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丹麥女孩》丈夫愛穿女裝!夫妻到姐妹,異裝癖的愛與救贖
《丹麥女孩》由奧斯卡導演湯姆霍珀執導的傳記電影,入圍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片中妻子格爾達一角的扮演者艾麗西亞維坎德獲得第88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豆瓣評分8.3!男主角是埃迪雷德梅恩EddieRedmayne,曾在電影《萬物理論》中扮演霍金,他也被廣大網友稱為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叫小雀斑,是因為臉上布滿了細小的雀斑。其實,論長相埃迪雷德梅尼算不上標準的美男子。他的面容略顯蒼白、嘴唇偏厚,臉上布滿了細小的雀斑,但是在他出色演技和超凡氣質的襯托下,這些特點反而成全了他的獨特魅力。。
本片根據DavidEbershoff在200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後者的小說則是受伊恩娜維金娜的真實故事啟發而創作的。故事的原型伊恩娜是世界上有記錄以來最早接受性別重置手術者之一。
伊恩娜本是男性,他的妻子格蕾塔維金娜是一個畫家,恰好需要一個女模特,於是她讓自己的丈夫扮成女人當自己的模特,沒想到畫出的作品很受歡迎,哥本哈根到處都有伊恩娜的肖像,而這次機會也讓伊恩娜喚醒了自己的女性意識。1931年伊恩娜通過手術將自己改造成女性,成為世界上第一位變性人。
埃納韋格納是電影的主角,他是一位小有名氣的風景畫家,與妻子艾達結婚六年,彬彬有禮,深愛妻子,受到他人的好評。妻子艾達是一名人體畫家,與丈夫逐步上升的事業不同,她的畫作一直被否定。一次偶然的機會,妻子格爾達因為模特的臨時失約,說服丈夫艾納爾穿上女裝救場。也是這次機會,沉睡在主人公埃納內心的女性人格莉莉被喚醒,他開始厭惡自己作為男性的身體,也漸漸發現莉莉才是真正的自己,最後做了變性手術。
1.
埃納認同後的自我救贖
埃納本來是世人眼中完美的丈夫,有著成功的事業,紳士的風度,對妻子溫柔體貼,他的生活沿著制定好的軌跡向前,但是當他穿上裙子和絲襪,化上鮮艷的紅唇,他內心開始出現另一種聲音。他慢慢撫摸輕薄的絲襪,偷偷穿上妻子的裙子,為鏡中充滿女性氣息的自己著迷,那個叫做莉莉的女性人格開始左右他的思想。
一開始,埃納雖然眷戀身為女性的那個自己,但他仍然受到埃納身份的約束,他是一名男性,並且有著深愛自己的妻子,他常常陷入自我懷疑,混亂的性別認知讓他飽受痛苦。他一次次對著鏡子中女性打扮的自己發呆,用衣裙遮蓋住自己的男性特徵,他終於認識到,埃納只是上帝在他身上開的玩笑,莉莉才是他真實的模樣。
認清自己之後,他徹底掙脫束縛,以莉莉的身份生存。他身穿束身長裙,腳踩高跟鞋,肆意地走在巴黎的街頭,在各大舞會上展現他的嫵媚動人,甚至為了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女人,他開始做變性手術。很快,他就迎來了第一次手術,肉體上的傷害讓他痛不欲生,但是心靈上他卻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和輕松,他在痛苦中涅_,完成了自我的轉變,人生翻開了新的篇章。
第二場手術的風險遠高於第一場手術,而且埃納的身體還沒有恢復好,但是他迫切地想要完成這次性別的修正,這對他來說遠比生命更有價值。手術完成了,但卻出現排異反應,埃納躺在花園中,以莉莉的身份,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2.
