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黃帝水痘
擴展閱讀
生殖器皰疹復發原因 2025-04-28 05:18:56
紅霞皰疹 2025-04-28 05:00:38
肛門濕疹怎麼用葯 2025-04-28 04:49:33

黃帝水痘

發布時間: 2025-04-27 18:24:42

1. 古時候說的瘟疫到底是什麼病

瘟疫不是某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對眾多流行性疾病的統稱,如:鼠疫、天花、流感等。

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古時對瘟疫的記載有《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眾人一般病者是,又謂之天行時疫。」其發病急劇,證情險惡。若癘氣疫毒伏於募原者,初起可見憎寒壯熱,旋即但熱不寒,頭痛身疼,苔白如積粉,舌質紅絳,脈數等。



(1)黃帝水痘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瘟疫

1、先秦時期

《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瘟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

2、東漢時期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瘟疫流行之猖獗。

3、隋朝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

他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4、唐朝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瘟疫的方劑。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

這些都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瘟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5、宋代

宋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

6、元朝

元朝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瘟疫的治療方法。

7、明朝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

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是對溫疫病因的創新性見解。

8、清朝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

他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瘟疫

2. 人類歷史上傳染病之首是哪一個

人類歷史上傳染病之首是哪一個?

一、幾種致命瘟疫的疫情概況
天花。公元前1100多年前,印度或埃及出現急性傳染病天花。公元前3~前2世紀,印度和中國流行天花。公元165~180年,羅馬帝國天花大流行,1/4的人口死亡。6世紀,歐洲天花流行,10%的人口死亡。17、18世紀,天花是歐洲最嚴重的傳染病,死亡人數高達1.5億。19世紀中葉,中國福建等地天花流行,病死率超過1/2。1900~1909年,俄國因天花死亡50萬人。
鼠疫。公元前430~前427年,雅典發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個雅典幾乎被摧毀。有專家認為此疫即鼠疫。歷史上明確記載的第一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始於公元6世紀,源自中東,流行中心為近東地中海沿岸,持續近60年,高峰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1億人。最令人恐怖的是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史稱「黑死病」,1348~1351年在歐洲迅速蔓延,患者3~5天內即死,3年內喪生人數達6200萬(有的說是3000萬),歐洲人口減少近1/4,其中威尼斯減70%,英國減58%,法國減3/4。1348年疫情高峰時,佛羅倫薩、威尼斯、倫敦等城市的死亡人數均在10萬以上。此次「黑死病」延續到17世紀才消弭。流行范圍較廣的是第三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1894年,香港地區爆發鼠疫,20世紀30年代達到最高峰,波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逾千萬人。其中,印度最嚴重,20年內死亡102萬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當今,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還時有出現。
霍亂。19世紀初至20世紀末,大規模流行的世界性霍亂共發生8次,地區性流行也出現過幾次。1817~1823年,霍亂第一次大規模流行,從「人類霍亂的故鄉」印度恆河三角洲蔓延到歐洲,僅1818年前後便使英國6萬餘人喪生。1826~1837年,霍亂第二次大流行,穿越俄羅斯並先後到達德國、英國、加拿大和美國。1846~1863年,霍亂第三次大流行,波及整個北半球。1865~1875年,霍亂第四次大流行,由一艘從埃及到英國的船所引發。1883~1896年,霍亂第五次大流行,到達了埃及。1910~1926年,第六次霍亂大流行。1961年出現第七次霍亂大流行,始於印度尼西亞,波及五大洲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患者逾350萬。1992年10月,第八次霍亂大流行,席捲印度和孟加拉國部分地區,短短2~3個月就報告病例10餘萬,死亡人數達幾千人,隨後波及許多國家和地區;1997年9月起,霍亂在非洲大規模蔓延,僅1998年的頭3個月烏干達就報告病例11335例,肯亞報告病例10108例。
流感。1510年,英國發生有案可查的世界上第一次流感。1580、1675和1733年,在歐洲均出現大規模流感。1889~1894年,「俄羅斯流感」席捲整個西歐。最致命的是席捲全球的1918~1919年流感。它可能源於美國,1918年3月11日美國的一個軍營107名士兵首次發病,不到兩天即有522名士兵被感染,一周之內各州均出現病例,數月傳遍全國,但未被引起高度重視。4月,流感相繼傳至歐洲、中國、日本。5月,流感遍布非洲和南美。9月疫情達到高峰。10月,流感便使美國的死亡率達到了創紀錄的5%。當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67.5萬人死亡。全球約有2000~5000萬人在這場流感災難中喪生。18個月後,這場疾病離奇地消失。1957年的「亞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也波及世界多個地區。「亞洲流感」在美國導致7萬人死亡,「香港流感」使美國3.4萬人因感染致死。1977~1978年的「俄羅斯流感」始流行於前蘇聯,後又波及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
其他主要傳染病。結核病已使2億人死亡;瘧疾僅在1997年就與厄爾尼諾現象一起造成150~270萬人死亡;登革熱於1981年使古巴30多萬人患病,至今還時有發生;而埃博拉病毒造成的死亡率則高達78~88%。此外,傷寒、西尼羅河病毒、梅毒、艾滋病、軍團菌等,也都對人類造成極大的傷害。
電腦病毒的起因
感染的病毒型別及傳播方式,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 防毒軟體沒有更新的情況下訪問到被掛馬的網站。 2. QQ、MSN欺騙誘導使用者點選有病毒的連結。 3. 開啟病毒郵件包含的附件。 4. U盤病毒傳播。 5. 清理病毒的時候沒有全盤掃描,造成病毒清理不完整。 6. 未及時更新系統補丁。

