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容易誤診為水痘
容易誤診為水痘的疾病有:
1. 丘疹性蕁麻疹。
解釋:丘疹性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其症狀表現為散在的水腫性風團樣丘疹,頂部出現水皰等。這些症狀與水痘的初期表現相似,可能導致醫生在診斷時發生混淆。此外,該病病變范圍可波及全身,和水痘全身性的症狀容易混淆。尤其是在沒有詳細檢查及病史分析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誤判為水痘。
2. 手足口病。
解釋:手足口病是病毒感染導致的兒童常見疾病,主要表現為口腔、手、腳等部位的皰疹和潰瘍。由於與水痘的皰疹症狀相似,如果僅根據皮疹的表現進行診斷,容易將手足口病誤診為水痘。手足口病的症狀可能更為嚴重,且並發症風險較高,因此准確診斷非常重要。
3. 其他病毒性皮疹。
解釋:其他類型的病毒性皮疹,如麻疹、風疹等,也可能在某些情況下被誤診為水痘。這些疾病在發病時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皮膚症狀,如水痘樣的皮疹,如果醫生沒有充分考慮患者的病史、流行病學信息和臨床表現,可能會出現診斷錯誤。
為了避免誤診,對於疑似水痘的患者,醫生通常會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流行病學史、實驗室檢查結果等進行綜合判斷。對於任何疾病,准確的診斷都是治療的關鍵,因此醫生在診斷時應全面考慮各種可能性,避免誤診的發生。
⑵ 多圖! 熱疹、濕疹、蕁麻疹、幼兒急疹、水痘…區別和護理
在寶寶成長的道路上,皮膚問題時常困擾寶爸寶媽。今天,我們將深入解析五種常見的嬰幼兒皮膚病——熱疹、濕疹、蕁麻疹、幼兒急疹和水痘,以及它們的區別和護理要點。讓我們一起跟隨專家吳冬梅的腳步,掌握這些小紅點背後的秘密。
- 熱疹(痱子):小紅疹,源於汗液積聚,保持涼爽乾燥是關鍵。輕度可通過扇風和換洗保持清涼,嚴重時需擦乾並使用止癢產品,必要時尋求醫療幫助,避免破潰感染。
- 嬰兒濕疹:皮膚紅腫乾燥,可能是遺傳、環境或食物過敏惹的禍。治療需排查過敏源,使用保濕霜、低敏葯膏,挑選溫和衣物,調整生活環境,確保皮膚屏障完整。
- 蕁麻疹:皮膚對過敏源的反應,表現為紅腫斑塊。避免過敏源是首要,葯物治療也是緩解瘙癢的重要手段。
在護理過程中,家長們需要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產品,如爽身粉,特別是對濕疹嬰兒。治療時保濕、葯物和衣物的選擇都至關重要,同時保持室內清潔,遠離過敏源,飲食上也要注意避免可能的過敏食物。
幼兒急疹:發熱後出現玫瑰色斑疹,病毒性感染,無需特殊治療,密切觀察即可。
摩擦性苔蘚樣疹:夏秋之交常見,需避免摩擦,可採用爐甘石或低效皮質激素治療,溫和對待皮膚。
嬰兒痤瘡和痘印的處理各有側重,輕度只需保持清潔,中度可能需要葯物干預,嚴重時要考慮雄激素水平,痘印則隨時間自然消退,痘坑可能在青春期後減輕。
水痘:以瘙癢的紅疹、水泡和結痂為特點。隔離、勿抓破、清潔消毒,密切關注病情發展,同時物理降溫並調整飲食,對於復雜情況,及時就醫是明智之舉。
育兒之路並非易事,但有了正確的知識和護理,寶寶的皮膚問題就能得到妥善處理。記得關注新生兒營養健康管理,了解更多關於乳牙、輔食喂養和夏季育兒的實用小貼士,讓愛與知識共行,助力寶寶健康成長。
⑶ 怎麼區分是不是出水痘
水痘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在臨床上如果患者出現乏力、發熱等全身症狀,同時軀幹部出現疏散分布的綠豆粒大小水皰,周圍繞以紅暈,初步判斷即得了水痘,但是仍要與其它疾病相鑒別,具體如下:
1、丘疹性蕁麻疹,該病大多是蚊蟲叮咬引起,初發時為風團樣改變,迅速變成堅實的水腫性斑丘疹,中央可以出現小水皰,該病容易復發,而且瘙癢較劇烈;
2、膿皰瘡,好發於四肢、顏面等外露部位,臨床特點是出現水皰或者膿皰,然後迅速結蜜黃色厚痂。這種疾病往往是細菌感染所造成,所以要根據典型的臨床特點,同時與相關的疾病相鑒別。
⑷ 類似水痘的蕁麻疹-家長朋友們要多注意
今日31歲李女士帶著寶寶急匆匆來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擔心孩子是不是得了「水痘」?
