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帶狀皰疹症狀 帶狀皰疹的症狀及療法
帶狀皰疹,又稱蛇盤瘡、蛇丹等,通常不會出現在兒童身上,而是多見於成年人。此病在春秋兩季較為常見,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的風險也會增加。那麼,帶狀皰疹究竟有哪些症狀,以及可能引發的後遺症呢?下面將為您詳細介紹。
1. 帶狀皰疹的症狀
帶狀皰疹主要出現在肋骨邊、脖子周圍和腰部周圍的神經區域。患處先出現紅斑,隨後逐漸發展為疹子,這些疹子會星羅棋布地分開生長,並很快變成水皰。這些水皰的皰壁緊致,內部液體清澈,周圍皮膚泛紅,而遠離水皰的皮膚則保持正常狀態。皰疹通常沿某一神經呈帶狀分布,只出現在身體的一側,並且不會越過身體的中線。值得注意的是,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的顯著症狀之一,可能在發病前就已出現,尤其在老年患者身上表現得更為強烈。隨著病情的發展,水皰會逐漸乾涸、結痂,並最終脫落,留下暫時性的色素沉著。
2. 帶狀皰疹後遺症
帶狀皰疹可能引發的後遺症之一是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這是一種容易反復發作的神經病理性疼痛,常常表現為難以言喻的疼痛。在發病前,患者可能會感到一部分皮膚有灼燒感,並伴有發熱和全身乏力的症狀。皰疹的分布通常呈帶狀,可能跨越身體的中線。胸、頸及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是此病的好發部位。通常,三叉神經只會累及一根分支。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局部淋巴結腫脹和疼痛的症狀。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的主要症狀之一,在急性期可能是由於神經節的炎症反應所致;而在晚期,則可能是由於神經節及感覺神經的炎症後纖維化所引起。有時,在皰疹出現之前就已經有明顯的神經痛。對於老年體弱或淋巴瘤患者來說,神經痛的後遺症可能會持續數個月之久。
3. 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方法
除了西醫治療外,中醫也提供了多種治療帶狀皰疹的方法。其中,梅花針療法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當背部出現帶狀皰疹時,可以使用梅花針輕輕敲打患處至微微出血,然後用火罐拔出黑血。幾分鍾後起罐,可以立即緩解疼痛,並在次日看到結痂和痊癒的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梅花針的敲打過程可能會有些疼痛,需要患者有一定的忍受能力。另一種中醫治療方法是艾灸法。對於呈帶狀分布的皰疹,可以將艾絨捻成黃豆或米粒大小的兩粒,分別置於成簇水皰的頭尾兩端進行艾灸。在水皰或疹點附近點燃艾絨時,要注意及時移去以避免過深的灸傷。
通過上述介紹,相信大家對帶狀皰疹的症狀和類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助大家更早地發現並應對這一疾病。
B. 帶狀皰疹分為哪些類型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可愛染皮膚病,如果沒有抗體被感染的話就會形成我們都知道的一種皮膚病,水痘,這個病症在春秋世界最容易發作,並且會有疼痛感,帶狀皰疹不止一種類型,那麼,帶狀皰疹分為哪些類型?怎樣針對治療帶狀孢疹。
1、帶狀皰疹的類型
帶狀皰疹發病前常先感局部疼部,或輕度發熱、乏力,亦可無前軀症狀,患部先出現紅斑,繼而成簇性丘疹、丘皰疹、迅即成水皰,皰壁緊張、皰周紅暈,7-8天後水皰乾涸結痂,癒合後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各群水皰之間皮膚正常,附近淋巴結腫大。