人類歷史上傳播速度最快的是什麼烈性傳染病

西班牙流感
由禽流感病毒變異引起的「西班牙大流感」,由於西班牙首先公布了流感疫情而因此得名。1918年3月,「西班牙大流感」首先爆發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芬森軍營,在一年之內席捲全球,患病人數超過5億,死亡人數近4000萬,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4倍。

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而現在已消失的傳染病

天花。
早在30多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就宣布已經完全消滅了世界上傳染性最強的疾病——天花。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世界上最後一批天花病毒至今仍儲存在美國和俄羅斯的研究機構里。世界衛生組織曾舉行會議,考慮限期銷毀這批病毒,以杜絕潛在的危險。但美俄對此表示反對,堅稱保留這批樣本可以研製出更好的疫苗,以防範日後恐怖分子發動的生化襲擊。
天花曾是人類的死敵,數千年來奪走數億條人命,許多人還因它失明或臉上布滿麻坑。直到1796年,人類才研發出天花疫苗,之後又花了近200年才根絕此病。但目前,全球仍有500多株天花病毒,其中400多株存放在美國亞特蘭大的疾病控制中心,另外100多株存放在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的維克托國家病毒實驗室。據悉,這兩個機構戒備森嚴,天花病毒被冷凍在-70
℃的容器里。
在過去的20年間,要不要徹底消滅天花病毒數度引發激辯。美國宣稱,恐怖分子可能把天花病毒變成武器,對付從未接種疫苗的新一代人類,因此須保留病毒樣本,以研發對抗天花的新葯劑或疫苗。俄羅斯的立場也差不多。不過一些發展中國家持相反意見。有國家指出,這些病毒一旦被恐怖分子盜走,後果不堪設想。

在人類歷史上,造成減員數量最多的傳染病是鼠疫還是天花?

