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怎麼樣
聽說揚中心的中醫科有自創的葯膏,對腰椎病,經椎病很好,是嗎。
❷ 背部長了一片帶狀皰疹,吃什麼葯最好,能根治嗎
帶狀皰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通常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雖然治療帶狀皰疹的葯物選擇多樣,但常用的包括口服阿昔洛韋片或伐昔洛韋片,後者對病情較重者效果更為顯著。此外,腺苷鈷胺片也被推薦用於輔助治療。局部治療方面,噴昔洛韋軟膏可以有效緩解症狀。如果上述方法療效不佳,建議前往幾家知名的皮膚科醫院尋求進一步治療,如上海華山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天津長征醫院皮膚科、武漢市第一醫院、西安西京醫院皮膚科、空軍總醫院皮膚科以及中日友好醫院皮膚性病科和上海皮膚病醫院皮膚性病科。
值得注意的是,帶狀皰疹雖然可以通過葯物治療得到緩解,但很難實現完全根治。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減輕疼痛、加速皮疹癒合以及預防並發症的發生。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嚴格遵循醫生的建議,並定期復診,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增強免疫力也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
盡管帶狀皰疹在初期可能讓人感到不適,但通過合理用葯和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然而,由於個體差異,治療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對於帶狀皰疹患者來說,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並堅持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❸ 大腿外側在2012年6月左右長了些帶狀皰疹,在華山醫院治療好後,走路多點就感覺疼痛但不是很強烈,最
這種情況建議您掛中西醫結合的號吧。因為帶狀皰疹一般沿神經走向分布,對相關神經造成損害。且對於神經的損害一般屬於不可逆的。西醫主要是支持營養神經治療,比如注射維生素B1等,效果不顯,建議中醫治療。
❹ 帶狀皰疹痛怎麼辦
帶狀皰疹痛
急性帶狀皰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引起的一種以較劇烈疼痛為特徵的疾病,雖然可因年齡不同而發病率有所差異,但兒童罕見,國內外學者多數報道的病例均為中年以上的人群,尤其老年人和免疫力降低者好發病。但是,近年來我們也陸續在青年(20-25歲)人群中發現病例。本組疾病按照我國以往的劃分歸類於臨床皮膚病學范疇,由於臨床麻醉學領域不斷的發展和拓寬,許多麻醉學科的醫師已較多涉入臨床鎮痛治療,尤其是部分難治性皰疹疼痛往往由專科醫師轉入麻醉科疼痛門診或麻醉科所屬的疼痛診療科治療,並且能夠取得較好的緩痛效果。 桂林市人民醫院疼痛科侯明明
急性帶狀皰疹
AHZ的存在歷史已很久遠,不論中國的傳統醫學史或是西方醫學的資料均有記載,但是早期人們並不知道帶狀皰疹是怎麼一回事,而直到十九世紀後葉醫學界才弄清楚它是一種病毒性疾病;由於現代醫學的發展,現在我們已經知道VZV是一種具有親神經和親皮膚特性的病毒,其形態為長方形,大小約210-250毫微米,通過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或鼻粘膜侵入人體,通過逆行軸突運轉方式入侵神經系統,然後進入脊神經後根的神經節或腦神經的神經節細胞內長期潛伏存在,呈休眠狀態,平時不發生任何症狀,當機體內環境發生變化,特別是正常免疫防衛機制受損傷或受抑制時,便激活VZV,在受侵害的神經節內大量生長繁殖,使之發生急性炎症、出血、壞死而發病。
發病率和好發部位
