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帶狀皰疹中醫叫什麼
帶狀皰疹中醫稱為蛇串瘡。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皮膚病,中醫和西醫對其都有自己的認識和治療手段。在中醫理論中,帶狀皰疹的成因與體內濕熱、外邪入侵等因素有關。以下是關於帶狀皰疹中醫稱呼的詳細解釋:
一、中醫對帶狀皰疹的認識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是因為體內濕熱內蘊,再加上外感毒邪,兩者相結合而導致皮膚出現皰疹等症狀。帶狀皰疹常伴隨疼痛,這與中醫中「不通則痛」的理論相符。中醫通過觀察病人的整體狀況,包括舌苔、脈象等,來判斷病因和病情。
二、蛇串瘡的名稱由來
中醫將帶狀皰疹稱為蛇串瘡,這是因為帶狀皰疹的典型症狀為皮膚上出現成簇的水皰,沿著一側神經分布,類似於蛇的形狀。這個名稱形象描述了帶狀皰疹在皮膚上的表現,也反映了中醫對這種病症的傳統認知。
三、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方法
中醫治療帶狀皰疹多採用內外結合的方法,包括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濕止痛等。通過調理患者的體質,增強抵抗力,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同時,中醫還注重預防和調養,提倡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以預防病情復發。
總之,帶狀皰疹在中醫中被稱為蛇串瘡,這一稱呼反映了該病症在皮膚上的表現。中醫治療帶狀皰疹注重整體調理和內外兼治,旨在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2. 皰疹是什麼樣的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病,春季是其高發季節。病毒在體內潛伏,當免疫力下降時,可引發疾病。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感染帶狀皰疹後病情可能更為嚴重。民間稱其為「串腰龍」,文獻中稱為「纏腰火丹」,因該病主要侵犯胸腰部位,占發病的60%以上。實際上,這種疾病也可影響頭、面、耳及上下肢。帶狀皰疹的病程沿神經走向,呈帶狀排列,因此得名。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是由於肝膽火盛、脾濕郁久及外感毒邪所致。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該病毒可通過呼吸道感染進入體內,潛伏於脊神經後根神經節或其它發病部位的神經細胞中。在免疫力正常時,病毒可能不會引發症狀,但在免疫力下降時,如遇到勞累、感冒等誘因,病毒會大量繁殖,引發神經炎症和壞死,導致病人出現疼痛和皰疹。
帶狀皰疹的發病機制復雜,病毒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兒童中引發原發感染或隱性感染。病毒會通過血液循環到達皮膚感覺神經末梢,然後沿神經通路傳播到脊髓神經後根或三叉神經,最終到達顱神經感覺神經節的神經元。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會大量繁殖,導致神經節發炎和壞死,引起病人疼痛。同時,病毒還會沿神經通路下傳,引起該神經支配區域的皰疹。
帶狀皰疹的早期症狀包括全身疲倦無力、食慾不振和輕度發燒。發病部位常感覺灼熱和跳痛。若發生在胸部或腰部,可能會誤診為心臟病或急腹症。因此,及早識別和治療對於減輕病情和預防並發症至關重要。
3. 蛇盤蒼帶狀皰疹的特點
帶狀皰疹,中醫又稱「蛇丹」,其特徵性的表現是沿著神經分布的皰疹,呈一條長串,形狀如同蛇行,因此得名「纏腰龍」。常見於胸背部,沿著肋間神經分布,尤其易在抵抗力下降時發作,如外傷、手術、感染或腫瘤等情形下誘發。
發病初期,病變皮膚區域會有灼熱和刺痛感,隨後會在幾天內出現密集的小水泡,周圍皮膚伴隨紅腫,疼痛感強烈,彷彿被火燒灼。嚴重的病例可能還會伴隨淋巴結腫大和發熱等全身症狀。通常,帶狀皰疹局限於身體一側,但也偶見兩側同時發病。它可能發生在胸部,或者面部,尤其在三叉神經分布的區域。面部的帶狀皰疹有時會蔓延至眼睛,對視力造成影響。
帶狀皰疹的病程通常為2-3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自行癒合,不會留下疤痕。然而,部分患者在皰疹消退後仍可能會經歷長期的神經痛,這是帶狀皰疹的一個後遺症。
4. 中醫辨治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皰疹病毒組中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其特徵為神經痛和沿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的成簇皰疹。病程一般2-3周。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好發於春秋季節,一般愈後不再復發。但近年來各種特殊類型的帶狀皰疹有所增多,泛發性的帶狀皰疹或復發性的帶狀皰疹也可見到。其具一定的自愈性,但常在所有皮疹及水皰消退後遺留長達幾月到幾年的後遺神經痛,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帶狀皰疹屬於中醫學所說的「蛇串瘡」、「纏腰火丹」、「蛇丹」、「蜘蛛瘡」、「火帶瘡」等范疇。
1、辨治要點。
中醫學認為本病患者病因病機多因情志內傷,肝氣郁結,久而化火生毒,循肝膽經外發而成;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外溢肌膚,感受外邪,搏結化毒而發。若老人正氣不足,濕毒蘊蒸,壅阻肌膚,經絡失疏,致使氣滯血瘀,則常遺留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止。