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1、黑死病(1347-1351)。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認為是由一種名為鼠疫的細菌造成的。但最近有人認為是由其它一些疾病引起的。關於鼠疫的起源在專家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開始於十四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或中亞。在隨後的數年內由商人和士兵攜帶到俄羅斯南部克里米亞。在十四世紀四十年代,流行病從克里米亞傳到西歐和北非。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其中歐洲的死亡人數為2500萬到5000萬。黑死病的一種症狀,就是患者的面板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這種特殊瘟疫被人們叫做「黑死病」。對於那些感染上該病的患者來說,痛苦的死去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沒有任何治癒的可能。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內的蚤攜帶來的。在14世紀,黑鼠的數量很多。一旦該病發生,便會迅速擴散。在1348~1350年間,總共有2500萬歐洲人死於黑死病。但是,這次流行並沒有到此為止。以以後的40年中,它又一再發生。14世紀20年代當此瘟疫細菌再次爆發之前,它已經在亞洲戈壁沙漠中潛伏了數百年,之後迅速隨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處傳播,從中國沿著商隊貿易路線傳到中亞和土耳其,然後由船舶帶到義大利,進入歐洲。歐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的火葯筒。3年裡,黑死病蹂躪整個歐洲大陸,再傳播到俄羅斯,導致俄羅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2、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885-1950)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指1855年始於中國雲南省的一場重大鼠疫。這次世界性大流行以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超過了前兩次而出名。這場鼠疫蔓延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先從雲南傳入貴州、廣州、香港、福州、廈門等地後,這些地方死亡人數就達10萬多人。中國南方的鼠疫還迅速蔓延到印度,1900年傳到美國舊金山,也波及到歐洲和非洲,在10年期間就傳到77個港口的60多個國家。單在印度和中國,就有超過1200萬人的人死於這場鼠疫。據世界衛生組織透露,這次大遊行一直延延續到1959年,這時全世界因鼠疫而死亡的人數減少到了200個左右。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幾乎所有的中外學者都一致認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起源於雲南,並認為雲南是一個古老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但又都斷言雲南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並認為雲南的鼠疫是輸入性的。即從印度和緬甸直接或輾轉傳入的。然而,1974年,雲南鼠疫工作者從雲南劍川縣的中華姬鼠中分離出鼠疫菌,證實了滇西存在著鼠疫自然疫源地,學者們稱為滇西縱谷大絨鼠齊氏鼠疫源地,這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提供了進一步的的科學根據。現在,鼠疫已非常罕見,但並不沒有完全消失,因為它仍然會在鼠類之中傳播,一有機會還會傳播給人。在20世紀80年代,非洲、亞洲和南美洲每年都有發生鼠疫的報道。1996年印度爆發的鼠疫還成了世界性的重大新聞。目前,每年大約有1000到2000人感染鼠疫。即使在美國,平均每年也會有10多人從野外鼠類感染鼠疫,1/7的患者死亡。盡管鼠疫已非不治之症,也容易控制,但是歷史慘劇在人們心中留下的陰影卻難以消除,它仍然被許多人視為最恐怖的疾病。3、查士丁尼瘟疫(541-542)查士丁尼瘟疫是指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鼠疫,它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但是此次瘟疫對拜占庭帝國的破壞程度很深,其極高的死亡率使拜占庭帝國人口下降明顯,勞動力和兵力銳減,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嚴重破壞,還產生了深遠的社會負面後果,而且對拜占庭帝國、地中海、歐洲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公元4世紀以後,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漸漸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雄距東部的拜占庭帝國的歷代皇帝一向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自居,所以一直試圖收復失地,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再現往日的輝煌。到公元6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決定採取行動實現這一夢想。於是,查士丁尼於公元533年發動了對西地中海世界的征服戰爭。然而就在他橫掃北非、征服義大利,即將重現羅馬帝國輝煌的時候,一場空前規模的瘟疫卻不期而至,使東羅馬帝國的中興之夢變為泡影。公元541年,鼠疫開始在東羅馬帝國屬地中的埃及爆發,接著便迅速傳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它地區。當時出現了許多詭異恐怖的情景:當人們正在相互交談時,便不能自主地開始搖晃,然後就倒在地上;人們買東西時,站在那兒談話或者數零錢時,死亡也會不期而至。而最早感染鼠疫的是那些睡在大街上的貧苦人,鼠疫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萬人不幸死去。官員在極度恐懼中不得不向查士丁尼匯報,死亡人數很快突破了23萬人,已經找不到足夠的埋葬地,屍體不得不被堆在街上,整個城市散發著屍臭味。查士丁尼自己也險些感染瘟疫,在恐懼之中,他下令修建很多巨大的能夠埋葬上萬具屍體的大墓,並以重金招募工人來挖坑掩埋死者,以阻斷瘟疫的進一步擴散。於是,大量的屍體不論男女、貴賤和長幼,覆壓了近百層埋葬在了一起。鼠疫使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它還繼續肆虐了半個世紀,直到1/4的羅馬人口死於鼠疫。這次鼠疫引起的飢荒和內亂,徹底粉碎了查士丁尼的雄心,也使東羅馬帝國元氣大傷,走向崩潰。

肺結核和淋病哪一個是重點傳染病,哪一個是常見傳染病?

肺結核!
淋病不要亂來就沒事了!

