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急性蕁麻疹板藍根
擴展閱讀
雀斑怎麼形成的原因 2025-04-26 14:36:49
皰疹可艾 2025-04-26 14:34:25

急性蕁麻疹板藍根

發布時間: 2025-04-26 10:55:45

蕁麻疹可以拔罐刮痧嗎 教你用拔罐刮痧輕松治蕁麻疹!

1

蕁麻疹可以拔罐刮痧嗎

可以拔罐刮痧,但要對症治療才有效。

蕁麻疹在中醫上可分為為風熱、風寒、血熱、血瘀、氣血兩虛、濕邪等類型。若是因於熱、瘀、濕者,使用拔罐可去除體內的熱、瘀、濕,並進一步緩解搔癢、紅疹、風團等症狀;若為氣血兩虛或有寒者,則除了拔罐之外,仍必須要配合艾灸或中葯來治療。

附蕁麻疹類型症狀

1、蕁麻疹風寒症狀

症見風團色談紅或白,浸涉冷水或吹風受寒後加重,得暖則輕。自覺惡寒惡風,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緩。

2、蕁麻疹風熱症狀

症見風團色紅,遇熱增劇,得冷則瘥,惡風微熱,口渴心煩,舌紅,菩薄黃,脈浮數。

3、蕁麻疹氣血兩虛症狀

症見風團不息,食納銳減,夜寐欠安,神情疲憊,面色蒼白,肢軟無力,動輒氣喘,唇甲色淡,舌胖體嫩,質淡,脈細弱。

注意

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拔罐刮痧,若有全身浮腫、出血性疾病、急性傳染病、重度心臟病則不宜。

2

如何用拔罐治蕁麻疹

拔罐法一

取穴: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功效: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

操作:讓患者取側卧位,選用500ml罐頭瓶,用閃火法,在神闕穴吸拔火罐(越深越好),第1次保留10分鍾後起罐,相隔1~2分鍾,再在此穴用同樣方法進行,每個患者施術3次,使局部充血越明顯越好,由正常膚色變成暗紫紅色為好。

療程:每日1次,連續3天為1個療程。如9日未愈者為無效,應另選擇其他療法。

配穴方案

1、風寒束表者,加拔大椎、風門、曲池、血海。

2、風熱客表者,加拔風門、風池、曲池、風市、膈俞、血海。

3、脾胃濕熱者,拔天樞,伴腹痛者加中脘、氣海;

4、氣血兩虛者,拔脾俞、氣海、膈俞、血海;

5、沖任失調者,加拔肝俞、期門、關元、血海。

拔罐法二

留罐法:患者先取仰卧位,在合谷穴、曲池穴、中脘穴、神闕穴、風市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採用留罐法,留罐10~15分鍾。2~3日1次,10次為1療程。

取穴位置

1、合谷穴:在手背,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古右各一穴。

2、曲池穴:在肘部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左右各一穴。

3、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方4寸。

4、神闕穴:在腹部,臍中央。

5、風市穴:在大腿外側的中線上,胭橫紋上7寸處。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古右各一穴。

6、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緣外側約一橫指處,左右各一穴。

7、血海穴: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入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左右各一穴。

8、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內側後緣,左右各一穴。

3

如何用刮痧治蕁麻疹

功效:祛風止癢。

方法:採用直接刮法。

刮拭用油:可選用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

部位及選穴

1、項背部:大椎、風府、膈俞;

2、上肢:曲池

3、下肢:血海、足三里、三陰交。

操作手法

1、持握刮痧板與皮膚成45度,由上而下或由內而外順序刮拭背部、上肢及下肢。

2、力度以受術者感受舒適為准,對選擇的刮痧部位反復刮拭,直至刮拭出痧痕為止。

備註:濕熱者大椎、曲池、膈俞用瀉法;血虛者血海、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

療程:10次為1療程,治療時間根據疾病緩急、病程長短而決定。

注意事項

1、急、慢性蕁麻疹均適宜刮痧治療;經激素和抗過敏葯物治療無效者,刮痧也可獲效。

2、急性者一般經1~2次治療可愈,慢性者多需10次左右治療也可愈。

3、多食新鮮蔬菜,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之物。

4

搭配針灸+中葯調理更有效

針灸

1、針刺療法

取穴:主穴取大椎、曲池、血海。配穴取風池、風市、大腸俞、內關、合谷、足三里、三陰交、膈俞、委中、風門、尺澤、復溜、氣海、關元。

操作:毫針剌大椎穴,針尖向下斜刺進針1寸,或三棱針點刺數點後拔罐;直刺曲池1~2寸,針尖向上斜刺血海1.5~2寸。針刺手法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持續運針3~5分鍾,留針20分鍾,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