艾達兩難下的愛與包容
莉莉的出現源於一次救場,但艾達卻因為莉莉,迎來了事業的高峰。她本是風頭正盛,多年的不得志終成為過去,人生迎來了新的曙光,但沒想發現丈夫卻變得面目全非。
面對丈夫告訴自己,他本該是一個女人,艾達的第一反應是否定,這何其荒謬。她否定莉莉的存在,並認定這一切都是丈夫的幻想。相伴多年的丈夫離自己而去,外界的輿論和壓力讓她喘不過氣,同時她還要分擔丈夫的痛苦,她也曾掙扎痛苦,也曾祈求丈夫回來,但事實註定不會有所改變。
當莉莉再次出現在艾達面前,用丈夫的面孔對她訴說自己的內心,她在思想上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但在心裡卻又想幫助自己深愛的丈夫,最終,她對丈夫的愛戰勝了一切。當丈夫被男性的身體和女性的內心所困擾,艾達義無反顧地支持他,鼓勵他成為女性,莉莉蛻變的背後,是艾達無聲的痛哭。身處兩難境地,艾達選擇釋然和成全,沒有指責和謾罵,她給予的是理解和幫助,在那雙深邃的眼眸中,含著的盡是淚水和深愛。
影片中的主角一直處在世人異樣的眼光和自我懷疑中,主角的認知沒有問題,他追尋真正的自我,不惜為此付出生命,但在醫生的眼中,他患有精神疾病,是需要被治療的存在。當人們出現懷疑和糾結,他們需要的不是強制性的治療,而是理解和寬容,世界上有太多人活得渾渾噩噩,鮮少有真正認清自己的,人生無法倒轉,縱使求真之路再慘痛,也要義無反顧地活一次。
莉莉易北的故事,關乎藝術,關乎創造,關乎實現想要的生活。
Ⅱ 小雀斑《丹麥女孩》
小雀斑《丹麥女孩》:
小雀斑《丹麥女孩》
片名:《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2015)
時長:119分鍾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 艾麗西亞·維坎德
莉莉,她出生時是個男孩,叫埃納·韋格納(Einar Wegener)。埃納與畫家棗旦格爾達·戈特利布(Gerda Gottlieb)結為夫妻,偶然一次格爾達的模特沒有來,於是格爾達邀請埃納穿女裝為自己做模特。
這一次體驗使埃納發現身體內莉莉的存在。
影片前期的宣傳還是很到位的,從題材方面,到小如卜雀斑女裝主演,確實具有吸引力。
埃納第一次穿上女裝時,表現出的神態與姿態,這個轉場有些生硬了。前面還和妻子親密,一切都無預兆,突然就變化了。不知道原書中是怎麼描述這一段的,或許書中會有更多描寫吧,使得轉變不那麼突兀。
我佩服格爾達的勇氣。面對丈夫的變化,她支持,並幫助她。莉莉最後說到How have I ever deserved such love. 不與否認,的確是這樣。格爾達做出的犧牲比埃納更多,她內心承受的掙扎和壓力,相信不比埃納要少。
「我穿什麼不重要,因為做夢的時候,都是莉莉的夢。」
格爾達喚醒了莉莉,也與莉莉一起前行,我更喜歡格爾達。丹麥女孩,不止是莉莉渣岩穗,她也是格爾達,美麗,剛柔並濟。
Ⅲ 回首《丹麥女孩》
最近看了《神奇動物在哪裡》後,主演埃迪 雷德梅尼又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因為一臉雀斑的緣故,所以人們戲稱他為小雀斑。搬家的緣故,網路一直有問題,所以腦海里一直留著小雀斑的女裝形象揮之不去,好不容易有了網路,趕緊找了小雀斑2015年的片子,《丹麥女孩》出來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世界上有記錄的最早的一例變性人,丹麥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畫家艾納 韋格納也是後來的莉莉 艾爾比,他的妻子格爾達也是一名畫家,他主要畫風景而他妻子主要畫的是人物,夫妻兩人一直感情很好,直到有一次格爾達的模特有事不能前來,而趕著創作的格爾達讓丈夫艾納穿上女裝,當作自己的繪畫模特,艾納從此體內的女性人格被召喚而出,莉莉 艾爾比從此誕生,他一直以莉莉的身份參加各種場合的聚會,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竟然難以穿上男裝,他找到醫生幫助他做當時還處於試驗階段的變性手術,最終手術失敗莉莉艾爾比離開人世。
