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蕁麻疹為什麼叫蕁麻疹
1.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其名字來源於拉丁語「urtica」,意為「蕁麻」,因為過去人們認為蕁麻疹的瘙癢症狀與被蕁麻植物刺傷類似。
2. 蕁麻疹是一種多種不同原因引起的皮膚粘膜血管反應性疾病。它的特點是時隱時現、邊緣清楚的、紅色或白色的瘙癢性風團。中醫稱之為「癮疹」,俗稱「風疹塊」。
3. 蕁麻疹是全球范圍內發生的疾病,可見於任何年齡。據中國研究,患病率為23%。其發病率高低取決於病因。
4. 蕁麻疹的發病機制主要是過敏、自身免疫、葯物、飲食、吸入物、感染、物理刺激、昆蟲叮咬等原因引起的炎症介質(如組胺、5-羥色胺、激肽及慢反應性物質等)的釋放,導致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細胞浸潤。
5. 蕁麻疹的臨床表現包括:發作性的皮膚粘膜潮紅或風團,劇烈瘙癢,少數伴有發熱、關節腫痛、頭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胸悶、氣憋、呼吸困難、心悸等全身症狀。
6. 蕁麻疹主要分為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皮膚劃痕症、寒冷性蕁麻疹、蛋白腖性蕁麻疹、膽鹼能性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類型。每種類型的臨床特點各不相同。
7. 化驗血清C1酯酶抑制物、C4和C2補體值在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發作時顯著減少,有助於診斷該病。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具體病情請咨詢專業醫生。
⑵ 蕁麻疹中醫叫什麼病
蕁麻疹在中醫中稱為「癮疹」。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風團和瘙癢。在中醫的文獻中,蕁麻疹被稱為「癮疹」,這一名稱表達了蕁麻疹反復發作、難以根治的特點。中醫對癮疹的認識,主要從病因、病理和治療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中醫對蕁麻疹的認識:
1. 病因:中醫認為癮疹的發作與風邪有關。風邪侵襲皮膚,導致皮膚出現紅疹、瘙癢等症狀。此外,與體質虛弱、衛外不固、感受風寒濕熱等也有關。
2. 病理:中醫理論認為,癮疹的出現是機體正氣不足的表現。風邪入侵,與體內濕邪相結合,阻塞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皮膚病變。
3. 治療:中醫治療癮疹多採用內外結合的方法。一方面通過調理體質,增強正氣,提高抵抗力;另一方面,採用祛風止癢、解表散寒等葯物,以消除症狀。
中醫對蕁麻疹的治療手段:
在中醫理論中,治療蕁麻疹不僅著眼於皮膚表面的問題,更注重調理整體的氣血平衡。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1. 葯物治療:使用中葯湯劑,如消風散等,以祛風止癢、清熱解毒。
2. 針灸治療: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調理氣血,緩解症狀。
3. 飲食調理:推薦患者避免食用發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綜上所述,中醫將蕁麻疹稱為「癮疹」,在治療時注重整體調理和內外兼治,旨在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⑶ 蕁麻疹怎麼治最有效
1. 蕁麻疹,在現代醫學中被稱之為蕁麻疹,而在中醫里則被稱為「赤白游風」、「風疹」、「癮疹」,因皮疹時隱時現,故又被稱為「癮疹」。本病是一種以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為主要特徵的皮膚病。其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常因遇風而發,故名「風疹塊」。
2. 關於本病的記載,早在《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已有記載,曰:「少陰有餘,病皮痹隱疹」。此後,歷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如《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中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可見,古人對蕁麻疹已有認識。
3. 蕁麻疹的病因病機總由風邪引起。如《諸病源候論》說:「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疹。」然而,風為百病之長,其他病邪常依附風邪而致病。臨床常見的有風與寒或與熱相合,郁於肌膚而發生本病,但有外感和內生之異。
4. 外感風邪:風寒或風熱之邪客於皮毛腠理之間而發,如《諸病源候論》指出:「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搏消相折,則起風瘙癮疹。」、「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癮疹。」明確指出了風寒、風熱客於皮膚,或表虛不固,風邪乘虛侵襲而致病。
5. 內生病邪:過食油膩厚味,葷腥等助火動風之物,如魚、蝦、蟹等,或因腸道蟲淫,均可導致腸胃不和,風火濕熱內生,郁於皮膚腠理而發。病久者氣血被耗,以致血虛生風,(婦女會沖任不調),風邪阻於肌膚亦可發生本病。