AHZ的發病率根據種簇和人群或區域不同而略有差異,在我國這方面有關正式發表資較少,根據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對於24萬初診病人的統計,患急性帶狀皰疹的比例為0.5%,年齡最小為12天,最大85歲,男女之比為3:2,30歲組佔68%,60歲組佔6%,5歲組佔13.9%[2];而Loeser[3]所統計普通人群的發生率大約125/10萬/年,年齡之間差異較大,如1-9歲組為0.074%,10-19歲組為0.13%,20-29歲組為0.258%,30-39歲組為0.229%,40-49歲組為0.292%,50-59歲組為0.509%,60-69歲組為0.679%,70-79歲組為0.642%,80-89歲組為1.01%;另外根據AHZ的好發部位及比例分別為:頭面部佔15%,頸項部為12%,胸背部為55%,腰腹部為14%,骶尾部為3%,全身性佔1%。
疼痛性質和臨床過程
AHZ的病人約有90%以上的病人會有疼痛,而且與其他類型的疼痛相比較更具臨床特徵性的表現,即是程度劇烈。大多數病人為自發性刀割樣或閃電樣發作痛伴隨持續性燒灼痛,也可為僅有發作性痛;部分病人可表現為針刺樣痛或持續性燒灼痛,病人的日常生活明顯受影響,尤其夜間睡眠障礙,雖然病人疼痛程度可有差異但多數病人均苦不堪言。極個別病人僅有持續性酸痛而缺乏典型的神經痛。
臨床過程可簡單分為前驅期、皰疹期、恢復期和後遺症狀期,前驅期即是前述的全身和局部感覺異常症狀,此期不同的病人輕重和時間有所差異,一般1-6天;接下來就是皰疹期,局部皮膚可出現不規則紅斑或粟粒樣丘疹、小的皰疹,短期內即可變成表面發亮的水皰群,周圍有紅暈,沿著神經支配區分布,多見單側性發生,腹背面皰疹常常先後由近向遠分批發生,偶爾可同時發生,早期皰疹可獨立分布,後期有時可融合成大片皮損,處理不當發生混合感染則皮損更明顯,此期約2-3周。恢復期根據機體狀況而異,一般1-6周,如果機體抵抗力較強,皰疹群局限且范圍小,則短期內即可恢復,往往在皰疹成熟後即逐漸消退、結痂並脫落,同時主要症狀消失,僅遺留局部色素改變;反之或再加上發生混合繼發感染,恢復時間自然延長。後遺症狀期臨床上差異更大,多數病人經過及時、合理的治療,再經過10周左右的康復,疼痛和其他不適感覺逐漸消失,達到臨床治癒的目標,而部分病人則進入後遺痛期,
根據急性帶狀皰疹的特徵性疼痛和典型的皰疹分布的臨床特點,急性帶狀皰疹的診斷比較容易,但在前驅期和皰疹前期診斷有時困難,臨床上有時需要與單純皰疹區別,後者多發生皮膚和粘膜交接處,分布無明顯的規律,最主要的是疼痛不顯著。而如果是微皮損和無皰型帶狀皰疹則診斷較為困難。
臨床治療方法
1、葯物治療原則
抗病毒葯物:針對病因治療選用,如Ara-C、Ara-A、干擾素、AMP和口服中、西葯物能不同程度抑制病毒,促進病人的康復,及時、有效的足量用葯有時能降低後遺痛的發生率,如1982年的一項對比研究表明,使用AMP肌注治療使一組成人AHZ獲得較滿意的結果,抑制了病毒的繁殖,促進了皮損的癒合並且也緩解了疼痛,全組病人未發生後遺神經痛。
輔助葯物:輔助葯物的使用包括糖皮質激素類、免疫佐劑、維生素類及使用抗生素類,如地塞米松、強的松、聚肌胞、左旋米唑等。
2、光療
光能對人體產生許多有益的作用,所以能對一些疾病起到治療作用。目前人們所使用的光療就是成功應用的例子,臨床常用的有紅外線、紫外線和激光,它們對人體的共同作用均主要通過光化學作用和熱能的形式進行的,光療中使細胞吸收光能並在局部產熱,使患區血供增加,促進細胞的代謝。
3、硬膜外腔注葯
硬膜外腔是介於黃韌帶和硬脊膜之間的潛在間隙,充滿了結締組織、血管、神經根和脂肪。注入葯物後可直接作用於AHZ病人受累的組織和神經,臨床可取得及時、滿意的止痛效果,並能縮短病程,促進AHZ的康復。
4、椎旁註葯和交感神經阻滯
通過在脊柱旁椎孔部位的神經根周圍注入治療葯物或者使用相應的交感神經節段阻滯也能用於AHZ的臨床治療,效果也同樣滿意,只要部位準確,能夠取得和硬膜外腔注葯同樣的效果,但臨床技術操作要求也較高,務必小心,嚴防並發症。
5、VZV血清抗體和疫苗
目前在國外已經生產了無活性水痘疫苗,據說很受歡迎,這種前景是令人鼓舞,可能會大幅度降低AHZ的發生率,但近期內是不可能普遍應用於臨床的。另外AHZ康復期病人的血清抗體可有效抑制VZV的增殖,緩解病情並促進病人的康復。
AHZ後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
