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防風治療濕疹
擴展閱讀
雀斑吃啥葯 2025-04-28 06:45:57
西安激光去雀斑那裡好 2025-04-28 06:43:15
濕疹不停流水怎麼辦 2025-04-28 06:41:45

防風治療濕疹

發布時間: 2025-04-27 20:39:15

❶ 治療濕疹的36種常用中葯

一、祛風類葯物
1. 防風:味辛甘,性溫,歸膀胱、肺、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可治療濕疹伴瘙癢者。
2. 刺蒺藜: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常與防風、荊芥、地膚子等配伍使用。
3. 全蠍:味辛咸,性平,歸肝經。具有祛風止癢、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伴皮膚瘙癢者。
4. 僵蠶:味辛咸,性平,歸肝、肺、胃經。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的功效,適用於濕疹伴皮膚瘙癢者。
二、祛濕類葯物
1. 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
2. 厚朴: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經。具有燥濕消痰、溫中下氣除滿的功效,適用於濕疹證屬脾虛濕盛者。
3.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具有滲濕健脾的功效,適用於亞急性、慢性濕疹。
4.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清熱排膿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濕疹。
5. 車前子:味甘,性微寒,歸肝、腎、肺、小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適用於濕疹水皰明顯,皮膚濕爛者。
6. 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具有利濕退黃的功效,適用於濕熱內蘊的濕疹。
7. 萆薢: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經。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濁不化的急性、亞急性濕疹。
8. 藿香:味辛微,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芳香化濕、祛暑辟穢、和中止嘔的功效,適用於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
三、清熱類葯物
1.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濕熱證的濕疹。
2. 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中焦濕熱證的濕疹。
3. 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濕熱下注、瘀阻經絡而引起的濕疹。
4. 龍膽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的功效,適用於濕熱為主證的急性濕疹。
5. 苦參: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的功效,適用於濕熱所致的急性濕疹、皮炎
6. 玄參:味甘苦,性寒,歸肺、胃、腎經。具有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遷延日久,證屬陰傷有虛熱者。
7. 白鮮皮: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燥濕的功效,適用於風熱濕毒所致的濕疹、外陰濕疹、陰囊腫痛。
8. 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適用於急性濕疹、葯疹、接觸性皮炎等濕熱而熱象明顯者。
9. 青黛:味咸,性寒,歸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適用於血熱引起的皮膚紅斑、熱痛。
10.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具有解毒除濕的功效,適用於濕熱瘡毒以及濕熱久郁的濕疹。
11. 馬齒莧:味酸,性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血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急性濕疹,有滲出糜爛者。
12. 地膚子:味苦甘,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濕清熱止癢的功效,適用於濕疹伴瘙癢者。
四、理血類葯物
1. 生地黃:味甘,性涼,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血熱毒盛型濕疹。
2.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適用於血虛證的慢性濕疹。
3. 赤芍:味苦,性涼,歸肝經。具有化瘀、止痛、涼血、消腫的功效,適用於血熱型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4. 紫草:味甘,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適用於麻疹及其他熱病發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紅活或疹出不暢等。
5.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癰、除煩安神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濕熱久郁而致血瘀者。
6. 白茅根:味甘,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熱證而有陰津不足者。
7. 莪術: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病情遷延日久,濕熱毒邪瘀熱互結於肌膚的慢性濕疹。
五、補益類葯物
1. 白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亞急性、慢性濕疹。
2.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血的功效,適用於濕疹屬脾虛濕盛證。
3. 熟地黃: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補精益髓的功效,適用於濕疹遷延日久,有血虛證候者。
4. 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肺化痰、養陰潤燥、益胃生津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後期,陰傷有熱者。
5. 何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養血祛風、補益肝腎、烏須黑發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濕疹而血虛風燥見症者。

❷ 小兒濕疹中醫治療方法 小兒濕疹中醫辨證分型

小兒濕疹中醫治療方法

對於嬰兒濕疹,可以使用荊芥、防風、白鮮皮、地膚子、苦參、艾葉各15克,川椒4.5克。將這些葯材加清水適量煎沸,然後倒入盆內,待水溫適宜後,外洗患處。每日早、晚各洗1次。此法具有祛風滲濕、消炎止癢的功效。