6. 臨床表現:急性發作常有進食海鮮,如魚、蝦、蟹等,或服用某種葯物,或受風寒刺激,或有腸道寄生蟲病史等。皮疹大小不等、形狀不一、鮮紅或蒼白色風團,邊界清楚,瘙癢劇烈。皮疹常突然發生,數分鍾至數小時後又迅速消退,以後不斷成批發生,時隱時現,發無定處,退後不留痕跡,每天發一批或數批,約一周左右停止發生。慢性者,反復發作,長達數周數月甚至數年。部分病例可伴有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等腸道症狀。波及咽喉時,可有喉部不適感、聲嘶,甚則喉頭水腫而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有的可出現皮膚劃痕症陽性。皮疹見於口唇和眼瞼,則出現膚色淡紅色局限性腫脹,邊界不清。此皮疹在唇周、面部遊走者為面游風(西醫稱血管性水腫)。若正常皮膚上受到機械性觸抓則此部位有抓痕樣腫脹隆起者,則稱人工蕁麻疹或叫皮膚劃痕。
7. 臨床分證:風熱型、風寒證、腸胃濕熱證、氣血兩虛證等。治療:分內治與外治兩種。按各證型辨證加減處方用葯;即根據患者的詳細情況所出現的臨床表現,症狀細審辨證用葯,方可奏效。
8. 蕁麻疹實例:治療蕁麻疹一方,鮮絲瓜葉可治蕁麻疹,肚臍拔火罐治蕁麻疹,食醋白酒混合液可治風疙瘩,鮮姜可治風疙瘩,紫荊樹花莖煮水治風疙瘩,韭菜汁可治蕁麻疹,香萊根治蕁麻疹,小白菜能治蕁麻疹,醋加白酒可治風疹,治蕁麻疹一法,桐臭蒿子煮水治蕁麻疹。
⑷ 什麼是蕁麻疹
蕁麻疹,民間俗稱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癮疹」、「風痦痞」或「赤白游風」。這種病症的特點是皮膚上會出現紅或蒼白色的小風團,這些風團的大小不一,瘙癢感強烈,出現和消失沒有固定的模式,不留痕跡。如果反復發作超過六周,則被定義為慢性蕁麻疹。
風團是由於皮膚或黏膜的小血管發生反應性擴張和滲透性增加所引起的一種暫時性、局限性水腫反應。如果這種反應發生在眼瞼、口唇、陰部等疏鬆部位,患處會出現突然的水腫,邊緣模糊不清,伴有麻木和輕微的瘙癢;若發生在胃腸道黏膜,可能導致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在喉頭或支氣管部位,可能引發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若風團廣泛分布,還可能伴隨面色蒼白、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脈搏微弱以及血壓下降等過敏性休克的症狀。
蕁麻疹的高發病率和頻繁復發主要是由於其復雜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誘發蕁麻疹的因素眾多,包括食物、葯物、動植物、氣候冷熱、皮膚受壓、感染、精神緊張、體內疾病,甚至是吸入花粉、塵蟎或化學氣味等。這些因素都可能通過不同的途徑引發蕁麻疹,如導致組胺等炎性介質的釋放,進而引起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及液體滲出,形成風團。
蕁麻疹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變態反應。大多數情況下,它是I型變態反應,即免疫系統對某些物質過度反應,釋放組胺等炎性介質,導致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和液體滲出,從而形成風團。少數情況下,可能是II型或III型變態反應,炎性介質除了組胺外,還包括緩激肽、5-羥色胺和纖維蛋白溶酶等,這些物質也能引起蕁麻疹。
根據中醫理論,蕁麻疹的症狀符合風邪善行而數變的特性。其基本病機在於稟賦不耐,風邪侵襲肌膚,導致營衛失和。外風常與其他外邪合邪致病,如風寒、風熱、風濕之邪侵襲肌膚,導致營衛失和而形成風團;內風則多由食用腥膻、辛辣發物,導致腸胃蘊濕動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宣散,從而引發蕁麻疹。
⑸ 蕁麻疹中醫叫什麼 蕁麻疹治療方法有哪些
蕁麻疹中醫稱為「癮疹」,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以突然發作、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癢而不痛、時隱時現、消退後不留痕跡為特徵。本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病史長短不一易反復發作,一般病程在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本病病因復雜,現代醫學認為,與機體對某些物質過敏、產生變態反應有關。
中醫則認為是由於「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造成。由於人體正氣相對虛弱,且患者體質各異,或內有食滯、邪熱,復感風寒、風熱之邪;或平素體弱,陰血不足,皮疹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氣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腸寄生蟲、肝炎、腎炎、月經不調等)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膚腠理之間,邪正交爭而發病。
蕁麻疹治療方法有哪些
1、生芝麻180克。主治:蕁麻疹。用法:搗爛,裝於薄布袋中,頻擦患處。
2、鮮桃樹葉適量。主治:蕁麻疹。用法:反復摩擦患部,至愈為止。
3、地膚子100克。主治:蕁麻疹。用法:水煎2次,混合液縮濃至400毫升。每日1劑,2次分服,小兒酌減。同時,將葯渣用紗布包好,趁熱塗擦患部。3天為1個療程。
4、地膚子、何首烏各30克,益母草15克,荊芥、防風各10克。主治:蕁麻疹。用法:水煎,每日1劑,2次分服,每次加紅糖15克,熱服避風,取微汗。
5、浮萍、防風、蟬蛻20克,白鮮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主治:用於頑固性蕁麻疹。用法:加水泡15分鍾,煮沸20分鍾。每日1劑,2次分服。
6、徐長卿60克,白薇15克。主治:蕁麻疹。用法:水煎,洗患處。每日2-3次。
7、敗醬草30克。主治:蕁麻疹。用法:水煎洗患處,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