英國歷史上的傳染病及影響

黑死病,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傳染病。黑死病被認為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1347年在西西里群島爆發後,在3年內橫掃歐洲,並在20年間導致2500萬即相當於一半歐洲人的死亡。黑死病沿著戰爭和貿易的路線不斷傳,沿途的城市和鄉村完全毀滅,全球的政治、經濟受到致命性打擊。此病在隨後300年間多次在歐洲卷土重來,後世學者估計,共有多達2億人死於這場瘟疫。
席捲歐洲,英國也有波及吧。
還有霍亂,天花,瘋牛病這些世界范圍內的傳染病

人類歷史上最厚的書是哪一本

《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又稱《大英網路全書》
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權威的網路全書——《大不列顛網路 全書》,又稱《大英網路全書》,是世界上最厚的書,曾經被英國人認為該書 的權威性僅次於「上帝」。《不列顛網路全書》是蘇格蘭啟蒙運動的產物。當地的書商和印刷工人科 林•麥克法卡爾和雕刻家安德魯•貝爾決定以「紳士協會」的名義發表一套 工具書。他們聘請了當時28歲的威廉•斯梅利,讓他以200英鎊為報酬編輯 一部三卷、共100章的《大英網路全書》。第一卷是1768年12月出版的,售價六便士。1771年三卷通通完成,共2391頁,包括160幅銅板雕刻,全部出售量為3000套。

世界歷史上十大傳染病死亡事件!

一、像羊群一樣地死亡著 雅典大瘟疫 「人們像羊群一樣地死亡著。病人裸著身體在街上游盪,尋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由於吃了躺得到處都是的人屍,狗、烏鴉和大雕也死於此病。存活下來的人不是沒了指頭、腳趾、眼睛,就是喪失了記憶。」公元前430年的一天,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如此記錄了這場席捲整個雅典的瘟疫。 這場瘟疫是人類歷史上記載較詳盡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直接導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

二、多種瘟疫集體爆發 安東尼瘟疫 公元2世紀中期,傷寒、天花、麻疹以及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等多種瘟疫,一起襲擊了安東尼統治下的羅馬帝國。羅馬史學家迪奧卡稱,當時羅馬一天就有2000人染病而死,相當於被傳染人數的1/4。最後,整場瘟疫導致羅馬本土1/3人口死亡,總死亡人數估計高達500萬。

三、世界第一次大規模鼠疫 查士丁尼瘟疫 世界第一次大規模鼠疫,開始於公元541年,最初是先在東羅馬帝國屬地的埃及爆發,接著迅速傳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他地區。君士坦丁堡 40%的城市居民在此次瘟疫中死亡。大量屍體不論男女、長幼和貴賤,覆壓了近百層,埋葬在一起。這場鼠疫繼續肆虐了半個世紀,1/4的東羅馬帝國人口死於鼠疫。

四、肆虐三百年,死亡近兩億 歐洲黑死病 「黑死病」於1347年在西西里群島爆發後,在3年內橫掃歐洲,並在20年間導致2500萬歐洲人死亡。患者沒有任何治癒的可能,面板出現許多黑斑,死亡過程極其痛苦,故稱為「黑死病」。 此病在隨後300年間多次在歐洲卷土重來,後世學者估計,共有多達2億人死於這場瘟疫。

五、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殺 滅絕印第安人的天花 被史學家甚至稱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事件不是靠槍炮實現的,而是天花。15世紀末,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時,這里居住著2000-3000萬原住民,約100年後,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萬人。 研究者指出,歐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過的毯子送給了印第安人。隨後,瘟疫肆虐,由歐洲傳來的腮腺炎、麻疹、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病也接踵而至。 18世紀70年代,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發現了牛痘,人類終於能夠抵禦天花病毒。

六、惟一強制免疫的疾病 肆虐兩個世紀的黃熱病 1648年,墨西哥的Yucatan半島首次爆發大規模黃熱病。此後的兩個世紀里,黃熱病在美洲、非洲及少數歐洲國家流行,故又稱為「美洲瘟疫」。此病傳播媒介為伊蚊,是出血症的重要起因 黃熱病目前是世界衛生組織惟一強制免疫的疾病。(進入一感染國,或從感染國出境去一非感染國時,必須出示黃熱病免疫接種證書。)

七、無法估量的損失 霍亂橫行的19世紀 霍亂共有7次世界性大流行的記錄。第一次始於1817年,隨後的5次爆發,均發生在19世紀,故被稱為「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19世紀世界病」。 霍亂導致的死亡人數無法估量,僅僅印度,在100年間就死亡3800萬人,歐洲則僅在1831年裡就死亡90萬人。 英國醫生約翰·斯諾在1832年英國霍亂平息之後,追查到了倫敦霍亂爆發的根源——一台已經被污水污染的水泵,由此證實了水源為霍亂途徑之一。