2、基礎治療。
患者應忌食辛辣,魚腥發物;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心理調節應保持心情舒暢。保持局部乾燥、清潔,忌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葯物,以防皮損擴大,病情加重。預防與調理應重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患者平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勞逸結合,防止感冒。
3、中醫內治。
根據部位不同加用引經葯,頭面部多用銀花藤、白芷等,軀幹部多用柴胡,四肢多用桑枝引經。年紀較大的久病患者在本病中後期,尤其是皮損已退遺留後遺神經痛期,應加入扶正補虛之品,如黃芪、黨參等。早期肝膽濕熱俱盛時應慎用活血化瘀之品,否則易造成毒邪走散;疾病後期應適時、適當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減少遺神經痛的嚴重程度及其發生的機率。對於頑固性、嚴重性的後遺神經痛,我們應考慮加入蟲類葯物搜經絡風邪,以通絡止痛,如蜈蚣、全蠍等。必要時可根據辨證加入中葯針劑靜滴,如下:
苦碟子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清熱活血祛瘀。適用於濕毒火盛、肝脾濕熱型帶狀皰疹,伴有疼痛尤佳。
燈盞花素注射液:40mg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清熱活血祛瘀。適用於濕毒火盛、肝脾濕熱型帶狀皰疹,伴有疼痛尤佳。
丹參酮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化瘀,通脈通絡。適用於毒熱未盡,氣滯血瘀者。
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解毒抗炎,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早期使用可預防後遺神經痛。
黃芪注射液:10-2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氣行氣活血。適用於氣滯血瘀者。
參麥注射液:50-10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氣養陰。適用於氣陰兩虛者。
4、中醫外治。
(1)二味拔毒散:雄黃、枯礬1:1研細。以濃綠茶水調成糊狀,塗於色紅有水皰的皮疹上,待水皰完全乾涸後停用。可解毒、殺蟲,收斂。適用於帶狀皰疹初期。但皮膚有破損的地方及陰囊、眼瞼等皮膚薄嫩處,不能外擦此葯。
(2)遺留神經痛者:皮膚完全恢復者可加用尋痛酒或青鵬軟膏外擦。
(3)若水皰不破,可用三棱針或消毒針頭挑破,或用火針點刺,使皰液流出減輕脹痛。
5、針灸療法。
(1)基礎針刺法:取穴為阿是穴,與患側皮損部位相對應的夾脊穴(病變相應神經節段及上下各一節段,雙側支溝穴,雙側後溪穴。操作方法如下:
圍針刺:患者取卧位,常規消毒後,在距皮損邊緣0.2cm處用1.5-2寸毫針進針,針尖朝向皮損區中心,呈15°角,沿皮下圍刺,針距約為1-2cm(每簇針數多少與皮損范圍大小成正比,皮損范圍直徑3cm以下,按周圍神經走向前後各一針,直徑3-5cm可6-8針,直徑5cm以上則10-16針為宜)。針刺入後留針30分鍾,每天1次。
電針:夾脊穴用1.5-2寸毫針,針刺得氣後,接韓氏穴位刺激儀,同一輸出的負、正兩個電極分別接到病變對應神經節段上下各一節段的兩處夾脊穴;支溝穴、後溪穴:用1-1.5寸毫針,針刺得氣後,接韓氏穴位刺激儀。同一輸出電極的負極接一側支溝穴,正極接同側後溪穴。電針刺激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30分鍾後出針,每天1次。10次為一個療程,共計一個療程。
(2)鋪棉灸療法:鋪棉灸:患者取卧位,將阿是穴充分暴露,用活力碘常規消毒,將脫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蟬翼(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約3×3M2大小棉片,根據皮損的面積決定施灸棉片的數量。鋪在阿是穴上,用火柴點燃棉花,棉花迅速燃盡,此時患者只有輕微燒灼感,每次施灸3遍。
(3)火針療法:取穴同基礎針刺法,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火針:患者取卧位,在已選阿是穴上用活力碘消毒,點燃酒精燈,左手持酒精燈,右手持中粗火針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針體,直至將針尖燒至紅白後,迅速准確地刺入皰疹中央約0.2-0.3cm,根據皰疹數量的多少,先刺早發的皰疹,每次選擇3-5個,每個皰疹針刺2次,術畢擠出皰液,按壓約30秒鍾,塗上一層萬花油。
(4)叩刺拔罐療法:患者取坐位或側卧位,充分暴露患處,局部常規消毒,再以消毒後的梅花針叩刺阿是穴(各簇水皰群間皮膚),以局部微滲血為度,然後選擇大小合適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刺絡部位及病損兩端。留罐5-10分鍾,出血3-5ml,取罐後用活力碘消毒患處,視皰疹面積大小,決定火罐的型號和數量。
(5)穴位注射療法:可予以胸腺五肽針或維生素B12針行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
(6)艾條灸療法:點燃艾條一端,在皮損部位及所處神經節段區域緩慢向左右上下迴旋移動,灸20-30分鍾,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