經過病史詢問和仔細體檢後,得出結論孩子得的並不是水痘,是蟲咬所致的皮膚病,是蕁麻疹的一種,名為丘疹性蕁麻疹。這種皮膚病在夏季較為多見。
丘疹性蕁麻疹是什麼
丘疹性蕁麻疹如何防範
丘疹性蕁麻疹怎麼治療
1、丘疹性蕁麻疹是由吸血節肢動物(蚊蟲、臭蟲、跳蚤、虱子)叮咬所致的一種超敏反應,也稱蟲咬皮炎,好發於兒童,以面部,四肢等皮膚暴露部位多見,表現為鮮紅色梭形丘疹,長軸與皮紋平行,頂端常有小水皰或結痂,嚴重者可出現水皰、大皰甚至繼發感染導致紅腫疼痛。
2、 患者應盡量避免暴露於草地、樹林等蚊蟲滋生的環境,或在進入這些環境前應做好必要的防護,避免皮膚裸露在外,或噴驅蟲葯。消除居住環境中傢具、地毯、床墊、牆縫等處可能隱藏的臭蟲,對這些臭蟲棲息場所和物品進行清掃、燙洗或晾曬,養動物者還應消除動物身上寄生的跳蚤。
3、若出現皮疹,可外用爐甘石洗劑、復方薄荷腦軟膏以止癢,也可外用艾洛松、皮炎平等軟膏抗過敏止癢治療。必要時需要到醫院皮膚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內服葯及外用葯治療。
# 健康 真探社## 健康 ##蕁麻疹##嬰兒## 健康 科普排位賽#
⑸ 怎麼區分水痘和丘疹性蕁麻疹啊
丘疹性蕁麻疹在春夏秋暖和季節易發,多見於1歲以上的兒童及青少年,特別是學齡前。主要皮損表現為風團丘疹或風團水皰。典型損害為紡錘形風團,中央有小丘疹或水皰。四肢遠側端和掌跖部位可見張力性水皰。皮疹群集或散在分布,但一般不對稱。患兒常有劇癢,夜間尤甚。搔抓可能導致膿皰瘡等化膿性皮膚病,但通常無全身症狀,局部淺淋巴結也不腫大。病程約為1~2周,損害消退後可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斑,但易復發。隨著年齡增加或復發次數增多,病情可能逐漸緩解,直至不再發病。
毛囊炎的好發部位為頭面頸、四肢及臀部,成人多在多毛部位,兒童則多發於頭發部位,愈後可能留下小片禿發。皮損初起為紅色充實性丘疹,隨後頂端迅速發展成丘疹性膿瘡,乾燥結痂後不留痕跡。皮損可分批出現,不互相融合,形成硬包。
根據您的症狀描述,更偏向於丘疹性蕁麻疹。
⑹ 專家解析丘疹性蕁麻疹與水痘有什麼區別
蕁麻疹和復水痘都是常見的制皮膚病,但是對於它們的區別大家可能還不很清楚。專家指出丘疹性蕁麻疹跟水痘在外形上是比較難區分的,很多人由於對丘疹性蕁麻疹的了解和認識比較淺,經常會把丘疹性蕁麻疹與水痘搞錯。那麼,丘疹性蕁麻疹與水痘有什麼區別呢?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丘疹性蕁麻疹的病狀。下面就由專家為您介紹丘疹性蕁麻疹與水痘有什麼區別。 丘疹性蕁麻疹皮疹很像水痘,但與水痘又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水痘常有發燒,口腔粘膜也可發生損害,頭面部皮疹往往較多,而丘疹性蕁麻疹常發於四肢,軀干頸部或臀部,不規則散在或成群分布,一般都有明顯瘙癢,夜間尤重。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染率很高。丘疹性蕁麻疹不具傳染性。 水痘為自限性疾病,病後可獲得終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後感染復發而出現帶狀皰疹。丘疹性蕁麻疹經過適當治療,一般一周左右可以治癒,但往往反復發作,有時抓破以後可以繼發細菌感染或形成膿皰瘡。
⑺ 怎樣區別水痘和尋麻疹
水痘
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水痘是原發性感染,多見於兒童,臨床上以輕微和全身症狀和皮膚、粘膜分批出現迅速發展的斑疹、丘疹、皰疹與結痂為特徵。
病因
(一)傳染源: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乾燥結痂時,均有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在近距離、短時間內也可通過健康人間接傳播。
(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發病最多。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獲得母體抗體,發病較少,妊娠期間患水痘可感染胎兒。病後獲得持久免疫,但可發生帶狀皰疹。
