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蕁麻疹中醫叫什麼病
蕁麻疹在中醫中稱為「癮疹」。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風團和瘙癢。在中醫的文獻中,蕁麻疹被稱為「癮疹」,這一名稱表達了蕁麻疹反復發作、難以根治的特點。中醫對癮疹的認識,主要從病因、病理和治療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中醫對蕁麻疹的認識:
1. 病因:中醫認為癮疹的發作與風邪有關。風邪侵襲皮膚,導致皮膚出現紅疹、瘙癢等症狀。此外,與體質虛弱、衛外不固、感受風寒濕熱等也有關。
2. 病理:中醫理論認為,癮疹的出現是機體正氣不足的表現。風邪入侵,與體內濕邪相結合,阻塞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皮膚病變。
3. 治療:中醫治療癮疹多採用內外結合的方法。一方面通過調理體質,增強正氣,提高抵抗力;另一方面,採用祛風止癢、解表散寒等葯物,以消除症狀。
中醫對蕁麻疹的治療手段:
在中醫理論中,治療蕁麻疹不僅著眼於皮膚表面的問題,更注重調理整體的氣血平衡。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1. 葯物治療:使用中葯湯劑,如消風散等,以祛風止癢、清熱解毒。
2. 針灸治療: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調理氣血,緩解症狀。
3. 飲食調理:推薦患者避免食用發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綜上所述,中醫將蕁麻疹稱為「癮疹」,在治療時注重整體調理和內外兼治,旨在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Ⅱ 什麼是蕁麻疹
蕁麻疹,民間俗稱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癮疹」、「風痦痞」或「赤白游風」。這種病症的特點是皮膚上會出現紅或蒼白色的小風團,這些風團的大小不一,瘙癢感強烈,出現和消失沒有固定的模式,不留痕跡。如果反復發作超過六周,則被定義為慢性蕁麻疹。
風團是由於皮膚或黏膜的小血管發生反應性擴張和滲透性增加所引起的一種暫時性、局限性水腫反應。如果這種反應發生在眼瞼、口唇、陰部等疏鬆部位,患處會出現突然的水腫,邊緣模糊不清,伴有麻木和輕微的瘙癢;若發生在胃腸道黏膜,可能導致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在喉頭或支氣管部位,可能引發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若風團廣泛分布,還可能伴隨面色蒼白、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脈搏微弱以及血壓下降等過敏性休克的症狀。
蕁麻疹的高發病率和頻繁復發主要是由於其復雜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誘發蕁麻疹的因素眾多,包括食物、葯物、動植物、氣候冷熱、皮膚受壓、感染、精神緊張、體內疾病,甚至是吸入花粉、塵蟎或化學氣味等。這些因素都可能通過不同的途徑引發蕁麻疹,如導致組胺等炎性介質的釋放,進而引起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及液體滲出,形成風團。
蕁麻疹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變態反應。大多數情況下,它是I型變態反應,即免疫系統對某些物質過度反應,釋放組胺等炎性介質,導致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和液體滲出,從而形成風團。少數情況下,可能是II型或III型變態反應,炎性介質除了組胺外,還包括緩激肽、5-羥色胺和纖維蛋白溶酶等,這些物質也能引起蕁麻疹。
根據中醫理論,蕁麻疹的症狀符合風邪善行而數變的特性。其基本病機在於稟賦不耐,風邪侵襲肌膚,導致營衛失和。外風常與其他外邪合邪致病,如風寒、風熱、風濕之邪侵襲肌膚,導致營衛失和而形成風團;內風則多由食用腥膻、辛辣發物,導致腸胃蘊濕動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宣散,從而引發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