目前將AHZ臨床治癒後持續疼痛超過3個月者定義為後遺神經痛(PHN),PHN是困擾中、老年人群的頑痛症之一,其持續時間短則1-2年,長者甚至超過10年,如無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一般病史均長達3-5年。病人長期遭受疼痛的折磨而苦不堪言,不僅情緒低落,生活質量低下,而且工作和社交能力降低甚至喪失,由於我國的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預計AHZ和PHN的發病率會持續增高,如何有效的控制這類疼痛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病程和病理改變
PHN的病程一般約2-5年,但在臨床上我們經常見到病史5年的病例,偶爾見到10年的病例,有關PHN的病理改變目前尚未完全明了,PHN的疼痛雖然與AHZ相關,但究竟單純是AHZ時間上的延續或是性質不同的另一類疼痛仍有不同看法,多數學者傾向認為它們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疼痛,有資料表明PHN病人受感染的一側背角萎縮及感覺神經節發生病變,AHZ病人則無這類變化[]。Rowbotham(1999)[5]及其同事認為患PHN病人的神經系統受到VZV廣泛而嚴重的損害,不僅有後根神經節的脫水、Wallerian退變、明顯的囊性變和神經節細胞數量顯著降低和外周神經,尤其是有髓鞘的粗神經纖維軸突減少及膠原化,後根神經節內也可以發現慢性炎性細胞浸潤現象。此外,他們認為PHN的疼痛還涉及中樞性機制。根據我們所觀察的一組臨床病例的療效分析結果提示,涉及產生疼痛的部位可能以椎間孔和椎旁間隙區域為主[6]。此外,與急性帶狀皰疹不同的是,患PHN的病人涉及心理因素明顯增加,由於長期劇烈的疼痛折磨,病人的心理負擔沉重,情緒抑鬱,對生活失去信心,多數有自殺傾向,應予以特別重視。
發病率
總的來說,PHN的發病率與年齡成正比,Morages曾經統計過一組病例,10-19歲的發生率為4%,20-29歲為2%,30-39歲為15%,40-49歲為33%,50-59歲為49%,60-69歲為65%,70-79歲為74%;而疼痛時間持續1年的可能性在10-49歲組為4-10%,50-79歲組為18-48%,個別病人可長達10年或更久[3]。
PHN的臨床分型
Rowbotham(1999)[5]提出臨床上PHN的疼痛可分為3種亞型,即激惹觸痛型、痹痛型和中樞整合痛型,我們在臨床上所遇到的病人以痹痛型為主,部分病人表現為痹痛型和中樞整合痛型兩種混合臨床型,不同的亞型劃分在臨床上具有顯著的意義,所採用的治療方法應有所區別,但有關病例和臨床治療的公開報道資料目前還不多見。
現代治療
1、葯物治療原則
PHN對葯物的反應性在臨床上與AHZ有所不同,所以許多常用的止痛葯物效果不佳,常用的麻醉性止痛葯、抗抑鬱葯、抗驚厥葯、激素類和部分NSAID葯物對部分病人有緩痛效果。
(1) 麻醉性鎮痛葯
麻醉性鎮痛葯用於PHN病人的鎮痛治療效果不如在其他領域疼痛的療效,目前國外仍有使用麻醉性鎮痛葯的臨床嘗試,但由於PHN的確切機制仍不明,所以臨床上還需進一步的研究觀察才能得出結論。
(2) 抗抑鬱葯
抗抑鬱葯用於PHN病人的輔助鎮痛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臨床常用的有阿米替林(25-100 mg /日)、多慮平(25-150 mg /日)、賽樂特(25-75 mg /日)等,可作為常規使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從小劑量開始並逐步增加劑量,防止發生顯著的副作用。
(3) 抗癲癇葯
抗癲癇葯單獨使用效果不明顯,合用抗抑鬱葯可提高療效,臨床上常用的有卡馬西平(200-300 mg /日)和苯妥英鈉(200-300mg/日),使用過程中應注意肝腎功能。
(4) NSAIDs
NSAIDs用於早期PHN病人的輔助治療有時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外周神經根遺留炎症反應為主時,可配合其他葯物共同使用,臨床常用雙氯芬酸鈉類、氯唑沙宗類等,臨床使用應注意胃腸道副作用。
(5) 局部用葯
對於局部皮膚激惹症狀明顯的病人,即激惹觸痛型PHN,國外報道使用利多卡因、阿司匹林、辣椒素和其他NSAIDs類乳劑或膏劑均能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