看完電影,心裡一陣陣的不適隱隱傳來,電影中諸多場景有些挑戰男性觀眾的觀感和性別立場了,首先說一下,我並不是什麼大男子主義,也並非直男癌患者,但是當小雀斑脫光衣服站在鏡子前用大腿隱藏了男性器官並照著鏡子搔首弄姿的特寫還是令人不適。但是作為電影《丹麥女孩》確實是一部好的作品,畫面剪輯的恰到好處,色彩的運用上,沒有大紅大紫的出現,彷彿是應和年女主人公的油畫家的身份,而特意設計出的各種高級灰的搭配,使人第一眼看去柔和而舒適幀幀效果就像是古典油畫,還原了一戰前歐洲的美麗。強烈的對比出現在電影即將過去三分之一處,就是艾納化身莉莉,前往在聚會中一面之緣卻傾慕於他的「男朋友」的住處,白色的房子,色彩鮮明的黃色屋頂甚至讓人覺得刺眼,影片唯一的一次強烈的對比色正是第一次女裝約會的艾納心中的矛盾。艾納如白色的牆,是他作為一個人的基礎,但是卻是灰暗的,而莉莉作為鮮明的黃色屋頂,正在慢慢被喚醒。服裝方面更是復原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生活場景,寫實而毫不做作。該片更是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藝術指導、最近服裝設計以及最佳女配角等獎項。
人物刻畫方面,小雀斑的演技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萬物理論》中把霍金刻畫的入木三分,但是限於電影的時長,和劇本的傾向性,留給小雀斑的內心戲顯然不多,只能通過浮誇的肢體動作和面目上的濃妝艷抹來表現了。再看看妻子格爾達,反而更好的演繹了作為一個妻子發現丈夫的性別問題後應有的表現,可能是沒有那麼多的劇本篇幅的緣故吧,反而給了演員更多的發展空間。不管怎麼說,小雀斑和和艾麗西亞攜《萬物理論》和《機械姬》的餘威而來,演技方面自然是無需多疑了。
故事敘事上,個人覺得故事敘事估計就是本片的硬傷了。說到故事敘事,就得看看故事的來源了,電影《丹麥女孩》算是四手的故事了,這怎麼說呢?故事本身,也就是原型人物的實際算是一手資料,主人公莉莉的自傳《變成女人的男人》算是二手資料了,而大衛 艾貝爾舍夫又根據自傳創作了小說《丹麥女孩》算是三手資料,再到電影,只能是四手資料。所以各種的越來約美化的故事,越來越藝術化的加工,使得電影美麗動人,平淡中不失溫馨。做為藝術敘事片毫無爭議,但是既然說到了變性人的問題,只停留在藝術敘事,無疑是十分可惜的。
我查閱了一下關於莉莉的資料,顯然故事並不如電影中體現的那麼唯美,在如今,變性人依然是個敏感的問題,何況是一百多年前莉莉的時代。1882年12月28日,艾納在丹麥出生,艾納喜愛藝術,熱愛繪畫,更是考入丹麥皇家美術學院,他的妻子格爾達正是他在學校時的同學,1940年他們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二人的藝術成就在整個歐洲都得到了認可。既然電影是根據書改編的,那我找來了原著《丹麥女孩》,大衛艾爾貝舍夫描述到第一次穿女裝的艾納:「穿上女伶的芥黃淑女鞋、繫上吊帶襪、套上白色洋裝,望著自己柔滑如絲緞般的小腿,艾納不禁頭暈發熱,身體里住著的女孩莉莉被喚醒。」
電影基本忠於原著小雀斑的表現相當到位。艾納事實上卻是開始比較抵觸的,但是模特一做就是好幾年,於是艾納慢慢的習慣,並從心裡認可了莉莉,開始主動起來,扮作女人上街,參加大小活動等。
1912年夫婦兩人移居巴黎尋求畫作上的更大的發展,不久他發現自己住的竟然是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王爾德死去的房間,於是花了好長時間來翻看朗讀王爾德的作品,為其作品中的悲劇故事和性別混淆的禁忌愛情打動,深深的產生共鳴。
格爾塔的人物插畫尺度頗大,使她在巴黎快速的火了起來,人們發現她的多數作品中都有一個穿著別致的杏眼女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發現這個出現頻率頗高的女郎竟然是她的丈夫。從此艾納便消失了,莉莉艾爾比正式的出現在了公眾的視線里,從1920到1930年中莉莉在巴黎出席聚會、上街購物,甚至在家。
埃爾慢慢的消失了,艾爾甚至停止了他熱愛的繪畫,原因就是讓莉莉徹底擺脫艾爾的身份。1930年,莉莉找到了一名德國醫生,准備遠赴德國進行全球首例變性手術,因為沒有錢來支持莉莉的手術,他們回到哥本哈根,籌備畫展,准備賣畫來掙錢,可是世俗的眼光和當時的人們怎麼容得下他們?所有的努力收效甚微。體現了當時他們不與認可的還有丹麥國王親自廢除了莉莉和格爾達的婚姻關系,從這兩點看出他們當時被人們定為異類,被整個社會所排斥,生活因該十分的艱難。個人覺得如果在電影中添加了世俗的排斥,生活的艱辛,以及莉莉的毅然決然會不會更加的飽滿一點呢?