(四)流行特徵: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多見。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後約90%發病,故幼兒園、小學等幼兒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
症狀
潛伏期14~16日:
(一)前驅期:嬰幼兒常無前驅症狀。年長兒或成人可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納差及上呼吸道症狀,1~2日後才出疹。偶可出現前驅疹。
(二)出疹期:發熱同時或1~2天後出疹,皮疹有以下特點:
1.先見於軀干、頭部,後延及全身。皮疹發展迅速,開始為紅斑疹,數小時內變為丘疹,再形成皰疹,皰疹時感皮膚搔癢,然後干結成痂,此過程有時只需6~8小時,如無感染,1~2周後痂皮脫落,一般不留瘢痕。
2.皮疹常呈橢園形,3~5mm,周圍有紅暈,皰疹淺表易破。皰液初為透明,後混濁,繼發感染可呈膿性,結痂時間延長並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軀干最多,其次為頭面部及四肢近端。數目由數個至數千個不等。
4.皮疹分批出現,同一部位可見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同時存在。
5.口腔、外陰、眼結合膜等處粘膜可發生淺表皰疹,易破潰形成淺表性潰瘍,有疼痛
治療
(一)一般處理與對症治。
呼吸道隔離,卧床休息,加強護理,防止庖疹破潰感染。皮疹已破潰可塗以龍膽紫或新黴素軟膏。繼發感染者應及早選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癢者可給予爐甘石洗劑及抗組織胺葯物。並發肺炎、腦炎按肺炎和腦炎治療 。激素一般禁用,當合並有嚴重並發症時,在應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
(二)抗病毒療法。
干擾素,10~20萬μ/日,連用3~5天 ;其他如阿糖腺苷、無環鳥苷等也可選用。
尋麻疹
尋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粘膜的小血管擴張,血漿滲出形成的局部水腫,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
【病因及發病機理】尋麻疹的病因復雜,尤其是慢性尋麻疹不易找到病因,除和各種致敏原有關外,與個人的敏感性素質及遺傳等因素也有密切的關系,常見的誘因有:
(一)食物以魚、蝦、蟹、蛋、牛奶、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最常見,尤其是在一次大量進食蛋白質飲食和酗酒後,發生的蛋白腖性尋麻疹,其次某些植物也可致敏。
(二)葯物如青黴素、痢特靈、血清、疫苗等可由變態反應引起,另一些葯物如嗎啡、阿托品、阿司匹林等為組胺釋放劑,可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尋麻疹。
(三)吸入物花粉、動物皮屑、羽毛、灰塵、某些氣體及真菌孢子等。
(四)感染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原蟲、寄生蟲等感染,這些感染可能通過傳染物的抗原作用或改變了機體的應激狀態,引起I型或III型變態反應。
(五)昆蟲叮咬如虱、跳蚤叮咬皮膚及黃蜂、蜜蜂、毛蟲的毒刺刺入皮膚,引起變態反應。
(六)物理及化學因素如冷、熱、日光和機械性刺激、摩擦壓迫和某些化學物質的刺激,引起變態反應或非變態反應性尋麻疹。
(七)內分泌和代謝障礙及胃腸功能失調均可誘發本病,尤其是慢性尋麻疹。
(八)內臟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淋巴瘤及某些腫瘤、風濕熱等可為尋麻疹的病因。
(九)遺傳因素如家族性寒冷性尋麻疹、遺傳性家族性尋麻疹綜合症和遺傳因素有關。
(十)精神因素精神緊張、感情沖動可引起乙醯膽鹼釋放,增強血管通透性而發生尋麻疹。