(6) 免疫調節劑
雖然目前我們還不知有關免疫因素對於PHN發生和預後的確切聯系,但目前公認急性帶狀皰疹的發生與機體的免疫力降低有密切關系,所以免疫調節治療應該是方向之一,早期臨床常用聚肌胞、核苷酸等。
由於PHN病人大多數疼痛非常劇烈,臨床上對葯物治療反應的個體差異性較大,應根據病史的長短、疼痛的性質和既往的用葯史綜合分析後選擇合理的葯物配伍方可達到緩痛的目的,但無論使用何種葯物都應以及時、有效緩解疼痛為原則。
2、綜合治療
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有關PHN的綜合治療包括針灸、理療、外用搽劑或油膏配合電生理及葯物治療可使部分病人疼痛緩解或暫時減輕,從臨床看來要較長時間的連續方能達到理想的療效。
3、區域神經阻滯及交感神經阻滯和評價
根據我們目前的臨床初步體會看,區域神經或神經根注葯是目前緩解PHN病人劇烈疼痛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對於病程6個月效果較滿意。區域神經阻滯用於PHN的治療方法包括局部浸潤注葯、神經干阻滯、椎旁神經根及交感神經節和局部靜脈內注葯等,總體上來說一些區域性止痛治療用於痹痛型PHN病人有較好的療效,但在治療上務必做到診斷明確,定位準確及技術操作到位方能保證效果。
4、椎管內注葯
椎管內注葯為硬膜外腔注葯,用於PHN的治療其效果不確切,臨床許多病人僅能暫時緩解(可能與PHN的病理改變有關,此時期脊髓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過程基本消退);臨床過程中部分病人可能對硬膜外腔注葯治療起反應,而大多數病人常常難以達到長期止痛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其他的並發症,必須引起臨床的重視。在我們所觀察的一組痹痛型臨床病例中的初步結果表明,使用硬膜外腔注葯作為對照資料,其效果遠不如外周神經根注葯組理想。
5、電生理治療
電生理治療用於PHN止痛在國外較為普遍,如經皮膚(TENS)、經脊髓(DCS)、經下丘腦(DBS)電刺激止痛等均為常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基於我國針刺止痛的傳統方法;近20年來我國起步也較快,已有不少的儀器投入臨床使用,尤其象以HANS為代表的儀器在不遠的將來肯定會在PHN的治療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由於PHN屬於一類特殊的疼痛,在運用電生理治療過程中應當做到有序和持久,充分發揮機體內部的調節機制,重點啟動內源性的鎮痛系統方能達到臨床上的治療效果。
6、特殊葯物的使用
在PHN的治療中有時使用常規的葯物不能有效的控制疼痛,需要使用特殊的葯物如乙醇、酚類等以達到化學切斷神經的目的而長遠期止痛。但我們必須提醒大家,這類葯物有很強的腐蝕性和刺激性,臨床使用過程中要具備足夠的技術水平,掌握不當不僅造成組織毀損反而致痛,臨床上同樣也有不少的這類病例,只是公開報道資料較少,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臨床上不應該以此類葯物作為治療首選。
7、冷凍止痛
有關冷凍止痛方面的研究早在本世紀30年代就已開始,由於沒有切斷外周神經的解剖學連續性,所以應該說,冷凍鎮痛只是」暫時」中斷或減弱有關疼痛信息的傳導,並依靠外周神經自身的再生能力最終又可以恢復其固有的傳達信息功能,這些特點正是冷凍既能鎮痛,而又不影響外周神經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的物質基礎。近10餘年在國內有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解放軍骨科醫學中心在邵振海教授的領導下,在-20~-180度范圍內以不同的溫度梯度系統、全面的研究對外周神經的影響,並創立了經皮穿刺冷凍脊神經後支治療腰背痛的方法,為臨床疼痛診療工作又提供了一項重要的方法。目前還未有許多關於冷凍用於PHN治療的資料,但是可以預計只要准確掌握方法,冷凍鎮痛會在PHN治療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