1931年莉莉遠赴柏林接受世界首例變性手術,全球震驚。在之後的兩年內,莉莉接受了多次手術,1930年,莉莉去德國做變性手術,這在當時尚處於實驗階段。莉莉·埃爾伯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兩年時間內,莉莉接受了四次系列手術。第一次手術在柏林完成,由性學家馬格努斯·赫希菲爾監督下切除睾丸。餘下的手術由德累斯頓市婦女診所的醫生科特·沃爾納克洛斯操刀。第二次手術是在她腹部植入卵巢,第三次手術去除陰莖和陰囊。第四次手術是移植一個子宮,構建一個陰道。莉莉與法國藝術經銷商克勞德·勒傑內相戀。她想嫁給他,給他生孩子。因此她對最後一次手術寄予厚望,是子宮移植手術。1931年6月,第四次手術,移植子宮、構建陰道,這樣的手術在當時是世界上首次嘗試。當時並沒有抗器官排斥的葯物,所以術後莉莉並沒有康復,於三個月後即1931年9月13日去世,死因是由於她的免疫系統產生了感染引起子宮排異反應,最終導致心臟驟停。
格爾達當時也嫁給了一位軍官,搬到摩洛哥生活,在得知莉莉去世那天和義大利軍官離了本就搖搖欲墜的婚。1938年格爾塔回到丹麥,39年辦了她人生中的最後一次畫展,但是她的畫早已失去了當年的風采。最終靠手繪卡片度日,於1940年7月離開人世。 影片如果加上慘淡收場的夫婦二人,那估計不止是煽情的效果了,影片的立場和影響將會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估計是導演對電影的定位不同吧。
影片總體上是成功的,只是有了現實的原型,就有了對比,現實遠比劇本精彩,這也是常事。唯美的油畫色彩畫面,小雀斑的淋漓盡致的表現,使得電影更具有美感,這是毋庸置疑的。也許是個人問題,我覺得既然是傳記類的電影,就應該交代的清楚一點,電影只是站在了主人公的立場上,彷彿出現在電影中的人,全部都支持她,只有在快結尾處的兩個混混調戲莉莉的戲份中看出來了一點世俗的不認可,但畢竟是混混,倒像是兩個導演刻意編排的跳出來破壞唯美形象的調皮孩子。電影那麼多獎項也不是白拿的,大多數還是完美的,總體算得上近年來的優質電影了,只是劇情略顯的可惜了。
Ⅳ 《丹麥女孩》:世界第一個變性人的故事,小雀斑女裝扮相明麗驚艷
"我不會被沼澤吞沒,因為沼澤在我心中。"
《丹麥女孩》,以"變性人"為主題的電影,講述伊納爾·維基納的故事,通過艾納尋找內心隱藏的"莉莉",勇敢追尋真實靈魂。
當"小雀斑"飾演"莉莉",觀眾難以想像這位英國男星的形象。
在《丹麥女孩》中,導演湯姆·霍伯以簡潔而有力的敘事風格,油畫般的色調搭配浪漫的水城風景,呈現了一部經典的劇情片。
《丹麥女孩》評價各異,有人認為充滿人性與感情,而湯姆·霍伯的拍攝手法尊重了回憶、小說作者和真正的"莉莉"。
電影開頭展現艾納孤獨的生活,他的畫作"艾瓦勒沼澤的四棵樹木"預示著生命中出現的機會。
艾納與格爾達的相愛,以及艾納願意為格爾達整理衣物,暗示著變性之路的開始。
格爾達的強勢保護了"莉莉"的內心,即使面對醫生的諷刺和艾納的拒絕,她始終支持並帶他尋找變性醫生。
電影中,"莉莉"的包容來自格爾達、好友漢斯和情人,體現了性別與愛的細節和價值觀。
《丹麥女孩》宣揚自由與靈魂的概念,即使面臨困難,靈魂最終找到歸屬與自由。
電影中格爾達放下對丈夫的執拗,將愛賦予"莉莉",滿足這對愛人的心願。