(1)風團泛發全身的取風池、風市、大腸俞疏散風邪;

(2)皮疹發於上半身的,取內關;

(3)發於下半身的,取足三里、三陰交。

(4)風團顏色鮮紅、遇熱瘙癢加劇的,取膈俞、三陰交、委中;

(5)疹色蒼白或淡紅、吹風受涼加重、遇熱減輕的,取合谷、足三里、三陰交、風門、尺澤;

(6)發皮疹時微怕風、出汗,加剌復溜、足三里、三陰交、氣海。

2、耳針療法

取穴:神門、肺、腎上腺、內分泌、交感、大腸。

操作:毫針強剌激,留針30分鍾。

3、頭針療法

取穴:額中線、頂中線、額旁1線(雙側)、頂顳後斜線(雙側),有胃腸症狀者加額旁2線(雙側)。

操作:額區各線由上而下,頂中線由前向後,頂顳後斜線根據症狀部位選擇進針點(風團見於下肢則從百會進針,見於上肢則從上中段的分界點進針等)沿線向前下方,透刺達一定深度後,分別行抽氣手法2~3分鍾。待症狀有所減輕後留針,留針時間較長,至少2小時,其間只要有症狀發作則立即停針。如有可能,留針12~24小時為佳。

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5~7日為1個療程。如屬慢性病程,易反復發作者,可間隔3~5日再作第2個療程的治療,並在第2個療程結束1~2月後,再做1個療程的鞏固性治療(可隔日1次)。

4、手針療法

方案1:取合谷、後溪。1寸毫針刺0.5寸,中度刺激,留針30分鍾。

方案2:取肺點、肝點、胃腸點。用按摩療法,摩擦雙手掌發熱,再點按上穴位各50次。

5、足針療法

方案1:取湧泉、內庭、行間、解溪。治療急性蕁麻疹剌湧泉、內庭,瀉法;治療慢性蕁麻疹,平補平瀉。

方案2:取肺點、坐骨點。1寸毫針刺0.3~0.5寸,急性者用重刺激,慢性者用輕刺激,留針20分鍾。

中葯調理

1、風熱

治宜祛風清熱。

消風散加減,葯用荊芥、防風、牛蒡苦參、蟬衣、石膏、知母、生地黃、胡麻仁、甘草。咳嗽痰黃,加桑白皮、竹茹;大便干結,加紫草、冬瓜仁;心煩,加梔子、珍珠母;咽痛,加板藍根、大青葉。

2、風寒

治宜疏風散寒。

麻桂各半湯加減,葯用麻黃,桂枝、白芍、羌活、獨活、荊芥、白鮮皮、生薑、炙甘草、紅棗等。手足冰冷,加當歸、黨參;易出汗,著風即起,加龍骨、麻黃根。

3、氣血兩虛

治宜補血益氣。

八珍湯加減,葯用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當歸、丹參、炙雞金、焦六曲、炒棗仁、合歡皮、實甘草。大便稀,加山葯、芡實;瘙癢劇烈,加防風、刺蒺擊。