8、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在疼痛診療中佔有相當的地位,在PHN的治療過程中尤其十分重要,眾所周知疼痛伴有顯著的情緒變化,所謂的心理治療,從廣義上來說,包括病人所處的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周圍人的語言作用,特殊布置和醫師所實施的專門心理治療技術等。狹義的心理治療則指專科醫師對病人所實施的心理治療技術和措施。從臨床看, PHN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焦慮、緊張、抑鬱、異常人格特性甚至自殺傾向,如果單用葯物治療或神經阻滯,對這類疼痛無明顯的效果,必須輔以相應有效的心理治療。
9、患後遺症狀的處理
患區後遺症狀是指PHN病人由於受累神經已經受到病毒的嚴重損害,在支配區除了疼痛之外的症狀,如感覺異常、蟻行感、癢、緊束感、麻木感或不定時抽動及其他不適的感覺等,部分病人有時主述比疼痛還要難以忍受,臨床病程往往與疼痛症狀並存,絕大部分病人長於疼痛期,臨床上處理起來比較麻煩,仍是值得我們繼續探討的重要和疑難課題,交感神經阻滯有時可緩解症狀, 部分症狀可終身存在,要徹底解決問題有賴於神經修復過程,可能使用」神經生長因子」等有助於改善臨床症狀。
微皮損型及無皰型帶狀皰疹
在極少數AHZ臨床過程中,病人僅出現劇烈疼痛而無典型的皰疹出現,可稱之為無皰型帶狀皰疹(zoster sine herpete,ZSH),另有部分病人僅在受累區出現微小皰疹,我們稱之為微皮損或微皰型(Mini-herpes zoster,MHZ),ZSH及MHZ是臨床特殊而少見的兩種類型,由於症狀隱現不典型或者根本沒有皰疹可見,臨床不注意時診斷頗為困難,醫、患均受困擾。因此疼痛專著中早期甚至懷疑ZSH是否存在,目前人們已經注意到此類病人的存在。
典型病例
1. 張×,女性,60歲,退休幹部,主訴左小腿持續痛10天,多種治療無緩解。疼痛呈持續性,伴陣發性撕裂樣痛,夜間常難以入睡或痛醒。體檢脊柱、腰骶區無異常體征,左坐骨神經點輕壓痛,相應支配區域皮膚呈現激惹征,尤其痛覺異常敏感。左小腿未查出局部壓痛點,X片及相關檢查均無明顯異常,左下肢活動及行走輕度受限。先後去幾家醫院接受中葯、針灸、外敷和服止痛葯物均不能明顯緩解疼痛。,查血清IgG 17.5,A 1.99,M 0.59,初步診斷為左下肢ZSH(坐骨神經受累),經抗病毒治療,補充維生素類及坐骨神經阻滯治療一次後即控制疼痛,第二次治療後疼痛於10天左右完全消失,左下肢乏力感無明顯緩解,隨訪半年未以發生後遺痛,但仍有輕度的左下肢乏力感。
2.周xx,男性,72歲,左眼及前額、頭頂持續痛伴閃電樣發作痛一周,服止痛葯無效。查左眼結膜輕度充血,主訴左側視力下降,查視力0.2,同側額頂區皮膚高度激惹征,後經仔細檢查在頭頂近發際區發現一簇小皰,共5隻,面積約0.2cm2查IgG 19.8,A 1.25,M 1.32,診斷為MHZ(眶上神經受累),經眶上神經孔注葯治療三次後疼痛消失,未遺留神經痛。
診斷
目前無皰型帶狀皰疹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症狀和體征及實驗室技術進行診斷。
1、根據臨床疼痛的性質和特徵,尤其是節段性區域痛的特點和感覺的異常改變而無定位痛,程度較劇烈;
2、血清抗體測定:血清IgM、A抗體可確定原發性感染,而當VZV再活化時可出現IgG、A抗體。(由於VZV只有一個血清型,再活化時血清中常常IgG、A升高[8]),本組病例中血清IgG升高,而IgA則基本正常。
3、VZV培養分離和DNA分析:經實驗室培養或運用多聚酶鏈反應(PCR)技術。
治療
本組病人一經診斷確立,即採用以神經根注葯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法,如抗病毒葯物、補充維生素和神經干或神經根注射治療後均在一周左右迅速緩解或控制疼痛,本組12例病人均未留有後遺神經痛,但功能障礙一般則恢復較緩慢,隨訪6個月仍未完全恢復。根據我們臨床統計結果,在急性帶狀皰疹中MHZ和ZSH大約佔3.48%,其中MHZ約2%,ZSH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