尋麻疹的發病機理可分為變態反應和非變態反應兩種,前者主要是由於I型變態反應引起,少數是II型或III型反應,此型的抗體IgE和血管周圍肥大細胞、血中嗜鹼性粒細胞相結合。當抗原再次侵入後,在這些細胞表面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引起肥大細胞膜本身及其一系列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學的變化,促使胞漿中的顆粒脫出,同時釋放出各種葯理性活性介質,如組胺、5-羥色胺、肝素、前列腺素、乙醯膽鹼、溶酶體酶、纖維蛋白溶酶、補體、各種激肽和慢性反應物質等,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痙攣、腺體分泌增多,產生皮膚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各種症狀。
非變態反應性尋麻疹是由於某些物質如細菌酶素、蛇毒、蛋白腖、某些葯物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紅斑、風團。
【臨床表現】常突然發病,先感皮膚瘙癢,很快出現大小不等、形態不一、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散在性分布亦可融合成片,風團可局限也可泛發全身,數分鍾或數小時後消退不留痕跡,但新風團又陸續出現,此起彼落,消化道受累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喉頭及支氣管受累可發生喉頭水腫,出現胸悶、氣急、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症狀在數日至2~3周內消退者稱為急性尋麻疹;若反復發作,病程達1~2月,大多找不出原因,頑固性難治者稱為慢性尋麻疹。
除以上兩型外,還有幾種特殊型尋麻疹:
(一)皮膚劃痕症又稱人工尋麻疹,手抓或鈍器劃其皮膚後,該處出現暫時性紅色條狀隆起。
(二)血管性水腫又稱巨大性尋麻疹。發生在眼瞼、口唇、包皮、外陰等組織鬆弛部位,突然發生的局限性腫脹,邊緣不清,持續1~2日自行消退,常反復發作。
(三)壓迫性尋麻疹皮膚受壓4~6小時後,局部發生深在性腫脹,8~12小時後消退,多發生在臀部、腰部、足背等受壓部位。
(四)日光性尋麻疹暴曬日光或紫外線後,在照光部位出現風團,並有瘙癢和針刺感。
(五)寒冷性尋麻疹分家族性和獲得性兩型。前者少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從嬰兒開始持續終生。後者開始於兒童或成人,在氣溫驟降或接觸冷水冷風時,在皮膚露出部位出現風團,持續半小時至3~4小時,冰塊試驗和被動轉移試驗陽性,多見於女性青年。
(六)膽鹼能性尋麻疹在運動、重勞動、受熱、飲酒或情緒緊張時,膽鹼能神經發生沖動而釋放乙醯膽鹼,作用於肥大細胞而發生直徑2~3mm小風團,不融合,半小時至1小時內消退,除掌拓外,皮疹可泛發全身,以青年人多見。
(七)血清病性尋麻疹注射血清、疫苗或葯物後除皮膚出現風團外,可有發熱、關節痛、淋巴結腫大,有的可出現蛋白尿、管型尿。
治療
組方:葯用黃芪、首烏、白術各15克,當歸、白蘚皮、丹參(後下)各12克,赤芍、防風、蟬蛻各10克,鳥梢蛇(研沖)9克,川芎、甘草、全蠍(研沖)各6克。蜈蚣(研沖)2條。兒童用葯酌減。風寒勝加麻黃、桂枝、透骨草,去丹參、赤芍;風熱勝加青蒿、牛蒡子、薄荷,去當歸;濕熱勝加黃芩、苦參、地膚子,去黃芪;熱毒甚加金銀花、大青葉、黃連,去川芎;血瘀重加桃仁、紅花、澤蘭,偏血熱加紫草、槐花、丹皮,去白術;氣血兩虛加黨參、白芍、熟地、大棗,去全蠍、蜈蚣:瘙癢劇烈加白蒺藜,浮萍、荊芥、蒼耳子;疹塊難消加皂角刺、秦艽、路路通:病程冗長加三棱、莪術;反復發作加地龍、僵蠶、水蛭;久治不愈加白花蛇、穿山甲、地鱉蟲。每天1劑,水煎4次,分早中晚及睡前溫服。葯渣加水濃煎,濾液擦洗患部再浸泡15分鍾,早晚各1次。3周1個療程,直至疹消癢除。避風寒、忌生冷、香燥、煎炸、海鮮、蛋品、牛奶、飲料、酒類、辛辣之品。孕婦、月經過多者及有出血性疾病禁服。
功能:祛風散寒,清熱除濕、。涼血解毒、活血通絡、化瘀消腫、益氣固表、養血和營、去癢止癢。
療效:輕者1個療程即風團消、瘙癢止;重者2~3個療程疹塊及瘙癢消失,皮膚劃痕試驗陰性,血常規復查嗜酸性粒細胞降為正常。