備注

以上所有的方法,均需在專業的中葯醫師和推拿按摩針灸醫師下操作,不建議自行隨意實踐。

② 過敏性蕁麻疹,根源在血里。怎嘛能治好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它的出現會導致肌膚上出現大小不等的鮮紅色、淡紅色或瓷白色的風團,不能夠得到及時治療還有可能誘發其他病症。
蕁麻疹發病機理:
蕁麻疹是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組織內水腫。臨床表現為患者不定時在軀干、面部或四肢發生風團和斑塊,發作從每日數次到數日一次不等。免疫學認為:由於免疫應答機制的紊亂,機體與抗原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特異性抗體(如IgE類、IgA類抗體),如與再次進入的抗原結合,可導致抗原抗體反應,導致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釋放炎症介質而產生生理功能紊亂和組織損害,從而引發蕁麻疹。
蕁麻疹病因復雜,致敏源廣泛。明確病因是避免復發的關鍵,對無法避免的致敏源可給予脫敏治療或預防性服葯。引起蕁麻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食物以魚、蝦、蟹、蛋類最常見。其次某種香料調味品亦可引起。
2、葯物,有許多可引起該病。青黴素、磺胺類、痢特靈、血清疫苗等,常通過免疫機制引發蕁麻疹。而阿司匹林、嗎啡、阿托品、維生素B1等葯物為組胺釋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引發蕁麻疹。
3、感染: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細菌(如金葡萄)、真菌和寄生蟲(如蛔蟲等)。
4、動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蟲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
5、物理因素,如冷熱、日光、摩擦和壓力等都可引起。
如何根治蕁麻疹?
1、遠離過敏原
首先可以去醫院進行檢查,看一下自己對什麼東西過敏,檢查需要做的仔細一些,因為有些時候身體接觸這種東西比較少,但是身體裡面還是對這種東西過敏的。特別是有些時候可能是對於一些粉塵過敏,所以蕁麻疹就很難根治了,因為人總是要出門的,出門就會接觸到粉塵,於是就會讓自己的蕁麻疹更加嚴重了。
2、降低IgE抗體
免疫球蛋白lgE(是指人體的一種抗體),存在於血中。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IgE,可以引起I型超敏反應。 血清IgE升高是過敏性疾病最有力的提示。過敏原進入機體誘導產生特異性IgE,IgE結合到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使機體進入對該過敏原特異致敏狀態,當過敏原再次接觸時,與細胞膜上的IgE受體結合引起一系列生化反應,繼而釋放出諸如組織胺等各種與過敏反應和炎症有關的生物活性介質,引發蕁麻疹。
降低IgE抗體需補充獲得降低IgE抗體的抗過敏益生菌菌株。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化學工程系Deisler博士與卡威尼亞大學生化系Jerome博士領導的科研團隊經過試驗發現,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可參與IgE介導的免疫變態反應,通過測定人類樹突狀細胞與抗過敏益生菌共同培養後,對白介素(IL-12)分泌調控的Th1免疫產生作用,從而篩選出具有抗過敏能力的益生菌菌株。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其可以利用活性的、無致病性的微生物來改善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微生物的生態平衡,進而促進免疫耐受功能,所含副乾酪乳桿菌可以降低血清中IgE過敏抗體,連續補充三個月以上使得身體中的IgE濃度降低,這樣一來使過敏原無法與體內的IgE抗體結合,從而不再發生蕁麻疹、過敏性咳嗽等過敏疾病引發的系列生化反應。
3、不要去抓
一般人對於皮膚癢的直覺反應都是趕緊用手去抓,可是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動作不但不能止癢,還可能越抓越癢,主要是因為當你對局部抓癢時,反而讓局部的溫度提高,使血液釋出更多的組織胺(過敏原),反而會更惡化。
4、提高免疫力
增強體質是治療蕁麻疹的關鍵。許多人患上蕁麻疹是由於體質較差,經常感冒導致的,因此需要通過鍛煉增強身體素質,避免蕁麻疹乘虛而入。只要患者免疫力增強,也不容易因為接觸了過敏源就導致病情復發,經過鍛煉之後可以明顯改善體質,寒冷的冬天就不容易經常感冒了。

③ 蕁麻疹怎麼樣才能去根

蕁麻疹來是臨床上比較自常見的一種過敏類皮膚病,蕁麻疹分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病程在6周之內,慢性蕁麻疹是指超過6周,反復出現紅斑風團皮疹的情況。對於急性蕁麻疹,一般口服抗過敏葯物,比如像氯雷他定或者是西替利嗪,3-5天即可治癒,待皮疹消退後再鞏固3-5天即可,急性蕁麻疹能夠去根,而且很多人都是急性蕁麻疹。而對於病程超過6周的慢性蕁麻疹,去根比較困難,主要是通過口服抗過敏葯物,療程比較長,可能需要連續服用3-5個月,甚至半年或者是更長的時間,待皮疹控制之後再逐漸減量,也能夠徹底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