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女性11型皰疹有什麼症狀
皰疹的症狀有什麼:
女性好發在外陰、宮頸、肛周及臀部,出現多數粟粒大丘疹、水皰,可彼此融合成片。2~4天後破潰成為糜爛或潰瘍,自覺灼癢、疼痛。損害侵及尿道上皮時患者出現尿痛、排尿困難、尿道口有黏液性分泌物。侵及宮頸上皮時,宮頸糜爛、潰瘍、白帶增多。
同時還有全身不適、低熱,頭痛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後期病毒可侵犯尿道、膀胱,出現尿頻、尿痛,甚至尿瀦留。此病還可並發腰骶部神經炎和脊髓炎等。病毒還可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導致流產、胎兒畸形和發育遲緩。
⑵ 眼部帶狀皰疹的後期如何治療
眼部帶狀皰疹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發病高峰集中在9月至11月期間。臨床上,這種病症常常伴隨著同側三叉神經第一支的受累,患者可能會出現眼瞳紅腫、結膜充血、水皰及痂皮等症狀。這些症狀不僅影響患者的視力,還會造成極大的不適。在疾病的後期治療中,治療的重點應轉向恢復受損神經的功能。
在後期治療階段,採用中葯五味清疹合劑和一些營養神經的葯物是較為有效的選擇。例如,維生素B1和B12等葯物能夠幫助神經恢復,提高治療效果。五味清疹合劑作為一種傳統中葯,其主要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炎和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能夠有效緩解症狀,促進受損神經的修復。
在使用這些葯物時,應遵循醫生的指導,合理安排用葯劑量和時間,以確保治療效果。同時,患者還應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護理,避免過度用眼,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加強身體鍛煉,增強免疫力。通過綜合治療和護理,大多數患者可以有效恢復受損神經的功能,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眼部帶狀皰疹的後期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患者有耐心和信心。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應定期復診,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確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非常重要的。積極的心態有助於提高身體的抵抗力,促進病情的恢復。患者應避免焦慮和緊張,保持樂觀的心態,這對於疾病的康復有著積極的影響。
⑶ 帶狀皰疹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帶狀皰疹是一種病毒性感染,俗稱腰纏火丹、串瘡、蜘蛛瘡等。
### 帶狀皰疹的病因
現代醫學描述:
1. 帶狀皰疹是一種病毒性感染。
2. 引起帶狀皰疹的病毒與水痘病毒大小相同,且抗原性亦無異,因此本病也被認為是許多年前初次感染的水痘病毒潛伏在感覺神經節的再度活動所致。
3. 大多數情況下,患者得過一次後不會再復發,但體力極度衰弱者可能會再次感染。
傳統醫學描述:
1.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調,導致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郁而化熱、濕熱搏結,兼感毒邪而發。
2. 從針灸角度看,帶狀皰疹常由心經火旺、脾肺濕熱與肝膽火旺所引發。
### 帶狀皰疹的症狀
現代醫學描述:
1. 突發集簇性水泡,沿一側周圍神經節分布區出現,排列成帶狀。
2. 伴有強烈疼痛,多數患者疼痛持續,即便皮疹痊癒後疼痛仍不消失。
3. 發病前常有沿神經干周圍的疼痛,持續約三日,並可能伴隨所屬淋巴結腫脹疼痛。
4. 皮疹為連續性帶狀或斑狀,沿神經分布在一至數個節段,初期為紅斑,迅速形成水皰,最終可能發展為血皰或膿皰,並覆蓋有壞死性痂皮。
5. 常侵犯腰脅部、胸部、頸部、臉部及大腿內側面,一般不超過正中線。
6. 胸部及腹部帶狀皰疹的分布明顯終止在中線,不會蔓延至對側。
7. 三叉神經、頸部或腰骶部的帶狀皰疹可能造成診斷上的困擾。
8. 三叉神經的眼分支也可能受累,導致頭痛。鼻睫分枝受侵時,鼻背兩側可能出現水皰。
9. 眼部變化包括結膜炎、結膜角膜炎乃至虹膜睫狀體炎合並綠內障,表現為羞明及眼剌痛感。
10. 患者若患有白血病、淋巴瘤等導致抵抗力降低的疾病,皮疹可能呈散在性水皰。
11. 皮膚病變通常在發病後十天趨向痊癒,嚴重的壞死性帶狀皰疹可能延遲至4-6周。
12. 本病在十五歲以下兒童中極為少見,大半數患者年齡超過45歲。
傳統醫學描述:
1. 《醫宗金鑒》的「纏腰火丹」記載此症俗名蛇串瘡、飛蛇,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干者色紅赤,形如雲片;濕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
2. 《外科啟玄》中的蜘蛛瘡記載此瘡生於皮膚間,淡紅且痛,五七個成堆。
### 帶狀皰疹的治療
現代醫學治療:
1. 臉部、年老者和免疫不全者需特殊治療。可使用Acyclovir 800mg,每天五次,連續五天以抑制病毒繁殖。之後可使用Prednisolone 60 mg/天抑制神經發炎。但Prednisalone不適用於免疫不全者。
2. 一般患者應注意勿發生細菌感染及減輕疼痛,局部可外用含抗生素的葯膏。冷敷、減少衣服摩擦、服用止痛葯和外用Capsaicine軟膏等也是常用方法。內服皮質類脂醇可防止年老者治療後神經痛。沿神經節以Ethylchloride噴霧冷凍為簡單有效方法。但止痛劑對許多患者效果不佳。建議處方包括Dicloxacillin 250mg每6小時一顆,Brufen和Panadol也需按時服用,Valium用於睡前助眠。
傳統醫學治療:根據辯證論治分為三型施治:熱盛型、濕盛型和氣滯血瘀型,分別採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除濕胃苓湯加減和活血散瘀湯加減等方劑進行治療。針灸治療則根據「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選取經絡和穴位進行圍針治療。耳針療法也常用於輔助緩解疼痛和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