮萍輕浮升散,善開主竅;僵蠶祛風散結,協助上述四味主要葯以透達表熱之邪。金銀花、黃苓解毒清肺熱以泄皮毛之邪;丹皮、干生地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調和諸葯。
溫馨提示:中醫治療蕁麻疹固原很好,但是見效比較慢。目前,經國內外皮膚病專家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針對蕁麻疹發病機理入手,精心研製的歐淇貝康抗菌乳膏,具有清毒化濕、清血除風、化瘀解毒的良好治療效果,對久治不愈的慢性頑固性蕁麻疹以及急性蕁麻疹都有很明顯的療效,此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了蕁麻疹患者的病痛和煩惱。

『陸』 慢性蕁麻疹喝中葯!要喝多長時間能好徹底!多長時間見效

我是中醫,靠手藝吃飯。
各個大夫開的葯不同,吃起來也不同, 一般我開的中葯兩幅可見效,一周可治癒。

『柒』 蕁麻疹吃什麼中葯,要吃多久才能根治,

首先要知道得的是什麼類型的蕁麻疹,才好下葯。
(1)風熱型,多見於急性蕁麻疹。辨證為風熱襲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涼透表,宣肺清熱,方以「荊防方」加減。
荊防方
【葯物組成】荊芥穗2錢,防風2錢,僵蠶2錢,金銀花4錢,牛蒡子3錢,丹皮3錢,紫背浮萍2錢,乾地黃3錢,薄荷1錢半,黃芩3錢,蟬蛻1錢半,生甘草2錢
【方劑功效】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2)風寒型,多見於寒冷性蕁麻疹。辨證為風寒束表,肺衛失宣,治以辛溫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黃方」加減。
麻黃方
【處方】麻黃3克,乾薑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
【功能主治】辛開腠理,和血止癢。主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
(3)陰血不足,血虛受風型,多見於慢性蕁麻疹。辨證為陰血不足,風邪束表,治以滋陰養血,疏散風邪,方以當歸飲子加減;
(4)脾肺兩虛,風寒束表型,多見於慢性蕁麻疹。辨證為脾肺兩虛,衛氣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氣固表,方以玉屏風散合多皮飲加減。
再有:
慢性蕁麻疹中葯方劑
中葯方劑(一)
【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郁於肌膚。
【治法】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方名】多皮飲。
【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蘚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乾薑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葯方劑(二)
【辨證】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
【治法】辛開腠理,和血止癢。
【方名】麻黃方。
【組成】麻黃3克,乾薑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中葯方劑(三)
【辨證】脾虛兼風。
【治法】健脾利濕,祛風止癢。
【方名】蕁麻疹湯。
【組成】蒼術5克,白術30克,茯苓15克,荊芥15克,丹皮15克,防風9克,白蒺藜12克,僵蟲10克,川芎9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龍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屈舒信方。
中葯方劑(四)
【辨證】陰血不足,風淫濕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氣誘發。
【治法】養陰益血,以清理血分為主,佐以疏風利濕。
【方名】加減當歸飲。
【組成】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烏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龍9克,路路通15克,地膚子12克,烏葯6克,荊芥6克,防風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俞長榮方。
中葯方劑(五)
【辨證】沐浴當風,邪客經絡,氣血阻痹,而致風疹纏綿。
【治法】疏風清熱,活血通經。
【方名】麻黃連翹小豆湯合胡煎方。
【組成】麻黃3克,連翹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