皮疹往往沿一側周圍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一般不超過體表中線,多見於肋間神經或三叉神經、腰骶神經支配區,病程2~4周,愈後獲終身免疫,一般不易復發,(免疫力低下者例外)。
神經痛為本病特徵之一,疼痛可出現在發疹前或伴隨皮疹存在,年齡愈大,疼痛更劇烈。老年患者於皮損消退後遺留頑固神經痛可達數月之久。
由於機體免疫狀態不同,侵犯神經各異,出現下列幾種特殊型帶狀皰疹。
1、頓挫型帶狀皰疹:
僅發生紅斑、丘疹、而不形成水皰,即自行消退。
2、出血型帶狀皰疹:
水皰內容為血液。
3、壞疽型帶狀皰疹:
水皰中心出現壞死,呈褐色結痂,痂下為潰瘍,愈後有疤痕。
4、泛發型帶狀皰疹:
病毒通過血行播散,全身泛發水痘樣皮疹,伴高熱、肺、腦等全身中毒症狀,病情嚴重,可導致死亡。
5、眼帶狀皰疹:
如累及角膜,水皰破潰,形成潰瘍性角膜炎,愈後留有角膜疤痕而失明,嚴重者甚至發生全眼球炎。
6、耳帶狀皰疹:
由於病毒膝神經節,影響面神經和聽神經的感覺神經纖維,使外耳道出現水皰、面癱、及內耳功能障礙(耳鳴、耳痛)稱為Ramsay-Hunt綜合症。
7、內臟帶狀皰疹:
病毒由脊髓神經節侵及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內臟神經纖維,引起胃腸道及泌尿道症狀,病毒從脊髓神經前、後根向上侵及中樞神經系統,表現腦膜炎。
2、帶狀皰疹的方法
1、鴉膽子油方法:鴨乳液20ml,每日2-3次,連續服7天,用菜油或鮮菜汁調雲南白葯成糊狀敷於患處,可以止痛消腫,一周左右皮損結痂癒合。
2、取鮮金錢草(最好連根)1兩,碾碎成泥狀(碾葯不能用鐵器),可另加冰片3g,六神丸,仙人掌適量。加入少許茶油拌勻,敷於患處,外加干凈紗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葯一次。重者金錢草1兩水煎服,每日1—2次。
3、先用0.5%碘酒消毒水皰壁,再用無菌注射器抽取皰疹液,將雙黃連粉針劑3克溶於生理鹽水20毫升中混勻,用無菌棉簽均勻地塗於水皰部位,再用無菌紗布覆蓋其上,保持局部清潔乾燥,防止摩擦、搔抓,每日敷2次,一般5~7天可愈。
4、用板藍根注射液1支(2毫升),病毒靈片0.3~0.5克(研細末),攪勻成稀糊狀,用時將此糊塗患處,每日3次;患處面積大,痛劇者,日塗5~7次,以保持患處濕潤。
5、用紫金錠內服加外用治療帶狀皰疹可取得較好療效。用法:取紫金錠10~20片研碎,加溫開水5~10毫升,混勻後塗於患處,待皰疹結痂後停用;同時內服紫金錠,每次0.9克,每日2次,服至痛止。塗葯2~4次後水皰乾涸,糜爛處塗葯24小時後結痂。一般用葯2~6天可止痛。(又名南通蛇葯片)
6、季德勝蛇葯取該葯適量,加75%酒精適量攪成糊狀,塗於患處,每天5~6次;同時每天內服該葯3次,每次10片。一般5天可治癒。
7、西黃丸本品由牛黃、麝香、沒葯、乳香等中葯製成。每次服2克,每天2次。一般用葯2~3天後,患處皰疹紅斑變淺,膚色接近正常,水皰乾涸、結痂,疼痛消失。
8、京萬紅燙傷膏取該葯適量塗於患處,每天1次;同時口服西米替丁200毫克,每天3次。用葯後24小時內疼痛消失,2~3天皮疹乾涸,3~4天結痂脫落。
9、視患處大小,六神丸20~40粒用米醋調勻塗患處,天3次。口服每天3次每次10粒。連用4~5天可愈。
10、1%吲哚美辛溶液塗患處,2-4/d,疼痛、紅斑、腫脹主要症狀改善,有效率92%。
以上就是關於帶狀皰疹治療的十個小偏方的介紹,知道了帶狀皰疹治療方法,建議您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偏方。
C. 帶狀皰疹最危險的三個部位-早期帶狀皰疹特點
帶狀皰疹疾病危害還是挺大的,重點是患上神經痛後真的挺難受的,而且現在不僅帶狀皰疹是屬於老年病了,年輕人也會引發這種帶狀皰疹病毒。那麼,帶狀皰疹最危險的三個部位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趣丁網帶來的介紹吧!
