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症狀 » 皰疹忌火針
擴展閱讀
20歲濕疹 2025-04-16 12:04:19
吃什麼水果去濕疹 2025-04-16 11:57:42
濕疹寶寶喝什麼米粉 2025-04-16 11:56:58

皰疹忌火針

發布時間: 2025-04-16 07:23:50

❶ 火針加拔罐(火針贊刺法)治療急性帶狀皰疹技術

一、前言
1、疾病概況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本病多為急性發病,臨床表現為密集成群的水泡沿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好發部位為肋間神經分布區域,常伴劇烈的神經痛及局部淋巴結腫痛,易發生後遺神經痛,一般很少見到雙側發病,亦少有復發(復發率為0.2%)。本病根據病情表現可以分為:無疹性、頓挫性、大皰性、出血性、壞疽性、泛發性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既可繼發於其他疾病,如惡性腫瘤、器官移植、艾滋病、大手術之後,也可引起如面癱、三叉神經痛、內臟帶狀皰疹等疾病,甚可導致失明、耳聾、死亡等嚴重臨床事件。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PHN)是指帶狀皰疹臨床治癒後持續疼痛超過1個月以上者。臨床證實,老年人的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發生率高、持續時間長。
國內外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提示,帶狀皰疹的發病呈散發,年患病率為10~20%,其好發部位及所佔發病總數的比例大致為頭面部15%,頸項部12%,胸背部55%,腰腹部14%,骶尾部3%,全身性1%;帶狀皰疹發病可見於各年齡階段,患者的年齡與發病率、疼痛程度及潛伏期成正比,其中70%的患病者年齡超過50歲,60歲以上者占發病人群的比率超過30%,而年齡愈小發病率愈低。帶狀皰疹患者後遺神經痛的發生率約為20%。
帶狀皰疹的發病機理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人體後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沿神經纖維遷移並潛伏在脊神經或腦神經的感覺神經節的神經元中,由於人體內抗體不能消除潛伏在神經根節內的水痘病毒,故平時不出現臨床症狀。而在某些誘因作用下,潛伏的病毒再次活動繁殖,沿相應神經纖維傳播到皮膚引起復發感染,則產生帶狀皰疹。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具有親皮膚性和嗜神經性,因此神經痛是本病的特徵之一。病毒主要侵犯肋間神經和三叉神經,疼痛程度與皮膚表現無明顯關聯。臨床研究還證實,帶狀皰疹屬於自限性疾病,其自然病程約為2-3周,平均為16-17天。
中醫學對帶狀皰疹的觀察研究有千餘年歷史,對其病因病機已形成了明確和較為統一的認識,當前業界普遍採用的是《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ZY/T 001.8-94)中規定的「蛇串瘡」疾病與證候診斷標准,其證候分類包括肝經郁熱、脾虛濕蘊、氣滯血瘀等三種類型。
中西醫葯治療帶狀皰疹均將縮短病程、減輕痛苦及降低後遺神經痛發生率作為基本原則,西醫葯以抗病毒、免疫增強、止痛以及對症治療為主要手段,具體採用了如無環鳥苷、干擾素、白細胞介素―2、雙氯芬酸鈉等葯物治療;中醫葯依據辨證結果分別以疏肝清熱、健脾利濕、理氣活血為主要治療原則,採用中葯湯劑內服、外敷或針刺、艾灸、拔罐等非葯物治療,具有迅速緩解疼痛縮短病程、後遺神經痛發生率低等優點,其良好的臨床療效已通過現有大量臨床文獻報道得到證實。
2、療法介紹
火針加拔罐治療急性帶狀皰疹技術(火針贊刺法)是匯集了火針療法、刺血療法、火罐療法與贊刺針法等傳統針灸方法的優勢特色,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針對皮膚疾病急性帶狀皰疹的治療而提煉形成的一種綜合方法,本法以火針、火罐作為主要器械,結合了火針燒針法、火針刺法、贊刺針法與拔火罐法的操作手法。通過將火針針尖燒紅至發白,其高溫灼刺皮損局部,憑借火針針身粗大以及贊刺針法的多針淺刺,能夠造成皰疹皮損局部完全開放,再加上火罐強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與惡血盡數裹挾而出,受損局部得到新血充分濡養從而達到止痛和愈病之功。基礎性研究證實,本療法治療急性帶狀皰疹可以有效地殺滅皰疹局部病毒,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炎症和神經損害,從而緩解劇痛症狀,良好地發揮針灸抗炎、鎮痛的作用,同時通過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加速受損神經組織的修復,使疾病得以迅速康復。本課題組應用火針贊刺法治療急性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結果提示,以皰疹與疼痛完全消除作為痊癒標准,採用火針贊刺療法治療9天內的痊癒率高達90.9%;同時對照組口服伐昔洛韋治療第9天的痊癒率為38.9%,此結果與伐昔洛韋新葯臨床評價的療效結果一致(文獻中報道口服伐昔洛韋第9天的痊癒率為33.3%-38%),證明本療法用治急性帶狀皰疹具有較佳療效。
3、應用推廣前景
火針療法和拔罐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在各地均有廣泛應用,臨床醫師應用火針治療帶狀皰疹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只是在臨床操作方法以及採用器具的標准規范等方面有待統一和提高。通過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立項資助完成了火針加拔罐治療急性帶狀皰疹的臨床評價研究,結果顯示該法治療急性帶狀皰疹具有療效好(治癒率高)、起效快、療程短、後遺疼痛發生率低、安全性好,花費相對少,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高等特點,而同時研究整理形成了技術操作規范,解決了操作過程中的問題,因此本技術成果具有良好的應用與推廣前景。
二、疾病診斷標准
1、西醫標准
參照《現代皮膚病學》(楊國亮等主編.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293-297)和《診療常規》(謝立信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制訂。
典型病例根據單側性發疹,多數水皰簇集成群沿周圍神經分布而排列成帶狀及伴有神經痛等特點即可做出診斷。
