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濕疹周圍青紫怎麼回事
擴展閱讀
蕁麻疹治療可以打針嗎 2025-04-23 08:01:39
寶寶濕疹應吃什麼奶粉 2025-04-23 07:58:30
出水痘打擺丁 2025-04-23 07:53:45

濕疹周圍青紫怎麼回事

發布時間: 2025-04-23 04:53:02

① 怎樣區別濕疹與凍瘡

凍瘡是抄一種因寒邪襲侵襲,氣血凝滯不暢而致皮膚紫紅、麻木、刺痛、熱癢,甚至局部肌膚缺血壞死或僵硬的疾病。主要見於身體末梢和暴露部位,初起皮損部蒼白,繼而紅腫、硬結、青紫、冷痛、麻木、灼癢、脹痛,嚴重時出現水皰、糜爛、潰瘍。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系。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皮膚病、多形性和復發性等特點。濕疹是一種容易復發的皮膚病,治療需要復發性專用葯,如杏璞霜軟膏,也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復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但常在冬季復發或加劇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復發作。
所以患者要區分開來,對症治療。

② 西安女子10年前腿受凍反復濕疹卻是血管炎,這是怎麼回事

近日,西安一位30歲的女子雙腿反復出現網格樣青紫,雙足趾腫痛、發黑,行走困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經醫生診斷,得知該女子十年前雙下肢遇冷後,出現網格樣青斑,米粒大小紫紅色丘疹,患者以為是“濕疹”,就沒有診治,但青斑面積卻在逐漸擴大。醫生確診該女子為“皮膚性血管炎”。


③ 濕疹總反復跟血液有關系嗎

無關

④ 西安一位30歲的女子雙腿反復出現網格樣青紫,她這是怎麼了

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經常發現自己的胳膊或者大腿有淤青的現象,不知道什麼時候碰傷的。不過一般這些淤青在出現之後,過一段時間就自己消除了,對於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在陝西西安,有一名30歲的女子,雙腿之間反復的出現青紫的現象,而且兩個腳的腳趾頭異常的腫痛還發黑,以至於最後行走困難,到醫院檢查之後才發現是皮膚性血管炎。

根據醫生的介紹,這名女子患上的血管炎其實是自身免疫性的一種疾病,臨床特點就是因為受累而導致血管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屬於疑難雜症的一種。所以醫生也在提醒大家,如果發現自己的雙腿和雙腳遇冷之後就會變白,變紫或者自己的四肢受涼之後就會出現網路狀的青斑的話,就要第一時間去醫院治療,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是受涼了,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⑤ 西安30歲的女子雙腿反復出現網格樣青紫,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西安三十歲的一名女子雙腿反復出現網格樣青紫,一開始發現這種狀況時,女子以為是普通的濕疹現象,從而沒有過多的關注,但是這種症狀加劇之後,並出現關節腫痛,青紫的狀況,嚴重影響了她的日常生活,於是就去當地的醫院就診,經過大夫的檢查之後,初步斷定該女子患的是血管炎,並且表示這種疾病是以血管壁的炎症導致血管結構破壞,從而使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導致身體內部出現復雜多變的情況,表現為身體變紫或者是發白,遇到涼水之後很容易會出現“網格狀青斑”的情況,發現這種情況的話,一定要及時的就醫診治,千萬不要諱疾忌醫。

⑥ 濕疹和蕁麻疹有什麼區別,最好有圖片,謝謝!

濕疹和蕁麻疹是兩種常見的皮膚病,盡管它們有一些相似的症狀,但它們在性質、臨床表現和病因上存在顯著差異。
**性質差異**
- **濕疹** 是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劇烈瘙癢的皮膚炎症反應。它通常經歷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皮損特點不同。急性期皮損表現為水皰和糜爛,亞急性期則以丘疹和結痂為主,慢性期皮膚增厚、粗糙,並伴有色素沉著。
- **蕁麻疹** 俗稱風疹塊,是一種由皮膚和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引起的局限性水腫反應。它通常在2至24小時內消退,但可能會反復發作。
**臨床表現差異**
- **濕疹**
- **急性濕疹**:表現為密集的小丘疹和水皰,基底潮紅,可能伴有明顯的點狀滲出和小糜爛面。
- **亞急性濕疹**:皮損以小丘疹、結痂和鱗屑為主,仍有劇烈瘙癢。
- **慢性濕疹**:皮膚增厚、浸潤,表面粗糙,覆鱗屑,常見於小腿、手、足等部位,病程遷延,易復發。
- **蕁麻疹**
- **皮膚劃痕蕁麻疹**:對機械刺激的反應增強,皮膚上出現風團。
- **延遲性皮膚劃痕症**:劃痕後6至8小時出現風團與紅斑,持續24至48小時。
- **延遲性壓力性蕁麻疹**:表現為局部深在性疼痛性腫脹,有24小時潛伏期。
- **膽鹼能性蕁麻疹**:皮疹為小風團,伴有瘙癢或皮膚刺激感。
- **寒冷性蕁麻疹**:受冷後出現癢性風團,可能伴有青紫的中心。
- **日光性蕁麻疹**:日光暴露後迅速出現瘙癢、紅斑和風團。
- **接觸性蕁麻疹**:皮膚接觸某些變應原後出現風團和紅斑。
**病因差異**
- **濕疹** 的病因復雜,內外因相互作用導致,如消化系統疾病、精神壓力、環境因素、特定物質等。
- **蕁麻疹** 的常見原因包括食物、吸入物、感染、葯物、物理因素、昆蟲叮咬等。
請注意,由於文本內容限制,這里沒有提供圖片,但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查看濕疹和蕁麻疹的圖片以獲得更直觀的理解。

⑦ 寶寶兩個月嘴唇,鼻子窩有些發青色是怎麼回事。濕疹怎麼樣能快點好

是否哭鬧時青紫會加重,如果沒有,那應考慮小孩現在的血管舒縮功能尚不專健全,正常小孩屬也可能會這樣的,心臟沒有雜音的話就觀察觀察吧,如果有或感覺呼吸急促等,建議到醫院做心臟彩超。如果沒有滲出,沒有感染跡象,可以不用葯,保持皮面清潔乾燥即可.濕疹的預後應該是很好的,年齡大點會自然好的,但這也是一個暗示:這種小孩多屬過敏體質,長大後有易發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的可能。

⑧ 濕疹和蕁麻疹有什麼區別,最好有圖片,謝謝!