八、20世紀人類的噩夢 西班牙大流感 由禽流感病毒變異引起的「西班牙大流感」,是20世紀人類的噩夢。1918年3月,「西班牙大流感」首先爆發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芬森軍營,在一年之內席捲全球,患病人數超過5億,死亡人數近4000萬,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4倍。

九、戰爭的幫凶 俄國斑疹傷寒 1917年10月俄國「十月革命」前後,俄國斑疹傷寒嚴重流行,約300萬人死亡。斑疹傷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蝨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每況愈下,軍紀鬆懈,而疏於驅除蝨子,最後導致東戰線上發生大規模斑疹傷寒的流行。蔓延到俄國境內,適逢俄國因革命而動盪不堪,瘟疫迅速傳開。

十、仍在肆虐的瘟疫 瘧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殖民非洲、亞洲等地的歐洲部隊發生了瘧疾大流行,特別是在東非的英軍,感染瘧疾喪生者達10萬以上。 現在,瘧疾已成為全球最普遍、最嚴重的熱帶疾病之一,每年全球約有3億宗病例發生,導致超過100萬人死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研製出瘧疾疫苗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但2006年,Joe Cohen發明了首個有效的瘧疾疫苗。

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傳染病的人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勃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一說為齊國盧邑(今山東長清)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河北省《博野縣志》載:其墓在博野蘆村,毀於大躍進時期。

水痘是哪一類傳染病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herpds,zoster virus,VZV)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屬於《其他法定傳染病和重點監測傳染病》,不在甲、乙、丙類傳染病之規定之列,報告時限為24小時。

3. 外科疾病有哪些

感冒,發燒應該是內科疾病。
內科一般用葯物治療,外科一般用手術治療。
胸腹腔臟器非機械性損害找內科;肌肉、骨、韌帶機械損傷,創口感染找外科。
有些外科病未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必手術治療,某些內科病隨著病程進展也可變為外科病,注意及時就醫。

從歷史淵源上講,最早期的外科只能處理一些身體外部的疾病,比如說一些常見的癤、癰、皮膚的腫塊、還有一些簡單的外科,因此在古代中國被稱為外科。當然歷史上也有傳說,華佗用麻沸散麻醉病人進行開顱手術,這只是傳說而已,姑妄聽之,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上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首先那個時代對於解剖學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再者就是無菌操作和感染問題。在西方,早期的外科的發展也是一樣的,四五百年前的西方,外科根本就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而是理發師來代理,也只能處理一些簡單的皮膚表面的問題。當然後來隨著西方的解剖學、麻醉學、化學和微生物學的發展,外科在西方醫學中漸漸發展成熟。

英語中外科的單詞:SURGERY,意思就是「手的技術」。說明了外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動手操作。當然現代醫學發展到今天,內科與外科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了,其中出現了許多的交叉。目前是這樣劃分的,凡是需要外科手術解決的疾病劃歸外科學的范疇,凡是不需要外科手術來治療的疾病歸到內科。當然這其中也有許多疾病在不同的時期需要不同的科室會診,比如說冠心病,有的人服葯可解決問題,有的人需要做介入治療,有的則需要外科手術。因此這就需要科室之間的協作,和互相的了解和學習。這里提到一個介入治療,其實就是介於內科、外科和放射科之間的一個交叉學科。目前有的醫學有專門的介入科,有的則歸到放射科的一個分組,有的部分則歸到內科,比如心臟介入歸內科,有的則歸到外科,比如神經介入治療。這種劃分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而是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醫院的習慣漸漸形成的。

說了半天大家可能越來越不明白了。這兒給出一個目前國內醫院常用的內外科的分科情況。內科一般分為:心內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風濕病科;外科分為:心胸外科(也有的醫院將之分為胸外科和心外科兩上專科)、神經外科、普通外科(包括腹部外科、乳腺外科、甲狀腺外科等、血管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燒傷和整形外科、小兒外科(也屬於兒科的范疇)。