本病有時需與單純皰疹鑒別,後者好發於皮膚與粘膜交界處,分布無一定規律,水皰較小易破,疼痛不著,多見於發熱(尤其高熱)病的過程中,常易復發。
偶然也有與接觸性皮炎混淆的,但後者有接觸史,皮疹與神經分布無關,自覺燒灼、劇癢,無神經痛。
在帶狀皰疹的前驅期及無疹型帶狀皰疹中,神經痛顯著者易誤診為肋間神經痛、胸膜炎及急性闌尾炎等急腹症,需加註意。
2、中醫標准
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行業標准《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ZY/T 001.8-94) 「蛇串瘡」是因肝脾內蘊濕熱,兼感邪毒所致。以成簇水皰沿身體一側呈帶狀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劇烈為特徵的皮膚病,相當於帶狀皰疹。
2.1蛇串瘡疾病診斷標准
1)皮損多為綠豆大小的水皰,簇集成群,皰壁較緊張,基底色紅,常單側分布,排列成帶狀。嚴重者,皮損可表現為出血性,或可見壞疽性損害。皮損發於頭面部者,病情往往較重。
2)皮疹出現前,常先有皮膚刺痛或灼熱感,可伴有周身輕度不適、發熱。
3)自覺疼痛明顯,可有難以忍受的劇痛或皮疹消退後遺疼痛。
2.2蛇串瘡證候分型診斷標准
1)肝經郁熱: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干,煩燥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黃。舌質紅,舌苔簿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2)脾虛濕蘊:顏色較淡,皰壁鬆弛,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質淡,舌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3)氣滯血瘀: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苔白,脈弦細。
三、適應症
帶狀皰疹急性期(病程小於等於7天)。
適宜年齡范圍為8歲至85歲。
適用於急性期各型帶狀皰疹。
四、禁忌症
本法治療帶狀皰疹的安全性較高,但在診治合並下列情況的患者時需要醫生謹慎處理,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案。
1、血友病患者及患有其他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
2、妊娠的婦女禁用;
3、合並心血管、腦血管、糖尿病、惡性腫瘤、肝、腎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忌用;
4、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者忌用;
5、瘢痕體質者忌用;
6、面部、會陰部帶狀皰疹忌用;
7、哺乳的婦女及嬰幼兒慎用;
8、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治療者慎用。
五、技術操作方法
1、器械准備
1.1、火針針具:點刺專用火針,以鎢鋼為原材料製成。規格:中號火針直徑為0.75mm,粗火針直徑為1.2mm。
1.2、火罐:1-5號通用玻璃火罐。
1.3、醫用脫脂棉球、止血鉗、95%酒精。
1.4、火柴或打火機
1.5、購置火針困難或在應急情況下,可以規格為0.30×25mm的標准針灸針代替火針,但限燒針10次。
2、詳細操作步驟
2.1、患者體位
根據帶狀皰疹皮損部位取坐位或卧位,以患者自感舒適、利於放鬆,便於醫生操作為宜。
2.2、選穴、治療次序及消毒
在皰疹起止的兩端及中間選定治療部位,先於最早出現皮疹的部位即發疹的始端――「蛇頭」施行治療,再於後發皰疹的中間部――「蛇腰」與尾端――「蛇尾」施行治療。如果患者皮損面積較大、局部皰疹數量較多,可分批治療。
以75%酒精行常規皮膚消毒,若皮損局部已發生皮膚破潰者則換用安而碘消毒,以減輕患者疼痛。
2.3、火針贊刺
針刺次數:
根據皰疹簇的大小確定所刺針數,以簇中皰疹數量的1/3至1/2為宜。
火針燒針:
左手持止血鉗夾持浸有95%酒精的醫用脫脂棉球並點燃,使火焰靠近患者皮損部位並距先前選定的針刺部位約10-15cm,注意防止火焰或燃燒的酒精滴下灼傷患者。右手以握筆式持針,將針尖、針體探入火焰的外焰燒紅或燒至發白。
火針贊刺:
燒針後以皰疹簇為單位呈「品」字形點刺。要求時間在一秒鍾以內,針尖仍發紅時果斷、迅速地刺入帶狀皰疹皮損部位,直入直出,不得歪斜、拖帶。水皰、丘疹或紅斑區採用中、粗火針點刺,進針深度以針尖刺破皰疹,達到其基底部為度。對於較大的膿皰或血皰即直徑0.5cm以上者,用粗火針點刺,刺後用消毒脫脂棉球擠凈皰液。
2.4、拔火罐及留罐
根據皰疹簇面積大小,選用適當型號的火罐於火針點刺後在受針局部吸拔,以火罐能罩住皰疹簇,使火針刺點被納入罐內為度,如果皰疹簇面積過大,可並用多個火罐。留罐時間5~10分鍾,以局部皮膚輕度瘀血為度,通常可拔出少量血液或滲出液。
若起罐後局部出現血皰,可再用火針點刺。
治療結束後,以消毒棉球擦凈局部皮膚表面污液,如皮膚表面破潰明顯者,可敷以無菌紗布並保持創面乾燥清潔。
3、治療時間及療程
患者就診的前三天每日行本法治療一次,之後隔日治療一次。
本療法無固定療程限定,需要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病人耐受情況決定治療次數,當皰疹結痂、疼痛消失即可終止治療。通過研究結果顯示,採用本法治療9天內的痊癒率高達90.9%,且無後遺神經痛發生。
4、關鍵技術環節
4.1、火針點刺
強調「紅」、「快」、「准」。
紅――燒針完全,保證針尖足夠溫度。
快――火針點刺操作進針、出針過程果斷迅速,避免拖泥帶水,減輕患者疼痛。
准――針刺時眼明、心靜、手穩,准確地多針點刺在皰疹上,進針深度以刺破皰疹達到其基底部為度。
4.2、拔罐
用閃火法拔罐,視皰疹簇面積大小選用口徑適當的火罐,以罐口能覆蓋皰疹簇,使針刺點被納入罐內為度。
為了提高療效,保證適宜的出血量,火針點刺後應迅速加用拔罐。
留罐時間可根據施術部位皮膚顏色的變化情況、患者的體質及耐受程度、病情嚴重程度等加以綜合判斷,適當調整。
5、注意事項
5.1、醫生注意事項
1)加強訓練以提高臨床操作技能,如醫生本人畏懼火針者,不要輕易施用火針療法。
2)火針針具因反復多次加熱燒灼,易發生老化即變形、變軟而影響臨床操作,要選用品牌火針並定期檢查火針質量,對品質降低的火針要及時更換。
3)火針針刺前要注意無菌消毒,消毒後避免局部再污染。
4)火針針刺及拔罐時注意防止火焰或燃燒的酒精滴下灼傷患者。
5)關節、大血管及重要臟腑與器官周圍慎用火針。
6)面部及其他肌肉菲薄部位宜選用細火針,減輕患者疼痛。
7)治療過程中醫生要細致觀察皮膚的顏色及患者的反應,出現滯針、疼痛劇烈、出血、暈針、感染等意外情況時,按照意外情況應對方案及時處理。
5.2、患者注意事項
