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艾灸5天了蕁麻疹更多了
擴展閱讀
寶寶為什麼老起濕疹 2025-04-29 12:11:02
皮膚濕疹有什麼症狀 2025-04-29 12:10:28

艾灸5天了蕁麻疹更多了

發布時間: 2025-04-29 07:39:14

❶ 我做了幾次艾灸後局部起了紅疙瘩還癢

做完艾灸後皮膚出現疹子,並且瘙癢難忍、心煩氣悶,這是艾灸在身體里起作用了。
從中醫角度來說,這些症狀是由於體內不同內臟部位的濕邪、寒邪、風邪作怪造成的癢、腫、泡。
而艾灸之後,陽氣滲透進入體內,肝、脾、腎之陽氣得到有效補充和恢復,功能加強,排毒和自愈能力加強。與病邪有了抗爭的勢力,使得病邪被趕出內臟、血液和其他組織器官而走入皮膚。
在排出的時候,皮膚上會出現各種不同症狀的疹子,這就是中醫的排毒、排病反應。
舉個例子,蕁麻疹是脾虛之後濕邪堆積,無力運化,與肝火化風之風邪狼狽為奸,行入血液,發作時不定位成片發作。
還有其他所有西醫說各種不同症狀的皮疹、斑疹、丘疹、帶狀皰疹等,都是濕邪為主的風邪、寒邪團伙,流竄搞破壞導致的各種皮膚病,有的瘙癢難忍,有的疼痛難受,有的流黃水,有的乾燥起皮……
越是瘙癢,說明毒氣越重越深,對內臟、血液、器官損害越嚴重。
病邪能深入到這種地步,也可以判斷病邪進入已久,可稱之為「年深固疾」之病。而往往此類患者還比較急躁,既然「年深固疾」,那就要給艾灸一段時間,給身體排毒一段時間,著急不得。
會癢,是好現象!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體內有任何病邪,人體自己先要通過皮膚排出,能排到皮膚的毒素,看著多麼可怕,那已經是沒有威脅了。
中醫講:「任何疾病的發生,都先受制於內而後發於外」。只要能發出來,此病一定能痊癒,這就要看患者能否給病邪排出的機會,能否堅持到病邪完全排出。
在《明瘡瘍痛癢麻木論》中有這樣兩句話:「若人質肌膚附近火灼則為瘡,近火則痛,微遠則癢。痛者為實,癢者為虛,非為虛寒之虛,乃火熱微甚之意。」其中,拿人與火的距離說明痛和癢的關系:痛了,那是因為離火近;癢,那是因為離火遠。
因此,「癢」,是因為虛,不是身體虛弱,而是「火力」不足,也可以理解為陽氣溫煦得不夠。
「撓」是一種本能反應,在「撓」的時候,皮膚上會出現紅道,能解癢,這是否就是一種氣血通暢的表現?
「癢」在現代醫學來說,屬於神經系統掌管的知覺。當瘙癢出現時,大腦發出「撓」的指令,這個指令得不到實施,神經調節就失調,就想別的辦法,讓面部肌肉抽動,自行解癢。
《內經》中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醫宗金鑒》的外科心法中也提到了:「諸痛瘡瘍,皆屬心火。」
我們常常說心癢難耐,其實心不會真的感覺到癢,但是很多皮膚病病人會有體會,越是心情不好,覺得煩亂,越癢得厲害。
也確實有很多皮膚病病人,因為壓力大,心緒不得安寧,結果得了皮膚病。白癜風、神經性皮炎就是典型的「心因性」皮膚病。
現代醫學也認為「皮膚是一種心理器官」,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時,更易誘發或加重原有的皮膚病。但現代醫學的理解角度和中醫不同,它從神經系統的一系列反應,包括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等,來理解心理因素引起的皮膚病的變化。
陽氣足,百病消
而中醫有「心腎相交」的說法,心在五行學說之中,屬火,火中之陽下降至腎,便能溫養腎陽;而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
它們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互相關懷,把自己過盛的東西,傳遞給對方,恰恰平衡了對方的不足。
也就是說,陽氣,盡管先天藏於腎臟,後天也由此生成和升發,但是腎陽的本原,卻來自於「心」,當然不是解剖學里的心臟,而是中醫所說的「藏神」的心。就好比地球的溫暖,其實是來自天上太陽的恩賜。
其實不說火,就說冬天,在外面被凍得涼涼的皮膚,回到家裡,在換衣服時,皮膚裸露在暖氣中,許多人就會出現「癢」的感覺,很輕微,隨著體溫的上升,癢也慢慢散去。
正因為冬天太陽不那麼熱情了,地面的陽氣也開始准備封藏,地面一片蕭條,能量大部分回歸地下,為第二年生發新的生命儲備力量。
大地寒冷,人也開始覺得冷,毛孔盡量閉合,避免寒氣進入身體。與此同時,新陳代謝也變慢了,患有皮膚病的人感覺冬天病情加重,其實不是病情加重,而是皮膚沒有陽氣的支持,體內多餘的濕熱代謝不出去,才會覺得更癢。
夜晚也一樣。夜晚相當一天之中的冬天,陽氣也要潛藏起來。所以有些病人晚上會覺得更癢。
中醫認為,睡眠是養陽的最好辦法。我們多留意會發現,睡眠好的人,相對顯得年輕有活力,皮膚也往往不會出現大問題。
出現這種情況的人,「撓」肯定不是很好的辦法。首先,這種病如果發作得不劇烈,常常表現為在冷熱空氣交換的時候,感覺到癢,「撓」的時候出現紅道,並且有些凸起,那麼你要注意了,你是不是得了慢性蕁麻疹。
不管是不是蕁麻疹,建議那些經常覺得癢,或撓之出現明顯痕跡,及長濕疹的人,平時多用艾灸督脈,刮灸膀胱經,重點穴位如關元、腎俞、足三里穴,長期堅持,當你的陽氣足了,寒邪驅除了,身體的癢自然消失了,當你的濕氣灸沒了,水泡自然不起了。
看了這篇文章後,希望大家能夠冷靜的對待艾灸後這些正常的反應。