從本質上講,內科和外科雖然都屬於醫學的范疇,即使二者有如此多的共同之處共通之處,但二者的工作性質以及內外科醫生的思維方式都是大相徑庭的。內科學作為一門系統的學科,雖然的有其實踐性,但是它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它把人體當作一個獨立的系統來進行研究。而外科由於存在人為的因素的介入,更多的時候要把人體當作一個開放的系統來思考。如果把內科醫生稱為「家」的話,那麼外科醫生就是「匠」。但是如果一個內科醫生只是關門做學問,而不去進行臨床實踐,他就永遠也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醫家」;同樣如果一個外科醫生,只去鑽研如何把手術做的漂亮完美,而忽略了理論的學習和歸納總結,他永遠也不會成為一個「巧匠」。也許是工作性質的不同,內外醫生的外在氣質也有一定的差別,外科工作對醫生的要求是雷厲風行,膽大心細,果斷乾脆,遇事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內科工作要求醫生思維縝密,知識淵博,細致入微。醫學院畢業的女同學一般嚮往干內科工作,因為內科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細致。男同學都嚮往做外科工作,因為外科工作更有挑戰性,更有成就感,更有吸引力。外科工作是這樣的,有了手術,大家都想去做,既使手術過程很累,還要擔風險。但是在排手術的時候大家都希望更可能多地上台。我想可能世界上沒有幾種職業象外科這樣的,把工作當作快樂和榮譽來看待。也許這正是這種工作性質吸引著許多有志男兒不計報酬和辛勞投入這項事業,工作著,痛著,並快樂著。
回答者:yj_boy7 - 副總裁 十級 8-21 10:

4. 驚蟄有什麼講究和禁忌 驚蟄的由來

說到驚蟄節氣,大家一定會想到下個不停的雨,確實驚蟄節氣的到來就意味著我國雨季也到了,那麼驚蟄有什麼講究和禁忌呢?驚蟄節氣要注意什麼?大家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
驚蟄的由來
驚蟄最開始並不叫驚蟄,而是叫做「啟蟄」。顧名思義,「啟」自然就是最初的意思,「蟄」是蟄伏的意思,啟蟄就是說曾經在冬季時候那些蟄伏的動物們,到了這個時候,都紛紛跑出來了,動物開始活躍,植物自然也不會閑著,這時候就慢慢進入到了春耕的季節,長時間的農閑時間已經過去,農家人們就要開始忙活春耕了,畢竟一年之計在於春。
啟蟄後來之所以改名叫做「驚蟄」,是因為到了漢景帝時代,因為漢景帝名為劉啟,所以需要避諱,於是將啟蟄改名為驚蟄,也有「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的意思。而後來到了唐朝時期,已經沒有必要避諱了,所以又重新開始使用「啟蟄」這個名字,但是因為「驚蟄」的時間已經有好幾百年,所以這個習慣已經改不過來了,驚蟄就沿用至今。
驚蟄有什麼講究和忌諱?
(1)穿著方面
驚蟄時節天氣轉暖,但是驚蟄時節的晝夜溫差很大,而且驚蟄前後,多發「倒春寒」的現象,特別在陰雨綿綿的日子,暴露在外的肢體很容易引發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會引發關節炎。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捂」為主。
(2)飲食方面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不講究「補」,而講究「防」的節氣。驚蟄時節前後,天氣逐漸轉暖,飲食方面,應該以清淡溫和為主,並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在驚蟄這天民間講究吃梨,吃梨助益脾氣,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在日常飲食和養生方面,這里建議多吃一些含高植物蛋白、維生素多的清淡食物。例如:春筍、菠菜、苦瓜、山葯、蓮子、銀耳等等。
(3)鍛煉方面
「春雷響,萬物長」,春天萬物復甦,驚蟄過後的春天人們常感到睏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不過我們應該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增強體質,早睡早起。
驚蟄節氣要注意什麼
1、提升氣血,陰陽調和
驚蟄過後,各種病毒和細菌在度過了隆冬之後也異常活躍起來,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因此養生應順應陽氣長盛、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2、平衡作息,調養飲食起居
驚蟄時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及自身體質差異進行精神、飲食、起居的調養。《黃帝內經》中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以使志生」。春天早睡早起,慢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通達。
3、提高疾病預防意識
驚蟄時節是春暖花開的日子,又是疾病多發的時期。因而,這一節氣中必須做好一些疾病的預防工作。由於春季與肝相呼應,養生不當則易傷肝,要重點保護肝臟。
4、驚蟄應養足睡眠
人體的皮膚在寒冷的冬天裡受到刺激,毛細血管收縮,汗腺和毛孔閉合。驚蟄過後,氣溫升高,身體的毛孔、汗腺、血管開始舒張,皮膚血液循環也旺盛起來。這樣一來,供給大腦的血液就會相對減少。隨著天氣變暖,新陳代謝逐漸旺盛,耗氧量不斷地加大,大腦的供氧量也就顯得不足了。加上氣溫回暖的良性刺激,使大腦受到某種抑制,因而人們就會感到睏倦思睡,總覺得睡不夠。因此,驚蟄節氣要保證充足的睡眠,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精力支持。
5、驚蟄忌怒火,保持精神愉悅
快樂的情緒會加快體內系統的循環,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細胞。
而怒氣傷肝,是古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否則,肝氣太盛,易患頭暈、目眩、中風和精神疾患。所以,我們要學會通過發泄和轉移,使怒氣消除,切忌妄動肝火。
6、驚蟄宜做和緩運動
春季的自然界呈復甦之勢。與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樣,此時,人體各臟器的功能都處於比較低的狀態,運動器官也不例外,如四肢關節、肌肉還處在「蘇醒前期」,若運動幅度大,運動量大,對身體的傷害是巨大的。
所以,應以和緩的運動為主,如走路、慢跑、打太極拳等。
7、驚蟄重在保暖
驚蟄節氣逢「九九」到九盡,冷空氣活動還比較頻繁,需要注意防寒。
預防驚蟄易得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蟄是藏的意思,驚蟄的意思就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因此,春季也是流行性疾病多發的季節,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甲型肝炎、腮腺炎、肺炎等。
8、驚蟄應適當多吃溫熱食物
雖然冬季已經過去,但仍有餘寒未清,人體內的陽氣已經蘇醒,開始生發、壯盛,此時可以吃些溫補的食物禦寒助陽。
例如韭菜、大蒜、洋蔥、香菜、生薑、蔥,這些食物性溫,味辛,可以驅散風寒,抑制病菌。
9、驚蟄應少吃酸味食物
中醫認為,春天裡,人體的肝氣容易亢奮,名醫孫思邈有「春日應該省酸」之說。雖然適量酸味對補養肝氣有益,但如果本身已經亢奮的肝再攝入過多的酸味,會造成肝氣過旺的現象,反而傷肝,肝受損了勢必傷及脾胃。
10、驚蟄應適當多吃甘味食物
甘味對補脾氣最有益,脾臟強健了,可以輔助肝氣。甘味食物具有滋養、補脾、潤燥、補氣血、解毒及緩解肌肉緊張的作用,有助於脾的運化作用。性溫味甘的食物有:谷類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麥;蔬果類如南瓜、扁豆、紅棗、桂圓、核桃、板栗;肉類如牛肉、鯽魚、鱸魚。