1)血友病患者及患有其他出血傾向疾病者禁用火針。
2)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下,慎用火針。
3)過度飢餓、過度勞累、精神過度緊張以及極度畏懼火針者,暫不用火針。
4)火針針刺後局部有小紅腫及輕度搔癢屬正常情況,禁止搔抓以防感染。
5)火針治療後24小時內不可洗浴針刺局部,以防感染。
6、可能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
6.1、滯針
表現:火針針刺後出針時發現針體和局部組織粘連,火針無法拔出或出針不暢。
原因分析:
(1)火針加熱時溫度不夠,或火針離開火焰後進針速度太慢。以致針體變涼。
(2)病人心情緊張,致使局部肌肉痙攣,或針刺過深而出現滯針。
(3)針體過於老化,其鋒利度不夠。
(4)醫者的指力和腕力不夠,或初次使用者因操作要領掌握不熟練所致。
處理方法:
(1)火針加熱時務必要燒針到針體通紅發白。當火針針體離開火焰後要疾速刺入穴位,操作時可將火焰盡量靠近所刺部位,使醫者和病人的位置適於操作,並可以減緩火針冷卻。
(2)病人心情緊張時,要做好撫慰工作。操作手法要輕,掌握好針刺深淺度,切忌盲目操作,以致針刺過深,造成病人因緊張害怕、疼痛加重、肌肉痙攣而出現滯針。
(3)火針因反復加熱燒灼,極易老化,而要及時檢查更換。
(4)火針的操作要求技巧性較強,醫者須具備一定的指力和腕力操作時才會得心應手。故醫者對指力和腕力進行鍛煉是很有必要的,對於初次應用火針的醫者來說,應該熟練掌握火針操作的基本規則,切忌魯莽操作。
6.2、火針針刺未能達到預期深度
原因分析:
(1)火針燒針時沒有達到預定高溫,或針體雖然加熱到預定的高溫,但在離開火焰後,針體冷卻太快,以致進針時針體溫度過低。
(2)病人的心情緊張,致使局部肌肉痙攣或所選取的部位或穴位不恰當,如針刺時碰到骨骼、肌腱、韌帶等。
(3)針體老化,針尖變圓鈍,操作時阻力大。
(4)醫者指力不夠,姿勢不正確。或因初次操作,不敢著力深刺。
處理方法;
(1)注意燒針方法,待針體通紅發白時方可進針,並注意燒針時盡量接近針刺部位,針尖方向應指向所刺部位為宜。
(2)做好術前准備,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醫者畏火針者不要施針於人。
(3)在針刺骨骼、肌腱、韌帶部位的穴位時,要注意針刺方向,適當加力。
(4)要注意針刺姿勢。不要甩腕進針。進針時要針、指、腕、前臂一體,以肘為軸,屈伸前臂,引領腕、指、針行。
6.3、病人疼痛劇烈
表現:火針針刺不應有劇烈疼痛,一般針刺後局部輕微灼痛,很快消失。如針刺時痛甚,應尋找疼痛的原因。
原因分析:
(1)火針燒針溫度不夠。
(2)針具選擇不適當。
(3)操作不熟練,動作緩慢。
(4)出針後未及時處理。
處理方法:
(1)燒針(點刺火針)時必須通紅發白,再進針,如不紅則疼痛甚。注意燒針在火焰的外圍,先燒針體,再燒針尖。
(2)進針時要盡量快速,所以針火要盡量靠近患部,針尖指向進針部位。
(3)注意麵部、肌肉菲薄部,應選擇細火針。
(4)出針後要快速用干棉球,按壓針孔,以減輕疼痛。
6.4、針刺時針體彎曲或折針
原因分析:
(1)進針姿勢不正確,沒有使針、指、腕渾然一體。
(2)術者有畏針心理。
(3)針體老化或不夠挺直。
處理方法:
(1)糾正操作姿勢,注意針尖、針體力度與針刺 部位盡量垂直。
(2)畏火針者,不要施針於患者,否則心懼而手軟,往往不易進針或彎針。
(3)更換新針,盡量避免使用曾折彎的火針。
6.5出血
火針針刺時的出血是一種常見現象。
原因分析:
(1)火針具有開大針孔的作用,常常可被用作放血排邪的有效工具。這種情況下的出血屬正常情況,勿止,待血色轉鮮紅,其自止。有些病變,由於瘀血內阻,其中壓力高,用火針放血排邪時常會看到,針出而暗褐色血液隨之噴射而出的現象,不要緊張止血,也待其出盡為宜。如下肢靜脈曲張,有些皮膚病粗糙而厚的皮損處均可有此現象。
(2)用割烙火針,灼烙某些病變時,操作過快,會引起出血。
(3)點刺火針深刺時,有時會出現皮下或組織間腫脹、疼痛,甚則影響局部組織、神經功能,這是由於內出血,未能及時發現處理,而血瘀皮下或組織間而成。
處理方法:
(1)針刺時應盡量避開皮下血管。
(2)針刺後要注意觀察,如局部出現腫脹,應及時用棉球放針孔上,用指加壓按壓局部10餘分鍾,不要揉動,其後可用冷毛巾外敷。12小時後腫脹局部可用熱毛巾熱敷。腫脹已成,當時未散者一般需7天或2周以上方可消散,但不會遺留後遺證。
(3)也可局部用於棉球或紗布壓迫止血。
(4)如火針針刺後出血不止者,大都為血友病或凝血機制障礙者。應及時處理。注意上述患者禁用火針。
6.6、感染
火針療法本身是一種良性的局部輕度燒傷,針刺局部會出現小面積的紅腫,會有輕微的搔癢,也有些人會有一些全身的反應,如輕微的惡寒發熱等。這些都是由於燒傷局部無菌性炎證反應的結果,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個別情況下,局部被感染,而發生較嚴重的紅、腫、熱、痛,則是火針針刺的意外情況,應加以克服。
原因分析:
(1)針孔沒有保持清潔、乾燥,或針後1日內淋浴等。
(2)局部搔抓感染。
(3)針刺後,使用了污染的棉球按壓針孔。
(4)糖尿病病人接受火針,針前皮膚消毒不夠嚴格。
處理方法:
(l)局部感染,紅腫熱痛,可用艾條溫和灸,或用火針局部針刺。
(2)局部用四黃膏外敷。並可口服消炎葯物。
(3)糖尿病病人,皮膚抵抗力降低,一般不用火針治療,如用,則要局部嚴格消毒。
(4)火針針刺前必須嚴格消毒。針刺後局部輕度搔癢,有小紅腫,不要用手去搔抓。
(5)針刺後1天內不要淋浴,不要污染針孔。
6.7、暈針
火針操作動作快,疼痛並不劇烈,所以火針中發生暈針的並不多見,偶而也會出現暈針。
原因分析:
(1)患者懼怕火針,過分緊張,治療前尚未進食,或坐位接受針刺。
(2)進針緩慢,針燒不夠紅,疼痛劇烈。
(3)一次行火針穴位過多。
處理方法:
(1)發生針刺後暈針現象,首先扶患者卧位,頭低腳高,注意保暖。可給患者喝糖開水,大多十幾分鍾即可恢復。
(2)做好術前准備,消除患者畏懼心理後,再接受火針治療。針刺時可先在遠離視野部位針刺,使患者逐步適應。第1次針刺用1~2穴即可。
(3)動作要敏捷,注意操作要點,針刺後注意棉球按壓針孔。
(4)過度勞累、飢餓、膽怯的人暫不要接受針刺。
六、不良反應/事件
火針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報道中,關於不良反應/事件的記錄很少。課題組以「火針、安全性、不良反應、不良事件」等作為關鍵詞,在中國醫院數字圖書館(CHKD)1994-2007年資料庫中進行了綜合檢索,未見到報道火針療法不良事件的文獻。
同樣的,本研究亦未記錄到與火針贊刺療法治療帶狀皰疹的不良事件發生,治療前後的實驗室檢查結果亦未發現該療法會對肝腎功能造成不良影響,患者治療中均未發生嚴重的全身反應以及滯針、彎針折針、暈針等意外事件。研究證實,針刺前做好患者的撫慰工作,術中嚴格執行消毒及火針贊刺療法的各項操作規范,針刺後護理針口,並囑患者謹記各類應注意事項,一般不會發生不良/事件反應。
綜上所述,本法治療帶狀皰疹是相對安全的。