帶狀皰疹最危險的三個部位
帶狀皰疹最危險的三個部位是腰部、耳朵和生殖器。 如果是面部,可能在三叉神經負責的部位,容易出現青光眼、急性視網膜壞死等疾病。 如果是耳朵,可能會影響患者的聽力,引起耳道疾病。 最後一部分是生殖器,可能會侵犯骶神經,從而導致大小便失禁。
早期帶狀皰疹特點
帶狀皰疹早期主要症狀包括全身症狀、局部症狀、神經痛症狀等,具體如下:
1、全身症狀:患者可有輕度乏力、低熱、厭食等全身症狀。
2、局部症狀:患處會出現燒灼感、燒灼痛或神經痛,對觸感非常敏感。 1-3天後會出現紅斑,很快就會出現粟粒狀到綠豆狀大小不等的小丘疹或水皰。分布,可以融合成切片。小丘疹繼而變成小泡,小泡壁上的張力比較高,小泡清晰,周圍有些潮紅。
3、神經痛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更明顯的神經痛,可出現在皮膚病發病前或發病後。在老年患者中,疼痛更為嚴重,可持續長達三周。一些水泡乾燥並結痂,留下一些色素沉著。在特別嚴重的患者中,可能會出現疤痕。
帶狀皰疹可以洗澡嗎
帶狀皰疹患者能否洗澡視病情而定,通常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可以洗澡:帶狀皰疹患者的早期症狀主要是疼痛和皮膚紅斑。此時,患者的洗澡沒有大的影響;
2、避免洗澡:如果患者有局部的水皰,或者水皰已經破裂,不建議洗澡。接觸熱水會加劇局部炎症和充血,患者可能會擦傷水泡。另外,洗澡沒有嚴格消毒,洗澡水中可能含有細菌等微生物。局部接觸水皰後,可能引起水皰繼發感染形成膿液,甚至引起全身症狀。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患者主要表現為一側軀干、頭部和面部出現簇狀水皰,伴有神經痛。如果患者有局部感染,可用無菌生理鹽水或萊弗諾溶液清洗濕敷,待皰疹病灶完全結痂癒合後重新洗澡。
D. 帶狀皰疹有什麼症狀,如何防止
帶狀皰疹的症狀主要表現在皮膚上,水皰位於表皮深層,皰內及邊緣的表皮細胞明顯腫脹。帶狀皰疹病毒會引起神經節發炎和壞死,從而產生神經痛。以下是對帶狀皰疹症狀的詳細介紹,以幫助患者及時發現病情。
1. 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表現為紅斑、群集水皰,常伴有神經痛。
2. 神經痛往往先於皮疹出現,導致早期診斷困難,誤診率較高。
3. 帶狀皰疹在不同部位易誤診為其他疾病,如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肋間神經痛等。
4. 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全身性水痘樣皮損、發熱、血小板減少等症狀。
5. 頭面部帶狀皰疹患者要警惕病毒性腦炎的可能性。
帶狀皰疹的治療包括抗病毒、緩解神經痛等方法。早期使用抗病毒葯物可減少神經痛後遺症。常用抗病毒葯物有阿昔洛韋和伐昔洛韋。止痛葯物如消炎痛、顱痛定等,但效果可能不佳。嚴重病例可考慮使用免疫增強劑。
帶狀皰疹的診斷要點包括:
1. 皮疹特點:水皰大小不一,皰內容物清涼,嚴重時可呈血性,沿周圍神經支配的皮膚節段呈帶狀分布。
2. 患者常感疼痛,年齡越大疼痛越明顯,疼痛可發生在皮疹出現前。
3. 病程一般為半個月左右,水皰自行乾涸、結痂,愈後可能留下色素沉著,一般不留疤痕。
4. 患者以中老年為主,長期使用類固醇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更易發病。
治療措施包括:
1. 抗病毒葯物。
2. 止痛葯物。
3. 類固醇。
4. 外用治療:如抗菌素軟膏。
5. 物理治療:如紫外線照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