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醫治療汗皰疹的方法
中醫治療汗皰疹,綜合內外療法,注重飲食、情緒調理。
內治法分為兩證:濕熱內盛證與脾虛濕盛證。
濕熱內盛證表現為掌跖多有深在水皰,瘙癢鑽心,舌紅苔膩,脈滑數。治宜清熱除濕,葯方含黃芩、黃連、蒼術、陳皮、茯苓、六一散、生苡仁、丹皮,水煎服,每日1劑。
脾虛濕盛證則表現為掌跖散在水皰,半透明狀,皰液清稀,舌淡水滑,脈濡滑。治宜健脾除濕,葯方含茯苓、白術、澤瀉、白扁豆、車前子、炒苡仁、炒山葯、冬瓜皮,水煎服,每日1劑。
外治法採用收濕斂皰法,明礬、石榴皮水煎取汁泡洗患處,每日2次。
汗皰疹油以天然葯材精華配伍,如紫草、苦參、千里光等,能祛風濕、止瘙癢、發散表邪,兼收斂瘡疹。通過減少局部汗液分泌,潤膚止癢達到治療目的。同時深入皮膚表層,消炎殺菌、清熱消毒。
汗皰疹與濕疹的治療以「養」「防」為主,養即通過傳統中葯固本培元,化除體內瘀毒,增強機體抵抗力;防則需細心查清過敏來源,調整生活作息,改善習慣,避免濕疹反復。
化濕膏以各種中草葯調理患者體內免疫系統,排毒祛濕,止癢護膚,改善肌理,有效治療皮膚濕疹及汗皰疹。
② 什麼是汗皰疹
汗皰疹(pompholyx)又稱出汗不良或出汗不良性濕疹,為掌跖部和指側的一種復發性、瘙癢性水皰疹。病因不明,一般認為是對多種內源性和外源性因子的反應,包括特應性、多汗、皮膚真菌病、對鎳、鉻、香脂、鈷接觸過敏、刺激性皮炎、情緒壓力和氣候改變。也有在免疫重建炎症綜合征中靜脈應用免疫球蛋白引起汗皰疹以及霉酚酸酯引起汗皰疹的報道。特殊檢查包括真菌鏡檢、細菌培養和斑貼試驗等。
汗皰疹可以自行緩解,治療主要是控制瘙癢和水皰形成。外用糖皮質激素是主要的治療手段,潤膚劑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可口服抗組胺葯物止癢,繼發膿皰時可口服或外用抗菌葯物。也可採用局部光療等治療。
③ 汗皰疹的治療方法
汗皰疹是濕疹中的一種,一般對稱性的發生於手或腳側面的水皰性皮膚病.汗皰疹發生的部位在手或腳部汗腺特別發達的地方,汗皰疹的症狀表現為深在性小水皰,粟粒至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膚表面,常無紅暈,1-2周後乾涸成屑,並可反復發生,伴不同程度的灼熱及瘙癢,連續發作數年.汗皰疹與精神緊張,手足多汗,真菌感染及變態反應等因素有關,夏季多見.
內治法
①濕熱內盛證
掌跖多有深在水皰,集簇成群,針尖大小,瘙癢鑽心,揩破水皰,滋水黃粘,伴舌紅苔膩,脈象滑數.治宜清熱除濕法.葯用:黃芩10g,黃連10g,蒼術15g,陳皮
10g,茯苓10g,六一散10g(包煎),生苡仁30g,丹皮10g.水煎服,每日1劑.
②脾虛濕盛證
掌跖散在水皰,針尖至粟米大小,半透明狀,皰液清稀,時有瘙癢,伴舌淡水滑,脈象濡滑.治宜健脾除濕法.葯用:茯苓12g,白術10g,澤瀉10g,白扁豆10g,車前子10g(包煎),炒苡仁60g,炒山葯30g,冬瓜皮60g.水煎服,每日1劑.
外治法
根據本病以濕邪為主的特點,可用收濕斂皰法:王不留行60g,明礬30g,石榴皮30g,水煎取汁,泡洗患處,每次5分鍾,日2次.
飲食療法
①多吃有健脾除濕功效的蔬菜,水果,如山葯,甘薯,冬瓜,西瓜,赤小豆,南瓜.②少吃辛辣厚味,肥甘酒酪.
其他
減少接觸肥皂,鹼,洗衣粉,洗滌靈,汽油,酒精等物;保持情懷暢達,避免七情不遂;不要用手撕脫脫皮,以防染毒成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