❷ 中醫治帶狀泡疹

【中醫治帶狀泡疹】

——

崔建軍副主任醫師

中醫綜合科內蒙古林業總醫院

帶狀皰疹,從中醫角度考慮,可以歸入纏腰火丹或者是蛇串瘡的范疇。中醫在治療上一般將其分為氣滯血瘀,痰濁阻滯,氣虛血瘀,濕熱蘊結等幾種情況。對於氣滯血瘀的在治療上主要是以行氣活血化瘀為主,可以選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和芍葯甘草湯來進行治療。對於痰濁阻滯的在治療上主要是以健脾化痰、通絡止痛為主,可以選用瓜蔞紅花甘草湯和桔梗甘草湯來進行治療。對於氣虛血瘀的在治療上主要是以益氣養血為主,可以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和芍葯甘草湯加減來進行治療。對於濕熱蘊結的在治療上主要是以清利肝膽濕熱為主,可以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來進行調理。

——

辨證論治】

1.肝膽濕熱

證候:皮疹色紅,皰壁緊脹,灼熱刺疼,伴口苦咽干,口渴,煩躁易怒,食慾不振,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

辨析:

(1)辨證:本病以皮疹色紅、皰壁緊脹、灼熱刺痛、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2)病機:肝膽濕熱,熏蒸肌膚而見水皰色紅;濕熱郁阻則灼熱刺痛;熱傷津液則口苦咽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黃;肝為剛臟,肝膽濕熱則煩躁易怒。帶狀皰疹中醫治療舌紅、苔黃、脈弦滑數為肝膽濕熱之象。

施治:治宜清肝火解熱毒,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常用葯物為龍膽草、梔子、黃芩、紫草、板藍根、川楝子等。

2.脾經濕盛

證候:丘皰疹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張,大便時溏,女性患者白帶多,舌淡胖,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或滑。帶狀皰疹古方中醫治療

辨析:

(1)辨證:本證以皰疹皮色淡、口不渴、不思飲食、食後腹脹、苔白厚或膩、脈沉緩或滑為辨證要點。

(2)病機:飲食不節,脾運失司,濕熱內生,濕阻氣機,蘊滯肌膚而見皮膚起丘皰疹。帶狀皰疹中醫治療因濕盛於熱則皮色較淡,皰壁鬆弛;濕邪阻滯中焦則口不渴,食少腹脹,便溏。帶狀皰疹中醫治療舌體胖大,苔白厚或膩,脈沉緩或滑為濕盛之象。

施治:治宜健脾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常用葯物為白術、茯苓、薏苡仁、滑石、黨參、澤瀉等。

3.氣滯血瘀

證候:水皰消退,局部疼痛不止,皮色暗紅,灰褐色或色素沉著,疼痛以夜晚或陰雨天加重,舌暗苔白,脈弦細。

辨析:

(1)辨證:本證以丘皰疹消退之後疼痛不止為辨證要點,老年人多見。

(2)病機:年老體弱,氣血不足,循行不暢;肝經濕熱,脾經濕盛,均可阻滯氣機;氣血循行不暢,凝滯肌膚,不通則痛。濕熱之邪雖退但氣血凝滯未解,所以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暗苔白、脈弦細為氣滯血瘀帶狀皰疹之象。

施治:治宜理氣活血,重鎮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常用葯物為桃仁、紅花、川芎、白芍、香附、延胡索等。

【經驗方】

蛇丹湯:大青葉、板藍根各60克,紫草10克,黃芩10克,金銀花30克,水煎服,每日1劑。痛劇者加乳香、沒葯各10克,癢甚者加白蘚皮、地膚子各10克。外用七厘散,開水溶化,塗患處,每日2~3次。