5. 黃帝內經之百病解毒丹方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2011-08-11 香墨苑 閱 5232 轉 146
轉藏到我的圖書館分享到微信

第一步氣——風(大寒,立春,雨水,驚蟄),
第二步氣——熱(春分,清明,穀雨,立夏),
第三步氣——火(小滿,芒種,夏至,小暑),
第四步氣——濕(大暑,立秋,處暑,白露),
第五步氣——燥(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第六步氣——寒(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一 立春助陽生發
(2月3-5日)
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陟負冰
宜:多梳頭,清熱解毒,補陽氣;
忌:吹風,刺激性食物
陽氣郁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發。補陽氣的蔥,蒜,芽菜(豆芽,香椿,姜芽),韭菜(補肝陽)等生發性食物。立春吃芽菜少放醋或不放醋,少放肉或不放肉。果汁等酸味具有抑制收斂作用的少吃。芽菜中可放一些姜絲中和其寒性,宜涼拌,煮湯為佳。豬血是養血的,韭菜炒雞蛋是補肝腎,益氣血的美食。韭菜炒豬肝,氣血不足,健忘失眠的人宜多吃。陰虛有熱,患瘡瘍的人最好不要吃。還可以多吃芥菜,雞肝,鴨血,紅棗等溫性食物。青色主肝,可以多吃菠菜,芹菜。酸味入肝,會導致肝功能偏亢,損傷脾胃。不吃油膩及刺激性食物。適量運動有好處。
頭痛發熱傷於風,按摩食療得健康。在六淫病邪中,風是致病的首要因素。防風食物——天麻,可製作天麻(20克)燉魚頭。梳頭也將風邪拒之門外。風池穴,風府穴。
春來痔不來,春去痔無蹤。痔瘡是腸胃內熱蓄積而成。多吃時令菜。菠菜泡紅酒,田螺水汁,提肛運動三法可治痔瘡。
立春水痘發病高,清熱解毒是關鍵。「百草回芽,百病發作」。可選用金銀花甘蔗汁。甘蔗,入肺經,胃經,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能。解毒祛濕方:新鮮馬齒莧30克搗爛成汁,荸薺粉20克,加入適量冰糖,倒入開水攪拌均勻。荸薺,性寒味甘,入脾,胃經,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生津止渴,利尿化濕的功效。多吃稀粥,米湯,面條,白菜,芹菜,菠菜,胡蘿卜汁,綠豆海帶湯,新鮮水果。
是月食地黃粥以補虛。
正月腎氣受病,肺臟氣微。宜減咸酸增辛味,助腎補肺,安養胃氣。勿冒冰凍,勿極溫暖。早起夜卧,以緩形神。勿食生蔥,損人津血。勿食生蓼,必為症痼,面起游風。勿食蟄藏之物,減折人壽。勿食虎豹狸肉,令人神魂不安。此月四日,宜拔白發,七日宜靜念思真,齋戒增福,八日宜沐浴,其日忌遠行。
宜食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薺菜,豌豆苗,春筍,山葯,藕,蘿卜,荸薺,甘蔗,芋頭等。——孫真人十二月修養法