"吾將上下而求索",電影傳達理解與共情、對靈魂的探求和對自由的嚮往。
導演湯姆·霍伯放棄傳統暴力沖突的手法,用溫柔的敘事法,讓觀眾深刻理解"莉莉"。
Ⅳ 埃迪二胎得子,埃迪為何叫小雀斑
家世良好、學歷優秀、衣品完美,戲劇舞台上磨練出來的功力和出眾氣質讓他與眾不同,他主演過《德伯家的苔絲》、《我與夢露的一周》、《萬物理論》、《丹麥女孩》、《神奇動物在哪裡》等,並在那些「非典型角色」里大放異彩。他也算不上標準的美男子,臉上布滿了細小的雀斑,但是在他出色的演技襯托下,這反而成全了他的獨特魅力。所以被稱作小雀斑。
2007年,他和朱麗安·摩爾主演的倫理片《欲孽迷宮》於5月上映,影片改編自一樁亂倫弒母的真實事件,片中他飾演朱麗安·摩爾的兒子托尼。
2008年,他主演了改編自古典同名小說的迷你劇《德伯家的苔絲》,飾演男主角安奇爾。
2010年,他參與的舞台劇《紅色》在百老匯演出,憑借在劇中的表演獲得第64屆托尼獎最佳男配角。7月,歷史迷你劇《聖殿春秋》播出,他在劇中飾演主角之一的建築師傑克。
2011年11月,他和米歇爾·威廉姆斯主演的傳記改編電影《我與夢露的一周》上映,他在片中飾演一位來自貴族家庭的青年柯林·克拉克。同年,他還在科洛·莫瑞茲主演的喜劇電影《鄉下人》中飾演一個怪異的牛仔。
2014年,他主演的傳記片《萬物理論》在11月上映,影片改編自霍金首任妻子簡·王爾德的回憶錄,他在片中飾演青年時代的霍金。他的演繹獲得了霍金本人的認可,並獲得第72屆金球獎、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和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Ⅵ 小雀斑演的電影
小雀斑,即埃迪·雷德梅恩,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英國演員,他出演過多部知名電影。以下是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 《萬物理論》:在這部傳記電影中,小雀斑飾演了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他憑藉此片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電影講述了霍金的人生故事,包括他如何面對漸凍症的挑戰,並堅持科學研究。
- 《丹麥女孩》:在這部電影中,小雀斑飾演了畫家艾納·韋格納,該角色後來成為世界上最早有記錄的變性人之一,即充滿傳奇色彩的丹麥畫家莉莉·艾爾比。他的演技極富張力,成功地把「莉莉」這個角色演活了,影片也因此收獲了大量好評。
- 《神奇動物在哪裡》:這是J.K.羅琳魔法世界系列電影中的一部,小雀斑在其中飾演了主人公紐特·斯卡曼德,一位富有愛心的巫師和神奇動物的超級奶爸。這部電影在全球取得了超過8億美元的票房,展現了小雀斑的廣泛影響力。
此外,小雀斑還出演過《悲慘世界》、《我與夢露的一周》、《熱氣球飛行家》等多部影視作品,均展現了其出色的演技和多樣的角色塑造能力。如果你對小雀斑感興趣,不妨去觀看這些電影,相信你會被他的表演所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