三紫湯:紫草、紫參、紫花地丁、車前子、茯苓皮、木通、玄參、大青葉、甘草。

帶疹湯:丹參、白芍、柴胡、板藍根、半枝蓮、秦艽、龍膽草、當歸、梔子、黃芩、玄胡、甘草。

紫蘭白赤湯:紫草、板藍根、白蘚皮、赤芍、丹皮、蟬衣、薄荷、苡仁、苦參。

【其他療法】

1.外治法

六神丸:每日3次,每次5~10粒,溫開水送服。一般服葯後當晚疼痛可減輕,次日患處皰疹顏色變暗,3~5日可愈。

七厘散:每日3次,每次1。2克,用溫開水或黃酒送服,一般服葯後1~2天疼痛減輕或消失,2~3天皰疹開始消退,4~6天水皰變干結痂而愈。

冰硼散:取冰硼散適量,用凡士林調成糊狀,外敷於患處,每日1次,一般2~3天可改善症狀。

生大黃、川黃柏、川黃連各30克,制乳香、制沒葯各5克。上葯共研為細末,加適量濃茶水,調成糊狀外敷患處。

七葉一枝花鮮塊莖搗爛塗患處,一般半小時後熱減痛止,1~2次皰疹可消退。

鮮馬齒莧12克洗凈,搗爛成糊狀敷患處,每日換葯2次。

大黃30克,黃柏30克,飛滑石21克,青黛60克,冰片5克,甘草10克。共研細末後混勻,加凡士林調膏備用,外敷患處。

大葉桉水煎製成10%溶液,用紗布浸葯液濕敷患處。

用柿子液塗搽於皮疹及周圍痛處,每日3次。治療64例,結果平均3。2~4。7天皮疹消退,平均3~4天神經痛消失。

2.針灸療法

針刺取穴合谷(雙側)、支溝、陽陵泉(均用患側),局部病灶採用圍針,以病損大小決定圍針多少,最多15根,最少4根,離皰疹0。5寸處呈15度角刺入,均用瀉法。

取穴內關、陽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圍卧針平刺,留針30分鍾,每日1次;若後遺症持續疼痛不止者,加支溝,或加耳針刺肝區,埋針3天。

3.艾灸療法

常用穴位:阿是穴(患處)。

操作方法:可選艾炷直接灸,於皮疹的兩端 及分叉處施行,灸量為患者有灼熱感、能耐受為 度,此法適用於成年人和皮疹宜放置艾炷的部 位。亦可選艾條熨熱灸,即視皮疹(損)大小,用 清艾條2、3支點燃後,在局部行迴旋灸,至皮損 部充血發紅,疼痛瘙癢消失為度,時間約20-30 分鍾。

此法適用於小孩或皮疹位置不宜放置艾 炷的部位。每天1次,神經痛及皮疹局部辣痛厲 害者,每天進行2次,少數患者亦可進行3次,10次為一療程,連續1個半療程。

原理:帶狀皰疹乃由火熱毒邪郁於皮膚,經 絡阻滯,氣血壅遏而發病。採用艾灸阿是穴治 療,以疏通局部血絡,以熱引熱,引邪發散,拔引 郁毒。此外,艾條作為一種溫熱刺激具有活血消 炎的作用。

4.刺血療法

刺血療法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通過放血祛除邪氣而達到和調氣血、平衡陰陽和恢復正氣目的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

【病因】多因肝膽風熱或濕熱內蘊,客於肌膚所致。

【症狀】起病突然,患部先出現帶索狀、刺痛、灼熱,水泡大小如綠豆或黃豆樣,累累如貫珠,聚集一處或數處,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但多局限身體一側,基底發紅,皰群之間皮膚正常。皰液初為透明,漸轉渾濁,間有出血。初起多伴有輕度發熱,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臨床所見,本病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干者色紅,多屬肝膽風熱;濕者色黃,多屬肝脾濕熱。

【療法】紅腫處及簇集水皰群的周圍皮膚。若伴發熱或皰疹重者配足三里、曲池、血海等穴。

方法:用圍刺放血法。圍繞紅腫處及簇集水皰群的周圍皮膚,用三棱針或毫針點刺,每隔1-2厘米點刺一下,見出血即可。也可用兩手輕輕擠壓點刺處見有出血,其目的使其惡血出盡,以消腫痛。若伴有發熱或皰疹重者,可在配穴上用毫針施針,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5分鍾。如見皰疹潰破,針後塗龍膽紫葯水,外敷消毒紗布,即可防止感染。隔日治療1次,至愈為度。

5.拔罐療法

火針加拔罐治療急性帶狀皰疹技術(火針贊刺法)是匯集了火針療法、刺血療法、火罐療法與贊刺針法等傳統針灸方法的優勢特色,本法以火針、火罐作為主要器械,結合了火針燒針法、火針刺法、贊刺針法與拔火罐法的操作手法。

古方中醫專業人士介紹:選用七星針一枚、三棱針一枚、玻璃火罐4~6個、消毒紗布若干。選穴為患處四周、耳部風溪穴(於耳輪結節前方指區和腕區之間)和相應部位敏感點。

操作:先針患處四周,後針耳穴。患處皮膚充分暴露,碘伏消毒後,術者左手拇食指綳緊患處四周皮膚,若局部小紅點(水皰)散在且少,可提捏局部皮膚,右手握七星針後端,食指壓在針柄上,使用手腕之力,快速叩刺患部四周皮膚,使皮膚隱隱出血。術後視叩刺面積大小選適當型號玻璃火罐,用閃火法以患處為中心吸附於叩刺部位,使罐內出血數毫升至十幾毫升不等。

起罐後用紗布將污血擦凈;再用按壓法找出耳部相應部位敏感點和風溪穴,消毒後左手固定耳部穴位,右手持三棱針點刺,擠出少許血液用干棉球拭去。逐日1次,耳部穴位左右輪換。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由肝經鬱火和脾經濕熱內蘊,復感火熱時邪,濕熱蘊蒸侵淫肌膚經絡而發。採用刺血拔罐加耳穴點刺治療該病確有良效,尤其是對於初期帶狀皰疹,七星針用強刺激手法刺後,即可見出血點,再用火罐吸出針孔內瘀血,具有活血化瘀,宣瀉濕熱火毒,以達「通則不痛」之功。

通過將火針針尖燒紅至發白,其高溫灼刺皮損局部,憑借火針針身粗大以及贊刺針法的多針淺刺,能夠造成皰疹皮損局部完全開放,再加上火罐強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與惡血盡數裹挾而出,受損局部得到新血充分濡養從而達到止痛和愈病之功。

6.飲食療法

取大青葉 15g.柴胡 15g.粳米 309.白糖適量。將大青葉,柴胡加水250ml.  煎至200ml,再把粳米、白糖加人煮成稀粥。每天一劑 連服5~6天。

【禁忌】

1、忌食辛辣溫熱食物

酒、煙、生薑、辣椒、羊肉、牛肉及煎炸食物等辛辣溫熱之品,食後易助火生熱。中醫認為,本病為濕熱火毒蘊結肌膚所生,故該病患者應忌食上述辛辣致熱食品。

2.慎食肥甘油膩之品

肥肉、飴糖、牛奶及甘甜等食物,多具滋膩、肥甘壅塞之性,易使本病之濕熱毒邪內蘊不達,病情纏綿不愈。

3.慎食酸澀收斂之品

酸澀收斂之品有豌豆、芡實、石榴、芋頭、菠菜等。中醫認為,本病多屬情志不暢,肝氣郁結,久郁化火,復感毒邪而致,故治療應以行氣活血祛瘀為主。而上述酸澀收斂之品,易使氣血不通,邪毒不去,疼痛加劇。

——

【白葯探秘】雲南白葯是如何治療帶狀皰疹的?