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臨床表現不同、病因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濕疹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瘙癢劇烈的一種皮膚炎症反應。分急性、亞急性、慢性三期。急性期具滲出傾向,慢性期則浸潤、肥厚。有些病人直接表現為慢性濕疹。皮損具有多形性、對稱性、瘙癢和易反復發作等特點。

2、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通常在2~24小時內消退,但反復發生新的皮疹。病程遷延數日至數月。

二、臨床表現不同

1、濕疹

(1)、急性濕疹:皮損初為多數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或小水皰,基底潮紅,逐漸融合成片,由於搔抓,丘疹、丘皰疹或水皰頂端抓破後呈明顯的點狀滲出及小糜爛面,邊緣不清。如繼發感染,炎症更明顯,可形成膿皰、膿痂、毛囊炎、癤等。自覺劇烈瘙癢。好發於頭面、耳後、四肢遠端、陰囊、肛周等,多對稱發布。

(2)、亞急性濕疹:急性濕疹炎症減輕後,皮損以小丘疹、結痂和鱗屑為主,僅見少量丘皰疹及糜爛。仍有劇烈瘙癢。

(3)、慢性濕疹常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不愈而轉為慢性濕疹,也可開始即為慢性濕疹。表現為患處皮膚增厚、浸潤,棕紅色或色素沉著,表面粗糙,覆鱗屑,或因抓破而結痂。自覺瘙癢劇烈。常見於小腿、手、足、肘窩、_窩、外陰、肛門等處。病程不定,易復發,經久不愈。

2、蕁麻疹

(1)、皮膚劃痕蕁麻疹/人工蕁麻疹

患者對外來較弱的機械刺激引起生理性反應增強,在皮膚上產生風團。患者在搔抓後,或在緊束的腰帶、襪帶等出局部起風團,瘙癢。

(2)、延遲性皮膚劃痕症

皮膚劃痕在刺激後6~8小時出現風團與紅斑,風團持續24~48小時。遲發性皮損不只一條,沿劃痕形成小段或點,損害較深或寬,甚至向兩側擴展成塊。局部發熱,有壓痛。

(3)、延遲性壓力性蕁麻疹

表現為局部深在性疼痛性腫脹,發作時可伴有寒戰、發熱、頭痛、關節痛、全身不適和輕度白細胞計數增多。局部大范圍腫脹似血管性水腫,易發生於掌跖和臀部皮損發生前可有24小時潛伏期。

(4)、膽鹼能性蕁麻疹

皮疹特點為除掌跖以外發生泛發性1~3mm的小風團,周圍有明顯,其中有時可見衛星狀風團,也可只見紅暈或無紅暈的微小稀疏風團。有時惟一的症狀只是瘙癢而無風團。損害持續30~90分鍾,或達數小時之久。大多在運動時或運動後不久發生,伴有癢感、刺感、灼感、熱感或皮膚刺激感,遇熱或情緒緊張後亦可誘發此病。

(5)、寒冷性蕁麻疹

可分為家族性和獲得性兩種。前者較為罕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在受冷後半小時到4小時發生遲發反應,皮疹是不癢的風團,可以有青紫的中心,周圍繞以蒼白暈,皮疹持續24~48小時,有燒灼感,並伴有發熱、關節痛、白細胞計數增多等全身症狀。後者較為常見,患者常在氣溫驟降時或接觸冷水之後發生,數分鍾內在局部發生瘙癢性的水腫和風團,多見於面部、手部,嚴重者其他部位也可以累及。可發生頭痛、皮膚潮紅、低血壓、甚至昏厥。

(6)、日光性蕁麻疹

皮膚暴露在日光數分鍾後,局部迅速出現瘙癢、紅斑和風團。風團發生後約經1至數小時消退。發生皮疹的同時,可伴有畏寒、疲勞、暈厥、腸痙攣,這些症狀在數小時內消失。

(7)、接觸性蕁麻疹

其特點是皮膚接觸某些變應原發生風團和紅斑。可分為免疫性機制和非免疫性機制2類。非免疫性是由於原發性刺激物直接作用於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物質而引起,幾乎所有接觸者均發病,不須物質致敏。而免疫性屬Ⅰ型變態反應,可檢出特異性IgE抗體。

三、病因不同

1、濕疹

濕疹病因復雜,常為內外因相互作用結果。內因如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精神緊張、失眠、過度疲勞、情緒變化、內分泌失調、感染、新陳代謝障礙等,外因如生活環境、氣候變化、食物等均可影響濕疹的發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乾燥、炎熱、熱水燙洗以及各種動物皮毛、植物、化妝品、肥皂、人造纖維等均可誘發。是復雜的內外因子引起的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

2、蕁麻疹

常見原因主要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劑,吸入物,感染,葯物,物理因素如機械刺激、冷熱、日光等,昆蟲叮咬,精神因素和內分泌改變,遺傳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