對於另一種類型的濕疹,可以使用鮮女貞葉60克,地骨皮、生大黃、松花粉、青黛各30克,川黃柏15克,枯礬9克。先煎煮前兩味葯材,將葯液倒入盆中備用,再將後五味葯材共研成細末,備用。使用時,先用葯液溫洗患處,洗後拭乾,再取葯粉撲擦患處。每日早、晚各洗擦1次,此法解毒涼血、收濕止癢。

對於脂溢性嬰兒濕疹,可以使用地榆、川黃柏、野菊花、苦參、白鮮皮、蛇床子、地膚子、百部等量。每日1劑,加清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連渣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次15分鍾,每日3-5次,此法清熱燥濕、涼血解毒、祛風止癢。

對於嬰兒濕疹,還可以使用蒼耳草(全株)30克,蛇床子、白鮮皮、蒼術、苦參、生大黃、川黃柏、地膚子各15克。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沸,倒入盆內,待溫後外洗擦患處。每日早、午、晚各1次,此法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小兒濕疹中醫辨證分型

濕熱並重型濕疹表現為發病急、病程短。患者可伴有身熱心煩、口渴、大便秘結等症狀,濕疹皮損表現為潮紅,並有輕度腫脹,可出現粟疹成片或水皰密集現象,如抓托,可出現滲液流津,瘙癢不止。舌質紅,舌苔白或黃,脈弦滑或滑數。

脾虛濕盛型濕疹病程日長。患者有口渴、大便不幹或溏泄等症狀,濕疹病變處可出現粗糙肥厚或兼有少量滲液,皮處還會有丘疹、丘皰疹及小水皰,皮膚伴有輕度潮紅、瘙癢,皮損可見抓痕鱗屑,伴有納食不香,身倦等症狀。舌質淡、舌體胖或有齒痕,舌苔白或膩,脈沉緩或滑。

血虛風燥型濕疹病程長。皮損可出現粗糙肥厚、角化皸裂,皮損表面可有抓痕、血痂,病處皮損顏色暗或呈色素沉著。舌質淡,舌體胖,舌苔白,脈沉細或沉緩。

❸ 治療濕疹的中葯葯方

在中醫治療濕疹方面,有一個被廣泛認可的葯方,它由地黃5克,陳皮10克,赭石30克,金銀花10克,紅花10克,冬瓜皮20克,車前草10克,土茯苓15克,連翹10克,地膚子10克,生槐米30克,防風10克,茯苓皮10克組成。

這個方子的療效已經被眾多患者驗證,對於改善濕疹症狀具有顯著效果。為了增強療效,可以內服「消銀顆粒」,同時外用「力康霜」。

我已成功治癒了許多患有濕疹的病人,如果你正遭受濕疹的困擾,不妨試試這個葯方,或許它能給你帶來新的希望。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其症狀包括皮膚紅腫、瘙癢、乾燥、脫屑等。中醫認為濕疹的發生與體內濕熱有關,因此在治療上,採用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原則。上述葯方中的葯材多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能夠幫助改善濕疹症狀。

「消銀顆粒」是一種常用的中葯制劑,主要成分有黃連、黃柏、苦參等,能夠清熱解毒,對於濕疹等皮膚病有一定的療效。而「力康霜」則是一種外用葯物,主要成分有地膚子、苦參、黃柏等,能夠緩解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當然,使用任何葯方之前,最好先咨詢專業醫生的意見,確保安全有效。希望這個葯方能夠幫助到你。

❹ 濕疹治療偏方

治療濕疹的偏方多種多樣,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草葯配方。
首先,荊芥、防風各6克,生地、當歸、烏葯、刺蒺藜、白蘚皮各12克,煎水內服,每日兩次。
其次,雄黃、防風、苦參各60克,生地榆、蛇床子、地榆炭、炒蒼術、黃柏各30克,枯礬20克,花椒10克,煎水外洗。
第三,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各30克,煎水外洗;或使用三黃洗劑。
此外,硫黃膏可用於患處外塗。
對於嬰幼兒濕疹,可以使用茵陳120克,焙焦後研成細末,與青黛15克,冰片5克混合均勻,高壓滅菌後備用。取適量外敷於患處。配合外洗方:蒼術20克,苦參20克,黃柏15克,煎水至500毫升,清洗患處,每日兩次。治療30例,結果經1~3周,治癒27例,顯效3例,總有效率為100%。
而對於陰囊濕疹,可以使用百部60克,鮮黑面葉60克,苦參3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2分鍾後冷卻,洗患處,每日1~2次。治療18例,結果少則洗1次,多則洗4次,均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