15-04-13  瀞舒凝蘭  + 關注獻花(1) 收藏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夏秋季的發病率較高,發病初期,常伴有低熱、乏力等症狀,皰疹初期,皮膚上會出現不規則或者橢圓形的紅斑,數小時後,發展成為水皰,隨著病情的發展,能合並為大水皰,嚴重者會發展成為血皰,如發生繼發性感染,則會出現膿皰。發病時疼痛較為劇烈。

雲南白葯具有消炎止痛、解毒消腫、化瘀生肌之功效,臨床上可用來治療帶狀皰疹,具體方法如下:

1、雲南白葯散劑直接外敷:

(1)治療方法:可先用生理鹽水和醫用酒精清洗患處,用無菌注射器從皰壁底部抽出泡液,再將雲南白葯均勻塗於患處,易摩擦部位用無菌紗布包紮,一天2次,八天為一療程;對照組用阿昔洛韋軟膏,其他處理方法同試驗組。

治療結果:白葯組和對照組各23例,其中白葯組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有效率為73.91%。

(2)宋慧鋒等採用了用生理鹽水將白葯調成糊狀外敷的方法來治療帶狀皰疹;楊珍採用食醋將白葯調成糊狀外敷的方法,甚至直接用冷水調和白葯,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2、中西醫結合療法:

(1)治療方法:白葯組每天靜脈滴注阿昔洛韋,然後用麻油調和雲南白葯,外敷患處,每日2~3次。對照組僅靜滴阿昔洛韋。七天為一個療程,治療後3、5、7天分別觀察皰疹、疼痛、結痂等情況。

治療結果:白葯組在止皰時間、止痛時間、結痂時間和痊癒時間上均少於對照組(P<0.01)。

林銳豐、何小萍採用此治療方法對30例患者進行治療,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2)此外,苗偉、張瑞梅用阿昔洛韋軟膏配合雲南白葯外用;劉月芬用雲南白葯外敷派和靜脈滴注病毒唑的治療方法治療帶狀皰疹,發現治療效果都很理想。

3、理療配合雲南白葯治療帶狀皰疹:

(1)治療方法:皮膚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在皰疹中心點穿刺,針數隨著患處皮損面積而定,再用大口徑的火罐在針刺處拔約8~12分鍾。罐後擦凈皮膚,用食醋將雲南白葯調成糊狀,兩次每天,對照組採用阿昔洛韋軟膏,一日4次。兩組均連續使用一周。

治療結果:白葯組在止痛時間、消腫時間、結痂時間、痊癒時間及病程上,均明顯好於對照組(P<0.01)。

(2)陳一衛等也採用此方法,取得了100%的治療效果;孟克採用先給予半導體激光照射,然後將用菜籽油調成糊狀的雲南白葯外敷,再用TDP治療器照射患部的方法對帶狀皰疹治療,治療效果良好。

4、雲南白葯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1)治療方法:口服雲南白葯膠囊,一次2粒,一天2次,配合按摩患處或用微波和TDP照射。

治療結果:止痛顯效最快1天,最慢6天,有效率100%。

(2)初金玉等人採用丹參注射液注射、阿昔洛韋片、維生素B1、B12、去痛片、糖皮質激素配合雲南白葯氣霧劑外用;宋啟霞等採用血府逐瘀湯配合雲南白葯外敷;楊敏等用電針針刺後雲南白葯外敷等方法治療後遺神經痛,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討論:

帶狀皰疹以局部皮膚紅腫、疼痛、皰疹等為主要特徵,中醫認為本病由於正氣虛弱,感染濕熱邪毒,邪毒滯留體內,客於經絡、熏灼肌膚所致,雲南白葯能抗炎、消腫、並能促進肉芽組織的增生,達到促進創面快速癒合的作用。在臨床上應用雲南白葯治療帶狀皰疹,許多患者外敷白葯後,當時即有清涼感,疼痛減輕。同時,從上文大量的文獻中也可看出,雲南白葯也可有效的促進帶狀皰疹的治癒,費用低、使用安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

臨床可以用六神丸用於帶狀皰疹的治療,但往往是外用的葯物。六神丸可以作為帶狀皰疹治療的一種輔助葯物,一般並不建議患者單純應用六神丸外塗來進行帶狀皰疹的治療。因為在臨床當中,有的患者帶狀皰疹本身分布的范圍比較大,而且已經出現明顯皰疹破潰的情況,這種情況並不適合應用六神丸來單獨的治療。患者如果想要治療帶狀皰疹,一定要前往正規醫院的皮膚科來進行就診。一般可以在應用抗病毒葯物的基礎之上,同時配合阿昔洛韋軟膏、噴昔洛韋軟膏、六神丸等來進行輔助治療,往往也會收到一個比較不錯的治療效果。

——

六神丸治療帶狀皰疹是不管用的。帶狀皰疹中醫稱為蛇串瘡,一般是肝膽郁熱證,肝膽郁熱而造成的帶狀皰疹,治療上的中醫治則是清瀉肝膽解毒治療。主要應用的中成葯為龍膽瀉肝丸或者龍膽瀉肝膠囊。除了應用中成葯治療帶狀皰疹以外,也可以口服西葯,例如伐昔洛韋或泛昔洛韋片抗病毒,口服營養神經的葯物,例如維生素B族和甲鈷胺片來改善神經受損的症狀。

——

阿昔洛韋和噴昔洛韋有什麼區別:

都是核苷類廣譜抗病毒葯。臨床都主要用於抗皰疹病毒。比較:兩者治療復發性單純皰疹噴昔洛韋軟膏較阿昔洛韋外用起效快、程療短。噴昔洛韋葯理作用:噴昔洛韋被病毒胸腺嘧啶脫氧核苷激酶磷酸化為噴昔洛韋單磷酸鹽,而後細胞激酶將噴昔洛韋單磷酸鹽轉化為活性噴昔洛韋三磷酸鹽,它與脫氧鳥嘌呤核苷三磷酸鹽競爭抑制皰疹病毒多聚酶,從而抑制病毒DNA合成,阻斷病毒復制,