❷ 蕁麻疹艾灸哪些穴位

蕁麻疹艾灸的穴位主要有以下幾個:


1. 曲池穴:位於屈肘時的肘橫紋外側端,艾灸此穴位有助於調和氣血,增強免疫力,從而緩解蕁麻疹症狀。


2. 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與股骨內側髁之間連線的上三分之二的交點處。艾灸此穴位有助於活血化瘀,有助於消除蕁麻疹引起的皮膚紅腫。


3.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側,犢鼻下三寸的位置。艾灸足三里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過敏體質,對蕁麻疹的治療有良好效果。


4. 風門穴: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的位置。艾灸風門穴能夠調節氣血、疏風通絡,對蕁麻疹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詳細解釋: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表現為皮膚出現紅斑、風團,並伴有瘙癢症狀。在中醫理論中,蕁麻疹多與風邪侵襲、體質虛弱等因素有關。艾灸作為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可以通過對特定穴位的刺激,調和氣血、疏經通絡,從而達到治療蕁麻疹的目的。


曲池穴、血海穴、足三里穴和風門穴都是治療蕁麻疹的常用穴位。艾灸這些穴位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過敏體質,調節皮膚氣血流通,從而緩解蕁麻疹的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治療蕁麻疹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和有效。此外,蕁麻疹患者還應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避免過敏原的接觸,以減輕病情。

❸ 中醫治療蕁麻疹方法

中醫治療蕁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葯物治療和非葯物治療兩大類。

一、葯物治療

葯物治療是中醫治療蕁麻疹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葯物包括中葯湯劑、中成葯和針灸用葯等。

1. 中葯湯劑: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辨證施治,選擇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調節體質等功效的中葯組成方劑,如麻黃桂枝湯、消風散等。

2. 中成葯:一些中成葯如防風通聖丸、蕁麻疹丸等,具有方便服用的特點,也是治療蕁麻疹的常用葯物。

二、非葯物治療

非葯物治療主要包括針灸、拔罐、艾灸等。

1. 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調節身體的氣血流通,達到治療蕁麻疹的目的。

2. 拔罐:利用負壓原理,排出體內的濕氣,有助於緩解蕁麻疹的症狀。

3. 艾灸:利用艾條的溫熱刺激,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改善過敏體質。

三、詳細解釋中醫治療蕁麻疹的優勢

中醫治療蕁麻疹注重整體調理,強調內外兼治。通過葯物治療,可以針對性地改善患者的體質,調節免疫系統功能,減少蕁麻疹的發作。非葯物治療則可以幫助患者調整氣血,舒緩局部症狀。此外,中醫治療還注重預防和調養,通過改善生活習慣和飲食調整,降低蕁麻疹的復發幾率。

四、注意事項

中醫治療蕁麻疹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患者仍需注意避免過敏原,保持生活規律,加強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同時,中醫治療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宜自行購葯使用,以免葯不對症或產生不良反應。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需了解更多關於中醫治療蕁麻疹的信息,建議咨詢專業中醫師。

❹ 蕁麻疹如何用穴位治療

你好,蕁麻疹也分好幾種類型的:
風寒束表型、風熱客表型、脾胃濕熱型、氣血兩虛型。
艾灸穴位:肩骨禺、曲池、中脘穴。
用法:平卧,取艾絨似綠豆大直接放在穴位上各灸3壯。每2天灸1次,10次一療程,連續1~2療程。
注意:對於實熱、陰虛血熱、行經期間。先針刺(針灸針)曲池、外關、合谷,以去熱邪,舒經絡,然後在進行灸法。

❺ 蕁麻疹艾灸的效果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出現蕁麻疹可以使用艾灸來治療蕁麻疹。
因為艾灸是通過溫熱刺激從而起到治療的效果,達到清熱祛濕,祛風止癢的功效,而且艾灸作為一種輔助治療的方法,要患者長期的堅持,才能達到效果,在通過艾灸治療蕁麻疹的同時,要注意做好飲食的調理,盡量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讓艾灸的效果達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