二 雨水謹防濕邪
(2月18-20日)
獺祭魚 鴻雁來 草木萌動
宜:喝粥,補腎健脾;
忌:立即收起冬衣
雨水來臨濕氣重,當心脾胃受傷害。「反了春,凍斷筋」,「春天喝粥,勝似補葯」,推薦薏苡仁黨參粥。還有茯苓,芡實,小米,胡蘿卜,冬瓜,萵筍,扁豆,蠶豆,鯽魚等,亦可以加一些花椒。
早春「捂一捂」,有量也有度。春捂的重點是腿和腳,穿衣宜下厚上薄。「寒從腳起,濕從下入」。足踝以下雙腳共有66個穴位,佔10分之一。常敲風市穴。脫衣以15度為度。
肝脾相利,養肝莫忘調脾胃。「脾胃作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調肝養脾的食物有,糯米,燕麥,高梁,南瓜,茼蒿,四季豆,板栗,紅棗,山葯等。其中茼蒿是時令蔬菜,最適宜。對老年人來說,按摩腹部也可調養脾胃。
補腎兼健脾,五更不再瀉。多因腎陽虛引起,宜補腎健脾。推薦荔枝大棗粳米粥。荔枝,補脾益血,壯陽益氣。配山葯,蓮子更佳。平時多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

三 驚蟄順時養陽
(3月5-7日)
桃始花 倉庚(黃鸝)鳴 鷹化為鳩
宜:養護陽氣,較緩和地運動;
忌:過度操勞。
二月二,龍抬頭。
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肝區疼痛,眼睛干澀,睏倦,頭頂痛,咽干口苦,打嗝,腹瀉,手腳抽筋等都與肝相關。零食吃點話梅,杏脯等,不吃甜味夾心餅干,多吃白菜,包心菜和菠菜,幫助排毒。女貞子的中葯,具有補腎滋陰的功效。滋陰清肝火,最常用的莫過於菊花了,有克制燥氣的功效。
背痛腳涼者,補足陽氣以健身。多吃精白面,吃一些偏陽性的青椒,韭菜,蒜苗,蔥頭,豆芽等來養護我們的陽氣。另外,還可以喝點酒,最好是高梁酒。氣不虛,血熱之人是不能喝酒的。補氣穴位:足三里和關元穴。「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驚蟄到,防蟲擾。賠補正氣,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板藍根,永不過期的中葯抗生素,功效只有清熱,涼血。還有薄荷,菊花,牛蒡子等清熱葯物。春季蔬菜蒓菜,也是預防各種病毒和細菌的佳品之一。
春練宜從驚蟄始,緩和運動最健康。如走路,登山,慢跑,打太極等。推薦放風箏,具有清目,瀉內熱,解憂,健身的作用,「風箏療法」。
二月腎氣微,肝當正王。宜戒酸增辛,助腎補肝,宜靜膈去痰水,小泄皮膚微汗,以散玄冬蘊伏之氣。勿食黃花菜,陳醋,菹,發痼疾。勿食大小蒜,令人氣壅,關膈不通。勿食葵及雞子,滯人血氣,冱精。勿食兔及狐貉肉,令人神魂不安。仲春氣正,宜節酒保全真性。——《孫真人十二月修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