——

阿昔洛韋軟膏+六神丸=治帶狀皰疹

——

龍膽瀉肝丸+代昔洛韋+VB+甲鈷胺片改善神經。

——

阿昔洛韋和噴昔洛韋有什麼區別

❸ 初春易發的帶狀皰疹—治療和預防(三)

通過以上分析,知道了該病的主要病因是: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西醫);內有毒火、濕熱(中醫)。同時患者正氣不足,免疫力下降。

所以治療原則是:一、盡快排出毒火或濕熱;二、補充正氣,把體內毒火濕熱托舉出來,不留後患。

所以調理時:

第一:清瀉火毒:

在患處,用火針點刺皰疹和皮損邊緣,然後在點刺的部位拔罐,把血毒拔出來。點刺放血的方法是清出體內毒火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多數患者,在用此方法治療後,疼痛明顯緩解。特別是患病初期皰疹數量還比較少時運用,效果更好,一般治療1到3次局部不適感完全消失。如果不方便去醫院,也可以用這種采血針點刺後拔罐。針頭短、細,痛感小,又安全,過程中注意清潔避免感染。主要目的是盡快排出毒素。如果只是用抗病毒的葯,就好像進屋打殺蟲劑一樣,雖然能殺滅大多數病毒,但有的病毒可能會「死裡逃生」,潛伏在體內,等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又會興風作浪。所以有的人患病吃葯好轉,過一段時間又復發。

   

清瀉火毒時有時配用清熱瀉火的葯,但要注意清火葯都是寒性葯物,要飯後服用,並且中病即止,量大了容易戕害體內陽氣,陽氣不足,把毒火冰伏於體內,會影響毒素排出。所以盡量選擇涼葯,如全瓜蔞、葛根、余甘子、松花伴侶片、竹葉黃酮壓片糖果(淡竹葉)等,每天服用量因人而已,松花伴侶片里葛根有升發特性,助毒外透;竹葉黃酮壓片糖果內含淡竹葉和決明子,清心火,利尿通便。有助於毒素從二便排出。

    第二:增加正氣

常用葯補中益氣丸、人參歸脾丸、松花粉、西洋參等。目的在於補足正氣,外托毒火。在較短時間里,把毒火濕熱肅清,最大可能得避免後遺神經痛。另外皰疹若有滲液,可用破壁松花粉外敷局部,收濕止癢。

    第三:個人防護:

飲食要清淡、忌酒、忌辣,少吃油膩。酸性食物也應慎用,酸性收斂,不利於邪毒的祛除。因為皮膚和大、小便是主要的排毒途徑,所以平日要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若輕瀉一兩次效果更好,目的是讓更多的毒素從下面排出,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有的人患有帶狀皰疹或其他皮膚病,卻只顧口服葯,局部外用葯,幾日未便不解決,甚至覺得大便通暢與否和病無關,是非常不正確的想法。

第四:未病先防

預防本病關鍵是調節飲食和情志。飲食有節,情志暢達,就不會產生火毒和濕熱,體內清潔,不會得病。當然孕婦要調節飲食和情志,以免熱毒侵襲胎兒,保護好孩子出生後體內沒有「遺毒」。

有人寄希望於帶狀皰疹疫苗,疫苗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一個人如果體內有火毒、胎毒,我倒希望疫苗不起作用,因為體內毒素不能發到體表,就會在體內不斷累積,將來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以前得瘡、癤、癰等皮膚病的人特別多,現在為什麼少了?衛生條件改善是一方面,還有現在主動或被動吃的葯太多了,都把毒素悶到體內了。就像前幾天頭條里那個患牛皮癬的老人輸液後,牛皮廯好了,卻傷了腎得了尿毒症。所以治療皮膚病的原則是肅清體內毒素,不要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治療方法,要不然會後患無窮。

最後要注意,如果皰疹發於眼、耳、鼻等部位及免疫力很低症狀嚴重的,一定要用綜合治療方案,達到盡快回復。若已有後遺神經痛,應補氣養血,活血化瘀,整體調理;局部仍可以用刺絡放血

拔罐的方法;也可以用皮膚針扣刺局部再艾條溫和灸。

❹ 治療帶狀皰疹的幾種偏方

您好, 在治療上,常規治療就是阿昔洛韋片、甲鈷胺、維生素B1和B12等葯物。而內中醫認為帶狀皰疹是由容寒濕邪氣侵蝕,肝經郁熱、脾虛濕蘊、氣滯血瘀所引起的,人體陰陽進一步失衡,就會促使後遺症神經痛的出現。對於帶狀皰疹後遺症的治療,應該從清熱解毒、疏濕散熱入手,以疏通筋絡,調和陰陽,驅邪扶正,使人體內部陰陽平衡為目的,從而達到徹底痊癒的療效。必要時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慢就會痊癒的。

❺ 患有帶狀皰疹的人,會有什麼表現

帶狀皰疹是臨床上常見的急性帶狀皰疹樣皮膚病,由水痘和帶狀皰疹病毒引起。臨床上有幾簇皰疹簇,呈帶狀排列,沿周圍神經分布,多為單側,一般不超過體表中線,多呈不規則帶狀分布,常見於胸、腹、背、面部,局部皮膚有灼熱感,有神經痛。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全身乏力、食慾不振、輕度發熱,很快發病部位感覺灼痛、跳躍。如果發生在胸部或腰部,常被誤診為心臟病或急腹症。

三、帶狀皰疹吃什麼食物

帶狀皰疹是一種皮膚的病毒感染,是由於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和自身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要加強營養,一般不必要忌口。吃一些蛋白質和維生素高的食物就可以了,比如牛奶、雞蛋和魚,可以促進疾病的改善。最好清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盡量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毛發製品,如酒精、牛、羊、狗肉、辣椒、洋蔥、生薑、大蒜等。以免加重病情。

❻ 中醫辨治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皰疹病毒組中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其特徵為神經痛和沿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的成簇皰疹。病程一般2-3周。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好發於春秋季節,一般愈後不再復發。但近年來各種特殊類型的帶狀皰疹有所增多,泛發性的帶狀皰疹或復發性的帶狀皰疹也可見到。其具一定的自愈性,但常在所有皮疹及水皰消退後遺留長達幾月到幾年的後遺神經痛,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帶狀皰疹屬於中醫學所說的「蛇串瘡」、「纏腰火丹」、「蛇丹」、「蜘蛛瘡」、「火帶瘡」等范疇。

1、辨治要點。

中醫學認為本病患者病因病機多因情志內傷,肝氣郁結,久而化火生毒,循肝膽經外發而成;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外溢肌膚,感受外邪,搏結化毒而發。若老人正氣不足,濕毒蘊蒸,壅阻肌膚,經絡失疏,致使氣滯血瘀,則常遺留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止。

2、基礎治療。

患者應忌食辛辣,魚腥發物;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心理調節應保持心情舒暢。保持局部乾燥、清潔,忌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葯物,以防皮損擴大,病情加重。預防與調理應重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患者平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勞逸結合,防止感冒。

3、中醫內治。

根據部位不同加用引經葯,頭面部多用銀花藤、白芷等,軀幹部多用柴胡,四肢多用桑枝引經。年紀較大的久病患者在本病中後期,尤其是皮損已退遺留後遺神經痛期,應加入扶正補虛之品,如黃芪、黨參等。早期肝膽濕熱俱盛時應慎用活血化瘀之品,否則易造成毒邪走散;疾病後期應適時、適當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減少遺神經痛的嚴重程度及其發生的機率。對於頑固性、嚴重性的後遺神經痛,我們應考慮加入蟲類葯物搜經絡風邪,以通絡止痛,如蜈蚣、全蠍等。必要時可根據辨證加入中葯針劑靜滴,如下:

苦碟子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清熱活血祛瘀。適用於濕毒火盛、肝脾濕熱型帶狀皰疹,伴有疼痛尤佳。

燈盞花素注射液:40mg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清熱活血祛瘀。適用於濕毒火盛、肝脾濕熱型帶狀皰疹,伴有疼痛尤佳。

丹參酮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化瘀,通脈通絡。適用於毒熱未盡,氣滯血瘀者。

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解毒抗炎,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早期使用可預防後遺神經痛。

黃芪注射液:10-2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氣行氣活血。適用於氣滯血瘀者。

參麥注射液:50-100ml加入0.9%的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氣養陰。適用於氣陰兩虛者。

4、中醫外治。

(1)二味拔毒散:雄黃、枯礬1:1研細。以濃綠茶水調成糊狀,塗於色紅有水皰的皮疹上,待水皰完全乾涸後停用。可解毒、殺蟲,收斂。適用於帶狀皰疹初期。但皮膚有破損的地方及陰囊、眼瞼等皮膚薄嫩處,不能外擦此葯。

(2)遺留神經痛者:皮膚完全恢復者可加用尋痛酒或青鵬軟膏外擦。

(3)若水皰不破,可用三棱針或消毒針頭挑破,或用火針點刺,使皰液流出減輕脹痛。

5、針灸療法。

(1)基礎針刺法:取穴為阿是穴,與患側皮損部位相對應的夾脊穴(病變相應神經節段及上下各一節段,雙側支溝穴,雙側後溪穴。操作方法如下:

圍針刺:患者取卧位,常規消毒後,在距皮損邊緣0.2cm處用1.5-2寸毫針進針,針尖朝向皮損區中心,呈15°角,沿皮下圍刺,針距約為1-2cm(每簇針數多少與皮損范圍大小成正比,皮損范圍直徑3cm以下,按周圍神經走向前後各一針,直徑3-5cm可6-8針,直徑5cm以上則10-16針為宜)。針刺入後留針30分鍾,每天1次。

電針:夾脊穴用1.5-2寸毫針,針刺得氣後,接韓氏穴位刺激儀,同一輸出的負、正兩個電極分別接到病變對應神經節段上下各一節段的兩處夾脊穴;支溝穴、後溪穴:用1-1.5寸毫針,針刺得氣後,接韓氏穴位刺激儀。同一輸出電極的負極接一側支溝穴,正極接同側後溪穴。電針刺激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30分鍾後出針,每天1次。10次為一個療程,共計一個療程。

(2)鋪棉灸療法:鋪棉灸:患者取卧位,將阿是穴充分暴露,用活力碘常規消毒,將脫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蟬翼(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約3×3M2大小棉片,根據皮損的面積決定施灸棉片的數量。鋪在阿是穴上,用火柴點燃棉花,棉花迅速燃盡,此時患者只有輕微燒灼感,每次施灸3遍。

(3)火針療法:取穴同基礎針刺法,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火針:患者取卧位,在已選阿是穴上用活力碘消毒,點燃酒精燈,左手持酒精燈,右手持中粗火針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針體,直至將針尖燒至紅白後,迅速准確地刺入皰疹中央約0.2-0.3cm,根據皰疹數量的多少,先刺早發的皰疹,每次選擇3-5個,每個皰疹針刺2次,術畢擠出皰液,按壓約30秒鍾,塗上一層萬花油。

(4)叩刺拔罐療法:患者取坐位或側卧位,充分暴露患處,局部常規消毒,再以消毒後的梅花針叩刺阿是穴(各簇水皰群間皮膚),以局部微滲血為度,然後選擇大小合適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刺絡部位及病損兩端。留罐5-10分鍾,出血3-5ml,取罐後用活力碘消毒患處,視皰疹面積大小,決定火罐的型號和數量。

(5)穴位注射療法:可予以胸腺五肽針或維生素B12針行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

(6)艾條灸療法:點燃艾條一端,在皮損部位及所處神經節段區域緩慢向左右上下迴旋移動,灸20-30分鍾,每日1次。

❼ 如何治療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治療首先要考慮抗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一般在皮疹出現72小時之內治療效果最好,具體如下:
1、可以口服阿昔洛韋或者伐昔洛韋,或者泛昔洛韋;
2、鎮靜止痛,對於急性期疼痛,一般用三環類的抗抑鬱葯,如阿米替林;對於亞急性或者慢性疼痛,可以用加巴噴丁,或者用普瑞巴林,也可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葯,如雙氯芬酸鈉等;對於糖皮質激素的應用,一般主張早期合理應用,即在抗病毒葯物足夠的情況下,應用糖皮質激素可以減輕炎症,緩解帶狀皰疹的相關神經痛;一般口服潑尼松,一般療程是7-10天;
3、外用葯物主要以乾燥、消炎為主,如果水皰沒有破潰,可以直接應用阿昔洛韋乳膏或者爐甘石等,如果水皰已經破潰,可以用硼酸溶液或者呋喃西林溶液進行濕敷,還有中醫中葯治療對於水皰的處理,可以用火針、針灸。此外,還可以用紫外線、高能紅光照射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